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百家學術(shù)都可以自由傳教。這一點孔子本人也是認可的,但是事情放到他面前的時候,孔子自己也不能自已。
少正卯是魯國大夫,他是類似于縱橫家的法家學者,而這一點是孔子最為記恨的地方??鬃又鲝埲收?,也認可黃老學說,可是偏偏對法治非常反感。當然,也有學者認為少正卯不存在。
為民之時,孔子不會去管那些百家爭鳴的狀態(tài),他也管不過來??墒钱敃r孔子是魯國的宰相,魯國國君仁慈,這才用了儒家治國。少正卯作為六卿正官的副職,大小也是個副部長級別的人物,居然在魯國公然宣傳法家文化,這是孔子所不能忍受的。
01少正卯和孔子一起開辦私學,還搶走了孔子不少學生。
我們都知道,第一個普及平民教育的人,那就是孔子。他主張有教無類,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只要好學,就可以到他這里來上學。
當然他教書也是要學費的,沒有學費,他這個老師也沒辦法干下去。不過孔子收學費很簡單,家里有錢就給錢,沒錢就送一條豬肉給他就行了。
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居!吾語女其故。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辟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丑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于人,則不得免于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以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之杰雄也,不可不誅也?!?--《荀子·宥坐》
可是我們不知道的是,其實孔子開辦私學的同時,還有一個人也在辦私學,那就是少正卯。少正是卯的官職,屬于六卿正官的副職,相當于魯國副部長級別。
少正卯為啥沒成為什么子呢?那是因為他被孔子給殺了。少正卯當時也辦學校,不過他宣傳的思想,跟孔子的那一套完全不一樣。
孔子講課徐徐道來,而少正卯這邊抑揚頓挫,慷慨激昂,很顯然不是一個路子的老師教出來的。
- 這就好比一個是只會寫文章的老教授,一個是嘴皮子超級厲害的演講家。如果是你,你會選擇聽誰的課呢?當然是演講家的。
- 演講家少正卯,不僅演講水平十分到位,時不時還蹦出一個笑話來,課堂上的學習氛圍,那叫一個生動。
- 老夫子孔子的學生,有不少都被少正卯給吸引了過去。學生少了,學費自然也就少了,這也就罷了,自己的學說也就宣傳少了,這是孔子所不能忍受的。
老夫子背著雙手,曾經(jīng)偷偷過來聽過一兩節(jié)課,課堂上風趣無比的少正卯,人格魅力的確不小。老夫子嘆了口氣搖搖頭,直言成何體統(tǒng)。
似乎在老夫子眼中,老師就應(yīng)該是他那樣的人,一本正經(jīng),徐徐道來。而不是像個機關(guān)槍一樣,擁有掃蕩全場的氣勢。
02少正卯和孔子的學術(shù)觀點完全不同。
少正卯演講水平高,那也就算了。畢竟兩位老師不是一個風格,有人喜歡慷慨激昂的,自然也有人喜歡徐徐道來的。
況且孔子對自己的學識非常自信,他相信論淵博程度,他少正卯還不是自己的對手??墒怯幸稽c是孔子想不到的,那就是他們倆的學術(shù)完全不沾邊。
- 孔子講究仁義禮智信,講究仁政。他一直在自己的母國傳播這種仁義的治國態(tài)度,這是他這輩子所堅持的志向。
- 而少正卯這邊所宣傳的,卻是殘忍的法家思想。在孔子看來,法家治國,失去了仁義道德,是絕對不可取的。
- 這兩種思想在魯國碰撞到了一起,孔子沒有那么小氣,不會說不讓少正卯宣傳自己的思想。畢竟是百家爭鳴的時代,誰都有表達權(quán)。
可是這個時候少正卯的思想,已經(jīng)嚴重影響了一大批年輕人。甚至連孔子自己的學生,都被少正卯的思想所吸引了過去。
這么個態(tài)勢發(fā)展下去,少正卯的思想,鐵定會超過孔子的儒家思想。這是孔子所不能接受的事實。
故蘇秦尊于諸侯,商鞅顯于西秦。世無賢智之君,孰能別其形。故堯放驩兜,仲尼誅少正卯;甘言之所嘉,靡不為之傾,惟堯知其實,仲尼見其情。故干圣王者誅,遏賢君者刑,遭凡王者貴,觸亂世者榮。鄭儋亡齊而歸魯,齊有九合之名,而魯有干時之恥。夫據(jù)千乘之國,而信讒佞之計,未有不亡者也。---《陸賈新語》
兩種思想在碰撞的時候,孔子做出了一個比較過激的行為,那就是把少正卯給殺掉了。在孔子看來,殺掉少正卯,似乎就是扼殺了法家思想,其實這可能嗎?
