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關之后,全面繼承了明朝的太廟,那么原來太廟里的明朝老祖宗們?nèi)ツ牧四??很簡單,都被搬到歷代帝王廟里了。
一般情況下,前朝滅亡,新朝建立,新朝的皇帝都會對前朝的皇族進行封王或者封侯,讓他們繼續(xù)祭祀前朝的皇帝,只不過廟數(shù)要縮減,意思基本就是將前朝的太廟變成“家廟”。這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不過清朝入關的時候,漢化不深,對這套制度不夠了解,所以一直沒有封朱元璋的后代,直到雍正在位期間,才封明皇室后裔朱之璉為延恩侯。
因為清朝一直對外宣傳的是“繼承明朝”,而非“推翻明朝”,所以清朝建立之后,并沒有新建太廟,而是直接繼承了明朝的太廟,至于明朝的歷代皇帝,則被搬進了歷代帝王廟。
歷代帝王廟是明朝嘉靖皇帝建立的,但這個創(chuàng)意卻是自古有之。三皇一直被視為中國人的祖先,為歷代帝王所景仰;而歷代帝王,則是后代借鑒和效法的榜樣,所以也要祭祀。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在南京建了個廟,將三皇五帝以及夏禹、商湯、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共16個帝王立起雕塑,供奉起來,進行祭祀。朱棣遷都北京之后,對歷代帝王的祭祀一般就在北京郊區(qū)或者故宮的文華殿進行。到了嘉靖時期,嘉靖于1530年在北京修建了歷代帝王廟,祭祀人物沿襲舊制。
帝王廟廟門三間,景德門五間,正殿名景德崇圣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內(nèi)設五龕,,但只設牌位不塑像,中龕供三皇(伏羲、神農(nóng)、黃帝)神位,左一龕供五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神位,右一龕供三王(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神位,左二龕漢高祖、漢光武帝神位,右二龕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神位。此外,東西兩廡共設四壇,從祀三十七名臣。嘉靖二十四年,嘉靖又把元世祖忽必烈及博爾忽、赤老溫等五名臣的神位撤銷。
清軍入關之后,當年就把明太祖朱元璋的神位搬進了歷代帝王廟,列宋太祖之后。第二年,順治又把遼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請進了帝王廟,同時還把明朝開國功臣徐達、劉伯溫請了進去。這樣帝王廟中的皇帝成了21位。
順治十七年,順治下旨,將商中宗、商高宗、周成王、周康王、漢文帝、宋仁宗、明孝宗請入帝王廟享祀,同時,將遼太祖、金太祖、元太祖搬了出來。
康熙繼位之后,推翻了他老爹的意見,將商中宗、商高宗、周成王、周康王、漢文帝、宋仁宗、明孝宗又搬了出來,重新將遼太祖、金太祖、元太祖請了回去。
不過,康熙晚年時,他認為后人評價先代帝王應不應該享受祭祀是不合理的,于是決定將除無道被弒、亡國之主外,全部請入帝王廟享受祭祀??滴跛篮?,雍正又稍作調(diào)整,于是,享祀的帝王擴大到164人。
到乾隆時期,又進行了一次調(diào)整,乾隆提出了“中華統(tǒng)緒,絕不斷線”的觀點,把廟中沒有涉及的朝代,也選出皇帝入祀。不過,乾隆認為,金朝的滅亡并不是亡國之君金哀宗的責任,所以他是可以進歷代帝王廟的;而漢朝的桓帝和靈帝兩位雖然不是亡國之君,但對于東漢滅亡卻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被踢了出來。再比如,三國鼎立時期,只有漢昭烈帝劉備被請了進來,曹丕和孫權也無此待遇,曹操沒有稱帝,則更沒有資格。最終,帝王廟中享祀的帝王確定為 188位。
按照規(guī)定,亡國之君不能被請進帝王廟的,但清朝認為,明朝雖然亡在崇禎皇帝手上,但責任卻不在于他,因此崇禎也被請進了帝王廟,另外建文帝朱允炆和景泰帝朱祁鈺這兩位也被請進了帝王廟。而被明朝認為應該背負亡國責任的萬歷、天啟帝被排除在外,泰昌帝朱常洛由于在位時間太短,也被排除。所以,明朝十六位皇帝中有十三位進了帝王廟,享受祭祀。
盡管能夠進入歷代帝王廟的皇帝如此之多,中國還是有三個王朝的皇帝沒有入選。一個是秦朝,秦始皇雖然是千古一帝,統(tǒng)一了六國,但向來有暴君之稱,不為儒家認同,所以沒有入選。二是西晉,西晉得位不正,而且后代皇帝也都不靠譜,也沒有入選。三是隋朝,理由同樣是得位不正,而且更重要的是隋文帝對宇文家族進行了嚴厲的清洗,隋煬帝則是亡國之君。此外,建立新朝的王莽,唐朝女皇武則天也不在此列,因為這兩人生前都自己去除了帝號。
秦漢以后,對三皇五帝和歷代帝王的祭祀不斷發(fā)展變化,經(jīng)歷了從陵墓祭祀到立廟祭祀、從個體人物祭祀到系列人物祭祀、從分散單獨祭祀到集中群體祭祀、從祭祀開國帝王到祭祀守業(yè)帝王、從祭祀漢民族帝王到祭祀多民族帝王、從主祀帝王本人到賢臣陪祀的發(fā)展過程,也從側(cè)面濃縮了中華五千年的發(fā)展歷程,不是由哪一個人創(chuàng)造的,而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前輩們共同創(chuàng)造出來的。
自嘉靖修建到清朝滅亡的380年間,歷代帝王廟舉辦了622場祭祀大典,其中皇帝親自前往祭祀的16次。清朝滅亡后,帝王廟風光不再,民國時駐扎過軍隊、辦過武術館、做過學校校舍。到后來由于常年沒有維護,屋頂雜草叢生、圍墻塌方嚴重,甚至帝王的神位也被拿去做了切菜板。
“太廟”是古代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也可以說是皇帝的“家廟”,最初里面只供奉皇帝的先祖,后來皇后和功臣也獲得了被供奉于太廟的榮譽,即“配享太廟”。
太廟制度早在夏朝時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不過那時候祭祀先祖的地方還不叫“太廟”,太廟這個名稱是西漢時期才正式確定下來的。
而從某種意義上講,“太廟”更是一個王朝興衰的見證,太廟在則江山在,太廟亡則江山失,所以基于此種祭祀觀念,當新王朝取代舊王朝時,新王朝的統(tǒng)治者就往往面臨一個非常尷尬棘手的問題,即“該如何處理前朝的太廟”。
可能有的朋友會說,既然是前朝太廟,那就直接毀掉好了,可是如果直接毀掉,那新朝統(tǒng)治者將會面臨其他一系列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該如何收取天下人之心?要知道新朝初立,所面對的都是前朝遺民,只要前朝不是特別的殘暴,總會有大批遺民對前朝念念不忘,所以,如果隨意毀掉前朝太廟,則天下人心不服,新朝剛建立起來的統(tǒng)治威信也會蕩然無存。
所以,前朝太廟不能毀,而縱觀我國歷代王朝,也會發(fā)現(xiàn),如果和前朝沒有血海深仇的,新朝大多沒有損毀太廟,假如前朝太廟不幸在戰(zhàn)火中損壞了,新朝還會對其進行修繕重建或選址令建,但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新朝建立后,前朝的太廟規(guī)模一定會有所縮減,畢竟前朝已經(jīng)覆滅,若再以皇帝之禮祭祀,也說不過去,而這個問題就要牽扯到古代禮法制度之“二王三恪”制了。
“二王三恪”制的大體意思就是,新朝取代前朝后,新朝君王為了彰顯新朝之正統(tǒng)地位,會給予前朝皇族后裔一定的爵位,一般情況下都會是王爵或者公爵,對應不同的爵位還有相應的封邑。如果封前兩代王朝的皇族后裔,則稱之為“二王后”,若封前三代王朝的皇族后裔在,則稱之為“三恪”。
例如,唐朝武德元年,封隋恭帝楊侑為酅國公,封北周后裔為介國公,此即為二王后。而后梁立國后,則封唐宗室李嵸為萊國公,與隋朝后裔酅國公楊仁矩為二王后,而加上后周宇文氏子孫介國公則為三恪。
那么在了解了“二王三恪”后,我們就要解決最主要的問題了,即新朝如何具體處理前朝太廟。
前面說過,新朝通常情況下是不會毀掉前朝太廟的,但是基于“二王三恪”之禮,前朝太廟的規(guī)模一定會縮減,《周禮》對宗廟有一個非常嚴格的限定,即天子立七廟,諸侯立五廟,大夫立三廟,士立一廟,庶人無廟,以此區(qū)分親疏貴賤。
不過實際上各朝代對于太廟廟數(shù)也有不同的規(guī)定,因此,《周禮》的規(guī)定只是告訴大家一個事實,即古代上至皇族下至地方士族,祭祀先祖的廟數(shù)是有嚴格規(guī)定的,不可逾制,否則就是殺頭,誅族的大罪。
因此,如果新朝按照“二王三恪”的禮法對前朝皇族后裔進行了重新冊封給予不同爵位的話,那前朝的太廟也會根據(jù)相應的爵位進行縮減,通常情況下是保留三廟,由所冊封的前朝皇族后裔進行祭拜,而這實際上也就是將前朝太廟正式變?yōu)樗鶅苑庵俺首搴笠岬摹凹覐R”,如后梁冊封李唐后裔的情況便是這樣:
萊國公李嵸合留三廟,于西都選地位建立廟宇,以備四仲祀祭,命度支供給,以遵彝典
當然了如果遇到胸懷特別大度的新朝如宋朝,宋朝就規(guī)定了后周的太廟要按照原先的規(guī)模繼續(xù)祭祀。
其周朝嵩、慶二陵及六廟,宜令有司以時差官朝拜祭饗,永為定式。仍命周宗正卿郭玘(王巳)行禮。
當然了,除了以上兩種處理方式之外,還有一種方式,即興建于明朝的“歷代帝王廟”。
大概是經(jīng)過了大禮議之爭的洗禮,嘉靖皇帝突發(fā)奇想的修建了一座“歷代帝王廟”,他將歷代一些賢明君主全都供奉于此,而清承明制,到了清朝,這個“歷代帝王廟”里供奉的君王越來越多,最終只要生前不是特別的暴虐荒淫,都能進去。
而目前北京的太廟,本是明朝的太廟,后來清朝入關,本著清承明制的原則,將原本老朱家的“家廟”給占去了,然后以明朝皇帝發(fā)明的方式,將明朝的皇帝們“請”進了“歷代帝王廟”中進行供奉。
當然了,禮法不能亂,起先順治,康熙因為剛?cè)腙P不久,很多禮法不是很懂,所以對于前明皇族后裔一直沒有進行冊封,一直到了雍正在位期間,才封明皇室后裔朱之璉為延恩侯,不過這個人究竟是不是真的前明皇族后裔就很難說了。
關于這件事兒清朝做得挺地道,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陰歷五月初二多爾袞從朝陽門進入北京,接管了這座都城,同年陰歷九月十九皇帝順治也來到北京,開始了清朝對中原的統(tǒng)治。
順治的太廟大搬家
受到經(jīng)濟和時間的限制,再加上宣揚為明帝復仇而繼承明朝的說法,這幫哥們沒有破壞明朝的皇宮、皇陵和太廟等設施,直接拿來繼續(xù)用下去了。連皇陵都派兵加以保護,沒出現(xiàn)改朝換代等于挖墳掘墓的事兒。
當時清朝自己也是有太廟的,就在沈陽撫近門(現(xiàn)在叫大東門)外,是皇太極祭祀祖先的家廟。不過既然有更好的,順治也不介意給祖宗的神牌搬搬家,畢竟每次祭祀都跑沈陽還是滿累的。
說實話,這事兒順治辦得略顯草率,他不是九月十九進的北京嘛,九月二十七就舉行了努爾哈赤夫婦和皇太極夫婦的升祔大典,都沒足月就把祖宗們請到了北京。與兩位先帝共同享福的還有費英東和額亦都,他倆算清朝最早配享太廟的大臣。
歷代帝王廟的前世今生
對順治來說自己家祖宗搬進來這活兒還不算干完,重點在于老朱家祖宗該往哪去,直接扔出去顯然不妥,得考慮政治影響和民心問題。還好嘉靖皇帝幫他解決了這個難題,阜成門內(nèi)大街的歷代帝王廟就是現(xiàn)成的,直接拿來用就好。
根據(jù)網(wǎng)上的定律,說來說去這事兒其實還是得怪朱元璋,這家伙拿下江山后為了體現(xiàn)自己的正統(tǒng)性,別出心裁的在南京欽天山弄了個廟。除了慣常的供奉三皇五帝,他還把夏禹、商湯、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16個開國帝王一起供奉了。
本來這玩意就是立國初期標榜華夏一脈流傳的歷史,國家穩(wěn)定以后作用就沒那么大了,故此朱棣遷都北京后就沒想起來另建。然而傳到嘉靖這代不是有個大議禮事件嘛,這位仁兄挖空心思挺親爹,朱棣同志都差點被扔出去太廟。
于是嘉靖也面臨一個問題,出了太廟的朱棣該去哪?擅長權謀的嘉靖在登基第九年另建了歷代帝王廟。只是這個暗手最后沒用上,還坑得他自己偶爾得去祭祀一番,好歹做做樣子。
更坑爹的是明朝那幫閑著蛋疼的大臣,從歷代帝王廟北遷之后一直就有人對元世祖忽必烈不爽,連帶對陪祭的木華黎、赤老溫等元朝名將不爽。三天兩頭的上書要求把他們?nèi)映鋈?,開始嘉靖還耐心解釋,那幫哥們雖然是異族,但所用中華之法既為中國,太祖都沒廢話,你們扯淡有用?到了后來皇帝也架不住折騰,在十五年后同意了。
清朝的變革
那么清朝接手后順治是把明朝所有皇帝都搬到歷代帝王廟了嗎?其實也沒有,順治把元、遼、金三朝的皇帝也搬了進去。最終確定祭奠帝王的總數(shù)共25人,賢臣39人,所以明太祖、明成祖這類有位之君進得,估計萬歷、天啟應該就進不去了。
到了康熙年間情況又發(fā)生了變化,玄燁是個場面人,他在晚年表示咱們也不差錢了,就別在小氣巴拉的,古來帝王只要不是昏君、暴君、亡國之君就都一起祭祀吧!于是在康熙六十一年享祀帝王暴漲到143人。
康熙之后的雍正更不用說,我又攤丁入畝又火耗歸公為的是什么?不就一個錢字兒嘛?我是差錢的人嗎?我是差事兒的人嗎?給我繼續(xù)擴編!于是享祀的帝王擴編到164人,陪臣79人。更狠的是雍正還把歷代帝王廟給重新翻修了一邊,以顯示自己的豪橫風格。
總結(jié)起來吧,清朝入關后明代帝王的神牌沒被亂扔,確實被妥善的保管著,最終除了天啟、崇禎兩個皇帝都安然待在歷代帝王廟里享受供奉,連建文和景泰都有一席之地。起碼在這件事兒上清朝統(tǒng)治者辦得大氣,扯淡完畢。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清軍入關后,他們沒有重新建造宮殿和太廟,而是繼續(xù)使用明朝留下的紫禁城和太廟。原來供奉在太廟的明朝皇帝牌位,被多爾袞移到了西城阜成門外的歷代帝王廟。
清朝在中原建立政權后,不僅保留了明朝原太廟皇帝的牌位,還對明十三陵加以保護,這樣的舉動在歷史上看來都是非常罕見的,其原因也比較復雜。
清明兩個朝代的更迭,是“清承明”,不是“清推翻明”
關于這個問題,我們聽一些評書作品也經(jīng)??梢月牭健1热纭毒级贰防镉幸粋€章節(jié),說到劉庸使壞要參乾隆,要列舉乾隆罪證的時候,就是因為他動了明陵里面的木頭,所以有了“偷墳掘墓”的罪名。
當時劉庸是這樣解釋的:“明朝末帝崇禎有道無福,老祖宗進關后建立大清,封朱明后代為公爵并負責看守明十三陵,他們是看明朝朱家的墳,吃清朝的俸祿?!币虼?,乾隆動了明陵的木頭也是有罪。
評書作品的內(nèi)容不一定都是真實,但歷史上清朝對待明陵的態(tài)度確實如此。因為清軍入關的時候,崇禎已經(jīng)在煤山上吊,李自成建立了大順王朝,而清軍入關的口號也是“清除闖賊,替明報仇”,這就等于清朝是從李自成手里奪過來的江山。
清朝政權建立以后,雖然清政府一直強調(diào)自己是“承明”,也對太廟、明陵進行了保護,但民間反清的氣氛還是很濃。所以一直到康熙時期,清政府對明朝的態(tài)度依然是很和善的,康熙六次南巡都要到南京祭拜明孝陵,表示對朱元璋的尊重,還留下了“治隆唐宋”的墨寶,稱贊朱元璋治理國家的功績超過唐宋!
