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談談我的看法。
我不知道網上是從何時開始傳出秦瓊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消極應戰(zhàn)的。秦瓊在玄武門之變中,明明有非常重要的戰(zhàn)斗表現,此事在《舊唐書》長孫順德傳和《冊府元龜》中均有非常明確的記載,這里僅以《舊唐書》為例:
武德九年(626),與秦叔寶等討建成余黨于玄武門。
據此看,秦瓊在玄武門之變時,與長孫順德等人在玄武門與李建成余黨發(fā)生過交戰(zhàn)。
通讀史書可知,李建成在太極宮內的臨湖殿遭到伏擊后,東宮和齊王府二千余人,結陣進攻玄武門,當時情況非常緊張,玄武門駐屯部隊(名義上直接隸屬于李淵)與東宮和齊府兵發(fā)生交戰(zhàn),駐屯部隊的敬君弘和呂世衡戰(zhàn)死,是李世民部署在此的張公謹及時關閉城門,才暫時擋住了東宮和齊府兵。
這時候,按照資治通鑒的記載,東宮和齊府兵宣稱要進攻秦王府,是尉遲敬德拿著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級給他們看,東宮和齊府兵才散去。
但是,這里面很顯然缺了一個環(huán)節(jié),當時,東宮和齊府兵已經殺紅眼了,連朝廷的宿衛(wèi)部隊都敢殺,可見已經有點失控了,此時,不先控制住他們,僅僅拿出兩個首級來,當時場面紛亂,誰顧得上看?
因此,要想讓東宮齊府兵靜下來仔細看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級,必須先把他們打疼,讓他們冷靜下來。
此事《資治通鑒》漏記,但是,《舊唐書》李建成傳是記載了的:
俄而東宮及齊府精兵二千人結陣馳攻玄武門,守門兵仗拒之,不得入,良久接戰(zhàn),流矢及于內殿。太宗左右數百騎來赴難,建成等兵遂敗散。
可見,當時是有一支數百人的騎兵部隊,趕到玄武門增援,殺敗了東宮和齊府兵。結合長孫順德傳的記載可知,這支騎兵,就是秦瓊和長孫順德指揮的騎兵。
正是秦瓊率領的騎兵的及時出現,才殺敗了東宮和齊府兵,然后向他們出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級,于是,他們軍心渙散,就四散逃走了。
綜合以上分析,秦瓊在玄武門之變時,根本沒有避戰(zhàn),他是積極的參戰(zhàn)了的,而且在關鍵時刻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后來秦瓊的實封是700戶,與程知節(jié)一樣,而程知節(jié)是態(tài)度堅定的參加了玄武門之變的,這就充分說明,秦瓊也是態(tài)度堅定的參加了玄武門之變的。至于他們的實封比尉遲敬德少,那是因為尉遲敬德殺掉了李元吉,救下了李世民,李世民的命是尉遲敬德救的,沒有尉遲敬德,就沒有后來的唐太宗了。從這個角度看,怎么封賞尉遲敬德都不過分。
以上是我的一點分析,歡迎大家討論。
如對唐朝歷史感興趣,請關注我,繼續(xù)深入討論。
秦瓊是我們熟知的人物,小說中他是“馬踏黃河兩岸,锏打三州六府”的秦叔寶,正史中他勇武過人、功居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他自投奔李唐之后,屢建戰(zhàn)功,在李世民的麾下可謂是得遇明主。但李世民靠兵變上位,這種需要最信任的人參與的事情秦瓊卻消極參與,這是為何?
