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認為,這幾個是可以做的:二、戲彩娛親 三、鹿乳奉親 四、百里負米?六、蘆衣順母 七、親嘗湯藥(這個還是算了,現在的藥不能亂吃,不過看看吃藥的水溫還是可以的) 八、拾葚異器?十三、懷橘遺親?十四、扇枕溫衾 十五、行傭供母?十九、扼虎救父 二十三、棄官尋母?二十四、滌親溺器。
其他的不是太做作就是太神話 ,還是算了。
一 親嘗湯藥
前漢文帝,名恒,高祖第四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養(yǎng)無怠。母長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藥非口親嘗弗進。仁孝聞天下。![]()
二 百里負米
孔子的弟子子路的故事,仲由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字子路,是孔子的學生。他非常孝敬父母。因為從小家境貧寒,為人非常節(jié)儉。經常吃野菜度日。仲由覺得自己吃野菜沒關系,但怕父母營養(yǎng)不夠,身體不好,很是擔心。![]()
三 挨杖傷老![]()
漢朝時,有個叫韓伯愈的人,他是一位孝子,他的母親對他教育很嚴格,稍有點過失就用拐杖打他。無論母親打得多重,他毫無怨言。一次,母親又打他,他竟然哭了,母親覺得奇怪,問道:“往常打你,你都能接受,今天為什么哭泣?”韓伯愈答道;“以前打我,我都能感覺到疼痛,而今天你打我的時候我卻感覺不到疼痛,知道母親的身體不如以前了,所以禁不住哭泣了。”
四 兄弟爭孝![]()
清朝時,長江口外的崇明島上,有吳氏四兄弟,小時候因家境貧困,父母不得已把他們賣給富家為童仆,以求一條生路。他們長大后,個個勤奮節(jié)儉,贖出賣身契,回到家鄉(xiāng),合力蓋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 這時,他們已理解當日父母之苦心,故爭相供養(yǎng)父母,以示不忘養(yǎng)育之恩。開始認定每家供養(yǎng)一月。之后,賢惠孝順的妯娌們認為隔三個月才能輪到供養(yǎng),時光太長了,故改為每家供養(yǎng)一日。以后又改為自老大起每人供養(yǎng)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齊,共烹佳肴,奉養(yǎng)父母。 席上子孫、兒媳爭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順,真是合家歡樂樂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壽近百歲無病而終。
五 老來娛親![]()
父母年邁,作為子女要以讓父母開心過好每一天,不要讓父母替自己擔心,要獨立,承擔贍養(yǎng)父母義務
以上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刪
- 下一篇:酸筍如何炒,才能更香脆,好吃呢?
- 上一篇:廣西男子持刀殺人案,值得深思的問題在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