結(jié)束語
清朝入關后的很多舉動在封建時代都是比較罕見的,主要是中間多了一個李自成的起義,讓清軍撿了個大便宜。清朝統(tǒng)治者對明朝太廟和皇陵的保護,既體現(xiàn)了他們?nèi)诵曰囊幻?,又達到了安撫民心的效果,也是一舉多得的好辦法。
清朝與明朝的關系,不是純粹的前朝后朝的關系,按照清朝統(tǒng)治者所說的,是李闖李自成率軍進京逼死了大明的崇禎皇帝,應吳三桂的請求,攝政王多爾袞這才率軍入關,而且當時南明小朝廷對此事的反應竟然是一片歡欣鼓舞,竟然還覺得吳三桂的驅(qū)虎吞狼之計非常之好,連史可法當時都是這么認為的,可見那時候文人的腦洞多么奇葩。
清軍進駐北京之后,將明朝皇帝的神位請到了偏殿之中的歷朝皇帝神位之中去了,而且順治還跑到崇禎的陵前哭了幾聲“皇兄”,后來康熙下江南還去南京祭拜了明太祖的孝陵,并且留下了治隆唐宋的碑刻。
當然凡事必有其因,畢竟中原的漢人太多了,而滿族想要統(tǒng)治廣大的中原地區(qū),不團結(jié)漢人地主官僚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們都盡量弱化滿族是異族的概念,盡量讓漢族的地主士大夫接受清代明只不過是正常的朝代更替而已。
所以清朝皇帝在對待明朝皇帝神位的做法猶如歷朝更替時一樣,古往今來,也只有元朝時期得到官方許可的楊璉真迦挖掘了南宋皇陵,并且將宋理宗的頭顱做成了飲酒器嘎巴拉碗,也正是這種野獸行徑激起了漢族人的反抗決心,最后朱元璋北伐成功建立明朝,所以清朝為了江山更穩(wěn)固的統(tǒng)治,采取了比元朝更柔和的手段也是正常的。
宗廟,是用來祭祀祖先的地方,而皇帝家的宗廟,就被稱為太廟。明朝的太廟,是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時所建立。
清朝入主紫禁城之后,不僅效仿漢族人的宗廟制度,而且直接把明朝修建的太廟拿過來用,那明朝的那些皇帝牌位去哪了呢?
一、 歷史上新朝對于舊太廟的處理
在劉裕滅司馬氏之前,歷朝皇帝對于前朝的皇室成員都比較優(yōu)待,以收攏人心,顯示本朝是繼承前朝的正統(tǒng)。
這里就引申出“二王三恪”的政治禮制,二王通常指緊鄰的兩個王朝,三恪指更久遠的王朝,“恪”也表示尊敬之意。
歷代王朝分封前代王室后裔爵位,并給予封邑,讓他們在自己的封地上另建宗廟祭祀先祖,而且這些人只用持賓禮,不用持臣禮,這就是“二王三恪”。
比如周武王分別封虞舜、夏朝后裔、商朝后裔以為三??;漢武帝分封周朝后裔姬嘉為周子南君;魏文帝封漢獻帝為山陽公;晉武帝封魏元帝為陳留王,封劉禪為安樂縣公。
(劉禪)
及至南朝劉裕殺晉恭帝,為后世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從此,亡國之君往往不能善終,但是繼任者會挑另外的宗室后裔封爵,踐行“二王三恪”制度。而宋朝比較特殊,一直優(yōu)待后周皇室,而且準許他們用天子的禮儀繼續(xù)祭祀先祖。
金朝雖然是少數(shù)民族政權,卻依然實行“二王三恪”制度,封遼天祚帝為豫王、宋徽宗為天水郡王、宋欽宗為天水郡公,與偽齊劉豫合稱三恪。
真正破壞這一制度的是下一個少數(shù)民族政權,元朝。 忽必烈雖然封宋恭帝趙?為瀛國公,卻有名無實,和“二王三恪”下的封爵有天壤之別。趙?先后住在大都和上都,成年后又被命令去西藏出家。后來,趙?因文字獄被賜死。
明朝朱元璋封元皇孫買的里八剌為崇禮侯,同樣沒有立為恪。清朝入關,雖然打著為崇禎復仇的口號,卻將崇禎的兒子斬盡殺絕,直到雍正二年才封了一個所謂的明朝代王之后朱之璉為一等延恩侯,自然也是沒有遵守“二王三恪”。
(清軍入關)
所以,明朝在太廟的老祖宗們就不可能像宋朝之前那樣,由后人在其封地內(nèi)另立宗廟祭祀。別急,清朝還有其他的辦法顯示“優(yōu)待”。
二、 歷代帝王廟
早在唐朝時期,唐玄宗就在長安城內(nèi),專門為三皇五帝以及周武王和漢高祖分別建廟祭祀。而朱元璋一方面不愿意立元朝后人為恪,一方面又必須認元朝為中華正統(tǒng)。
于是,他在南京創(chuàng)立了歷代帝王廟,將元世祖忽必烈與三皇五帝、夏商周唐宋等開國大帝等人一起入祀。
(唐玄宗)
而且朱元璋還要求“仿太廟同堂異世之制”,將這些人按照“先祖居中,左昭右穆”的順序擺放位置。三皇居中,其他君王分列左右,讓整個歷代帝王廟如同一朝之太廟一般。
此后,明朝皇帝每年春秋致祭,成為定例。等到嘉靖皇帝時,因為大禮議之爭,嘉靖要把自己的父親追縊為皇帝,群臣不肯,一直爭議。妥協(xié)后,在北京搞出了個歷代帝王廟。
三、清朝對待明朝歷代皇帝的牌位
為了震懾漢人,防止有人利用明朝宗室的名義造反,清朝不僅沒有遵守“二王三恪”的制度,還大肆屠殺明朝宗室;另一方面,為了拉攏漢人,顯示自己的正統(tǒng),清朝入關時打的旗號是為崇禎帝復仇,表示清承明制,并對崇禎帝極盡哀榮。
北京民間曾于傳說,起初清兵入北京,想放火燒掉明朝太廟,有個叫剻忠的守廟老太監(jiān),奮死與清兵扭打,阻止清兵燒太廟,此事被趕來的多爾袞知道,他本來就喊出為崇禎復仇的,要是讓手下燒掉了供奉崇禎祖宗的太廟,豈不是啪啪的打他臉?于是,他命令手下禁止燒太廟,還把受傷的剻忠救治過來,然后叫他修補損毀的太廟。
(清兵縱火)
于是乎,清朝不僅保留了太廟、歷代帝王廟。還活學活用地將崇禎放了進去歷代帝王廟。
不久后,為了騰出太廟祭祀清朝皇帝先祖,明太祖朱元璋的神位也被搬出太廟,放進了歷代帝王廟,至于其他明朝皇帝的神位,自然都被請出了太廟。
《明季北略》:“ 六月甲申,遷故明太祖神主於歷代帝王廟?!?/p>
不知道朱元璋當初設計歷代帝王廟,是不是也有為朱家香火留一條后路的意思。不管怎么樣,至此清朝效仿朱元璋當初的做法,已經(jīng)解決了明朝遺留的太廟問題。
而至康熙時,入歷代帝王廟標準又進一步降低,只要不是負有亡國責任的皇帝,都應該入祀。而明朝亡國,并非崇禎之過,而是壞在萬歷、泰昌、天啟三朝,故可祀崇禎,不可祀萬歷、泰昌、天啟三帝。
朕意以為,凡曾在位,除無道被弒、亡國之主外,應盡入廟崇祀?!肚迨プ嫒蕦嶄洝ぞ矶哦?/p>
(明朝皇帝牌位被放在了歷代帝王廟)
于是雍正年間,大量的守成之君被放入歷代帝王廟,其中就包括了明朝的大多數(shù)皇帝。乾隆時期,建文帝的神位也被放入,至此,除了萬歷、泰昌、天啟,明朝剩下的十三位皇帝神位都被放在了歷代帝王廟,得享后世祭祀。
太廟,是皇帝的家廟,是封建王朝皇帝祭祀自己先人的地方。
太廟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稱呼,夏朝的時候被稱為\"世室\";商朝時稱\"重屋\";到了周朝則被稱之為\"明堂\",自秦漢起,在被稱為\"太廟\",以后歷朝都沿用了這個名字。
明朝原來的首都是南京,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因靖難之役登上皇位的明成祖朱棣,正式將首都遷至北京;作為明朝皇帝家廟的太廟,也隨之從南京遷到了北京。
此后直到明朝滅亡,北京一直是大明國都,時間長達二百二十多年。成祖和其之后的十四代皇帝,都在此登基,也在此去世,死后也都進了太廟享受祭祀。在太廟接受供奉的,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朝歷代皇帝,朱元璋的四代祖先(追贈為德祖、懿祖、熙祖、仁祖),也都擁有一牌之地。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的大順軍攻破北京城,頭一天崇禎來到煤山自盡,統(tǒng)治了中國276年的大一統(tǒng)的明朝宣告滅亡。
42天后李自成撤離北京,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兵進京,同年9月順治帝也來到紫禁城,坐上龍椅,開始了對中國200多年的統(tǒng)治。
順治皇帝登基之后,隨即就將自己的前輩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的牌位,以及清太祖追贈的四代祖先(肇祖、興祖、景祖、顯祖)牌位自盛京(沈陽)原清室太廟遷到了北京的太廟。
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國家也不能有兩座太廟。
清朝定都北京,就成為北京的新主人,明朝太廟就變成了清朝的,里面供奉的皇帝以及他們的先人,自然要被請出去。
其實順治進京的時候,天下大局未定,李自成、張獻忠的部隊和南明小朝廷的軍隊還占據(jù)著半壁江山。
但是順治皇帝還是急不可待地把明朝皇帝請出太廟,讓自己先人的牌位入住太廟。
因為這樣就等于向天下百姓宣布,清王朝受命于天,明朝滅亡是天意,江山已經(jīng)換主人了,天都變了,大家要認可我這個新主人,不要再為明朝效力了,因為所謂的太廟,也是江山社稷的象征。
那么,在新\"主人\"進駐之后,明朝的歷任皇帝和朱元璋的四代祖宗牌位都弄哪去了?
不得不說,在這個問題上,清朝統(tǒng)治者還是很精明,處理得非常好的。
清朝統(tǒng)治者雖然恨不得將明朝的\"余孽\"斬盡殺絕,打倒在地踏上一只腳,讓他永世不能翻身,但他們的政治手腕還是非常高明的。
比如清軍入關,明擺著就是要奪朱家江山的,但是人家偏說是為崇禎報仇,說李自成才是滅亡大明的罪魁,因此來收買人心,讓漢人精英為他們效力,讓百姓把他們看作正統(tǒng)。
再比如,李自成進京之后,草草將崇禎埋葬,順治卻用上等棺木厚葬崇禎,讓百姓為前皇帝服喪三日。
不得不說,跟李自成比起來,在收買人心方面,清朝統(tǒng)治者技高一籌。
既然要收買人心,明朝皇帝的牌位也不能扔到大街上??墒峭睦锓拍兀樦紊磉叺臐h族大臣出了個金點子,說明朝嘉靖年間,北京曾經(jīng)修建了一座\"歷代帝王廟\",里面供奉的是中國歷朝歷代皇帝配位。順治一聽茅塞頓開,就把原來在太廟供奉的明太祖的神主移到歷代帝王廟里。
順治三年(1646年),其他明朝皇帝的牌位,也全部被\"安置\"到了歷代帝王廟。
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帝一次會議上發(fā)表講話說:\"朕披覽史冊……前代帝王雖無過失,亦必刻意指摘,論列短長,全無公是公非,前代帝王曾為天下主,后世之人俱分屬其臣子,而可輕肆議論、定其崇祀與不崇祀乎,凡曾在位,除無道被弒、亡國之主外,應盡入廟崇祀。\"
康熙這段蓋棺論定的話的意思是說,歷史不能割裂,歷代帝王都應該得到尊重,但是那些無道昏君,對不起沒有這樣的資格。
誰是明朝的無道昏君呢,康熙認為是神宗、光宗、熹宗這個三個家伙,崇禎帝不該為明朝滅亡背鍋,因此神宗、光宗、熹宗三個神主則被趕出了歷代帝王廟。
康熙還認為,朱棣這個皇帝是發(fā)動叛亂當上的,來路不正,沒有享受祭祀的資格,所以朱棣的牌位被請了出去。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提出\"中華統(tǒng)緒,絕不斷線\"的口號,給之前沒有能入廟祭祀的十六國、十國、三國、晉、隋等朝代有代表性的皇帝設立牌位,讓他們?nèi)霃R接受祭祀,并把之前被請出來的朱棣的牌位也請了進去。
估計朱棣當時也一臉懵逼,昨天趕,今天請,把朕當猴耍?
不管怎么說,大多數(shù)明朝前皇帝,在明朝滅亡后,總算有了一個歸宿。
清朝入關之后,入主紫禁城,不僅效仿漢族人的宗廟制度,而且直接繼續(xù)使用明朝留下的太廟。所謂“宗廟”,就是用來祭祀祖先的地方,皇帝的宗廟就稱為太廟,清朝入關,為了更好地鞏固統(tǒng)治,所以直接享用了先朝的宗廟。雖然是使用了前朝的宗廟,但肯定不會供奉前朝的祖先,那么明朝的那些皇帝牌位到哪里去了呢?
