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国产理论片中文飘花|97在线起碰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看v片|欧美日韩在线视频一区

  1. <delect id="frdys"></delect>
  2. <delect id="frdys"></delect>
  3. <optgroup id="frdys"><ruby id="frdys"><dfn id="frdys"></dfn></ruby></optgroup>
  4. <pre id="frdys"><dd id="frdys"></dd></pre>
  5. <strike id="frdys"><blockquote id="frdys"><center id="frdys"></center></blockquote></strike>
      <delect id="frdys"><style id="frdys"><track id="frdys"></track></style></delect>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難道諸葛亮那么怕郭嘉嗎?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難道諸葛亮那么怕郭嘉嗎?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難道諸葛亮那么怕郭嘉嗎?

      1004人瀏覽
      spider
      相關(guān)欄目:
      最新回答 2022-07-14 14:26:06
      分享
      共有5條回答
      歷史笑春風(fēng)

      對于三國時期的人物,后人多有評價。在曹操陣營中的謀士,有很多人推崇郭嘉。甚至有一些人對照諸葛亮,說出了“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話。似乎是說,如果不是郭嘉早死,諸葛亮就可能不會出世一般。那么,實際情況真是如此嗎?


      一、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由來。

      郭嘉是曹操手下的重要謀士,他最初去投奔袁紹,發(fā)現(xiàn)袁紹不是能夠成就王霸之業(yè)的主人,因此他選擇了離開。這個時候曹操手下的謀士戲志才去世,他感到?jīng)]有可以商談的謀士,于是請荀彧幫忙尋找智能之士,于是荀彧推薦了郭嘉。曹操和郭嘉一見如故,從此兩人開啟了共同奮斗的歷程。

      郭嘉在曹操手下,確實對曹操的事業(yè)起了重要的作用。曹操任命郭嘉為司空軍祭酒,在軍中幫助自己出謀劃策。每當曹操猶豫不決的關(guān)鍵時刻,都會和郭嘉商量。而郭嘉也會盡己所能,給曹操指點迷津。在袁紹威脅曹操的時候,郭嘉為曹操分析兩者的差異,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論,讓曹操堅定對抗袁紹的信心。


      在討伐呂布的時候,曹操面對固守不出的呂布,因為士卒疲敝準備撤退的時候,是郭嘉勸諫堅持進攻,終于消滅了呂布。在孫策準備襲擊許都的時候,又是郭嘉判斷孫策必然會死于刺客之手,解除了曹操的后顧之憂。

      在與袁紹的戰(zhàn)爭中,郭嘉也屢獻奇策。當袁紹死后,曹操趁勢攻打河北,在多次取勝后,郭嘉卻勸曹操撤退。他認為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各不相讓,應(yīng)該放緩攻勢,讓他們內(nèi)斗。然后在兩者互相削弱的基礎(chǔ)上加以攻擊。這就是郭嘉提出的著名論斷,“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后爭心生”。這個論斷在三國時期的多角斗爭中,屢試不爽。


      果然,在曹操撤兵后,二袁為了爭奪冀州發(fā)生了內(nèi)斗,曹操因此得以輕易的平定了河北。此后,曹操討伐袁尚和三郡烏丸時,又在郭嘉的建議下,輕裝前進,出其不意地在白狼山消滅了敵軍主力,陣斬了蹋頓單于。在袁尚、袁熙兩人逃亡遼東后,此時郭嘉已經(jīng)病死。但是曹操依照郭嘉的遺書,不進攻遼東,讓遼東的割據(jù)勢力公孫康殺了二袁投降。

      從郭嘉的一生來看,他確實是出類拔萃的奇謀之士。用曹操的評價就是,自己沒有辦法決斷的事,郭嘉能夠幫自己拿定主意??上У氖枪文昙o輕輕就因病去世了,為此曹操十分悲痛。他對手下還說出了本想將后事托付郭嘉的話來。


      至于諸葛亮的事跡就流傳更廣了。自從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之后,諸葛亮就為劉備的事業(yè)鞠躬盡瘁。在劉備集團的戰(zhàn)略制訂上,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他提出北拒曹操,東和孫權(quán),跨據(jù)荊益,等待天時。當時機來臨后,劉備集團便發(fā)動兩路北伐,匡扶漢室,重建漢室江山。

      諸葛亮的《隆中對》比較復(fù)雜,但是這是因為劉備的實力太弱造成的。當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的時候,劉備正是事業(yè)的最低谷。這個時候劉備兵不滿千,將不過關(guān)張趙云。正是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再加上《隆中對》的指引,才使得劉備的勢力日益壯大,最終開創(chuàng)了蜀漢政權(quán)。在劉備去世后,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托孤。在蜀漢政權(quán)風(fēng)雨飄搖的時刻,又是諸葛亮力挽狂瀾。他與孫權(quán)重新修好,重建軍隊,平定內(nèi)亂,發(fā)展經(jīng)濟。在他的有生之年對曹魏發(fā)動了五次北伐,為蜀漢政權(quán)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將郭嘉與諸葛亮兩人拉上關(guān)系,提出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理由,主要是由于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郭嘉在世的時候,諸葛亮并沒有出山。但是在郭嘉去世之時,正是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之日,這個時間似乎有些巧合。這好像是在說明,如果郭嘉還在,諸葛亮就不會選擇出山一般。