03孔子不允許仁義的魯國出現(xiàn)殘酷的法家思想。
孔子主張的儒家治國,其實在當時,并不受其他諸侯國的看中,真正看中孔子的,只有魯國。這似乎是儒家思想最后的希望,所以孔子當然非常上心。
孔子慨然嘆曰:“嗚呼!上失之,下殺之,其可乎!不教其民而聽其獄,殺不辜也。三軍大敗,不可斬也;獄犴不治,不可刑也;《詩》曰:是以威厲而不試,刑錯而不用,此之謂也”。古人均稱頌德行以 教化民眾,而恨惡法律刑苛,不可不察。---《荀子》
而這個時候少正卯卻用法家思想來侵蝕儒家思想,這是孔子絕對不能容許的。當時諸侯各國都有很多種學說,很顯然,法家思想是占據(jù)上風的,因為這種思想比較實用,我們現(xiàn)在都在用。
- 孔子光靠儒家思想,是很難戰(zhàn)勝法家思想的。儒家講究大格局,講究思想層面上的仁義??墒钦嬲鋵嵉綄嵺`上,那就是比不上法家效果來得快。
- 為此孔子十分惱火,他真正意識到了情況的嚴重性。在一番思慮以后,孔子終于下定決心,必須要鏟除少正卯。
- 只有少正卯這種人消失了,那么法家思想才不會傳染到整個魯國上下。當時孔子是魯國的宰相,手中權(quán)力很大,殺掉一個少正,其實還是辦得到的。
他認為殺掉這個人,才能夠斷絕這個人的思想得以傳播。那么事實真的如此嗎?當然不是,因為真正的好思想,是絕對不缺傳承者的。真正的好思想,也不會擔心被其他思想所取代。儒家思想真的就那么優(yōu)秀嗎?我看未必是這樣。
總結(jié):千年來的統(tǒng)治者,都是披著儒家的外衣,大行法家思想。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秦朝,所奉行的就是法家治國的思想。西漢時期,不管是文景之治時倡導(dǎo)的黃老學說,還是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其實骨子里都是法家治國的思想,要知道,西漢初年,是酷吏最多的時代。
漢宣帝劉詢曾經(jīng)這么教育過自己的兒子劉奭: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nèi)蔚陆?,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意思很明確,光用儒家治國是不行的,必須要結(jié)合王霸之道。而這其中的霸道,其實指的就是法家治國的理念。
所以說孔子殺少正卯時所糾結(jié)的問題,在后世得到了徹底的解決。光靠儒家是不行的,但是儒家忠君愛國的思想,必須要擺在最前面。臣子們都必須要遵守,至于皇帝們嘛,嘿嘿。
參考資料:
《陸賈新語》
《荀子》
《史記》
《漢書》
少正卯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大夫,其官至少正,他以能言善辯著稱??鬃幼圆槐囟嗾f,他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人物,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被后世尊別的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等,對后世是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孔子曾開私人講學,當然少正卯也曾辦過私學。重要的是他還多次把孔子的學生吸引到他那里聽講,可見少正卯還是有些能力的。不過少正卯的結(jié)局卻不好。
在魯定公十四年的時候,孔子為魯國的大司寇,為當時的代理宰相。而沒過幾天,他就把少正卯以君子之誅殺死,而且之后少正卯又被暴尸三天。
那少正卯為什么被殺,又被暴尸三天呢?