歷史上也有很多朝代直接使用先朝的太廟,在劉裕滅司馬氏之前,歷朝歷代的皇帝為了收攏人心,都對前朝的皇室人員給予優(yōu)待,以顯示自己是繼承正統(tǒng)的。到了南朝時期,劉裕給后世做了反面教材,從此,亡國之君往往不能夠善終,但并不是所有的朝代都這么做,宋朝和金朝對前朝皇室還是比較優(yōu)待的,比如金朝雖然是少數(shù)民族的政權,但是卻很尊重前朝皇室,封遼天祚帝為豫王、宋徽宗為天水郡王、宋欽宗為天水郡公。
清軍入關之后,打著為崇禎復仇的旗號,卻將崇真的兒子趕盡殺絕,并沒有像金朝一樣對前朝優(yōu)待。但是雖然清朝沒有給予前朝優(yōu)越的待遇,但是卻也有所補償。
清軍入關本來就名不正 言不順,所以肯定不會將明朝太廟里的牌位全都粗暴的清理出去,但是他們自己來的時候就是抱著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皇位來的,總不能將自己先祖的牌位隨便放置或者是和明朝的牌位放在一起,而為了穩(wěn)定民心前朝的牌位又動不得,一時之間還有些苦惱。但是很快這件事就有了解決辦法,這還要得益于朱元璋,朱元璋在明太廟的旁邊建了一個歷代帝王廟,祭祀歷代著名的帝王。
于是順治就把原來太廟里的明朝皇帝牌位全部移到了這個歷代帝王廟里,這個帝王廟里放置的是歷代有名氣有作為的皇帝牌位,這個歷代帝王廟里也沒有空間能放下所有的牌位,所以順治也并沒有把明朝的皇帝全都放進去。朱元璋也只是放置了漢高祖、漢武帝、唐太宗、元世祖等十多個皇帝,滿清接手之后又增加了金國、遼國、元朝等國的十多個皇帝,明朝的也是將朱元璋牌位的放置進去,《明季北略》:“ 六月甲申,遷故明太祖神主於歷代帝王廟?!贝藭r歷代帝王廟的皇帝排位達到了三十多個?!?/p>
當然,明朝其他皇帝的牌位也沒有被隨便處理掉,而是在后來的時期被逐漸地加入進去,明成祖朱元璋的牌位進入歷代帝王廟也就意味著大明朝已經(jīng)走入了歷史,接下來是清朝的統(tǒng)治。到了康乾盛世時期,滿清的國力達到了鼎盛,國泰民安,為了彰顯家的富強,增進民族團結(jié),證明自己是順應天意,所以一直在不斷地擴充歷代帝王廟,增加歷代皇帝的牌位,至此歷代帝王廟里的皇帝排位多達160多位。
綜上所述,清朝并沒有將明朝的皇帝排位隨便處理,而是妥善保管,在這件事上清朝做的確實不錯,難怪能夠使天下太平,拓展了國土,創(chuàng)造了盛世。
、
、
太廟里的明朝老祖宗被移到了歷代帝王廟中。
太廟是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
清朝遷都北京后繼續(xù)沿用明朝的宮殿,將清朝祖先牌位隨同順治帝一同到了北京入太廟進行祭祀。
而此時的明朝皇帝牌位放在里面已經(jīng)不太合適了。
歷代帝王廟是明朝的發(fā)明,用于祭祀中國歷史的賢君明主。
在明朝時入選的標準極為苛刻,從上古三代開始到明朝之前總共只有十六位皇帝入選進歷代皇帝廟。即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也沒能夠入廟進行供奉。
清軍入關以“吊民伐罪”、“為明朝復仇”為口號,將自己入關說成是“承明”而不是“滅明”,因此清朝對明朝皇帝多有尊奉,不僅派人明朝皇帝陵寢,也經(jīng)常進行祭拜。以此來緩和清軍入關后民眾的抵觸心理。
清朝皇帝在占用明朝太廟后,同樣的清朝不可能將明朝皇帝的神主一丟了之。
而歷代帝王是個不錯的選擇,其里面供奉的都是中國歷史有賢名的君王,將明朝皇帝打包進去,即為自己的祖先騰了位置,也讓別人挑不出什么錯。
因此清朝遷都北京后就分兩次將明朝皇帝的神位遷到歷代皇帝廟中進行供奉。
需要說明的是
清朝入關之后,為表示其正統(tǒng)地位。按照乾隆的話說是“中華統(tǒng)緒,絕不斷線”。能夠入祀歷代帝王廟的皇帝越來越多,最后在乾隆時期達到頂峰共有188位皇帝進入廟中供奉。
自古以來,作為皇家王朝家天下的象征,供奉著皇室列祖列宗的太廟,就有著和江山社稷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凡王朝更替,新的統(tǒng)治者要做的第一件事,必定是燒毀前朝的太廟,寓意著舊朝的滅亡。
不過凡事皆有例外,多爾袞在趕走李自成進入北京定都后,卻沒有將明朝的太廟付之一炬,而是將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大家族的牌位,直接從關外遷進了明太廟,以便于緬祖祭祀。
人們不禁要問,既然滿清直接占用了明朝的太廟,那么原來供奉在太廟正殿的那些明朝祖先牌位,又去了哪兒呢?
(北京太廟)
一、享有太廟殊榮的人。
早在我國夏代的時候,人們?yōu)榱私y(tǒng)一祭祀的方便,將先祖的牌位統(tǒng)一集中在固定的地方,后來逐漸成為皇帝的宗廟,當時稱為“世室”。到了殷商時期叫做“重屋”,周代時稱為“明堂”,直到秦漢時期才改稱為“太廟”,并一直沿用至后來。
從唐代開始,除了祖先的牌位,本朝歷代去世的所有皇帝都能進入太廟,擁有廟號。所以唐朝以前的皇帝多稱為帝,而李淵以后的皇帝則稱為“宗”,如唐高宗、唐太宗等。
北京太廟建于明永樂18年,到了嘉靖14年,明世宗將太廟建成獨立的9個廟。8年以后,由于占地有限,世宗又恢復太廟原有形制,將明太祖以下所有皇帝牌位,集中在一個寢殿中。
由于太廟是皇室直系的專用祭祀場所,因此通常只有皇帝的先人們才可享此殊榮。為了籠絡人心,后來皇室的近親和對社稷有大功的臣子,經(jīng)皇帝許可,也能享有死后進入太廟的禮遇。
(康熙畫像)
二、清朝對明朝皇帝的禮遇。
清朝入關立國后,諸帝對于明朝的皇帝可謂是禮遇有加,尤其是對朱元璋格外敬重。康熙南巡時,曾五次親往拜謁明孝陵,祭拜時均行三跪九叩之大參禮。被史書譽為“禮文隆渥,逾于常祀,乃千古盛德之舉”。乾隆六次南巡,也是必到明孝陵前“拈香祭酒”,行三跪九叩之禮。
崇禎煤山自縊后,李自成草草將其尸身裝入柳木棺。所陪葬的金銀器皿,都用鉛銅等冒充。直到清朝建立,才重新按皇家規(guī)格修建思陵,重新厚葬崇禎。
從清朝皇帝對朱元璋和崇禎的態(tài)度,我們可以看出,清朝對待明朝故去的皇帝們不會太差。至少在面子功夫上,讓人挑不出什么毛病。
當然,清朝皇帝們之所以禮遇明朝皇帝,絕非出于尊敬。而是由于明朝江山的滅亡,屬于內(nèi)耗的結(jié)果,并非清朝所滅。在趕走并最終消滅李自成后,清朝便儼然以明朝的復仇者和繼承者自居。
為了籠絡明朝的舊臣和中原百姓,讓他們服從自己的統(tǒng)治。清朝的皇帝們,自然對明朝歷代皇帝禮遇有加。畢竟清朝的統(tǒng)治者屬于北方少數(shù)民族,其人口數(shù)量和漢族相差懸殊。假如漢人真要造反,清朝無論如何也難以控制中原。所以,收買漢人的人心至關重要,而禮遇明朝皇帝,就是有助于清朝籠絡人心之舉。
(明朝皇帝牌位)
三、明朝皇帝牌位的去處。
滿清人進入北京后,將自己的老祖先牌位請進了明朝的太廟,而作為當朝歷代皇帝牌位存放的地方,當然不可能再供奉明朝的皇帝。因此從清朝建立時起,太廟中只能供奉愛新覺羅氏的皇帝。
而早在朱元璋時期,為了彰顯正統(tǒng),明朝就曾在南京欽天山弄了個廟,把三皇五帝、夏禹商湯等16個開國皇帝一并供奉在里面。
到了嘉靖時,意外坐得皇位的他,也想宣揚一下正統(tǒng),于是在北京也建了一座歷代帝王廟,把開國帝王們也供奉在一起。
于是清朝這下省事了,直接把明朝的皇帝牌位,請到了歷代帝王廟。不過最初帝王廟可不是想進就進的,編制很少,要求極高。得是雄才大略的帝王才有資格進入,因為帝王指標僅25位,賢臣39位。
康熙繼位后,明顯要比順治大方多了。歷代帝王廟大量擴編,只要不是昏君暴君,亡國之君,統(tǒng)統(tǒng)都能進入體制內(nèi)享受待遇。進入帝王廟的帝王一下上升到143位。此后雍正更進一步,將帝王再次擴編到164位,還將帝王廟翻修得更加富麗堂皇。
如今,供奉在太廟的明朝諸帝,除萬歷、光宗、熹宗三帝外,其余十三帝皆進入帝王廟接受祭祀。這是因為在康熙眼中,此三人實乃無道之君,因此不得進入。
(參考資料:《清代的帝王廟祭與國家政治文化認同》等)
當然是一脈相承了。否則崇尚祖宗的中華兒女,咋可能讓滿清入主中原,還進行了近300年的統(tǒng)治呢?不接受中華文化,他就不可能長久的,比方說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就是不愿接受中華文化,那么強大的元朝在不到100年,就被趕出了中原,回歸漠北,繼續(xù)地貧人饑的貧苦生活!他們將明朝皇帝牌位偷偷移到其他朝代的太廟里去了。
所以清朝建立以后還是保留了明朝的太廟,保護了明朝的陵寢,還厚葬了崇禎皇帝,其實這也是做給世人看的。但是再修明史時,卻是不斷摸黑丑話明朝,來彰顯平朝的偉大和英明!
他們將明朝皇帝牌位放在了其他朝代的太廟里去了。
明朝自崇禎皇帝煤山上吊,標志著明朝滅亡,后金在攝政王多爾袞的帶領下,進入山海關,入主北京,皇太極的兒子福林,稱帝,正式改族號為滿族,改國號為清,這一套都是學習的中國歷朝歷代的做法,這種做法自覺不自覺就被滿清接受了。
因為中原的各種文化、紀念、體制都是后金時期不能比擬的,滿清入關后迅速學習中原文化,并充分享受之。不管是精華還是糟粕,他都繼承了,漸漸的滿清八旗,被服侍了,學會了享受,失去了斗志,這也是滿清到了中后期,漸漸腐化墮落的原因。
(玉之溪)
太廟建于明永樂年間,是明清兩朝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廟,地位非同一般,不僅如此,太廟還是朝廷舉行獻俘禮的地方,由于戰(zhàn)爭關系著國家的生死存亡,每有戰(zhàn)爭,清朝的皇帝都要到太廟的先祖神位面前焚香禱告,勝利后押到京城的俘虜,要帶到太廟舉行獻俘禮,意思是告知先祖,已經(jīng)取得了勝利,讓他們高興高興。
歷朝歷代,推翻前朝統(tǒng)治,建立新的王朝,就意味著一切重新開始,改朝換代就免不了血雨腥風,而有關前朝的一切,特別是與前朝皇帝有關的太廟和皇陵,都會被一一抹去,后人只能通過史書來了解關于前朝的歷史。
滿清入主中原后,面對明朝留下來的皇宮及太廟,他們信奉的是拿來主義,全盤笑納,因為如果重新再建皇宮及太廟,費時費力,還要花費大量的錢財,實在是不劃算,對于現(xiàn)存的,坐上去就是皇帝,何樂而不為呢!
滿清統(tǒng)治者鳩占鵲巢,雖然實現(xiàn)了新舊交替,但他們對于前朝在太廟里的皇帝的牌位并沒有銷毀、破壞,而是加以保護,甚至連明孝陵及明十三陵都進行了保護,實在是出乎意料之外,難道是滿清統(tǒng)治者對于前朝皇帝的牌位充滿了敬畏之心,誠心誠意的要供奉他們?
其實他們并沒有那么好的心,滿清只是將太廟正殿里的明朝皇帝、皇后的牌位移到偏殿的歷代帝王廟里供奉,歷代帝王廟始建于朱元璋時期,用來供奉歷代皇帝的牌位,后來朱棣修建北京太廟時,又將歷代帝王廟移了過來,沒想到自己最終還是搬到了這里。
接著,多爾袞又下令將努爾哈赤及皇太極的牌位供奉到正殿里,讓他們開始享受祭祀和香火, 這樣既保留了前朝的古跡,還能加以利用,皆大歡喜。
滿清之所以這樣做,其實是有他們的目的的,如果破壞掉太廟及其里面的牌位,對于立足未穩(wěn)的滿清侵略者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勢必激起廣大民眾的強烈反對,相反保留這些設施加以利用,對于他們來說并沒有壞處。
首先,為了讓自己的統(tǒng)治合法化,將明朝帝王的牌位供奉起來,這便意味著自己是繼承了明朝的正統(tǒng)地位,是合法的統(tǒng)治者,在古代,這一點相當重要,尤其滿清是從關外入侵的,更需要這樣一個理由。
其次,保留明朝皇帝的牌位可以用來緩和矛盾,當時清軍剛?cè)腙P,對于中原地區(qū)的百姓來說,滿清完全屬于外族入侵,再加上明朝還有殘存的勢力,農(nóng)民起義軍也未能完全消滅,因此滿清通過這種方法來收買人心,避免激起更大的反抗,同時集中力量來消滅反抗勢力,以穩(wěn)固統(tǒng)治。
滿清統(tǒng)治者不勞而獲,又沒有破壞前朝皇帝的牌位,還籠絡了前朝遺臣、遺民的人心,使得自己的統(tǒng)治能順利的穩(wěn)固,并最終取得了統(tǒng)治地位,不得不說滿清在這方面還是蠻人性化的,確實是明智之舉。
清朝將明朝皇帝的牌位供奉起來,并不是真心的對他們有多尊敬,而是出于維護其統(tǒng)治罷了,滿清對明朝的皇室還是相當殘忍的,幾乎將他們殘殺殆盡,就連崇禎帝的三兒子、76歲的朱慈煥,他對滿清已毫無威脅了,但還是被無情的凌遲處死了。
史可法給多爾袞寫信致謝:
“殿下入都,為我先帝后發(fā)喪成禮······且免薙(音義同剃)發(fā)之令,示不忘本朝。此等舉動,震古爍今,凡為大明臣子,無不長跪北面,頂禮加額!”《明季北略》
朱家(明朝)面,李(自成)家磨,做好了饃饃送給對過趙大哥(愛新覺羅家)!
吳三桂和他的士兵們,在配合清軍打敗了山海關李自成的軍隊之后,一律剃發(fā),易服,
證明吳三桂完全臣服了清廷。
那為什么史可法的信里又提到多爾袞沒讓前明的老百姓剃發(fā)呢?
這其實是多爾袞按照漢臣范文程和洪承疇給他制定的計劃來的。
甚至打下了山海關,清軍大部分軍隊都沒有入城,在城外安營扎寨。
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剃發(fā)之后,帶十萬兵馬追擊李自成的軍隊,不知道頭皮有沒有發(fā)涼 。
多爾袞又再次下令:
“此次出師,所以除暴安民,滅流寇以安天下也。今入關西征,勿殺無辜,勿掠財物,勿焚廬舍,不如約者罪之!”
一反前五次入關到處燒殺劫掠,奪掠人口的做法。
原因只有一個:所圖者大!
直白的說,這次清軍入關,要的是中原的花花江山,這些壇壇罐罐馬上是自己的了,那得愛惜!
而反觀李自成部呢,撤退的半道上,在范家莊殺了吳三桂的老爹吳襄。
回到北京城,除了匆匆忙忙的稱帝,
就是模仿項羽,把皇宮燒了拉倒。
趕緊帶著搜刮的金銀珠寶退回關西要緊。
多爾袞,沒讓吳三桂進城,他怕吳三桂占據(jù)并固守京城,
再推出一個朱明的小皇帝來對抗。
要知道,清軍在這之前,從來就沒打下過城高墻厚的北京城。
所以,老百姓都說:朱家面,李家磨,做好了饃饃送給對過兒趙大哥!
清朝得北京,如斯輕易!
公元1644年,五月初二,多爾袞率軍進入北京。從這一天起,中國古代歷史,進入大清時代。
是,順治這時候還沒來,但是多爾袞是攝政王,他可以代表清朝。
多爾袞是決意要遷都到北京的。
我們觀察女真人的足跡,基本是打到哪里,就把都城遷到哪里。
后金建國,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鄉(xiāng)老城)
天命四年(1619年):薩爾滸(撫順)
天命六年(1621年):遼陽
天命十年(1625年):沈陽
順治元年(1644年):北京
進入北京的多爾袞,再次下令:
第一:命令大多數(shù)清軍駐扎在城外。守城門的,都是將軍級別的。
出入城門,必須有“九王標旗”。
埋鍋造飯,自己解決,不許騷擾百姓,有任意出入百姓家的,斬!
