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酥怎么做?在面點制做當中,有一種酥點,酥點又是糕點類的一種。開酥過程是用水油面團包裏住油酥面團,搟開折疊,再次搟開,形成的有層次的酥皮面片,稱之為開酥。
開酥的用料及配方
油酥面:低筋面粉200克,豬油100克(中式酥點一般用豬油,西式酥點用黃油)。
水油面:中筋面粉250克,清水120克,豬油25克。(如做花式酥點可上色,和成有顏色的水油面團)
開酥方法
首先低筋面粉加豬油和成油酥面團,手法先用疊壓的方式,再用手掌擦酥,使其均勻無白色顆粒,成團備用。
中筋面粉加水加油,和成水油面團,揉搓均勻成團靜置15分鐘,封上保鮮膜,防止表皮風干。
取出水油面團稍揉,搟成長方片,取出油酥面團,用手壓成比水油面片小一半的方片,折疊水油面片包住油酥面片,邊緣捏緊,用搟面杖均勻搟開,疊成三層,再次搟開,最后完成三次搟,三次疊三層。
開酥完成后下料,按照所做的品種下料,可用模具壓,也可用滾刀裁剪。
下列圖片昰我演示開酥的簡單步驟,制做芙蓉酥的過程。
中式酥皮(小開酥)的做法
中式酥皮(小開酥)的做法的做法 1 水油皮的所有材料放入面盆,混合揉成光滑面團用保鮮膜包好放置20分鐘。 2 油酥用料放入面盆,用手一邊抓一邊搓著混合均勻,搓成一個面團。 3 把水油皮和油酥分別等分成16份,各自搓成圓球。 4 取一個水油皮小劑兒壓扁成小面皮,把油酥球包在中間,封口捏緊放在操作臺上。 5 所有小劑兒都包好后,取一個小劑兒收口向上壓扁,用搟面杖搟成橢圓形。 6 從上向下把橢圓形卷成卷,收口向上擺在操作臺上,蓋上保鮮膜松弛15分鐘。 7 把油酥皮卷縱向擺放在操作臺上,用搟面杖搟成一個長條面皮。 8 然后把長條面皮卷緊成一個筒形。 9 如果制作明酥點心,就用刀從中間切開分成兩個小劑兒。 10 搟皮時先把小劑兒的切口向上放好,按扁后搟成圓皮,翻面后包上餡料,就可以烤制了。 11 把第8步的筒形小劑兒從兩端向中間捏成一個方圓形,然后收口向上按扁搟成面皮,則可以制成暗酥點心皮。
網(wǎng)絡上酥皮面團的做法千奇百怪
其中還有不少聽不懂的名詞
面團到底揉成什么樣的程度?
怎么松弛?松弛多久?
加入黃油后要折疊幾次?要怎么折疊?
小焙妞也跟你們一樣,對酥皮有著極重的好奇心
當然我也沒有偷懶
終于找到一些比較全面的資料
并且整理分享給大家哦~
知道開酥的原理之后,動手起來自然胸有成竹
不再心方方啦!
一、了解原料
二、揉面
三、折疊技巧
四、整型與發(fā)酵
五、烘烤
一、了解原料
以下是制作酥皮常用的一些原料:
1、面粉:
面粉是制作酥皮面團最重要的原料,它對成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包括對含水量、面筋的影響。
2、水:
水同樣也是很重要的原料之一,適量的含水量才會制作出漂亮的面團哦!
3、奶粉:
為什么不適用牛奶?用牛奶制作酥皮面團是一個不太明智的做法哦,因為牛奶里面含有牛奶固體物、油脂等物質(zhì),這些物質(zhì)在長時間的松弛發(fā)酵中會使面團發(fā)酸。除此以外,牛奶也是一種乳化劑,但在開酥過程中,我們并不需要油脂和面團融合在一起,所以用不含乳脂成分的奶粉是個更好的選擇。
4、麥芽糖漿
麥芽糖漿會為酵母提供養(yǎng)分,促進中間醒發(fā),也就是松弛,使面筋更好地舒展;同時,它還能使面團顏色有更好看的金棕色。
5、糖
糖的作用除了為酵母提供養(yǎng)分以外,還會使成品有酥脆的口感。
6、蛋液/蛋黃
加入蛋液/蛋黃是為了滋潤面團。
7、酵母
膨松劑的一種,加入酵母的量會直接影響酥皮的成品。
8、鹽
鹽使面筋更牢固,并控制發(fā)酵的活躍度,酥皮面團不需要發(fā)酵太快。
9、黃油
正因為加入了黃油,面團才會光滑且富有彈性。不同的面團的黃油含量也是不一樣的。
二、揉面
知道哪一種面團更容易操作,甚至事半功倍嗎?
