管仲輔佐齊桓公四十年,他臨終前,齊桓公請他推薦相位接替人。
管仲說:“知臣莫如君?!彼朐囂揭幌慢R桓公的真正意圖。
因為,晚年的齊桓公日益驕傲昏庸,正寵幸著三個人:一個是把自己兒子殺了讓齊桓公嘗人肉滋味的易牙,一個是背棄自己父母祖國的衛(wèi)公子開方,還有一個就是為了親近討好齊桓公而閹割自己的豎刁。
齊桓公問管仲:“易牙如何?”
管仲答:“殺子以適君,非人情,不可?!?/p>
齊桓公又問:“開方如何?”
管仲又答:“背親以適君,非人情,難近?!?/p>
齊桓公再問:“豎刁如何?”
管仲再答:“自宮以適君,非人情,難親?!苯又?,齊桓公又問管仲的好朋友鮑叔牙能否接替相國之位。
齊桓公問:“鮑叔之為人何如?”
管仲說:“鮑叔,君子也,千乘之國不以其道予之,不愛也。雖然,不可以為政。其為人好善,而惡惡已深,見一惡終身不忘。”
管仲為什么不同意易牙、開方、豎刁擔(dān)任相國,是因為他們“非人情”,所謂“非人情”是指這三個人的作為,看似高尚,卻違背了人之常情,完全是反常行為,怎么能靠得?。?!他們?yōu)榱诉_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一切代價。
而鮑叔牙管仲則認為,此人是個正人君子,大好人,但他太正直,是非分明,嫉惡如仇,包容性太差,怎么能擔(dān)此重任呢?
管仲最后向齊桓公推薦了隰朋,不久他死了,于是齊桓公重用了易牙、開方、豎刁,其結(jié)果這三個人與齊桓公的兒子拉幫結(jié)伙,造成齊國大亂;齊桓公也病餓而死,兩個多月無人收殮尸體,蛆從房里爬出來也無人管,悲哉!
易牙、開方、豎刁這三個人,看起來真可謂正氣浩然,視死如歸,大公無私,克己奉公,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也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钡趯嵸|(zhì)上,卻違背了人性、天理,所以,最終的結(jié)果就是禍國殃民。
管仲非常明白物極則反的道理?!豆茏?重令》:“天道之?dāng)?shù),人心之變,天道之?dāng)?shù)至則反,盛則衰;人心之變,有余則驕,驕則緩怠。”
管仲論相,是從國家的需要,以及個人需要具備的素質(zhì)出發(fā);
齊桓公推薦三個寵臣,只在乎個人的感受,以偏概全。
●“管仲病榻論相”,管仲從人性出發(fā)給出了合理的建議,但是齊桓公從自己的喜好出發(fā),造成嚴重的后果
有經(jīng)歷有智慧的老人,看事情總能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所以長者觀點和建議,需要我們好好思考,吸取其中的精華,而不是一味地反感。因為那是長者的智慧結(jié)晶。
管仲是一個務(wù)實的人:“事者,生于慮,成于務(wù),失于傲?!?/strong>長期工作在第一線,選拔人才,觀察人才也是他的職責(zé)。在他的著作《管子》里,就提出了當(dāng)時很先進的人才管理思維。
管仲在臨死的時候,給齊王選擇宰相的建議,直接否定了齊桓公推薦的三個人:易牙,豎刁和公子開方。這是管仲通過長期觀察而得出的結(jié)論。
只是齊王自己后來錯誤決定,辜負了管仲。齊桓公在這件事情上的失誤,造成了一個國家的衰敗,其教訓(xùn)不可謂不深,也給了我們啟發(fā):
1.長者的建議往往更為全面實在,一個有智慧的旁觀者能給出最中肯的意見。
齊桓公維護三個人的理由,只是從一兩個方面來評判一個人,而且還是讓齊桓公自己開心的事,沒有看到背后的真實。齊桓公從個人的喜好評判一個人,現(xiàn)實中我們也常常會犯這樣的錯誤。管仲知道這三個人的優(yōu)點和缺點。
2..分清長者的言語是從經(jīng)驗出,還是從智慧出,還是從能力出。或者是這第三項兼?zhèn)洹?/strong>
很明顯,管仲的有從相的經(jīng)驗,有超人的智慧,有突出的能力。
一個國家最上層的管理者,不僅需要智慧和聰明,還需要的崇高的品德,以及博大的胸懷和以天下人為先的奉獻精神。
但是,易牙,豎刁和公子開方明顯不具備這些素質(zhì)。
2.聽從了長者的建議,是否會堅持到底。
齊王最初是聽從了管仲的建議的,但是最終還是讓這幾個能增添自己生活樂趣的人回到身邊,掌握了國家大權(quán)。當(dāng)然,結(jié)局也是必然的,沒有出乎管仲的預(yù)料。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齊王自己也死在這幾個人手里。
●可見,長者正確的建議,是我們巨大的財富,有時可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
如同傳統(tǒng)文化,我們不能一味的反感而拒絕去了解;
長者的言語和建議,也不能認為不適合潮流不加思考。
當(dāng)局者常迷,旁觀者常清,而有經(jīng)驗有智慧的長者尤其難得!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p>
這是財富,沒有理由拒絕!