第二:暫緩剃發(fā)令。老百姓仍然可著明朝衣冠。
這也是迫不得已,因為剃發(fā)令遭到了老百姓的強烈反對。
所以,在入城二十多天后,多爾袞下令暫緩。
此令一出,老百姓歡呼雀躍不已。
第三:以帝禮,安葬自經(jīng)在煤山上的明思宗朱由檢及自經(jīng)的周皇后。
令曰:“······我雖敵國,深用憫傷。今令官民人等為崇禎帝服喪三日,以展輿情。著禮部,太常寺備帝禮具藏。”
這第三條,對比太強烈,李自成逼死了崇禎帝,進了北京城,草草埋了崇禎帝。
而多爾袞,以帝禮葬之。
從士大夫到老百姓,一片贊揚之聲。
朱由檢和周皇后被合葬于田妃墓,不是別的原因,田妃墓夠大夠?qū)挸?,改名為“思陵”?/p>
這和之后把明朝的皇帝牌位,請到歷代帝王廟里,是一樣一樣的處置。
其實是因陋就簡,順手就做了的事,但是可以安定民心,
說白了,就是給活人看的。
這才有了本文開頭所述,南明弘光朝大學士史可法寫給多爾袞的信。
所以,有了禮葬崇禎帝,初入北京城這些安民措施,之后把明朝那些皇帝們的牌位從太廟請到歷代帝王廟去的舉動,才沒有引起多大的波瀾。
其實,我們只要看看順治、康熙、乾隆是如何對待朱元璋、崇禎的,你就明白他們會怎么對待明朝皇帝。
那順治、康熙、乾隆是怎么對待朱元璋、崇禎的呢?
崇禎當年于煤山自縊后,因李自成并不重視崇禎的身后事,所以崇禎的遺體并未被妥善安置,最初其遺體只是用門板裝入柳木棺內(nèi),而其安葬后,更是沒有絲毫帝王該有的待遇,陪葬的金、銀器皿都是用鉛銅冒充。直到清朝,清朝統(tǒng)治者為拉攏仍忠于明朝的臣民的人心,所以開始厚葬崇禎,為他修建了思陵,營建了帝王陵墓該有的建筑。
清朝立國后,諸帝對朱元璋可謂是禮遇有加,康熙南巡,六次遣官拜祭南京明孝陵,五次親往謁陵,祭拜時均行三跪九叩之大參禮,被史書譽為是“禮文隆渥,逾于常祀,是乃千古盛德之舉”。而乾隆六次南巡,更是次次至明孝陵“拈香奠酒”,行三跪九叩之禮。
此外,終清二百余年,清朝還多次修繕明十三陵,如乾隆五十年(1785年)三月,乾隆就下令修葺十三陵。
從康熙、乾隆對朱元璋、崇禎的態(tài)度,及其對待明朝皇帝陵寢的態(tài)度,我們就可看出,清朝諸帝對待明朝皇帝是不會太差的,至少表面功夫做的是很好的,讓人挑不出啥問題。
當然,清朝皇帝之所以如此禮遇明朝皇帝,這絕非是什么尊敬,而是為了籠絡漢人的心,讓他們服從清朝的統(tǒng)治,畢竟清朝的統(tǒng)治者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其人口與漢族相差懸殊,如若漢人鐵了心得要反抗清朝,清朝是絕對控制不住中原的,因此,收買漢人的心是很重要的。而在當時,禮遇明朝皇帝顯然有助于清朝籠絡漢人之舉。
因此,從清朝需要籠絡漢人,我們就知道明朝皇帝在太廟中的牌位肯定是不會被隨意處置的,肯定是會被妥善安排的。
當然,此時明朝諸位皇帝的牌位肯定不會被繼續(xù)放在太廟,畢竟太廟是供奉當朝皇帝的地方,此時這里只能是供奉愛新覺羅氏的皇帝。
那被遷出太廟的明朝諸帝的牌位都被放置到哪里呢?
答案是被遷移到“帝王廟”中。
帝王廟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時期用來祭祀非本朝的歷代皇帝的場所,其地位與太廟、孔廟相當,明清皇帝會在此祭祀前朝歷代皇帝。初期,在歷代帝王廟中只有16位皇帝,分別是三皇五帝、夏禹、商湯、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而后,清朝立國,多爾袞攝政時,帝王廟增加了明太祖、崇禎、遼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和元太祖等六位皇帝。順治親政后,順治將帝王廟的皇帝定為25位,排除了遼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等四位皇帝,增加了商中宗、商高宗、周成王、周康王、漢文帝、宋仁宗、明孝宗。
康熙即位后,康熙認為“凡曾在位,除無道被弒亡國之主外,應盡入廟崇祀”,即只要不是因無道失德而被殺或亡國的帝王,都應入廟享祀,此后共有164位皇帝入祀帝王廟,其中明朝諸帝,因康熙認為“有明天下,皆壞于萬歷(神宗)、泰昌(光宗)、天啟(熹宗)三朝……”,除神宗、光宗、熹宗三帝,其余13帝皆入帝王廟祭祀。
綜上所述,供奉在太廟的明朝諸帝,除萬歷、光宗、熹宗三帝,康熙認為他們實乃是無道之君,因此不予祭祀外,其余十三帝皆予以放入帝王廟中祭祀,受清朝世代香火祭祀。
謝邀~~~
太廟,是我國古代皇帝的宗廟,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也是古代王朝家天下的象征,而摧毀太廟就是亡國的表現(xiàn)。一般來說,王朝的更替伴隨的總是腥風血雨。新政權總是想盡一切辦法把前朝抹去,最直接的就是對前朝皇室的趕盡殺絕,對前朝的太廟一炬毀之。中國數(shù)千年歷史以來只有清朝是例外的。
大清入關以后,明朝皇帝的牌位照樣被清朝皇帝供奉了起來。這是為什么呢?
公元1644年,崇禎皇帝自縊,李自成最先進入了北京。但是好景不長,由于吳三桂的投靠,清軍多爾袞順利入關。在吳三桂和清軍的圍攻之下,李自成敗退,多爾袞也順利入主北京!
多爾袞進入北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祖先的牌位放進太廟,這意味著天下已經(jīng)改朝換代。同時為了表明自己的正統(tǒng)和收服民心,多爾袞并未對明朝皇帝的牌位大肆破壞。而是把明朝皇帝的牌位,移到歷代帝王廟供奉,此舉很明顯,他想證明清朝是繼承明朝的正統(tǒng)。
要知道清朝源自關外,并非中原之民。雖然他們憑借武力取得了天下,但朝廷要得到天下的承認還需要一個合法的理由。供奉前朝牌位,在當時可以說極大的緩和了漢滿兩族之間的矛盾,對前期的統(tǒng)治起了巨大的作用。
到了乾隆時期,供奉明朝皇帝的牌位,則多了一層含義。因為乾隆提出了“法戒論”,把明朝皇帝當成教材,甚至一些沒有什么德行和功績的小君王,也被他放進了太廟。目的就是讓后人效仿那些有作為的君王,警惕那些敗亡君主的教訓。
綜上,筆者認為無論是對前朝趕盡殺絕或者是把前朝先人供奉起來,其實都只是一種手段。而它們的目的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
清朝入關之后雖然改朝換代,但是明朝的老祖宗牌位并沒有破壞,而是遷到歷代帝王廟中進行祭祀了。
反而是清朝之前闖王李自成進入北京,對于明朝的帝王牌位進行過破壞,并且還燒毀了很多宮殿。也是因為李自成的進入,讓清看到了機會。
當時的清朝入關打著的口號就是為明朝報仇,清除闖賊。他們是以正朝綱,清叛賊借口進來的,也是在表示自己是繼承明朝的統(tǒng)治,并不是入侵。所以進關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家祖宗牌位送入太廟,并且還沒有破壞明朝的牌位,這也是為了顯示他們的正統(tǒng)性。
不管怎么說,清朝的建立,就是異族入侵。當時的百姓還是很抵觸的,為穩(wěn)定百姓,他們進入北京之后對于明朝的建筑都沒有進行破壞,并且還通過對明朝官員的安撫使他們承認自己的地位。
在這之后,又入主紫禁城,這個象征著權利中心的地方,并沒有另外建立都城。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籠絡漢族人心,另一方面也是把自己放在一個繼承者的身份上。
侵略者是破壞,而繼承者是保留,這也是他們的一種政治手段。
清軍入關后,雖然把明朝諸皇帝的靈位從太廟中遷出,但是卻也沒有隨意處置,只是把他們的牌位放到了一個叫歷代帝王廟的地方,依舊是妥善保管者。
清軍入關后為何還要供奉明朝諸帝?
首先,清軍入關打著的旗號是為明朝復仇,誓要將農(nóng)民起義軍消滅掉。
也就是說清朝時承人明朝正統(tǒng)地位的,因此,清朝再對待明朝歷代的帝王也就不能肆意妄動了,一方面需要考慮到明朝對于老百姓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收攏士人的心。
那么清朝為何又選中了歷代帝王廟這么一個地方呢?
歷代帝王廟這是自明朝中期的嘉靖皇帝修建的,當年的嘉靖皇帝因為一次大禮議之爭,差點把老祖宗朱棣的牌位給扔出太廟,后來實在是沒有地方放朱棣的牌位,因此就修建了一個歷代帝王廟,把朱棣的牌位放進去了。
清朝在把明朝的皇帝的牌位遷進取了以后,還將歷史上的一些開國皇帝的牌位也遷進去了,在雍正時期,歷代帝王廟中供奉的皇帝曾高達一百六十多位。
總的來說,清朝在入關后的所作所為,在大的統(tǒng)略上面并沒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在正統(tǒng)方面延續(xù)了中原王朝的歷史傳統(tǒng),好好的安置了前朝皇室。(雖然私底下,清朝殺起朱氏皇族可是絲毫不手軟的)
清朝建立是以“繼承明朝”,而非“推翻明朝”,所以在對待明朝太廟時也是格外注意的。清朝并沒有新建自己的宗廟,而是繼續(xù)使用了明朝建立的太廟。在順治時期,太廟進行了大搬家,明朝歷代皇帝神位被重新安放到歷代帝王廟。
歷代朝代更替,如果與前朝沒有大仇大恨都不會對前朝太廟進行毀壞,相反進行派兵保護,同時也會對前朝皇室子孫進行加封爵位,太廟也要根據(jù)身份進行消減,成為自家的家廟。這樣的操作,也是為統(tǒng)治者的顏面,更是在安撫民心、收攏人心,鞏固自身的統(tǒng)治。慢慢的這種就成為了一種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新建立的清王朝,并沒有注意這一規(guī)矩,前期幾代君王都是嘔心瀝血在處理內(nèi)部的各種矛盾,直到雍正繼位,才想起冊封明代皇室后裔朱之璉為延恩侯。
清朝為了自身統(tǒng)治并沒有以清滅明來自居,在吳三桂放清軍入關之時,就以崇禎皇帝朱由檢因叛軍攻入京城,吊死與煤山為由,清軍宣揚是以為明帝復仇而來,攻入北京城。在入京之時,多爾袞下令全軍披麻戴孝,大張聲勢的為崇禎皇帝下葬,更是派士兵守護明皇陵。在當時叛軍勢力強大,但是根基薄弱,明朝依然控制淮河以南的土地。在南明小皇帝和朝臣得知清軍以為先皇復仇而入關,有甚者拍手稱夸好,更有迂腐之人更是掩面痛哭。清王朝的建立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占盡,但是為了自身統(tǒng)治,明朝的太廟進行合理的處置。
好像滿清后裔頭幾年穿龍袍去祭祀了。
導言
大明朝的太廟算是歷史上最幸運的一座建筑。在經(jīng)歷了兵災和焚燒等危害居然都能完整的保留下來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另外就是太廟中的這些老祖宗的排位,在大清朝時代還是被完好的保留下來,這一來是清朝的手段二來也是一種自信。
明朝的太廟建設始末
如今,航空航天大學的校園里的一處花園,你可曾想過這里曾經(jīng)是大明朝的太廟所在地。只留下一塊御園的石刻提醒著人們這里曾經(jīng)的歷史滄桑。
大明朝最早定都在南京城。所以為祈求列祖列宗和社稷神祗保佑大明江山風調(diào)雨順、永世不變,也在修建明故宮的同時,按照周禮《考工記》“左祖右社”的歷史定制,在明故宮宮城御道的東西兩側(cè)修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太廟和社稷壇。太廟位于宮城東南,與宮城西南的社稷壇隔御道東西相向。洪武初年的太廟,按太祖親旨修建四座廟堂、供奉四代祖先,四祖各為一廟這也是太廟的最高級的規(guī)格。
“皇高祖居中,皇曾祖東第一,皇祖西第一,皇考東第二,皆南向”,每座廟中供奉神主,東西兩夾室,旁兩廡,設三門。每門“皆設戟二十四,外為都宮,正門之南,別為齋次……”。
這座太廟占地面積14萬平方米左右,南北長500米左右、東西寬250米左右,整個建筑群共有三重圍墻,均為黃色琉璃瓦屋頂、紅色墻身,其規(guī)模和規(guī)格比朱棣45年后遷都北京并按其藍本修建的北京太廟還要宏大,其莊嚴雄偉程度從現(xiàn)時的北京太廟可見一斑??上У氖牵粓鰺o情的大火把他給燒沒了。那就是建文帝四年的靖難之役的最后一戰(zhàn)。
南京太廟毀了,但是朱棣成功做了皇帝。這個祭拜祖先的太廟自然是不能少的。于是呢在永樂十八年,在北京開始修建新的太廟,其藍本正是這座南京太廟。
太廟的主體建筑為三大殿,大殿對面是大戟門。大戟門外是玉帶河與金水橋,橋北面東、西各有一座六角井亭,橋南面為神廚與神庫。前殿,嘉靖十五年因更改廟制而略作修改,嘉靖二十年遭雷擊焚毀,嘉靖二十四年復建。作為皇家最重要的一座建筑,明朝歷代對于太廟的修繕工作是不遺余力。
李自成火燒北京城,多爾袞保護明太廟
不管你怎么修繕,在遇到王朝末年的時候總是逃不過被毀掉的命運。崇禎十七年,皇帝自縊煤山,李自成進入北京城,大明朝滅亡。
可是李自成并沒有在北京城呆太久,沒有多少時間就又被大清軍隊和吳三桂的部隊給趕出了北京城。在退出北京之前,李自成還是做了一件所有失敗者都會干的事情,把宮殿給燒了。這只是為了泄憤,對于戰(zhàn)局無關痛癢而已可憐的明代京師就這樣被活生生的燒掉了。李自成的起義軍逃走時焚燒了紫禁城的相關史料有著詳細的記載,但是,和紫禁城緊鄰的太廟是否也在這一天被燒毀,現(xiàn)有史料上并沒有確切記載,只是后世有傳聞太廟被焚毀。
事實上如果我們對照《清史稿》和《明季北略》的記載很明顯可以看得出來,至少明太廟沒有毀于戰(zhàn)火。
于是傳攝政王令,自初六癸巳,始為先帝設位帝王廟,哭臨三日。隨議謚號,議葬隧,俟事畢削發(fā),禮部侍郎楊汝成,稱典禮浩繁,不能獨任。
王曰:爾朝皇帝,尚未收殮,明日即欲令京城官民人等哭臨,無神主何以哭臨,無謚號何以題神主,明睿聞言大慟,王義之,即命議謚于朝房,謚先帝為懷宗端皇帝,周皇后為烈皇后,安奉神主于帝皇廟。《明季北略》
六月甲申,遷故明太祖神主於歷代帝王廟。秋七月丁亥,考定歷法,為時憲歷。戊子,巴哈納、石廷柱會葉臣軍定山西。壬辰,以吳孳昌為宣大山西總督,方大猷為山東巡撫。癸巳,以遷都祭告上帝、陵廟。
九月庚戌,初定郊廟樂章。睿親王多爾袞率諸王及滿、漢官上表勸進。故明福王遣其臣左懋第、馬紹愉、陳洪范赍白金十馀萬兩、黃金千兩、幣萬匹求成。壬子,奉安太祖武皇帝、孝慈武皇后、太宗文皇帝神主於太廟。
十月冬十月乙卯朔,上親詣南郊告祭天地,即皇帝位,遣官告祭太廟、社稷。初頒時憲歷。《清史稿》