其實也不難理解,我給大家逐一分析。
一、 秦瓊疾病纏身,無力參與
秦瓊雖有能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的勇武,但武功再高也怕菜刀,在大小征戰(zhàn)中傷沒少受,血沒少流。在李唐建立被后,就疾病纏身,每逢病時就對人說:“我戎馬一生,歷經大小戰(zhàn)斗二百余陣,屢受重傷,前前后后流的血能都有幾斛多,怎么會不生病呢?”秦瓊為李唐打拼了大半輩子,到最后已經沒有多少精力再為主公效力了。戎馬于疆場的歲月早已逝去,這時的他只想安穩(wěn)地過日子,消極應戰(zhàn)完全可以理解。
二、 秦瓊害怕“狡兔死,走狗烹?!?img src="https://pic.530311.com/thumb/pjl23mzgeco.png.jpg">
秦瓊雖是武將,但根本不是一介只懂戰(zhàn)斗的武夫,他很有頭腦。歷史上輔佐君王成就霸業(yè)的功臣少得善終,秦瓊可能是想到了這一點,害怕自己在幫李世民上位之后,會“狡兔死,走狗烹”。與其為主效力,不如明哲保身。
三、 李世民的行為有些“過分”
秦瓊是個深明大義的人,李世民愛民如子,眾望所歸,他可以為李世民流血、做貢獻。但李世民弒兄上位這種事情卻是很不道德,秦瓊作為忠實的臣下,自然不能阻止或者公然反對,通過消極應戰(zhàn)這種方式,無疑是表達自己不滿的最好辦法。
個人見解,若有不同意見,期待大家的指正交流!
我是江暮云,天各一方,讓我們遙望遠去的歷史薄云互寄共識!歡迎大家關注、評論交流!
秦瓊幾次易主 是為了讓社稷國家安定 玄武門之變 秦王李世民是為了自己的私心 而秦瓊不愿意去參加皇家內斗
正如魏征后來的評價,秦瓊是一個良臣,但不是忠臣,他只會忠于社稷和國家,而不是為了某一人而去動搖社稷和國家基業(yè)。
因為李淵待他不錯,曾經厚賜于他,不愿看到皇家內哄。
秦瓊號稱隋唐第一悍將,自從歸順唐朝后,幾乎參加李世民指揮的所有戰(zhàn)役,為唐朝統(tǒng)一天下立下赫赫戰(zhàn)功,就連不可一世的尉遲敬德也是被秦瓊打敗后,才歸順大唐。![]()
公元626年,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秦瓊也參加了,但給人的印象存在感很低,沒有像尉遲敬德那樣斬殺李元吉,帶兵逼宮李淵。做為手下第一猛將,在玄武門之變中為何如此消極呢?
一是秦瓊的地位應該高于尉遲敬德,完全沒必要沖鋒在前,也用不著他一馬當先。只要有他在,那就是對李建成兄弟莫大的震懾。史載秦瓊驍勇剽悍,又有志向氣節(jié),不像尉遲敬德那樣是個打打殺殺的粗人。再說,沒等秦瓊動手,李建成兄弟已被殺死。![]()
二是秦瓊有傷在身,他能參加玄武門之變,已經是竭盡全力了。秦瓊曾說過:我戎馬一生,歷經大小戰(zhàn)斗200余陣,屢受重傷,前前后后血都流有幾觥多,并于貞觀12年早早去世。一個如此遍體鱗傷的將軍 ,自然比不過生龍活虎的尉遲敬德。我估計事變前,李世民早已做過分工,考慮到秦瓊的身體狀況,肯定不會讓他打頭陣的。
不是秦瓊在玄武門之變中表現消極,是在是他有難言之隱。有人該說,那為啥秦瓊在凌煙閣24功臣畫像中排名最后,不就是他在玄武門之變中表現不積極嗎?
李世民建造凌煙閣,畫24名功臣像,目的在于彰顯功臣的歷史地位,壓制他們的驕傲情緒,防止功臣懷有二心。試想,皇帝對你這么好,你還有什么造反的理由。在建凌煙閣時,秦瓊已經去世。對他的褒獎,已經達不到這個目的。再說,秦瓊人都不在了,排名第幾位他也不會計較了。
玄武門之變的真相我們不得而知,無論如何這兩邊人馬都不能冠以正義之名。魏征評價秦瓊的表現說到:“秦瓊是國之棟梁,是社稷之臣。是良臣而不是所謂的忠臣,他是忠于國家,忠于社稷,而不是忠于個人。”我想這樣的人,更值得我們欽佩吧。
一則,可以為國捐軀,但不愿介入政治斗爭。
二則,身負保全重托,秦王將家中老小托付。
我也不知道,可能是知道李世民有點兒不對卻不好勸說才消極的吧
我想是羅成死在吉之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