網(wǎng)絡上酥皮面團的做法千奇百怪
其中還有不少聽不懂的名詞
面團到底揉成什么樣的程度?
怎么松弛?松弛多久?
加入黃油后要折疊幾次?要怎么折疊?
小焙妞也跟你們一樣,對酥皮有著極重的好奇心
當然我也沒有偷懶
終于找到一些比較全面的資料
并且整理分享給大家哦~
知道開酥的原理之后,動手起來自然胸有成竹
不再心方方啦!
一、了解原料
二、揉面
三、折疊技巧
四、整型與發(fā)酵
五、烘烤
一、了解原料
以下是制作酥皮常用的一些原料:
1、面粉:
面粉是制作酥皮面團最重要的原料,它對成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包括對含水量、面筋的影響。
2、水:
水同樣也是很重要的原料之一,適量的含水量才會制作出漂亮的面團哦!
3、奶粉:
為什么不適用牛奶?用牛奶制作酥皮面團是一個不太明智的做法哦,因為牛奶里面含有牛奶固體物、油脂等物質(zhì),這些物質(zhì)在長時間的松弛發(fā)酵中會使面團發(fā)酸。除此以外,牛奶也是一種乳化劑,但在開酥過程中,我們并不需要油脂和面團融合在一起,所以用不含乳脂成分的奶粉是個更好的選擇。
4、麥芽糖漿
麥芽糖漿會為酵母提供養(yǎng)分,促進中間醒發(fā),也就是松弛,使面筋更好地舒展;同時,它還能使面團顏色有更好看的金棕色。
5、糖
糖的作用除了為酵母提供養(yǎng)分以外,還會使成品有酥脆的口感。
6、蛋液/蛋黃
加入蛋液/蛋黃是為了滋潤面團。
7、酵母
膨松劑的一種,加入酵母的量會直接影響酥皮的成品。
8、鹽
鹽使面筋更牢固,并控制發(fā)酵的活躍度,酥皮面團不需要發(fā)酵太快。
9、黃油
正因為加入了黃油,面團才會光滑且富有彈性。不同的面團的黃油含量也是不一樣的。
二、揉面
知道哪一種面團更容易操作,甚至事半功倍嗎?
1、大致揉成團粗糙一點
揉面條件:
低速攪拌2-5分鐘
面團溫度為18-20℃
面筋還沒完成生成,撐開面團還是很粗糙的,這樣的面團也可以做酥皮嗎?當然!它的優(yōu)點不少哦~
面團溫度適宜
更容易折疊
體積更大
口感沒那么韌
光滑的面團看起來確實更漂亮,在制作其他甜面包的時候,這種狀態(tài)簡直是完美!但別忘了酥皮面團不僅僅止步于揉面,還有后面更重要的折疊步驟。過于完美的面團并不等于適合開酥哦!相對于粗略揉成的面團,光滑的面團
成品體積相對較小
表皮容易碎裂
柔韌的口感,即不那么酥脆
揉好的面團一定要松弛!一定要松弛!一定要松弛!
開酥面團最怕?lián){開的時候混酥或者漏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那只能乖乖裹上保鮮膜放進冷凍室松弛40-60分鐘啦!
三、折疊技巧
1、裹入的黃油
在面團冷凍松弛的過程中,你可以準備裹入面團的黃油。裹入面團的黃油可以說至關重要,它的品質(zhì)將決定后面的開酥是否順利。它需要一定的柔軟性,如果黃油太硬,在折疊的時候就會容易斷裂;如果太軟,又容易與面團混合,即混酥。這些都是我們平時非常容易遇到的狀況,千萬別忽略哦!
敲軟的黃油要用搟面杖和刮板整成適宜的大小、厚度,裹上保鮮袋放在冷藏室備用。面團和黃油的軟硬程度最好是一致的。
2、折疊技巧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折疊這一步驟里,我們需要一把好的搟面杖,也叫走錘。走錘的重量越重,產(chǎn)生的力就會越大,面團就更容易更快搟薄。除了重量,在選購的同時也應該考慮它的不粘性、導熱性,當然最重要的適合自己的手感。
把松弛好的面團取出來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面團會比剛剛更有韌性,這是很正常的,面粉加進水就會自己生成面筋,生成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
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就是案板的溫度,不能太熱,最好不讓面團升溫太快,酵母一旦蘇醒并活動,后續(xù)的爆發(fā)力就會變?nèi)趿耍瑩Q言之,面團會發(fā)不起來。
同時你也需要一把量尺,度量面團的長寬高,以便面團能均勻裹入油酥。
接下來就是最激動人心的時刻了吧!本文只選取了一種折疊方法,就是最普遍的三折法,將面團搟開后,向中間折疊。記得撒上一點手粉防粘。
第一次折疊后,同樣把面團裹上保鮮膜,放入冷凍室松弛30分鐘以上。記得每次折疊都要把原來的面團轉(zhuǎn)90度,把上次折疊的面團搟長,寬度是不變的。
那么,問題來了,到底要折疊多少次呢?