從上述的史料記載中我們看到了,李自成沒有燒毀太廟,而大清多爾袞還主持了將大明朝的祖宗的牌位請出太廟,三個月之后把大清國的祖宗牌位再請入太廟,完成了明清兩代的交集工作,代表著大清國的正統(tǒng)地位的開始。這些政治意義的動作都發(fā)生在太廟。如果當時太廟已經(jīng)毀掉的話,如何在一堆廢墟中辦這么有重大意義的活動呢?所以呢太廟并沒有毀掉。
明朝祖宗的牌位進入了歷代帝王廟
進入地帶帝王廟也標志著大明走入了歷史,接下來是有清朝開始統(tǒng)治。這里可以看得出來多爾袞進入北京之后對于爭取明朝遺老的支持還是做了不少的工作。安頓好明朝的歷代皇帝也讓大清朝順利的接收了明朝眾官員的擁護,這一點上來說,李自成并沒有做到而多爾袞做到了。
大廟門前立了兩通下馬碑,碑座是長方形,沒有龜趺,民間流傳“有碑沒有馱”指的就是下馬碑。下馬碑上,均用滿、漢、蒙、回、藏和托忒六種文字鐫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以警示所有官員,從廟前經(jīng)過必須下馬步行,以示對歷代帝王廟的尊敬。碑的陽面刻三種文字,陰面再刻三種文字。且不同民族文字的位置在兩塊碑上互換,以示所有民族一律平等。這是歷史留給我們的一個思考。
明朝的皇陵,清朝都維護得好好的,更何況明朝太廟里那些牌位了。
清朝入關之后,為了收服人心等目的,很快就派遣重兵守護明朝太廟與明皇陵,甚至不斷進行祭祀朝拜,連南京的明太祖明孝陵都沒落下。
順治時期,清朝覺得自家原本的太廟在盛京很不方便,干脆就升附占用了明朝的太廟,而在愛新覺羅家把自家牌位挪進去的同時,將本來明朝的牌位移入了歷代帝王廟。
李自成大軍破城之后,崇禎帝在煤山自縊,明朝就此終結(jié),不過李自成的大順王朝并沒有維持多久就玩兒崩了,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后勢如破竹,很快就定鼎中原。
雖然大順非常不起眼,但是按照當初清朝入關的說法,是大順滅了大明朝,而清朝又除掉了大順,因此清朝與明朝之間并沒有直接的冤仇,因此,清朝在遷都關內(nèi)之后,對于明朝的各方面?zhèn)鞒斜Wo,做得非常好。
從順治帝在位期間開始,清朝就嚴格保護紫禁城、太廟與明十三陵等地,但除了明皇陵,紫禁城被愛新覺羅家改造后住了,而太廟也被清朝給占用了。
本來,清朝效仿明朝的制度也建立了太廟,位于關外的盛京,也就是他們?nèi)腙P前的都城,供奉的是愛新覺羅家自己的祖宗。
但是在入關后不久,清朝遷都北京,要前往關外的太廟進行祭祀之類,就已經(jīng)非常不便了,于是再三考慮之后,清朝決定在關內(nèi)祭祀,而他們也沒有自己建立太廟,直接就占了明朝修建的太廟,堂而皇之把努爾哈赤等人的神主牌挪了進去。
自然,清朝不會將明朝歷代皇帝的神主牌隨便扔掉,或者劈了當柴火燒了,而是將明朝先皇的神主牌全部挪進了歷代帝王廟當中。
明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欽天山建立了一座大廟,里面供奉著以往朝代的開創(chuàng)者的神主牌,以此表示自己的正統(tǒng)地位。
明武宗絕嗣之后,傳位其堂弟興獻王世子朱厚熜,也就是后來的明世宗,他的繼位實在有很大的僥幸成分,因此他在繼位之后,也效仿明太祖的做法,于嘉靖九年在北京興建歷代帝王廟并廢棄南京的歷代帝王廟。
北京的歷代帝王廟供奉著從上古三皇五帝到后來的諸多帝王,比如周文王、周武王等,還有歷代歷朝的諸多賢臣能人。
順治元年六月,清朝決定將原本太廟之中的明代皇帝神主牌全部挪進了歷代帝王廟中,次年又將遼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等朝代帝王的神主牌設祭于內(nèi)。
順治八年的時候,清朝輔國公葉布舒、鎮(zhèn)國公高塞、散秩大臣完顏洪阿等,還有大量明朝遺臣內(nèi)監(jiān)等,用黃輿將明代神主移到歷代帝王廟,當時整個歷代帝王廟中供奉的歷代帝王神主牌位也只有二十五人而已。
康熙時期,由于清朝的江山逐漸穩(wěn)固,康熙帝開始放寬歷代帝王廟供奉的標準,將許多原本名聲根本就不怎么樣的皇帝,也都挪進了歷代帝王廟。
康熙時的歷代帝王廟,已供奉一百四十三位帝王,到雍正時期增加到一百六十四位,這一時期的歷代帝王廟供奉,已經(jīng)基本定型。
歷代帝王廟在清朝,與鳩占鵲巢的太廟,還有祭祀孔夫子的孔廟,并稱三大廟,地位其實是非同一般,而清廷如此大費周章,也是為了強化安撫作用,以穩(wěn)固江山,說起來歷代帝王廟就像是個大型集中供奉前朝君王的公共大廟。
歷代帝王廟中供奉的明朝皇帝有十三位,包括建文帝與景泰帝,卻沒有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與明熹宗朱由校的牌位。
滿清能夠入關得了天下,純粹是因為李自成和崇禎之間的鷸蚌相爭,讓清朝這個漁翁得利,撿了一個大便宜。而且,滿清的這位大恩人李自成,還幫忙解決了一個大問題,就是太廟中明朝皇帝的牌位問題。
清軍統(tǒng)帥多爾袞,在李自成陜西稱帝,進攻明朝前,曾寫信向李自成求和,希望能夠“協(xié)謀同立,并取中原”,以實現(xiàn)滅明之后,“富貴共之”的目標。不過,多爾袞的請求并沒有得到李自成的回應。
李自成反而在破北京之前,給崇禎上書,希望崇禎立他為王,賞銀百萬,那么,他就愿意率領大軍去滅了盤踞遼東的清國。
最終,崇禎并沒有答應李自成的請求。
隨即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煤山自縊,明朝定格在了1644年。多爾袞則趁機收降了吳三桂,擊敗了李自成,率清軍入關,成功占領了北京紫禁城。
滿清的八旗軍,此時雖然戰(zhàn)斗力非常強悍,但是,當他們面對廣闊博大的漢人腹地之時,多爾袞心里還是發(fā)虛。于是,他又玩起了聯(lián)合南明,攻打李自成的把戲。
多爾袞為了達到收買明朝勛貴,安撫漢人,同時結(jié)好南明的目的,賊喊捉賊,打出了“為爾等復君父仇”的大旗。甚至,他還寫信給當時的南明督師、兵部尚書史可法,表達了聯(lián)合南明,一起消滅李自成的決心。單純的史可法,竟然還信了,唉。
既然是要替崇禎報仇,多爾袞自然是要有所表示了。他下令,為已經(jīng)駕崩的崇禎舉哀三日,并對外宣稱將以最高規(guī)格安葬崇禎。然后,還祭祀了明朝的帝陵。
接著,清廷又以非常隆重的儀式,將明太祖朱元璋的神主,安放到了歷代帝王廟祭祀,并以明朝開國功臣徐達、劉基從祀。
通常,太廟用來奉祀當朝先皇的神主牌位,而歷代帝王廟,則是祭祀之前歷朝賢明帝王的廟宇。
最初,朱元璋在明朝都城南京建造了太廟和歷代帝王廟。朱棣遷都北京后,修建了北京太廟。嘉靖時期,嘉靖帝又按照南京歷代帝王廟的樣式,在北京興建了歷代帝王廟。嘉靖的這一舉措倒是很有先見之明,在滿清入關后,終于讓明朝的歷代帝王神主有了安放的地方。
既然明太祖朱元璋的神主牌位被放到了歷代帝王廟,那北京太廟中其他明朝皇帝的牌位呢?
答案很明確,被焚毀了。只不過,這事不是多爾袞干得,而是李自成干得。
據(jù)《明史》記載,李自成進入北京城之后,“焚太廟神主,遷太祖主于帝王廟?!?/p>
李自成絕對是滿清的神助攻呀,把麻煩事全都提前幫多爾袞處理好了。所以,多爾袞進了紫禁城之后,實際上只需要舉行個儀式,昭告天下,他們還是很尊重明朝先祖就行了。
明朝共有十六帝,最初入歷代帝王廟的只有明太祖朱元璋,其后,又陸續(xù)進了十二帝。
康熙十七年,康熙下旨,將明孝宗增祀歷代帝王廟。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又突然對歷代帝王廟進行大擴容,將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帝、憲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愍帝(即崇禎)全部入祀歷代帝王廟。此時,加上明太祖,明朝共有十二帝入祀。
而明神宗萬歷帝、明光宗泰昌帝、明熹宗天啟帝,被康熙認為是真正亡了明朝的昏庸之君,神主就沒有增祀??滴醯倪@一主張,也得到了后世乾隆的贊同。
到了乾隆元年,乾隆又下旨將建文帝神主入祀,位次明太祖。
至此,明朝十六位皇帝中,除了萬歷、泰昌和天啟,其他十三位帝王的神主全都進了歷代帝王廟祭祀,一直維持到現(xiàn)在。
中國上下五千年,王朝更迭,每當一個新王朝建立的時候新的統(tǒng)治者就會將老皇宮燒毀,隨后建立新的宮殿。在古代,皇宮不僅是皇權的象征,皇宮內(nèi)的太廟更是最神圣的地方,里面供奉的皇帝的列祖列宗,就算你貴為皇帝到了太廟里面也要畢恭畢敬的三叩九拜。
所以在大明朝最后的日子里,紫禁城也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危機。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在景山自縊。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歷史證明李自成只是一個流寇做不得皇帝。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初二,多爾袞率八旗軍從朝陽門進入北京,隨后順治帝繼位,統(tǒng)一的大清朝正式建立。
而清朝是歷史上少有的保留前朝的宮殿的朝代,而且隨后紫禁城甚至成為了清朝皇帝的皇宮。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一來清朝統(tǒng)治者是游牧民族出身,他們的想法與中原人不盡相同,更加的豁達。其次,當時的清朝剛剛建立,但是南明政府還一直與其對抗,實在沒有閑錢修建宮殿。最后,紫禁城經(jīng)歷了明朝長時間的修繕,其內(nèi)部設施已經(jīng)十分完善,如果將其摧毀實在可惜。
而明朝太廟不僅沒有被破壞,里面的牌位還被移至歷代帝王廟供奉。這個帝王廟就是將中國歷史上所以的皇帝都放在一期供奉,位置在北京市西城區(qū)阜成門,其實這個廟在明朝嘉靖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只是當時供奉的都是明朝之前的皇帝,嘉靖萬萬沒想到自己給前人修的廟最后自己也搬進去了。
清朝的這一做法實際上是非常聰明的,清朝建國之初滿人與漢人之間的矛盾相當激烈,因為剃發(fā)而爆發(fā)的流血事件數(shù)不勝數(shù),而供奉明朝皇帝的牌位一方面是與漢人示好,另一方面也極大地鞏固了統(tǒng)治,讓清朝前期的統(tǒng)治站穩(wěn)了腳跟。
所以任何一個朝代的興盛于衰敗都是有原因的。
清軍入關后,滿清沒有重新建造宮殿和太廟,而是繼續(xù)使用明朝留下的紫禁城和太廟。原來供奉在太廟的明朝皇帝牌位,被順治帝移到了西城阜成門外的歷代帝王廟。
清是打著為崇禎報仇的旗號和吳三桂入的關,而且剿滅李自成起義軍也是說是為明復仇,這樣就為自已代替明朝取得了合法的外衣,也騙取了明亡后中國百姓的民心,就可以光明正大的繼承明之后的大統(tǒng)建立政權。
中國人的傳統(tǒng)是尊崇自己的祖宗,過逝的父母和先祖每年清明時節(jié)都要莊重的祭拜,為先人祝福為后人保平安。
太廟是皇帝祭拜祖先的地方,太廟制度夏朝就出現(xiàn)了只不過那時不叫太廟,西漢才正式有“太廟\"名,太廟里都供奉著本朝皇帝的祖先及已故皇族或已故重臣的牌位。
所以太廟乃歷朝歷代最為重要的地方,甚至比帝王宮殿都要重要得多,皇帝的龍椅可以今天換人,明天易主,但是太廟如果被遷移或者毀掉,那就直接宣告這個王朝覆滅。太廟其實就是社稷的意思,皇帝輪流坐沒關系,社稷崩,那就王朝滅了。當然明朝也有太廟,明嘉慶皇帝還另建了放明朝以前各朝帝王牌位的太廟也就是歷代帝王廟。
明亡后如果清粗暴處理明朝的太廟及太廟里的牌位,那么就說明自己得位不正,沒有順應天意,這會失去天下民心。所以,后世統(tǒng)治者都會善意的處理前朝太廟的前朝皇帝牌位。甚至是元朝入主中原,蒙古人也都非常虔誠的把宋朝太廟刻意保護。元和清政權的建立者都非漢人而是少數(shù)民族,清政府害怕人口眾多漢人的暴力反抗清當然要學元的做法保護好明太廟的牌位。既然要保護明原來太廟以及太廟里面的眾多祖先(大多數(shù)是皇帝)的牌位,于是順治入京后,前朝皇帝的牌位不動,就把原來太廟祭祀的明朝皇帝牌位全部移到了歷代帝王廟??登⑹罆r期,滿清國力達到了鼎盛,為了彰顯國家富強,民族團結(jié),更多的是為了順應民意鞏固自已的統(tǒng)治,得中華民族正宗傳承,不斷的擴充歷代帝王廟,牌位越放越多最后過了160多座。
清朝對待明朝太廟還是非常溫和的,這更多的是自古以來統(tǒng)治者的傳統(tǒng)做法,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承認中華民族的傳承。
太廟源于祭祀,而祭祀從奴隸社會的夏朝就開始了。早期的祭祀源于對自然和鬼神的敬畏,后來逐漸形成了一種尊祖的習俗,到了國家形態(tài)后,統(tǒng)治階級為了凝聚部落、族群的社會關系,慢慢把獻祭先祖,尊崇祖先作為了一種宗教形態(tài)。
既然是祭祀祖先就一定要有場所,經(jīng)過很多代人的傳承,有了很多的祖先,不可能每次都去祖先的墳前逐個祭祀,這太麻煩,于是聰明的中國人就發(fā)明了“牌位”,把每個先人的牌位供奉就可以了,而牌位放置的地點,就是太廟。太廟這個專用的祭祀先祖的地方最先出現(xiàn)于西漢早期,劉邦死后才建立的太廟。
太廟是歷朝歷代最為重要的地方,甚至比金鑾殿都要重要得多,皇帝的龍椅可以今天換人,明天易主,但是太廟如果被遷移或者毀掉,那就直接宣告這個王朝覆滅。太廟其實就是社稷的意思,皇帝輪流坐沒關系,社稷崩,那就王朝滅了。
太廟的存在就是傳統(tǒng)的正當性存在,也是文化存在的正當性,中華民族一直用血緣傳承和文化傳承來樹立基本的正統(tǒng)統(tǒng)治根基的,所以太廟里面的牌位雖然是木頭做的,但它們的意義太過重要了。
太廟是古時候,皇帝家擺放先祖牌位的地方,古時候,皇帝們?nèi)ナ篮螅尤握呔蜁⑾鹊鄣呐莆还┓钤谔珡R里,以供后人祭拜。
清朝入關后,祭祀用了太廟,那原來太廟里明朝的老祖宗們?nèi)ツ睦锪耍?/p>
雖說清朝是封建社會時期最后一個朝代,但太廟并不是清朝才建立的,在明朝時,太廟就存在了,明朝時,太廟里放的是明朝去世皇帝們的牌位,等滿人入關后,滿人就將大清去世皇帝的牌位放到了太廟里,但這時候問題就來了,之前明朝皇帝的牌位怎么處理呢?
