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電影上,他們端著碗,說“請”。
說不說干杯,應(yīng)該根據(jù)喝酒的器具來說。比方說,他們用的是觴,肯定不會說“干杯!”,可能就會說“盡觴!”而象梁山好漢那樣的,都是用碗,那肯定要說“來一碗!”“再來一碗!”
怎么樣?走一個?!

且共歡此飲。
將進酒,杯莫停。

“我央了十個千歲”,古人曾用“千歲”來勸酒,真是太有趣了。
中國的酒文化同樣博大精深,尤其是在中國的北方,在齊魯大地之上,酒文化盛行。交友,談事,談生意,幾乎都是在酒桌上進行的。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而中國的酒文化,也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
釀酒,飲酒,中國人尤其講究。眾所周知,“干杯”這一詞,并不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在古代的影視作品中,亦或者是文學(xué)作品中,從未有他們在碰杯時使用“干杯”這一詞匯?!案杀边@一詞是在18世紀以后才慢慢流行的,最早使用這個詞匯,并且賦予它含義的是愛爾蘭人。
但在古代中國,人們也并不知道在中原大地之外,遙遠的地方還生活著一群愛爾蘭人。那古人在飲酒時是干飲嗎?很顯然不是的,那他們在呼喚對方一飲而盡時,會說些什么呢?
如果一言以蔽之,我覺得這是不科學(xué)的。畢竟,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不允許我們這么做。在宋代《事林廣記》中記載頗為有趣,也讓我們找到了古人酒文化的蛛絲馬跡,其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主人盡飲,呈過盞再斟滿勸客,客接盞飲,如客飲不盡,主人將盤斜把云:“千歲千歲!”待飲盡,接盞同起?;蚩徒璞K回勸,并如前儀;或不回勸,隨意;或再把盞或換盞,并隨意?!妒铝謴V記·平交把盞》
從其中的記載中,我們總結(jié)出以下幾點:(1)主人飲完盞中的酒,將盞底展示給客人看;我們現(xiàn)在也會有這個動作,飲畢之后,將杯底展現(xiàn)給對方,表示自己沒有“養(yǎng)金魚”。(2)主人會給客人滿上一杯酒,如果客人喝不完,主人便將盤子傾斜,不讓客人將酒杯放回,并且說:“千歲、千歲”。(3)客人喝完酒,便可以將盞放回,如果客人借機將酒倒?jié)M,主人也要按照之前的禮儀,將杯中酒喝完。(4)如果客人喝完,將盞放回,不再回勸主人了,那大家就可以隨意喝了;
宋代人喝酒比較有意思,主人會用盤子端著酒杯挨個敬酒,如果客人喝不完,主人會用“千歲千歲”來催促,并且不允許客人將杯子放回。
