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院和醫(yī)務人員也要生存,還要發(fā)展。知識是有價值的。
醫(yī)院還是那些醫(yī)院呀!
自己拿回家去,對著鏡子安上就行。
去年十一月份,我國首次冠脈支架集中采購在天津進行。這次集中采購給國人帶來了重大利好消息,集中采購產品為鉻合金載藥冠脈支架,價格從平均1萬3千元下降至700元左右
。
隨著支架單價的下降,好消息也是一個接著一個,冠脈擴張球囊也大幅降價,從以前平均三千多,直接降到三百多,降幅達到90%,讓會讓患者進行支架手術的費用是一降再降。
這些最主要的材料都降價幅度那么大,是不是意味著老百姓如果做冠脈支架手術就是“白菜價”了呢?
看到這里我就不禁發(fā)出疑問:“原來的國產支架9000元,我放了兩個,當時花費5萬元。最近一個親戚放了一個支架,那怎么還花了接近4萬元呢?”
一臺心臟支架手術十分復雜的,要把支架放到狹窄的血管里面,需要造影、造影導管、球囊、造影劑等等,這些費用加在一起十分昂貴。
如果按照支架和球囊降價的算法。應該一個支架手術的費用能到一半左右,怎么現在沒有感覺到手術費用降低呢?
冠脈支架手術費用確實是降低了,但是真的降到了我們理想的程度了嗎?真的是支架和球囊降的價格患者能享受嗎?
有人進行過專門研究:下降程度最大的受益人群是:需要多枚支架植入的患者。具體來說就是對于病情嚴重需要植入2枚及以上支架植入的患者,他們的受益幅度是最大的,相對于年前,能節(jié)省上萬元的費用。
而對于心梗單個支架植入的患者來說,受益的程度會很小,有些地方的醫(yī)院只是比年前價格降低了2000元左右。所以說很多時候患者感覺花費并沒有怎么減少。
但是總體來說,心臟支架和球囊降價以后,患者的總體花費確實是比以前少了。
那么為什么手術材料的錢都大幅降價,可是患者卻沒有享受到應有的實惠,那些錢去哪里了呢?是醫(yī)院提高收費了嗎?支架大幅度降價后,醫(yī)生的收入是不是也大幅降低呢?
其實隨著支架原材料的降低,為了體現醫(yī)務人員的價值,國家也是相應的提高了手術費用。
如2021年1月1日,北京市將冠脈支架植入手術三項醫(yī)療服務(冠脈造影、球囊擴充、置放支架)合計由原來的5650元上調到了6670元,總共上調了1020元。
支架降價,打擊的是一些中間商和部分長期壟斷支架手術的“權威醫(yī)生”。對于普通人來說,國家把中間商的操作價格降到最低,對于大部分患者是有利的。
對于普通醫(yī)生而言,他們只靠基本工資和績效,沒有灰色收入,反而支架降低價格是好事,能夠讓他們有機會多鍛煉多操作,使支架手術水平能夠大幅提高。
國家的政策是利好的,隨著科學進步,醫(yī)學的發(fā)展,我們的冠心病患者手術費用會越來越少的。
醫(yī)改現階段的目的是讓收費合理化,比如心臟支架手術以前手術費二千元,支架費一萬元,一臺手術七八個人員參與,二千元手術費可能成本都不夠,現在手術費提高,支架費用下降,患者總體費用下降不明顯。
支架五六百,但是手術費四五千,心臟造影四五千,亂七八糟加起來也不少錢
只需要懂得一個邏輯,那就是馬兒必須吃草才能跑。
其實大家都懂,包括制定并宣傳這些“東西”的人也懂,可就你不懂。
以前媒體問:你幸福么?
你笑答:幸福。
現在媒體問:你幸福么?
你哭答:幸福。
問你現在幸福還是過去幸福?
是不是在你心里有一個正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