從溥儀當年非常害怕自己的下場,就可以看出,新朝統(tǒng)治者對前朝的態(tài)度,縱觀中國封建時期,這么多年下來,有新朝善待前朝皇室的,也有新朝不善待的,劉裕推翻司馬氏之前,新朝皇帝對前朝皇室成員還是比驕優(yōu)待的,畢竟新皇登基,收攏人心很重要,而善待前朝皇室成員,則是這一手段之一。像周武王就封夏朝后裔、商朝后裔,曹丕讓漢獻帝禪讓后,也封了漢獻帝山陽公。
清朝入關,滿人同治漢人,是一個挑戰(zhàn),所以,滿人一直以來都在防止和打壓漢人,i清朝統(tǒng)治者也特別關注那些反清復明的臣子和百姓,因此,對明朝的皇室成員也是趕盡殺絕。
一、 歷史上新朝對于舊太廟的處理
在劉裕滅司馬氏之前,歷朝皇帝對于前朝的皇室成員都比較優(yōu)待,以收攏人心,顯示本朝是繼承前朝的正統(tǒng)。
這里就引申出“二王三恪”的政治禮制,二王通常指緊鄰的兩個王朝,三恪指更久遠的王朝,“恪”也表示尊敬之意。
歷代王朝分封前代王室后裔爵位,并給予封邑,讓他們在自己的封地上另建宗廟祭祀先祖,而且這些人只用持賓禮,不用持臣禮,這就是“二王三恪”。
比如周武王分別封虞舜、夏朝后裔、商朝后裔以為三恪;漢武帝分封周朝后裔姬嘉為周子南君;魏文帝封漢獻帝為山陽公;晉武帝封魏元帝為陳留王,封劉禪為安樂縣公。
及至南朝劉裕殺晉恭帝,為后世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從此,亡國之君往往不能善終,但是繼任者會挑另外的宗室后裔封爵,踐行“二王三恪”制度。而宋朝比較特殊,一直優(yōu)待后周皇室,而且準許他們用天子的禮儀繼續(xù)祭祀先祖。
金朝雖然是少數(shù)民族政權,卻依然實行“二王三恪”制度,封遼天祚帝為豫王、宋徽宗為天水郡王、宋欽宗為天水郡公,與偽齊劉豫合稱三恪。
真正破壞這一制度的是下一個少數(shù)民族政權,元朝。 忽必烈雖然封宋恭帝趙?為瀛國公,卻有名無實,和“二王三恪”下的封爵有天壤之別。趙?先后住在大都和上都,成年后又被命令去西藏出家。后來,趙?因文字獄被賜死。
明朝朱元璋封元皇孫買的里八剌為崇禮侯,同樣沒有立為恪。清朝入關,雖然打著為崇禎復仇的口號,卻將崇禎的兒子斬盡殺絕,直到雍正二年才封了一個所謂的明朝代王之后朱之璉為一等延恩侯,自然也是沒有遵守“二王三恪”。
所以,明朝在太廟的老祖宗們就不可能像宋朝之前那樣,由后人在其封地內(nèi)另立宗廟祭祀。別急,清朝還有其他的辦法顯示“優(yōu)待”。
二、 歷代帝王廟
早在唐朝時期,唐玄宗就在長安城內(nèi),專門為三皇五帝以及周武王和漢高祖分別建廟祭祀。而朱元璋一方面不愿意立元朝后人為恪,一方面又必須認元朝為中華正統(tǒng)。
于是,他在南京創(chuàng)立了歷代帝王廟,將元世祖忽必烈與三皇五帝、夏商周唐宋等開國大帝等人一起入祀。
而且朱元璋還要求“仿太廟同堂異世之制”,將這些人按照“先祖居中,左昭右穆”的順序擺放位置。三皇居中,其他君王分列左右,讓整個歷代帝王廟如同一朝之太廟一般。
此后,明朝皇帝每年春秋致祭,成為定例。等到嘉靖皇帝時,因為大禮議之爭,嘉靖要把自己的父親追縊為皇帝,群臣不肯,一直爭議。妥協(xié)后,在北京搞出了個歷代帝王廟。
三、清朝對待明朝歷代皇帝的牌位
為了震懾漢人,防止有人利用明朝宗室的名義造反,清朝不僅沒有遵守“二王三恪”的制度,還大肆屠殺明朝宗室;另一方面,為了拉攏漢人,顯示自己的正統(tǒng),清朝入關時打的旗號是為崇禎帝復仇,表示清承明制,并對崇禎帝極盡哀榮。
北京民間曾于傳說,起初清兵入北京,想放火燒掉明朝太廟,有個叫剻忠的守廟老太監(jiān),奮死與清兵扭打,阻止清兵燒太廟,此事被趕來的多爾袞知道,他本來就喊出為崇禎復仇的,要是讓手下燒掉了供奉崇禎祖宗的太廟,豈不是啪啪的打他臉?于是,他命令手下禁止燒太廟,還把受傷的剻忠救治過來,然后叫他修補損毀的太廟。
于是乎,清朝不僅保留了太廟、歷代帝王廟。還活學活用地將崇禎放了進去歷代帝王廟。
不久后,為了騰出太廟祭祀清朝皇帝先祖,明太祖朱元璋的神位也被搬出太廟,放進了歷代帝王廟,至于其他明朝皇帝的神位,自然都被請出了太廟。
《明季北略》:“六月甲申,遷故明太祖神主於歷代帝王廟?!?/p>
不知道朱元璋當初設計歷代帝王廟,是不是也有為朱家香火留一條后路的意思。不管怎么樣,至此清朝效仿朱元璋當初的做法,已經(jīng)解決了明朝遺留的太廟問題。
而至康熙時,入歷代帝王廟標準又進一步降低,只要不是負有亡國責任的皇帝,都應該入祀。而明朝亡國,并非崇禎之過,而是壞在萬歷、泰昌、天啟三朝,故可祀崇禎,不可祀萬歷、泰昌、天啟三帝。
朕意以為,凡曾在位,除無道被弒、亡國之主外,應盡入廟崇祀?!肚迨プ嫒蕦嶄洝ぞ矶哦?/p>
于是雍正年間,大量的守成之君被放入歷代帝王廟,其中就包括了明朝的大多數(shù)皇帝。乾隆時期,建文帝的神位也被放入,至此,除了萬歷、泰昌、天啟,明朝剩下的十三位皇帝神位都被放在了歷代帝王廟,得享后世祭祀。
總結(jié):清朝統(tǒng)治者入關后,將自己的祖先供奉在太廟內(nèi),肯定會將明朝的那些皇帝牌位給處理掉,但這處理還不能隨便,處理的不好,會激起民變。所以,清朝的統(tǒng)治者在這方面還是比較小心的。
當年朱元璋在明太廟旁建立了一個歷代帝王廟,里面祭祀的是歷代著名的帝王。清朝統(tǒng)治者將明朝皇帝的牌位放到這個歷代帝王廟里,但也不能將明朝16位皇帝的牌位都放進去,一開始就將朱元璋的牌位給放了進去。直到后來,才慢慢的將明朝其余皇帝的牌位也都放了進去。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靖難獲勝后的明太宗(成祖)朱棣,經(jīng)過十多年的策劃和后續(xù)建設,終于將大明都城自南京遷往北京(京師)。此后京師北京作為大明國都,延續(xù)了二百二十四年。成祖及其之后的十四代皇帝,都在此登基,在此去世。
自遷都后,原大明皇室的家廟----太廟,也從南京遷往京師,供奉明太祖朱元璋以下歷代大明皇帝的神主,及太祖追贈的四代祖先(德祖、懿祖、熙祖、仁祖)牌位。
太廟,起源在三代,夏時期就有了雛形,當時稱為“世室”,商朝時稱“重屋”,周代稱“明堂”,自秦漢起,始稱“太廟”。這即是帝王家廟,用于祭祀祖先,傳承統(tǒng)治合法性。太廟里祖先的牌位,幾乎相當于社稷的代指。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興起于東北的清政權入關,擊敗李自成起義軍,占據(jù)了京師。清攝政王多爾袞在占據(jù)了京師后,立即將繼位不久的順治帝迎進京師,入居于明皇宮紫禁城,之后又將及清朝前兩代皇帝: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的牌位,及清太祖追贈的四代祖先(肇祖、興祖、景祖、顯祖)牌位自盛京(沈陽)原清室太廟遷往京師,擺放進原屬于明朝皇室的家廟---京師太廟。
為什么清軍剛剛?cè)腙P,只不過占據(jù)了河北、山東、山西等地,中原大部分地區(qū)還處在明朝剩余勢力、李自成、張獻忠起義軍等三方統(tǒng)治之下,清實際統(tǒng)治者多爾袞就要急不可耐地將小皇帝接到京師居住,并立馬把清朝太廟中歷代皇帝牌位奉迎至京師,擺進原本明朝的太廟中?
其實,這個和中華歷代傳統(tǒng)王朝更替興亡中所遵循的“順應天意、傳承有序”是分不開的,清朝原本發(fā)源于東北,和明朝相互爭斗、廝殺了近三十年,在明朝內(nèi)外交困、被農(nóng)民起義軍攻破京師的情況下,抓住機會,得以入主中原。
為了顯示自己奪取社稷是順應天意,得國合法,那么清朝就必須把自己包裝為明朝得合法繼承者,以此獲取程序上的正義性。這也是為了以后爭取天下人心最有利的手段。
而太廟,及其所供奉的皇帝牌位,差不多可以算作江山社稷的化身。清朝是以接受明朝大臣(吳三桂)借兵復仇的名義出兵關內(nèi)的,在擊敗李自成起義軍之后,順勢占領了京師,并以明崇禎帝已死,明朝已亡(其實南方明朝剩余勢力還很強,不過多爾袞當看不到)的理由,宣布清朝接替了明朝的傳承,成為中原新的主人,作為新一代王朝,來統(tǒng)治天下。
所以,將清朝的皇帝牌位擺進太廟,就是向天下宣布,清朝已經(jīng)接替明朝,順治帝也成為新的天子,向天下人顯示自己的正統(tǒng)。
雖然在實際上清朝對于前明宗室皇族大加殺戮,恨不得斬草除根。但是表面上,對于毫無危害的明朝帝陵、太廟,清朝統(tǒng)治者為了表示尊崇,并拉攏漢族官員及民眾,還是加以保護、修繕,表明自己是繼承明朝的正統(tǒng)地位,天命所歸,同時也是收買廣大漢族士紳民心。
但是清朝已經(jīng)占據(jù)了京師,將來還要繼續(xù)南下,攻取中原及南方,皇帝也來到京師住進皇宮,前代皇帝的神主也擺進了太廟。即使在尊崇前明皇帝,也不可能讓他們的神主繼續(xù)擺在太廟,和清朝皇帝的神主放在一起。
于是,清朝統(tǒng)治者有樣學樣,學習當年明太祖朱元璋開創(chuàng)明朝時,在南京另立歷代帝王廟,把元朝部分皇帝神主和之前各王朝開國或者中興皇帝的神主一同安放供奉的做法,在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首先將崇禎帝的神主供奉在明朝于嘉靖十年(1531年)于京師(北京)所修建的歷代帝王廟中,八月,明太祖的神主也被移到歷代帝王廟供奉。
順治三年(1646年),清朝將其他明朝皇帝神主,也全部移到歷代帝王廟,這樣,明代皇帝的祭祀儀式,就從太廟轉(zhuǎn)為到歷代帝王廟,和其他歷代帝王,一同接受供奉。
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帝在和大臣們議論時說:
“朕披覽史冊......前代帝王雖無過失,亦必刻意指摘,論列短長,全無公是公非.....前代帝王曾為天下主,后世之人俱分屬其臣子,而可輕肆議論、定其崇祀與不崇祀乎.......凡曾在位,除無道被弒、亡國之主外,應盡入廟崇祀?!?/p>
所以,在這個時候,前代帝王只要不是無道昏庸、亡國,都可以入廟祭祀。而崇禎帝雖然亡國,但是康熙帝認為不是他的過失,而應該是神宗、光宗、熹宗三人負責,所以崇禎帝可以入祀,神宗、光宗、熹宗三人神主則被撤出歷代帝王廟。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秉承康熙帝的意見,將大多數(shù)明朝皇帝神主于之前陸續(xù)進入歷代帝王廟的各王朝守成之君牌位一起,接受祭祀。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提出“中華統(tǒng)緒,絕不斷線”的說法,把之前沒有涉及入廟祭祀的十六國、十國、三國、晉、隋等朝代,也選出代表性皇帝入廟祭祀,并把建文帝的神主也一同擺進來接受供奉。
這樣,在幾經(jīng)調(diào)整后,歷代帝王廟中接受祭祀的帝王確定為一百八十八位。其中就包括了明朝絕大部分皇帝(神宗、光宗、熹宗除外)。這,就是原來明朝太廟中,所供奉的歷代明代皇帝神主的最終結(jié)局。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是一個傳承有序的民族,我們能夠延續(xù)至今,保持文化和文明的不斷進步,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最為重要的關鍵因素就是血脈認同和文化認同。
太廟源于祭祀,而祭祀從奴隸社會的夏朝就開始了。早期的祭祀源于對自然和鬼神的敬畏,后來逐漸形成了一種尊祖的習俗,到了國家形態(tài)后,統(tǒng)治階級為了凝聚部落、族群的社會關系,慢慢把獻祭先祖,尊崇祖先作為了一種宗教形態(tài)。
既然是祭祀祖先就一定要有場所,經(jīng)過很多代人的傳承,有了很多的祖先,不可能每次都去祖先的墳前逐個祭祀,這太麻煩,于是聰明的中國人就發(fā)明了“牌位”,把每個先人的牌位供奉就可以了,而牌位放置的地點,就是太廟。太廟這個專用的祭祀先祖的地方最先出現(xiàn)于西漢早期,劉邦死后才建立的太廟。
太廟是歷朝歷代最為重要的地方,甚至比金鑾殿都要重要得多,皇帝的龍椅可以今天換人,明天易主,但是太廟如果被遷移或者毀掉,那就直接宣告這個王朝覆滅。太廟其實就是社稷的意思,皇帝輪流坐沒關系,社稷崩,那就王朝滅了。
太廟的存在就是傳統(tǒng)的正當性存在,也是文化存在的正當性,中華民族一直用血緣傳承和文化傳承來樹立基本的正統(tǒng)統(tǒng)治根基的,所以太廟里面的牌位雖然是木頭做的,但它們的意義太過重要了。
回到題目,滿清入關后,定都北京,順治皇帝又是如何處理原來明朝太廟祭祀的那些祖先牌位的呢,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看前朝怎么做就行了。
自此有了太廟這個最為神圣的祭祀宮殿起,各朝各代幾乎沒有過把前朝太廟里祭祀的牌位惡意、粗暴的處理掉,這不符合統(tǒng)治者的利益。前面說了,中國人最講究的就是傳承,無論是血緣的,還是文化的,既然新的統(tǒng)治者推翻了前朝,但是從傳承上來講,那是后來者接受了前朝者的衣缽,作為更替天子來統(tǒng)治天下的。
如果粗暴處理前朝太廟的牌位,那么就說明自己得位不正,沒有順應天意,這會失去天下民心。所以,后世統(tǒng)治者都會善意的處理前朝太廟的前朝皇帝牌位,甚至是元朝入主中原,蒙古人都非常虔誠的把宋朝太廟刻意保護和修繕。
既要保護原來太廟以及太廟里面的眾多祖先(大多數(shù)是皇帝)的牌位,那么滿清的皇帝牌位又放在哪里呢?順治入京后,他爺爺努爾哈赤,老爹皇太極的牌位可是抱著入京的,把他們的放哪里呢?難道就直接把朱元璋、朱棣的牌位換出來?這不可能,也不現(xiàn)實,前朝皇帝的牌位動不得,這關乎天下民心。
這個問題在明朝已經(jīng)被解決了,那就是朱元璋在太廟旁邊建立一個歷代帝王廟,把歷代很多著名的帝王牌位放在里面進行祭祀,既然有了這么一個偏殿,但是名字很霸氣——歷代帝王廟,就放這里吧。
順治就把原來太廟祭祀的明朝皇帝牌位全部移到了歷代帝王廟里,不要以為歷代帝王廟里就祭祀了中國自古以來所有的皇帝,沒有那么多地方放牌位,不要以為這是普通的公墓,既然是帝王廟,多少還是要講點氣派,再說了,中國自古以來那么多皇帝,有名氣大的,也有名氣小的,不能都放在里面。
朱元璋就放了十多個皇帝,什么漢高祖、漢武帝、唐太宗、元世祖等,到了滿清接手后,又增加了十多個,達到了三十多個,當然更多的是金國、遼國、元朝等國的皇帝,至于明朝的皇帝,實話告訴你,并沒有把明朝皇帝全部放進去,比如天啟、崇禎都沒有牌位在歷代帝王廟里。
到了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滿清國力達到了鼎盛,為了彰顯國家富強,民族團結(jié),更多的是為了現(xiàn)實滿清順天意,得中華民族正宗傳承,不斷的擴充歷代帝王廟,里面的皇帝牌位多達160多位。
所以,清朝對待明朝太廟還是非常溫和的,這更多的是自古以來統(tǒng)治者的傳統(tǒng)做法,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承認中華民族的傳承正宗。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之所以能更加發(fā)揚和精進,在于人們不斷的傳承和發(fā)展。祭祀從奴隸社會就存在了,所以一直到現(xiàn)代社會也一直存在,那么太廟作為清朝祭祖的地方,清朝入關后順治是如何處理在太廟中明朝祭祀的祖先牌位的呢?