通過這個禮儀我們可以看出,主人為了表示自己好客,基本需要挨個敬客人一杯酒。而客人可以飲完后結(jié)束,也可以回敬一個,加深下感情。如今山東河北等地的飯桌之上,依舊會出現(xiàn)主人挨個敬客人一杯酒的現(xiàn)象,俗稱“打圈”。這不過是省略了托盤而已,即便是沒有托盤,主人敬的第一杯酒,客人也應(yīng)該喝下以表示尊重。之后大家你來我往,盡興后方才作罷。
在宋代,“千歲”成為了酒桌當中“干杯”的代名詞。當元朝推翻宋朝,建立了蒙元,在飲酒方面,并沒有過大的改動。“千歲\"一詞也一直被沿用下去。
“我央 了十個千歲,他剛咽了三個半口”,其中的“央”也是古人酒文化中的一種?!把搿敝傅氖呛?,“十個千歲”指的是喝了十杯。在酒宴中,也會出現(xiàn)“央了這一千歲”之說。
除了前文介紹的這兩種,喝酒還有更文雅的說法——“舉白”。在《漢書》 的記載中:
大將軍(王鳳)薨后……及趙(飛燕)、李平諸侍中皆引滿舉白。
“引滿舉白”,在漢朝時便是倒?jié)M酒,舉起一飲而盡的另一種說法。白便是白酒的代稱,而在酒宴正酣之時,主人直起身子,向席間的列位敬酒,并高呼“引滿舉白”。但他們并沒有碰杯子的做法,只是會舉杯示意一番。究其原因也很簡單,當時人們還是施行的分餐制,每人一個小餐桌,因此只能是彼此示意。
那碰杯飲酒又是怎么演化而來的呢?這必然是在分餐制結(jié)束之后才慢慢出現(xiàn)的。由于唐宋時期,飲食烹飪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封建王朝在這一時期到達了鼎盛,豐富美味的菜肴便不適合繼續(xù)分餐而食,士大夫與平民開始聚餐,后逐步得到了推行。
人們離得近了,喝酒時氣氛便更濃了。對于何時碰杯開始,并沒有明確的記載,有的人說,這個規(guī)矩來自于古希臘人,他們喜好角力,一般都會在決斗前互相飲酒,一是勉勵對方,二便是為雙方壯膽,讓整個人興奮起來,以便在角斗中,有更好的發(fā)揮。
因為酒水是提前準備好的,為了避免別有用心之人在酒中下毒,影響雙方的發(fā)揮,因此雙方在飲酒前會有一個碰杯的動作,酒水便會互相迸濺到對方的酒杯中,以保障公平。其實,我認為這件事并沒有那么復(fù)雜,古人本就有互相敬酒的習慣,當他們實施合餐制之后,彼此之間坐的更近了,也更容易彼此之間互動。
在飲酒正嗨之時,酒杯不自主撞到一起的現(xiàn)象自然也會出現(xiàn)。這個行為無疑會讓飲酒的氣氛更加濃烈。在讀施耐庵的《水滸傳》時便可以看到,梁山好漢們在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時,免不了的一個行為便是撞杯,由此可見,在唐宋后期轉(zhuǎn)化為聚餐制之后,撞杯也自然而然的出現(xiàn)了。
至于干杯這個詞,從“Toast”發(fā)展而來,只不過是“共飲此杯”的另一種說法而已,一直發(fā)展到今天。隨著時間的發(fā)展,這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終歸還會出現(xiàn)另外一個詞來代替它。
但不管如何轉(zhuǎn)變樣式,起到的作用都是一樣的,那便是為飲酒增添氣氛,以便于在坐的各位全都盡興。