3、層次與成品
我們都知道折疊次數(shù)越多,層次就越多,但有一個風險,就是混酥。黃油越來越薄,到后面面團的溫度已不能保證它不與面團融合了。所以,要選擇一個保險的區(qū)間。到底折疊幾次才是最好的。
折疊一次的面團,只有3層油酥,成品切面還有很明顯的面包組織,相信口感也會想普通面包一樣,韌韌的,并不能嘗到層層疊疊的酥脆口感。
折疊兩次的面團,已經(jīng)有9層油酥了,按道理口感會比折疊一次的更酥脆,但看切面同樣也有明顯的面包組織,所以,想吃到酥到掉渣的話,還需要努力哦!
接下來是折疊三次和折疊四次的面團。
折疊三次的面團,有27層油酥,且厚薄均一,成品切面呈蜂窩狀,已經(jīng)沒有面包組織,吃起來肯定很酥脆,高度相對來說是最高的。
折疊四次的面團,足足有81層油酥,但明顯看到厚薄難以維持一致,有大小不一的空洞,說明黃油已經(jīng)斷裂或者與面團融合了,成品也出現(xiàn)了面包組織,高度也不如折疊三次的。
綜上所述,三折法折疊三次的起酥效果是最好的。雖然以往很多開酥攻略都沒談及,但現(xiàn)在你們終于知道為什么了吧!
四、整型與發(fā)酵
別以為開酥到此結(jié)束,雖然已經(jīng)過了最難的一關,但千萬別得意過頭,上文也提及到,面團是需要松弛的,無論到哪一步,面筋一旦處于緊繃狀態(tài),就會容易發(fā)生意外。
當面團折疊三次后,同樣裹上保鮮袋放在冷凍室松弛,最好是松弛一整晚。取出面團后,千萬別認為把面團搟得越薄越好,記得里面是黃油和面團相間的層次,黃油隨時會與面團融合。
以可頌面團為例:
1、切成等同大小的面團
2、伸展面團,拉扯成等腰三角形
3、在三角形的底邊中間切一刀,然后卷起來
4、整型后放在溫暖濕潤處發(fā)酵,最好不超過35度,發(fā)酵前后各刷一次蛋液,發(fā)至2-2.5倍大
五、烘烤
烘烤酥皮類的甜點需要相對高溫,把面團里水分都蒸發(fā)出來,爆發(fā)力更強勁,使酥皮層次更分明,而不是把間層的黃油都融化,黏在一起。
手機碼字,圖片只能放在最后。所以只上了整形的圖片步驟和成品圖。
1水油皮面的調(diào)制方法:水油皮面是用面粉、油脂及水拌制而成的,面粉、油脂與水的比例一般為1:0.2:0.45。具體制作方法是:取500克面粉放案板上,加入225克清水和100克油脂,拌和成葡萄面,然后揉制成面團
2干油酥的調(diào)制方法(心面):酥面是完全有油脂和面粉擦制而成的,面粉與油脂的比例一般為2:1。制作方法是:取面粉500克,加入250克油脂拌和,然后用手掌一層層地向前推擦,反復擦透、擦潤,至 無白粉粒,油脂與面粉充分黏結(jié)成團為止
起酥方法:1、起酥概念:就是把酥面包入皮面,經(jīng)不同的搟制,使其形成層次的過程。
2、起酥的方法有大包酥和小包酥兩種。大包酥是把酥面包入皮面內(nèi),包好后用手按扁,用搟面杖或通心錘將面團向四周搟開,搟薄,切去兩頭,然后將酥皮折疊成三層,再搟開、搟薄,由外向內(nèi)卷起成筒狀,按成品要求切成面劑;小包酥的制作方法是:將皮面和心面分別下成面劑,取一心面包入皮面內(nèi),其余做法與大包酥相同。大包酥適合于大量制作和成批生產(chǎn),對酥層的要求不高。小包酥制作速度慢,酥層清晰美觀,適合制作花色品種。
酥層的表現(xiàn)形式:用大包酥和小包酥起酥后,經(jīng)不同的切法,不同的制作方法,可形成不同的坯皮。常見的有明酥、暗酥、半暗酥三種。凡是酥層能明顯呈現(xiàn)于外的叫明酥,包括直酥和圓酥兩種,起酥后切劑后刀切面向上,成型后制品的酥層外露;凡是在制品表面看不見酥層的酥皮類制品叫暗酥,切劑后刀切面向左右,成型后在制品的表面看不到酥層;凡是部分酥層外露的酥制品叫半暗酥。
- 下一篇:男人太忙的時候是不是會忽略自己的女朋友?
- 上一篇:為什么中國房車流行不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