“管仲病榻論相”,
管仲展示了自己作為長者的智慧,胸懷寬廣,問心無愧!
齊桓公卻顯示了自己的偏頗和短視,悔之晚矣!
老人經(jīng)歷的事情多,大多事都有經(jīng)驗,明白的經(jīng)驗和道理也多。不聽老人言,就無法避免的遇到各種挫折和打擊,就會吃虧。
管仲留下遺言:此4人不走,齊國必亂!齊桓公不聽,一語成讖
曹操有詩曰:“齊桓之功,為霸之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確,春秋時期有“五霸”,而齊桓公卻是“五霸之首”。齊桓公在位期間,強軍富民,九合駐軍,三平晉亂,驅(qū)逐戎狄,創(chuàng)造了一個時代。而輔助齊桓公成就霸業(yè)之人,乃是管仲。
齊桓公本名呂小白,乃姜子牙(呂尚)的第十二代孫,因齊國內(nèi)亂,齊桓公在鮑叔牙的保護下逃到莒國,在歸國的路上,被管仲射了一箭。后來齊桓公成了國君,要殺管仲,被鮑叔牙阻攔。鮑叔牙對齊桓公說:“你要想成就霸業(yè),必須有管仲這樣的人輔佐。”齊桓公于是重用管仲,拜管仲為相。
事實證明,管仲的確是王佐之才,他勵精圖治,選拔人才,用智慧和謀略讓齊國逐步發(fā)展起來,成為一方霸主。關(guān)于管仲的故事有很多,在這里分享一個“楚國購鹿”的謀略。
齊楚兩國矛盾重重,齊桓公一直想討伐楚國,但楚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短時間內(nèi)齊國恐怕無法戰(zhàn)勝楚國。于是,管仲給齊桓公出了個主意,讓齊國高價購買楚國的鹿。于是,齊桓公在齊楚邊境上建了一座小城,專門收購楚國的鹿,價格奇高,本來楚國的活鹿一頭才賣八萬錢,結(jié)果齊國以四十萬錢的價格購買,價格是原來的5倍。
楚國百姓看到這個賺錢的機會,紛紛放下手中的農(nóng)活,集體去捉鹿。等楚國百姓的積極性被調(diào)動起來,管仲又讓齊桓公提高價格。最后,楚國的百姓大多不種地了,都去捉鹿了。因為用賣鹿的錢到齊國買來的糧食,比耕種收獲的糧食要多得多。
第二年,管仲突然讓齊桓公關(guān)閉國境,不允許齊國商人向楚國賣糧食。楚國因為一年沒有耕種,舉國上下都缺少糧食,全民陷入恐慌之中,米價飛漲,很多人有錢也買不到糧食,餓死者無數(shù)。齊國趁機收留楚國的難民,獲得了楚國十分之四的人口。楚國從此元氣大傷,向齊國屈服。
管仲的這一招,在現(xiàn)在看來,是赤裸裸的經(jīng)濟戰(zhàn),但在春秋時期,人們還沒有這個意識,等楚國發(fā)現(xiàn)管仲的意圖之后,一切都晚了。就這樣,管仲通過自己的一個個謀略,把周邊諸國一個個打敗,幫齊桓公謀得了天下霸主的地位。后人因此稱管仲為“管子”、“華夏第一相”。有人甚至認為,若管仲多活幾年,恐怕“春秋五霸”就變成“春秋一霸”了??上У氖?,管仲畢竟是吃五谷的人,有自己的壽命。
管仲活了70多歲病逝,臨終前,齊桓公來看望他,問管仲有什么遺言。管仲說:“易牙、豎刁、常之巫、衛(wèi)公子啟方這4個人,必須攆走,否則齊國必亂!”