少正卯和孔子一樣都辦個私學,并且還多次把孔子的學生吸引過去聽他講學。說明他還是有能力的。然而少正卯的學說卻屬法家,因和孔子的儒家學說有相違之處。
孔子曾游歷四方,他本想推以仁義、勸善之心。然而孔子所處的時代是百家爭鳴的時代,由于學派眾多,所以就讓人難以選擇。故而孔子游歷各國是處處碰壁的。特別的是他游歷時看到的很多都是法家之言的傳播。
孔子無奈,于是就回到魯國,他想在魯國首先以道德救人,然而平息天下之亂,然而這時的魯國少正卯所言的也是法家之言,同時少正卯又是當時著名的人物,有不小的影響力,更甚于有的官員在少正卯的影響下,難以勸說,這對于孔子想要推行道德治國是不容易的,這是讓孔子所不能忍受的。
直到后來孔子為代理宰相手握權(quán)利,所以就殺一儆百而樹威,想要通過這個方法能更好的推行他的治國思想。于是少正卯就被誅殺了,并且還被暴尸。
當然關(guān)于少正卯之死,當時的魯國國君尚賢德,這自然對少正卯不利,這無形中也加速了他的死亡。在當時少正卯就算不當殺,但也會當死,至于他的死,雖非孔夫子所愿,但也是不得已的。
當時孔子的學生對于少正卯被殺之士還有這疑問,當時孔子就說,少正卯為小人之桀雄,一身兼有“心達而險、行辟而堅、言偽而辯、記丑而博、順非而澤”五種惡性,他是有迷惑眾人造反的能力,如此可謂是“異世同心,不可不殺”,本來人的品性中有五種惡劣的品性一個就不得不殺的,而少正卯占集五惡,故對少正卯不得不以君子之誅而殺他。
至于“心達而險,行辟而堅,言偽而辯,記丑而博,順非而澤”這五惡,大家如何理解,不防來說說!
謝謝邀請。《史記》有孔子“誅亂政者少正卯”,并無“暴尸三天”之說。后世有許多不同的說法,“誅”不是“殺”,孔子沒殺過少正卯,甚至沒有少正卯這個人。
誅不是殺,按字義解釋似乎有道理。但是,誅九族即滅九族,“滅”不就是有“殺”的意思嗎?
就算“誅少正卯”不是“殺少正卯”,那么也是剝奪了少正卯的發(fā)言權(quán)。
即使無少正卯這個人,也說明孔子為政時不允許亂政者的存在。
歷史上有哪個為政者允許亂政者存在呢?孔子既然為政,會允許亂政者存在嗎?
所以,不管誅還是殺,是否有少正卯這個人,孔子為政,絕不會允許亂政者的存在。不然怎么會離開魯國,周游列國呢?
孔子沒有殺。
甚至就沒有少正卯這人。
歷史上孔子殺少正卯的記錄,最早來自《荀子》,后來《孔子家語》、《說苑》、《史記》等都是引用擴展的。
其中的《孔子家語》,一直多認為是假的,現(xiàn)在出土八角廊漢墓竹簡《儒家者言》,證明它不全是偽造的,但也沒有少正卯的記載。
下面分析一下。
少正是官職,當時魯國沒有這個官職,是鄭國有,《漢書》記載“又傳魯有少正卯、少正亦官名”。
孔子所說誅殺少正卯的理由,都是來自《管子》、《荀子》這類法家的思想,而不是儒家。孔子說的“焉用殺”就不展開了。
孔子那個時期的老師,至少得是貴族,否則學的資格都沒有,所以孔子創(chuàng)立私學,把知識傳授給各階層的學生,是破天荒的舉動。因此少正卯要當老師,必須也是貴族。
如果是貴族,現(xiàn)有的任何文獻中,無論書里還是地下文物里,都沒有此人具體背景,沒有家族譜系?這是不可能的??鬃雍么踹€有出身,上可追溯至商代,下可追溯到老爸。
還有,少正卯的學生都要超過孔子了,為什么一個學生(包括貴族)的名字事跡都沒有記載?為什么沒有學生為少正卯叫屈,譴責孔子?既然他教學和思想水平比孔子高很多,為什么他一點點言論觀點都沒留下來?