太廟是一個朝代最為重要的地方之一,有些時候甚至比皇帝的金鑾殿都要重要,因為太廟是安放列祖列宗的地方,如果列祖列宗都被挪了位置,那這個朝代肯定也是不復存在了。自從有了太廟這個祭祀的神地,不管是朝代的更迭,還是任何時候,都不會把太廟里邊的靈位隨便處理,因為中華民族在意血緣,在意文化,既然后者承擔了前者統(tǒng)治天下的權利,那么肯定也是接受了前者的所有,包括安享在太廟的先人。
如果粗暴的處理了在太廟安放的先人,那么這個朝代新的統(tǒng)治者也會感覺不被認可,而且也擔心先人會不報憂國泰民安。那么既然有了新的朝代,歷代朝代的牌位要存放在哪里呢?順治入京后,可是抱著爺爺努爾哈赤、爸爸皇太極的牌位入京的,總不能把自己親人的牌位和明朝皇帝的牌位放在一起祭祀吧,所以順治想了個法子,在太廟旁邊新建了一處位置,將此處稱之為“歷代帝王廟“,這樣既安慰了先人們,也能將自己祖先安放如太廟。
后人為了更好的祭祀先人,后期還將歷代帝王廟加以休憩和擴大,使其更加莊嚴和宏偉。清朝其實對待祖先還是挺好的,將其安放并加以祭奠。其實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更多的也是自古以來的統(tǒng)治者的傳統(tǒng)做法。
清朝入關后,哪里還能見到什么明朝太廟,早就被李闖王一把火燒干凈了。
明朝太廟里面的老祖宗并沒有被毀掉或者丟棄,而是被清朝的皇帝供奉在了歷代帝王廟中了。
下面我們就來仔細的了解一下其中的始末吧。
明朝太廟的變遷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憑借無雙智慧和勇武之力,在兄弟們的幫襯之下建立了大明朝的基業(yè),最早定都在南京。按照《周禮》中記載,就需要建立“左祖右社”的宮殿。何為左祖右社?就是在皇宮左右兩側(cè)修建太廟(供奉祖先求取祖先保佑)以及社稷壇(擺祭壇祈求上天保佑明朝的江山社稷穩(wěn)固)。
朱元璋洪武初年,按照書中記載,在太廟中建立了四座廟堂,每一座廟堂供奉一位先祖。洪武初年建立的太廟占地達到14萬平方米,整個宮殿有三重圍墻,十分宏達??上г诮ㄎ臅r期,因為靖難之變被一把大火燒沒了。
雖然在戰(zhàn)爭中太廟被毀了,但是這個祖制可不能沒,于是永樂十八年,永樂大帝正式下令,在北京開始修建新的太廟,新太廟的模型就是原本南京的那座。新太廟主要分為三大殿,前殿在嘉靖十五年因為更改太廟制度而被修改,又在嘉靖二十年被雷擊損毀,直到嘉靖二十四年才被復建。
就這樣,太廟一直聳立到了崇禎十七年,當時皇帝煤山自縊,闖王進京,后來清軍入城,雖然李自成逃跑的時候燒毀了宮殿,但是從《清史稿》等史書中我們可以看得出,雖然太廟就建立在宮殿皇城旁邊,但是并沒有被戰(zhàn)火波及,可能和我國自古以來對祖宗始終保持著敬意的緣故吧,李自成就沒有燒毀太廟。
清朝入關,明朝祖先牌位移動至歷代帝王廟
大清入關之后,攝政王多爾袞在六月將明太祖等明朝帝王的牌位,遷進歷代帝王廟
六月甲申,遷故明太祖神主於歷代帝王廟... ...九月庚戌,初定郊廟樂章。睿親王多爾袞率諸王及滿、漢官上表勸進。壬子,奉安太祖武皇帝,孝慈武皇后、太宗文皇帝神主於太廟。
十月冬十月乙卯朔,上親旨南郊告祭天地,即皇帝位,遣官告祭太廟、社稷。
——《清史稿》
在清史稿我們也可以看到,清朝入關之后,多爾袞將明朝皇帝的牌位移到了歷代帝王廟中。
歷代帝王廟又是從何而來呢,明嘉靖十年(1531年)始建,歷代帝王廟是明清兩代皇帝崇祀歷代開業(yè)帝王和歷代開國功臣的場所,乾隆幾經(jīng)調(diào)整,最后將祭祀的帝王確定為188位。乾隆更是提出了\"中華統(tǒng)緒,絕不斷線\"的觀點。
它是中國古建筑寶庫中的精品,更是吸引海內(nèi)外華人祭祖炎黃、頌揚先賢、增強歷史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場所。
結(jié)語
其實古代朝代更迭之后,損毀前朝祖宗排位甚至皇陵都是常有的事情,但是清朝將明朝歷代皇帝的牌位移到歷代帝王廟中,可謂是明智之舉。
因為清朝剛剛?cè)腙P,當時的百姓很多心里還都認為自己是明朝的子民,而清朝將明朝歷代帝王供奉起來,可以說給前朝百姓打了一劑安慰藥,而且還不用重新花費大量錢財建立新的太廟,可謂是一舉兩得。
畢竟當時南明勢力還存在,隨時都有可能反撲,不安撫好民眾或者勞民傷財建立新的太廟,都容易讓剛剛建立的大清王朝毀于一旦。
所以說,將明朝歷代皇帝牌位移送到歷代帝王廟中供奉,實乃是明智之舉。
導語:太廟這個詞不陌生,張廷玉為了能夠確保自己死后,可以配享太廟,可謂操碎了心,也因此被乾隆折磨的不行,當然,乾隆最后還是隨了張廷玉的心愿:配享了太廟。由此可見,這太廟就是古時候,皇帝家擺放先祖牌位的地方,古時候,皇帝們?nèi)ナ篮螅尤握呔蜁⑾鹊鄣呐莆还┓钤谔珡R里,以供后人祭拜。雖說清朝是封建社會時期最后一個朝代,但太廟并不是清朝才建立的,在明朝時,太廟就存在了,明朝時,太廟里放的是明朝去世皇帝們的牌位,等滿人入關后,滿人就將大清去世皇帝的牌位放到了太廟里,但這時候問題就來了,之前明朝皇帝的牌位怎么處理呢?
太廟
太廟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475米,東西寬294米,共有三重圍墻,由前、中、后三大殿構成三層封閉式庭院。
太廟,大殿聳立于整個太廟建筑群的中心,面闊十一間,進深四間,建筑面積達2240平方米;重檐廡殿頂,三重漢白玉須彌座式臺基,四周圍石護欄;殿內(nèi)的主要梁棟外包沉香木,別的建筑構件均為名貴的金絲楠木。
太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占地二百余畝,是根據(jù)中國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tǒng)禮制建造的。
天花板及廊柱皆貼赤金花,制作精細,裝飾豪華。太廟是皇帝舉行祭祖典禮的地方,大殿兩側(cè)各有配殿十五間,東配殿供奉著歷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異姓功臣神位。
大殿之后的中殿和后殿都是黃琉璃瓦廡殿頂?shù)木砰g大殿,中殿稱寢殿,后殿稱祧廟。此外還有神廚、神庫、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筑。太廟以古柏著稱,樹齡多高達數(shù)百年,千姿百態(tài),蒼勁古拙。
辛亥革命以后,太廟一度仍歸清室所有,1924年辟為和平公園,1950年改為現(xiàn)名\"勞動人民文化宮\"。1988年1月太廟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原來太廟里明朝的老祖宗們?nèi)ツ睦锪耍?/p>
其實相對于別的朝代,明朝是幸運的,因為明朝和清朝,不是簡單的前后朝關系,是“清承明”,而不是“清推翻明”雖然在明眼人開來這只是清廷的一塊遮羞布,但是不可否認就是因為存在這塊遮羞布,才使得雖然明朝雖然亡了,卻比別的朝代要好的多。最開始的時候明朝的老祖宗們還是安然待在太廟里的,但是受到經(jīng)濟和時間的限制,再加上清朝大力宣揚為明帝復仇而繼承明朝的說法,清朝并沒有像別的朝代一樣破壞明朝的設施,而是所有的直接繼續(xù)用下去了。甚至連明朝皇陵都派兵加以保護。
其實清朝也是擁有自己也是有太廟的,就在沈陽,是皇太極祭祀祖先的家廟。不過既然有更好的選擇了,順治也不介意給祖宗換個更好的房子了,畢竟每次祭祀都跑沈陽還是滿累的。所以順治在九月十九進北京后,九月二十七就舉行了努爾哈赤夫婦和皇太極夫婦的升祔大典,都沒足月就把祖宗們請到了北京。與兩位先帝共同享福的還有費英東和額亦都,他倆算清朝最早配享太廟的大臣。
但是對于順治來說,把自己家祖宗搬進太廟這活兒還不算徹底干完,主要在于老朱家祖宗該往哪去?直接扔出去吧這顯然不妥,得考慮政治影響和民心問題。還好這個問題很早之前明朝的嘉靖皇帝幫他解決了,阜成門內(nèi)大街的歷代帝王廟就是現(xiàn)成的,直接拿來用就好。歷代帝王廟追溯的話就能追溯到朱元璋了,這家伙拿下江山后為了體現(xiàn)自己的正統(tǒng)性,就下令在南京欽天山弄了個歷代帝王廟。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他還把夏禹、商湯、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16個開國帝王一起供奉了。但是在朱棣遷都北京后就沒另建。
但不另建沒事,后人蓋啊,嘉靖時期由于發(fā)生了大禮儀之爭,這位仁兄無論如何都要力挺親爹,鬧到最后我們朱棣同學都差點被扔出去太廟。于是擅長權謀的嘉靖在登基第九年就另建了歷代帝王廟。只是這個后手我們的嘉靖皇帝并沒用上。但是他沒用上可把順治高興壞了,這不就是現(xiàn)成的地方么。
最開始順治確定祭奠帝王的總數(shù)共25人,賢臣39人,但隨著時間推移,等到了康熙年間又發(fā)生了變化,康熙把古來只要不是昏君、暴君、亡國之君的帝王都一起祭祀!于是在康熙六十一年享祀帝王暴漲到143人??滴踔蟮挠赫挥谜f,為了顯示國力么。于是享祀的帝王擴編到164人,陪臣79人。更狠的是雍正還把歷代帝王廟給重新翻修了一邊,以顯示自己的豪橫風格。
總結(jié):最后來看,雖然清朝入關后,搶了朱家老祖宗的太廟,但是也都被被妥善的保管著,朱家老祖宗其實都安然待在歷代帝王廟里享受供奉,甚至連建文和景泰都有一席之地。
轉(zhuǎn)移到歷代帝王廟里去了,但是明神宗、光宗、熹宗被清朝皇帝認定為是導致明朝滅亡的昏君,因此沒資格進歷代帝王廟享受祭祀
清朝入關后,沒有蓋太廟,蓋宮殿,而是繼續(xù)使用明朝太廟及紫禁城,原來供奉在太廟的明代皇帝移至歷代帝王廟。
清朝的這一做法,對明代皇帝能予以尊重并妥善處置,且竭力保護好明十三陵,是值得稱道的。
后人的評價,是清朝為爭取民心,鞏固政權之舉。這說得通,也符合當時的實際。
但其意義遠不止于此,也許,順治、康熙所考慮的還有它因。
一是勤儉建國。清朝入關,剿滅李自成,同樣是在一片廢墟的基礎上建國。雖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面臨百廢待興,化錢的地方不少,必須克勤克儉,把錢用在刀刃上,才能解決好民生,剿滅反清復明勢力,收復臺灣,統(tǒng)一祖國等大業(yè)。
二是知因識果。過去的人信因果報應,懂得應當如何安置先人。順治皇帝佛緣深厚,是一個不戀皇權慕出家的帝王,康熙大帝更是少有的英明之主,他們斷然不會不知道必須慎重、妥善安置好明代帝王的供奉問題。
清朝入關之后,估計沒有什么錢,清朝皇帝就直接占了紫禁城居住,把祖先們搬進了明朝的太廟里祭祀著,將明朝的祖宗們搬到了北京城外的歷代天子廟去了。
一、太廟
太廟是皇帝用來祭祀祖先的地方,在古代社會,人們認為“敬天法祖”非常重要,因此,極為重視“祭祀”這件事情。
一個國家建立起來,首先就會立太廟,皇帝甚至會追封自己已經(jīng)去世的祖先,并將其恭恭敬敬地放進太廟里面,世世代代享受香火供奉。
當然,太廟里面主要祭祀的,還是當上皇帝的這些人,他們?nèi)ナ乐缶蛯⑴莆环胚M去,后世的皇帝每年定時會舉行重大的儀式來祭祀他們。
夏朝時稱太廟為“世室”,商朝時叫做“重屋”,周朝時稱為“明堂”,秦漢之后各個朝代都稱為“太廟”并固定了下來。最早太廟只是供奉皇室先祖,隨著時間的推移,皇后和一些功臣的牌位在皇帝的批準下也可以被供奉進太廟,叫做配享太廟,是非常榮耀的事情。
二、歷代天子廟
朱元璋在建立了明朝的之后,覺得自己特別想要對古代的一些他認可的皇帝進行集中祭祀,就安排人建設了一個“歷代天子廟”,經(jīng)過他的審慎考慮,他在“歷代天子廟”里面要祭祀16位皇帝,其中上古時期的“三皇五帝”就占了8個位置。
剩下的位置包括了夏禹、商湯、周武王姬發(fā)、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元世祖忽必烈。
可以看出來,朱元璋比較尊崇開國之君,特別是文治武功都很厲害的開國之君,或許這就是他對自己的定位。
后來明成祖朱棣將北京定為了國都,后世嘉靖皇帝開始在北京建了一個新的“歷代天子廟”,現(xiàn)在這個“歷代天子廟”位于北京西城區(qū)阜成門內(nèi)大街,是我國現(xiàn)存唯一的祭祀三皇五帝、歷代帝王和文臣武將的皇家廟宇。
清朝時期,清朝皇室把朱元璋的牌位放進了這個“歷代天子廟”,其余皇帝的牌位則另外收好。
《明季北略》:“ 六月甲申,遷故明太祖神主于歷代帝王廟。”
三、清朝的祭祀
因為明朝是被農(nóng)民起義推翻的,清朝入關甚至打起了為崇禎皇帝報仇的名義,但其實他們本質(zhì)上確實是趁虛而入,占據(jù)了明朝的江山。
清朝皇室本著用中原文化治理的原則,認為“清承明治”,以中原正統(tǒng)自居,所以將中原正統(tǒng)王朝的一系列禮儀都納入了皇室的禮儀當中,其中就包括了祭祀。
清朝統(tǒng)治集團為了穩(wěn)固自己的統(tǒng)治,幾乎將明朝宗室后裔給殺了個干凈,但也留下了一個宗室成員朱之璉,封為延恩侯,讓他負責年年祭祀明朝的祖先們。
除此之外,隨著時間的推移,清朝的皇帝們不斷地將前朝的一些皇帝的牌位放到了歷代帝王廟里,大部分明朝守成之君的牌位也慢慢地放了進去。到了乾隆年間,加上前后所有的皇帝牌位,整個“歷代帝王廟”里祭祀的帝王達到了188位。
總結(jié):
清朝入關之后,直接征用了明朝的皇宮和明朝的太廟,先將朱元璋的牌位放到了“歷代天子廟”里,然后慢慢的將更多的明朝皇帝的牌位放到了“歷代天子廟”里,還安排了一個明朝宗室成員年年負責祭祀明朝的祖先們。
后金這種“尊明”手法與朱元璋的“尊元”手法類似,并不是自己對前朝有感恩之心,而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正宗”地位,天命傳于前朝