齊桓公不理解,說:“這4個人都對我忠心耿耿,易牙把他自己的兒子煮了給我吃;豎刁不惜親自閹割自己來侍奉我;常之巫擅長占卜;衛(wèi)公子啟方為了效忠于我,父親去世他都不回家。難道這4個人值得我懷疑嗎?”
管仲回答說:“沒有人不愛自己的孩子,易牙卻煮了自己的孩子,他連自己的孩子都不愛,怎么會愛大王您呢?沒有人不愛自己的身體,豎刁卻閹割了自己,他連自己的身體都不愛,怎么會愛惜大王您呢?生死有命,常之巫用巫術(shù)來蠱惑人心,這樣的人怎么能相信呢?衛(wèi)公子啟方連自己的父親都不要,難道他會要你這個君主嗎?”
管仲死后,齊桓公對管仲的話充滿懷疑,他試著將上述4人全部攆走,但總感覺自己的生活缺少樂趣,吃飯都不香,起居也不舒服。三年后,齊桓公終于無法忍受,又把4人召了回來。
管仲死,盡逐之。食不甘,宮不治……于是皆復(fù)召而反。
翌年,齊桓公病了,首先是常之巫散布謠言,說齊桓公將在某月某日病死。然后易牙、豎刁二人一起關(guān)上宮門,在宮內(nèi)作亂。最后衛(wèi)公子啟方帶著上千戶齊國的百姓投奔了衛(wèi)國。齊桓公被關(guān)在屋里,連一口水都喝不到,此時他含淚感嘆說:
“嗟乎!圣人所見豈不遠哉?”
齊桓公嘴里的“圣人”,正是管仲。他現(xiàn)在開始感慨管仲有遠見,但已經(jīng)晚了。管仲當(dāng)年的那句遺言,竟一語成讖。
齊桓公去世后,齊國大亂。齊桓公的5個兒子為了爭奪國君之位,相互攻伐,齊桓公的尸體長出了蛆蟲,都無人過問。這就是“停尸不顧,束甲相攻”。
管仲對4人的判斷,為何如此準確呢,因為一個人連最基本的做人底線都沒有,他要么極其善于偽裝,要么另有所圖。
其實,管仲的這種思路,被后人廣泛學(xué)習(xí)。例如,戰(zhàn)國時期,魯國攻打齊國,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魯國國君不信任吳起。吳起于是回家殺死了自己的妻子,雖然他達到了目的,但魯國國君從此不再信任吳起。吳起不得不投奔魏國。
明朝時期,金吾衛(wèi)指揮使傅廣主動閹割自己,請求到宮中伺候明宣宗。明宣宗搖頭說:“你已經(jīng)官至三品,還要自毀身體,恐怕是不甘居于人下之輩。”于是,并沒有重用傅廣,而是將他問罪。
管仲被后人稱為“圣人之師”,管仲看人的智慧,至今仍然有用啊。
管仲病榻論相,折射出豐富的人生哲理,很值得后世之人鏡鑒!