少正卯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官員??鬃又詺⒘怂?,是因為兩個人屬于政敵。他是改革派,主張新思想。
正是由于他們不同的政治主張,最終導(dǎo)致了政治斗爭。后來,孔子上臺后,用自己的權(quán)力處死了他。除了政治問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搶了孔子的飯碗。
孔子30歲左右開始辦私立學校。當時魯國盛行私塾,許多達官貴人的子女都選擇了私塾,所以孔子一開始就有很好的生源。
因為孔子的私立學校經(jīng)營得很好,所以入學的費用一定很高。當時普通人根本不能吃肉。
既然有利益,就有競爭。于是少正卯在孔子對面辦了一所私立學校,收費比孔子還低。
除了學費低,少正卯在魯國也很有名。他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很有趣。關(guān)鍵是少正茂講座講求實際,學生就業(yè)率很高。![]()
孔子當時很郁悶,所以他很恨少正卯。突然有一天,孔子收到一封任命書,成為魯國司寇,孔子就任后第七天就將少正卯處死
當時,許多孔子的學生不明白孔子為什么要這樣做??鬃踊卮鹫f:“少正卯是一個叛逆、危險的人,是一個言不由衷、爭論不休的人,是一個有著豐富丑惡記錄的人。
這些都不是實質(zhì)性犯罪。因此,很多人認為少正卯因為個人對孔子的怨恨而被殺的。
不過,后來的一些儒家學者,如朱熹,也為孔子辯護,說孔子根本沒有殺過少正卯。至于誰對誰錯,兩千多年的爭論沒有結(jié)果。
孔子殺了少正卯,可以說是他一生洗不掉的污點。我們都知道,孔子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他創(chuàng)立了儒家思想,被譽為儒家圣人。
作為一個偉大的圣人,孔子怎么會這么殘忍?
他是春秋戰(zhàn)國魯國人,公元前496年被孔子殺死。少正卯實際上是一個官職。古人把官職放在人名之前。
春秋時期,各種思潮興盛,流派紛爭。他是早期法家的代表。與儒家的周禮復(fù)辟思想相沖突。
他開設(shè)講堂,宣傳法家思想,以雄辯著稱。魯國出現(xiàn)了學術(shù)高潮,很多人都爭先恐后地聽他的課。甚至大多數(shù)孔子的學生也被他所吸引。
春秋時期,孔子也是一位偉大的儒學大師。法家代表的演講十分火爆,對孔子的學術(shù)地位構(gòu)成了威脅??鬃討押拊谛?。
孔子擔任司寇,有權(quán)殺人??鬃娱_刀的第一個人是他的死敵。法家代表少正卯被孔子用法律武器殺害。
孔子殺少正卯的事,最早記載在荀子。
孔子的弟子對此提出質(zhì)疑:少正卯是一位著名的儒生,為人厚道,深受許多人的尊敬。孔子主持國事幾天,不問罪名就殺了他。魯莽行事合適嗎?
孔子為自己辯護,少正卯有五項罪名。事實上,孔子編撰的“五項罪名”并沒有確鑿的證據(jù)。
后世儒學的捍衛(wèi)者往往把這件事定義為“圣人殺惡人”。
孔子是否殺了少正卯,其實學術(shù)界眾說紛紜。
關(guān)于孔子殺害他的歷史文獻很多,最早記載這件事的文獻是荀子《禹左》,荀子的儒學思想是在批判孔孟、結(jié)合法家思想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
《荀子》中孔子殺少正卯的記載,應(yīng)該是戰(zhàn)國晚期各派紛爭的結(jié)果。但是為什么是孔子,而不是其他人?這與孔子關(guān)系密切,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有著良好的形象。
戰(zhàn)國時期,孔子聲名遠揚,言行感人,深受后人敬仰。正因為如此,孔子的名字常常被后人用作宣傳自己思想的工具。所以孔子殺少正卯事件的真實性,摻雜了太多不純動機。
如果這是一個歷史事實,孔子的歷史形象就會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孔子自身的思想也會產(chǎn)生許多難以解決的矛盾,這與我們對孔子的認識是大相徑庭的。因為孔子的思想是以“仁”為中心的。
如果孔子真的是一個以自己好惡殺人的人,他的學生會追求他嗎?
顯然,孔子在世的時候,沒有一個弟子背叛他的理論。
因此,筆者強烈懷疑“孔子殺少正卯”的真實可能性。
孔子51歲才出仕。剛當了七天的大司冠,孔子便下令誅殺了擾亂政務(wù)的大夫少正卯。
這件事在歷史上引起了很多爭議:
一。少正卯應(yīng)該殺嗎?
2??鬃釉跉v史上殺了少正卯嗎。
首先,我們來談?wù)勎覀兪欠駳⒘松僬?/p>
少正卯是誰?