太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占地二百余畝,是根據(jù)中國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tǒng)禮制建造的,天花板及廊柱皆貼赤金花,制作精細,裝飾豪華。太廟是皇帝舉行祭祖典禮的地方,大殿兩側(cè)各有配殿十五間,東配殿供奉著歷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異姓功臣神位。
大殿之后的中殿和后殿都是黃琉璃瓦廡殿頂?shù)木砰g大殿,中殿稱寢殿,后殿稱祧廟。此外還有神廚、神庫、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筑。太廟以古柏著稱,樹齡多高達數(shù)百年,千姿百態(tài),蒼勁古拙。辛亥革命以后,太廟一度仍歸清室所有,1924年辟為和平公園,1950年改為現(xiàn)名“勞動人民文化宮”。1988年1月太廟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此有了太廟這個最為神圣的祭祀宮殿起,各朝各代幾乎沒有過把前朝太廟里祭祀的牌位惡意、粗暴的處理掉,這不符合統(tǒng)治者的利益。前面說了,中國人最講究的就是傳承,無論是血緣的,還是文化的,既然新的統(tǒng)治者推翻了前朝,但是從傳承上來講,那是后來者接受了前朝者的衣缽,作為更替天子來統(tǒng)治天下的。如果粗暴處理前朝太廟的牌位,那么就說明自己得位不正,沒有順應天意,這會失去天下民心。所以,后世統(tǒng)治者都會善意的處理前朝太廟的前朝皇帝牌位,甚至是元朝入主中原,蒙古人都非常虔誠的把宋朝太廟刻意保護和修繕。既要保護原來太廟以及太廟里面的眾多祖先(大多數(shù)是皇帝)的牌位,那么滿清的皇帝牌位又放在哪里呢?順治入京后,他爺爺努爾哈赤,老爹皇太極的牌位可是抱著入京的,把他們的放哪里呢?難道就直接把朱元璋、朱棣的牌位換出來?這不可能,也不現(xiàn)實,前朝皇帝的牌位動不得,這關乎天下民心。
這個問題在明朝已經(jīng)被解決了,那就是朱元璋在太廟旁邊建立一個歷代帝王廟,把歷代很多著名的帝王牌位放在里面進行祭祀,既然有了這么一個偏殿,但是名字很霸氣——歷代帝王廟,就放這里吧。順治就把原來太廟祭祀的明朝皇帝牌位全部移到了歷代帝王廟里,不要以為歷代帝王廟里就祭祀了中國自古以來所有的皇帝,沒有那么多地方放牌位,不要以為這是普通的公墓,既然是帝王廟,多少還是要講點氣派,再說了,中國自古以來那么多皇帝,有名氣大的,也有名氣小的,不能都放在里面。而目前北京的太廟,本是明朝的太廟,后來清朝入關,本著清承明制的原則,將原本老朱家的“”給占去了,然后以明朝皇帝發(fā)明的方式,將明朝的皇帝們“”進了“”中進行供奉。
當然了,禮法不能亂,起先順治,康熙因為剛?cè)腙P不久,很多禮法不是很懂,所以對于前明皇族后裔一直沒有進行冊封,一直到了雍正在位期間,才封明皇室后裔朱之璉為延恩侯,不過這個人究竟是不是真的前明皇族后裔就很難說了。曾經(jīng)大清多爾袞還主持了將大明朝的祖宗的牌位請出太廟,三個月之后把大清國的祖宗牌位再請入太廟,完成了明清兩代的交集工作,代表著大清國的正統(tǒng)地位的開始。這些政治意義的動作都發(fā)生在太廟。如果當時太廟已經(jīng)毀掉的話,如何在一堆廢墟中辦這么有重大意義的活動呢?所以呢太廟并沒有毀掉。明朝祖宗的牌位進入了歷代帝王廟,進入歷代帝王廟也標志著大明走入了歷史,接下來是有清朝開始統(tǒng)治。這里可以看得出來多爾袞進入北京之后對于爭取明朝遺老的支持還是做了不少的工作。安頓好明朝的歷代皇帝也讓大清朝順利的接收了明朝眾官員的擁護,這一點上來說,李自成并沒有做到而多爾袞做到了。
大廟門前立了兩通下馬碑,碑座是長方形,沒有龜趺,民間流傳“有碑沒有馱”指的就是下馬碑。下馬碑上,均用滿、漢、蒙、回、藏和托忒六種文字鐫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以警示所有官員,從廟前經(jīng)過必須下馬步行,以示對歷代帝王廟的尊敬。碑的陽面刻三種文字,陰面再刻三種文字。且不同民族文字的位置在兩塊碑上互換,以示所有民族一律平等。這是歷史留給我們的一個思考。
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三日,清攝政王多爾袞統(tǒng)清兵入北京城。十月初一,順治帝御皇極門,昭示天下,\"定鼎燕京\"。
順治登基劇照
順治元年(1644年)六月,多爾袞終于統(tǒng)一諸王、貝勒、大臣的意見,決定遷都北京,派遣輔國公吞齊喀等攜奏章迎駕。 1664年9月19日到達京師,從正陽門入宮。公元1664年10月1日,順治行定鼎登基禮,發(fā)布告祭天地文:“茲定鼎燕京,以綏中國”。
02多爾袞占用明朝太廟,遷來自己祖宗牌位!
太廟
自古以來,太廟作為皇家權力的象征,供奉著皇帝列祖列宗的牌,與江山社稷放在同等的地位。但凡遇到王朝更替,繼任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燒毀前朝的太廟,預示前朝的滅亡。不過到多爾袞這出現(xiàn)了例外,他趕走李自成以后,并沒有將太廟付之一炬,而是將自己的祖宗家族牌位從關外移到了太廟供奉起來,以便于祭祖。
那么問題來了,前朝的牌位知名辦呢,不會放到一起去祭拜吧?
03 多爾袞把明朝皇帝牌位都遷到了歷代帝王廟中。
而歷代帝王廟是朱元璋修建的,將所有有記載的皇帝都供奉起來。帝王廟一般是用來供奉有德之君的,據(jù)資料顯示,明朝神宗、光宗、熹宗三位皇帝沒有進入太廟,因為在清朝統(tǒng)治者看來,這三位皇帝都是昏君,不配進入太廟接受后人的供奉。
歷代帝王廟
公元1644年,李自成所率領的農(nóng)民起義軍攻入北京,此時身在皇宮之中的崇禎帝朱由檢在聽說李自成所率領的農(nóng)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城的消息,崇禎帝朱由檢深知大明的氣數(shù)已盡,因此崇禎帝朱由校對于此時的形勢并沒有任何的作為,不過崇禎帝朱由檢也不會選擇投降,因此崇禎帝朱由檢才會在后來選擇在景山的樹上自盡,結(jié)束了他的一生,自此統(tǒng)治長達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就此滅亡。
李自成的農(nóng)民起義軍在占領北京后,李自成在北京紫禁城的武英殿登基,建立了大順政權,只不過這個政權并沒有統(tǒng)治多長時間,就被后來的清朝所取代,清軍在擊敗李自成的起義軍后,攝政王多爾袞前往清朝在未入關之前的都城盛京,迎接順治皇帝前往北京紫禁城武英殿登基,后來順治皇帝在北京紫禁城的武英殿登基,清朝也由之前的統(tǒng)治一方,變?yōu)榱私y(tǒng)一全國。
北京的紫禁城在明成祖朱棣時期修建,明成祖朱棣在紫禁城修建完成后,才從之前的都城南京前往新的都城北京登基,從明成祖朱棣開始到明末代皇帝崇禎帝朱由檢,一直都在北京紫禁城登基和駕崩,政治中心的轉(zhuǎn)移,也使得明朝在之前都城南京太廟中所供奉的祖宗牌位跟隨著明成祖朱棣一起前往新都城北京紫禁城的太廟中。
在明朝滅亡后,清朝不僅接替了明朝的統(tǒng)治,也在明朝所修建的紫禁城城中生活,在清朝的歷史記載中,太廟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清朝歷史記載中的太廟跟明朝的太廟是一個,清朝是怎么對待原來太廟中所供奉的明朝祖先們呢?
明朝并不是由清朝直接進行的推翻的,實際推翻明朝統(tǒng)治的人是李自成,只不過后來清朝發(fā)展的強大,到后來入關,從而入主了中原進行了統(tǒng)治,明朝與清朝,除了被追封為清太祖的努爾哈赤跟之前的明朝有過較大的仇恨外,之后的幾位皇帝并沒有與清朝有直接的仇恨,因此對于明朝的態(tài)度還是十分友好的,不僅派兵保護明朝的皇陵,還對明朝一些年代久遠的皇陵進行了修葺,使得明朝的皇陵沒有因戰(zhàn)亂遭到毀壞,當然清朝這么做也是有自己的目的。
因為清朝統(tǒng)一全國后,畢竟全國的人口數(shù)量還是以漢族人居多,清朝不再是之前那個只在一方且統(tǒng)治少數(shù)民族的清朝了,清朝的統(tǒng)治者們也深知統(tǒng)一全國后,以前的那種統(tǒng)治方法也要有著相應的改變,要想能夠順利的統(tǒng)一全國,必須要籠絡住漢人們的心,因此才會有派兵保護明陵和修葺明陵的舉動。
而清朝對于之前明朝皇室的牌位,使得當時的統(tǒng)治者犯了難,要是選擇扔掉的話,會引起漢人的非議和不滿,使得民心大減,不利于統(tǒng)治,要是不扔的,清朝的祖先們的牌位就沒有太多的地方放,即便再尊重明朝,兩個朝代的皇室祖先們也不能放在一起。
直到后來順治皇帝想到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在都城南京城中修建了一座歷代帝王廟,將元朝部分的皇帝和以往各個朝代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主,放在了一起,明朝在進入北京統(tǒng)治后,朱棣沒有在北京另外建歷代帝王廟,之后明世宗朱厚熜因大禮議事件的影響,使得明世宗朱厚熜后來在北京城中,修建了一座歷代帝王廟,只不過明世宗朱厚熜直到最后都沒有用上,反倒是被后來順治皇帝用上了,順治皇帝對進歷代帝王廟的皇帝牌位,進行了篩選,最后只選擇了二十五位皇帝放入歷代帝王廟中,進行供奉。
到了康熙皇帝執(zhí)政時期,康熙皇帝認為之前的明朝只要不是太過昏庸的皇帝,都是有資格進入歷帝王廟中進行供奉的,尤其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帝朱由檢,康熙皇帝認為明朝的江山雖然是在崇禎帝朱由檢的手中所亡,但是亡國的主要原因并不在崇禎帝朱由檢的身上,因此康熙皇帝將崇禎皇帝的牌位放在歷代帝王廟中,進行供奉,歷代帝王廟的供放牌位的位置畢竟有限,增加了其他皇帝的牌位,有些皇帝的牌位就勢必要被換下來,因此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的牌位被康熙皇帝撤出了歷代帝王廟中。
而到了雍正皇帝執(zhí)政時期,雍正皇帝在父親康熙皇帝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部分的皇帝牌位放入歷代帝王廟中,和之前各王朝的開國皇帝和中興皇帝一同供奉供后人祭祀,這個時期,對于歷代帝王廟也進行了相應的擴建,可以供奉皇帝增多。
乾隆皇帝執(zhí)政時期,乾隆皇帝不光將明朝十三位皇帝的牌位放入歷代帝王廟中,進行供奉,還將一些統(tǒng)治時間較短的政權,一些開國皇帝和中興皇帝的牌位,放入歷代帝王廟中進行供奉,不過這里面卻并沒有秦始皇和隋文帝楊堅。
清朝入關后,原來太廟里明朝的老祖宗,被安排到了歷代帝王廟里。
宗廟是用來祭祀老祖宗的地方,身為天下至尊的皇帝家自然也存在宗廟,皇家稱之為太廟。而太廟的職能在于供奉皇帝的令牌,在祭祀大典的時候給子孫們祭拜。最初太廟只供奉皇帝的先祖,后來皇后和功臣也獲得了被供奉于太廟的榮譽,就是所謂的“配享太廟”。
什么事都講究個名正言順,清朝入關后為了維護其統(tǒng)治,在很多方面都效仿漢民族的制度,以求加速民族的融合。漢民族的宗廟制度也為清朝所效仿,并且直接把明朝修建的太廟拿過來用,這就出現(xiàn)一個問題,原來太廟里明朝那些皇帝的牌位怎么辦呢?
粗暴地將明朝老祖宗掃出宗廟,把牌位扔出去,不妥吧?這很容易引起明朝舊部的動亂。天下剛定,弄不好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動蕩。然而,清朝入關本來就名不正言不順,清朝也不想給予前朝皇室實質(zhì)性的好處。
最后的辦法是搶了朱家老祖宗的太廟,供奉努爾哈赤夫婦和皇太極夫婦,與兩位先帝共享的還有費英東和額亦都,他倆是清朝最早配享太廟的大臣。朱家老祖宗則被移到歷代帝王廟里享受供奉。
那么清朝在入關前有沒有太廟呢?答案是有。地址在沈陽,是皇太極祭祀祖先的家廟。但是入關后可以有更好的選擇,而且祭祀也方便。順治帝在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十九進北京后,沒到一個月,九月二十七就在北京舉行了努爾哈赤夫婦和皇太極夫婦的升祔大典。
朱家老祖宗入駐的阜成門內(nèi)大街歷代帝王廟,是嘉靖皇帝在登基第九年修建的。修建的起因是嘉靖時期發(fā)生的大禮儀之爭。如果追根溯源,歷代帝王廟源于朱元璋。
朱元璋得了天下后,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tǒng),下令在南京欽天山弄了個歷代帝王廟。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他還把夏禹、商湯、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16個開國帝王一起供奉了。
南京的歷代帝王廟沒有隨朱棣遷往北京。
歷代帝王廟里,順治確定祭奠帝王的總數(shù)共25人,賢臣39人。到了康熙年間發(fā)生了變化,康熙把自古來只要不是昏君、暴君、亡國之君的帝王都一起祭祀,到康熙六十一年享祀帝王漲到了143人。到了雍正帝,把歷代帝王廟給重新翻修了一遍,享祀的帝王擴大到164人,陪臣79人。幾經(jīng)調(diào)整,最后將祭祀的帝王確定為188位。
開頭提到了“配享太廟”,對于封建時代的人們說,配享太廟是極大的恩賜,但并沒有實際的利益好處。說到這,讓我想到了一個人,算是題外話吧。
按說張廷玉既然有:“萬里長城萬里空,百世英雄百世夢”的見識,本該會不在乎身后名,不想他對死后能否進“太廟”想得過多,懷疑起了剛愎自用的乾隆帝。向乾隆要保證書,惹得龍顏大怒,弄得晚景凄涼。張廷玉算得上是聰明一世,糊涂一時。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wǎng)絡 侵權刪
- 下一篇:大學生怎樣合理安排一天的時間?
- 上一篇:酸筍如何炒,才能更香脆,好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