管仲是輔佐齊恒公實現(xiàn)霸主大業(yè)的一代名相,智慧才能卓著,深得孔子稱贊。齊恒公擔(dān)心管仲死后無人接班,在管仲病榻問相,回答隰朋等人不適合為相后,齊恒公提到自己寵幸的三個近臣:易牙、開封、豎刁。管仲均一 一否定。并告訴恒公說,易牙將自己的兒子烹煮給你吃,來孝敬你,你想想,連自己的至親骨肉也不愛惜的人,是不值得信任的。開封這人,父親死了作為兒子卻不去祭奠,這樣的不孝之子不會忠誠于你。至于豎刁,自宮以伺候你于身邊,你想,連自己身體都不愛惜的人,是不會真正對你好的,這三個人實在屬于奸侫小人,我在世時他們的不敢妄為,是忌憚我,你以后要遠離他們!管仲死后,恒公把三人趕走了。但時間一長,恒公覺得沒這三個弄臣在身邊陪伴,沒人獻媚討好,一點不開。于是又把三人重新安排進宮伺候自己,果不其然,三人結(jié)黨營私,獨攬大權(quán),并將病榻中的恒公封閉于寢宮活活餓死,以至幾十天后尸體都長出疽來。
齊恒公作為一代霸主,最終落得如此下場,的卻讓人深思。也充分證明了管仲的識人之智,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力。至古以來,因識人用人上的失察導(dǎo)致的悲劇很多。當(dāng)然原因很多,如我們今天講的兩面人,善于偽裝自己,極不易察覺。但識人用人者自身存在的人格上的缺限使得奸佞之人有機可乘,才是最致命的。在古代,必盡管仲這樣的人極少,而恒公這樣的人居多。
日常生活中,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必盡老年人走過的路,辦過的事,見過的人比年輕人多得多,閱歷經(jīng)驗使老年人在一些普通的事上就能判斷得八九不離十,多聽聽老人的建議是有好處的。但也不能凡事都聽老人之言,往往經(jīng)驗閱歷也會變成束縛思想的羈絆,有的也會變得和械僵化。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管仲病榻論相這個典故已是千古名言,大多數(shù)網(wǎng)友都知道,甚至能背誦下來,如何把這個用人之道運用到現(xiàn)實中,我想少之又少,李世民與魏征是典型,唐朝大治,當(dāng)今職場也是如此,有些領(lǐng)導(dǎo)不看長處,專挑別人毛病,拍馬庇得到重用,這樣的企業(yè)不會太好,董明珠的用人之道,重用人才,輕視拍馬庇者,或者是不屑一顧。領(lǐng)導(dǎo)身邊站著都是庸庸碌碌之輩,一天到晚總是看著領(lǐng)導(dǎo)臉色行事,其企業(yè)也好不到哪去。
“讀史使人明智,鑒古方能知今”這個說法好像并沒有多少高深之處,本應(yīng)該就是學(xué)習(xí)歷史的最終價值所在。
之所以不能理解,或許跟所接受的教育有直接關(guān)系。比如:知道這個世上曾經(jīng)有個成吉思汗,他有多么偉大,能把他的年譜背的滾瓜爛熟,甚至還知道成吉思汗究竟有幾個老婆,私生活怎樣等等這些。而不知道成吉思汗究竟因何而偉大??這樣的人永遠都不可能成為成吉思汗。還談什么以史為鑒,繼往開來?
管仲的話固然要聽,有道的人懂得如何善用其人,或者如何去改變其人再加以利用。
所謂老人言,大都源于人類數(shù)千年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jié),也是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的總結(jié)。
無奈管仲遇到的是個無道昏君,也只能是一聲嘆息。
從某種角度講是正確的。
但老人的話,也僅供參考。
真理是有條件的。
每個人隨著年齡增長都會積累很多的經(jīng)驗教訓(xùn),能夠吸取長輩的經(jīng)驗,規(guī)避自己的不足,才能少有彎路,做人要學(xué)會謙卑
那也要看老人是什么樣的老人,誠心分享人生經(jīng)驗的老人值得尊重,才是年輕后輩的幸事。
這句話是有道理的。畢竟老人經(jīng)驗豐富,我經(jīng)歷的東西很多,知識也更豐富。有句話是怎么說的???我走過的路比你走過的橋還多。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