少正其實是官名。他口才很好。他創(chuàng)辦了像孔子這樣的私立學校。據(jù)說他比孔子更受歡迎,
孔子是否殺了他一直是有爭議的。
南宋朱熹認為《論語》中沒有提及此事。很多人支持朱的觀點。他們認為孔子一貫堅持以德報人,反對懲罰和殺戮。另一個關(guān)鍵原因是,孔子作為大司寇,按照當時的規(guī)定,無權(quán)殺大夫。
另一派的觀點則是:孔子確實殺了少正卯
他們認為《論語》、《孟子》沒有提到這一點,并不能證明它沒有發(fā)生。有那么多其他的書記錄下來,所以這不是沒有根據(jù)的。
他們認為,孔子雖然提倡政治和道德,但并不排斥懲罰和殺戮,至于殺戮官員,這種事情在春秋時期很常見。
在我看來,孔子殺了他,應(yīng)該是基于自己的利益。他嫉妒少正卯在搶了他學生。
按照《荀子. 宥坐》中的說法,少正卯的“惡”有五點——心達而險、行辟而堅、言偽而辯 、記丑而博、順非而澤。
又漢儒高誘說少正卯是諂諛之徒,且說“少正”是其官稱,“卯”為其名。清儒孫星衍也說“少正”是官名,是“正人”的副職。
漢代以來,“孔子誅少正卯”事被縉紳學者廣泛稱引和紛紛質(zhì)疑。
最先對這件大案產(chǎn)生懷疑的是讀書別具只眼的朱熹。他說:“嘗疑誅少正卯無此事,出于齊魯陋儒欲尊夫子之道而造為之說,若果有之,則《左氏》記載當時人物甚詳,何故有一人如許勞攘而略不及之?”(《朱子語類輯略》卷三)
上圖朱熹
此后疑者漸多。與朱熹同時代的葉通,金元之際的王若虛,明王文祿以及清人尤侗、閻若璩、崔述、江永、梁玉繩等,相繼叩疑辨?zhèn)?。近代梁啟超等人也認為其事不可信。明王文祿《海沂子·稽闡》言:“后之忌才而加之罪,皆駕言誅少正卯也……先儒嘗疑不經(jīng)見,且春秋禁專殺,殆秦漢謬傳乎?或者誅即責也。孔子曰‘于予與何誅’之云”。
崔述《洙泗考信錄.卷二》中就《孔子家語》所載,進行了辨析?;居^點是:第一,其事始見于晚出的《荀子》、《家語》諸書,而《荀子·宥坐》及《孔子家語》都被懷疑是偽造,又不見于《論語》和《春秋》經(jīng)傳;第二,執(zhí)政七日,以大夫誅大夫,不合事理,第三,孔子一貫倡“仁”,“首誅”之事不符合他的思想。
關(guān)于孔子誅少正卯,歷史上存在許多種說法,但由于儒家一直掌握著話語權(quán),所以,這件事情的表述一直都是:少正卯為小人,孔子依法依禮誅殺少正卯,是十分正確的事,暴尸三日是為了以儆效尤。
但存在另外一種說法,那就是學術(shù)流派和道統(tǒng)之爭,詳情如下。
背景如下:
卯(?~前496)是中國春秋時期魯國的大夫,官至少正,能言善辯,是魯國的著名人物,被稱為“聞人”。少正卯和孔丘都開辦私學,招收學生,但少正卯講述的是縱橫學為主、法家雜之。
爭端的顯現(xiàn):
少正卯的思想與孔丘的思想存在沖突,而且少正卯能言善辯、善于講課,多次把孔丘的學生都吸引過去聽講,只有顏回沒有去過。
政治的角力:
當時魯國雖然是小國弱國,但大王卻好賢德,以孔子為宰,可見在國家內(nèi)部話語權(quán)的爭奪上,儒家是勝利的。而少正卯作為斗爭失敗者,還在魯國大肆的講述法家和縱橫家言論,并且聲勢浩大,甚至爭奪了儒家的門生,自然就會引起孔子的敵視。
誅殺:
孔子為了維護自己的權(quán)威以及學術(shù)流派的發(fā)展,搜集了少正卯的罪名:“心達而險”(通曉世事而用心險惡), “行辟而堅”(行為邪僻而不知悔改),“言偽而辯”(強詞奪理且善于狡辯),“記丑而博”(刻意關(guān)注社會的陰暗面),順非而澤”(順著非正統(tǒng)甚至違背道德之引導(dǎo)思想如同江河泛濫般散播四方);總計五項罪名為他定罪。但是根據(jù)現(xiàn)在的研究,這些罪名都屬于莫須有之罪,可見以上罪名只是為了師出有名,名正言順的進行迫害。
于是,孔子在上任后七日就把少正卯殺死在兩觀的東觀之下,暴尸三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