古代人喝酒不說干杯,他們說:老鐵,來,整一個。

酒的魅力,其實不完全在于酒本身,還在于酒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和附加的娛樂功能。酒的文化自古以來都是老祖宗文化精髓之一,古人每次相逢都勸君更盡一杯酒,友情便顯得格外珍貴。
古人在喝酒時會借酒表達對現(xiàn)實的不滿,許多詩人通過飲酒來揮散懷才不遇的感傷。第二,古人在喝酒時會表達愛情及相思,這是最普遍的以物抒情的表達方式。然而獨自一人時,古人面對眼前的景而抒發(fā)情感;與友人在一起時,相互飲酒一杯低過任何言語表達。
另外古人喝酒時,主人會用盤子端著酒杯挨個敬酒,如果客人喝不完,主人會用“千歲千歲“來催促,并且不允許客人將杯子放回;喝至興起時,便有人高舉酒杯,仰天大叫“千歲千歲”,意思是呼喚大家干杯??偠灾?,古代人喝酒時不像現(xiàn)在所說的“干杯”,而是說“千歲”。

滿飲此杯:朋友相見,互訴衷腸。今日相約滿心歡喜,請滿飲此杯。

請了

飲勝!

喝酒時碰杯是酒桌上常有的事,也是喝酒必不可少的儀式感。
現(xiàn)在我們喝酒碰杯只需說聲“干杯”,
那古時候,人們碰杯說什么呢?
下面整理了不同時段的說法
春秋~戰(zhàn)國前期:彩
記得在《大秦帝國》中,描繪了這么一個場景
魏惠王發(fā)動戰(zhàn)爭決定瓜分秦,結(jié)果把計策說出來以后
滿朝文武舉著酒杯大喊一聲“彩”,
所以當時的人面對一些值得開心、令人興奮好事情,
或者在干杯的時候,都會以“彩”來表達自己的歡樂心情
因此,在春秋到戰(zhàn)國初期,
大家“干杯”的口頭語一般都用“彩”。
戰(zhàn)國中后期:萬年無期
戰(zhàn)國中后期,很多臣下在與君主喝酒時,
舉起酒杯的第一句話就是“王上萬年無期”,
不得不說,這句話既表達了對于君主的恭維,
又顯示了君臣之間的等級規(guī)矩;
不過與之前的“彩”相比,確實少了幾分豁達和自由。
漢~三國:杜舉和干白
“杜康”在古時一般用來指代酒,
所以“杜舉”意思是舉起酒杯,
一般在普羅大眾之間使用較多;
而在軍隊中將士飲酒會說 “干白”,
就是說把酒給干完,只不過更加粗暴直接。
想想這在軍人之間也很正常,
你想干完一杯酒就要上戰(zhàn)場了,
沒有那么多講究,也沒必要講究。
宋~元:千歲
據(jù)一些宋朝著作所言,宋人干杯的時候會說一聲“千歲”
主人盡飲,呈過盞再斟滿勸客,
客接盞飲,如客飲不盡,
主人將盤斜把云:“千歲千歲!”
干杯的時候說一聲千歲,
多半是感慨人生,或是抒發(fā)心中暢快,
但有的時候與別人干杯,
例如對自己的上級說一聲“千歲”,
更有一種祝福領(lǐng)導(dǎo)長命百歲的意味。
明清:干
在宋元后至明清逐漸流行的話本演義中,
大多在描述喝酒的時候,會說一句“干”。
沒有多余廢話,就一個字,
但卻把江湖兒女的豪氣凸顯得淋漓盡致。
從以上來看,在沒有“干杯”一詞的歲月中,
人們喝酒時的口頭禪并不匱乏,
反而豐富多彩,各有特色。
其實,這些口頭語背后,
一方面,是周禮在國人飲食上的滲透,
另一方面,更多的是中國人情感的直接表達。

太早的說法,其實無可考,比如有人說春秋時期“干杯”叫“揚觴”或“杜舉”,據(jù)說跟一個人有關(guān),也可以說跟一個典故有關(guān)。這個人叫杜蕢(讀快)。話說晉國大臣荀盈剛?cè)ナ?,還沒有下葬,但是晉國君主晉平公卻在這時喊大臣師曠和李調(diào)去喝酒。師曠精通音律,主掌晉國的聲樂,而李調(diào)則是晉平公的近臣。誰料他們正在開懷暢飲時,主掌膳食的大臣杜蕢卻走了過來,給師曠和李調(diào)各斟了一杯酒,讓他倆干了。這就讓晉平公納悶了,他們喝得開開心心的,這杜蕢來湊什么熱鬧啊?于是問他,為啥這么干?杜蕢說:今天是荀盈的忌日。作為君主,晉平公卻拉著近臣喝酒,是否有點不妥?晉平公聽了,頓覺慚愧,于是自罰一杯,并對侍從說,以后倘若自己死了,就把這酒杯留著,以警后人。在有關(guān)文獻中,有“杜蕢洗而揚觶”句,《禮記·檀弓》曰:“斯揚觶,謂之‘杜舉’”。
漢朝時,專門用來罰酒的“罰爵”稱為“白”,所以后人也會用“浮一大白”來表示“干一大杯”的意思。
宋元明三代,人們喝酒時,一般說“千歲千歲”,這是有據(jù)可考的。《事林廣記》載:“主人盡飲,呈過盞再斟滿勸客,客接盞飲,如客飲不盡,主人將盤斜把云:‘千歲千歲!’待飲盡,接盞同起。或客借盞回勸,并如前儀;或不回勸,隨意;或再把盞或換盞,并隨意。”輩份相同的人在一起喝酒,主人通常先飲一杯,然后示客以杯底,意思是喝完了。接著給客人倒酒,按理,客人也應(yīng)一飲而盡,而主人這時會斜拿著托盤,不讓客人把沒喝完的酒杯放回。如果客人拖延時間,主要就會說“千歲千歲”勸酒??腿撕韧?,則主人接杯,二人同祝。
元《杜牧之詩酒揚州夢》:“我央了十個千歲,他則咽了三個半口?!币馑际?,我喝完了十杯,他才咽了三口。“央”在這里也有“干”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