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雞從古至今都有,最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已經(jīng)開始斗雞了。西周時期就有了專門的王室斗雞馴養(yǎng)師,還總結(jié)出了一套訓練斗雞的理論和方法。到后世,斗雞逐漸被賦予了勇敢和陽剛的象征意義,長盛不衰。
唐代社會風靡斗雞活動。一次,沛王李賢與英王李顯斗雞,年輕的王勃開玩笑地寫了《檄英王雞》,討伐英王雞,以此為沛王雞加油助興。唐高宗李治看了文章后,勃然大忽,認兩只斗雞的神態(tài)、動作感受到一種力量美。 為王勃的文章有意挑撥諸王間的關(guān)系,斥責了王勃,并立即下詔廢除王勃官職,當天就趕出了沛王府俗話說“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皇帝喜歡這種游戲,民間就更為盛行。![]()
京城中的男女老少不論尊卑貴賤,都要弄一只斗雞玩玩。貧窮的人家買不起斗雞,就有人用木頭雕成一只斗雞,抱在懷里四處走。有一次,唐玄宗外出游玩,見賈昌在街上玩弄木雞,就把他召入皇宮,做雞場的馴雞少年,待遇超過了禁軍士兵。賈昌的工作做得很好,不久就被任命擔任五百馴雞少年的首領,大受恩寵,人們稱他為“神雞童”??吹劫Z昌如此風光,當時的人不禁感嘆:“生兒不用識文字,斗雞走馬勝讀書。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 ![]()
選擇和訓練斗雞也需要技巧。斗雞的毛色要純正,富有光澤。一只優(yōu)秀的斗雞要有好戰(zhàn)的性格,進攻時必須兇狠堅決。挑選出來的雞要經(jīng)過主人的精心調(diào)教才能上場,比如為了增強斗雞的體力,每天要定時攆雞跑,平時喂食的時候要把米放在比雞頭高的地方,以訓練它們伸長脖子挺起胸脯。
“呆若木雞”現(xiàn)在一般用來形容一個人癡愣發(fā)呆的樣子,可是它最初的含義正好相反,是個褒義詞?!按羧裟倦u”出自《莊子·達生篇》,原本是個寓言。故事講的是齊宣王愛好斗雞,個叫紀渚( sheng)子的人,就專門為齊宣王訓練斗雞。他認為活蹦亂跳、驕態(tài)畢露的雞,不是最厲害的,目光凝聚、紋絲不動、貌似木頭的古代斗雞活動五花八門。![]()
我們知道足球比賽有15分鐘的中場休息雞,才是高手。 時間,古代的斗雞竟然也有“中場休息”,而且可以休息三次,這就是斗雞“三閑”。如果斗雞的一方失利,雞的主人可以要求暫停,把雞抱到旁邊飲水休息。
斗雞有時還會有裝備,古人在斗雞上場前要給它安裝上“金距”?!敖鹁唷笔且环N特制的利刃,套在斗雞的爪上可以增加戰(zhàn)斗力。還有一種方法稱為“芥肩”或者“芥羽”,有人認為這是往雞翅膀上撒芥末,這樣兩雞相斗時,翅膀上辛辣的芥末粉能夠迷亂對方的眼睛;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這是給雞的翅膀上穿上“盔甲”。
怎么看?同樣的東西放到廟會上就是弘揚民俗,是非物質(zhì)文化傳承,放到馬路上,就是糟粕,就是影響市容市貌,街道還是那條街道,斗雞還是那個斗雞,你要看是官方辦的?還是流動小販老張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