      第二個原因是曹操在遭遇赤壁之戰(zhàn)的失敗后,感嘆說,如果郭嘉還活著的話,不會讓自己遭此慘敗。那么,假如郭嘉不死,那么曹操不遭受赤壁之戰(zhàn)的失敗,劉備、孫權(quán)恐怕就會滅亡了。如同那句詩一樣,“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那樣一來,諸葛亮豈不是就算是出山,也對劉備的事業(yè)無濟于事了嗎?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


      二、郭嘉之死與諸葛亮出山的關(guān)系。

      其實,郭嘉的死與諸葛亮出山?jīng)]有絲毫的聯(lián)系。郭嘉去世的時候,才剛剛?cè)藲q。他的死因是因為生病,這完全是一個意外。在郭嘉去世后的葬禮上,曹操同心的對荀攸等人說,咱們都是同輩之人,只有郭嘉的年紀最小。我本來想等到將天下平定后,把后事托付給郭嘉,誰知道他早早地就去世了,這真是命運的安排啊。

      因此,如果不是因為病癥的原因,按照正常情況,郭嘉應(yīng)該還能夠多活很長時間。如果是那樣的話,他就很可能會與出山的諸葛亮相遇了。而這個時候,諸葛亮又在干什么呢?


      史冊上對諸葛亮的早期生活記載得并不詳細。我們只知道他跟隨叔叔來到荊州定居,并娶了黃承彥的女兒為妻。諸葛亮在荊州本來可以有一個很好的前程,這是因為他的社會關(guān)系十分廣泛。他的叔叔與劉表有舊,自然受到劉表的看顧。他的岳母與劉表的妻子是姐妹關(guān)系,都是當?shù)卮蠹也淌献迦?,而他岳母的兄弟蔡瑁正是掌握荊州軍權(quán)之人。

      諸葛亮的兩個姐姐一個嫁給當?shù)亓硪粋€大族蒯氏的蒯祺,另一個則嫁給了當?shù)孛魁嫷鹿膬鹤育嬌矫瘢嬌矫裾驱嫿y(tǒng)的堂兄。從這些錯綜復(fù)雜的社會關(guān)系看,諸葛亮也是混跡荊州上流社會的人士。從劉表的長子劉琦對諸葛亮的器重,我們也可見一斑。


      但是,諸葛亮卻沒有在荊州謀求一官半職,而是退隱江湖,去躬耕隴畝去了。我們從諸葛亮平日里喜歡唱《梁父吟》,并且自比管仲樂毅,就可以看出這并非諸葛亮的本心。這主要是諸葛亮對于劉表集團的不滿,不愿意為他們效命。他一面通過學(xué)習(xí),走訪民情,來充實豐富自己的知識,一面在等待天時,等待自己效力的主公。

      在郭嘉隨同曹操平定河北的時候,劉備也來到荊州避難。在劉備四處尋訪賢人,充實自己的實力時,諸葛亮也在觀察考察著他。在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終于現(xiàn)身與劉備相見,并且向劉備獻出了自己的戰(zhàn)略設(shè)想《隆中對》。


      我們?nèi)绻屑氀芯恳幌隆堵≈袑Α罚蜁l(fā)現(xiàn)雖然它的結(jié)構(gòu)比較復(fù)雜,實現(xiàn)起來也很困難,但是它卻是劉備集團唯一可以采取的戰(zhàn)略方案。并且這個方案雖然在實施中出現(xiàn)了意外的波折,最終還是差點成功了。諸葛亮在《隆中對》里,對當時天下的各個勢力情況都有著準確的判斷。

      諸葛亮甚至對劉備內(nèi)部的情況都了如指掌。他在北伐中,專門給關(guān)羽留下了一個重要的位置。這就是為了照顧關(guān)羽的性格、情緒而量身打造的。僅僅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到,在劉備去尋訪諸葛亮之前,諸葛亮也在考察著劉備。當諸葛亮對劉備認可后,方才在劉備三顧茅廬時出山輔佐劉備。


      因此,在郭嘉去世前,劉備和諸葛亮也正是在互相尋訪,互相考察的時期。諸葛亮的出山,與郭嘉根本沒有絲毫的關(guān)系。就算是郭嘉沒有因病去世,劉備還是要去三顧茅廬,諸葛亮依然要獻策《隆中對》,出山輔佐劉備。

      三、郭嘉不死對赤壁之戰(zhàn)的影響。

      那么,我們看看第二個原因,那就是郭嘉如果不死,會不會對赤壁之戰(zhàn)的結(jié)果有影響。曹操在赤壁之戰(zhàn)后,曾經(jīng)哀嘆說,如果郭嘉不死,絕不會讓我遭受如此慘敗??墒牵绻握娴倪€活著,曹操就能避免赤壁之戰(zhàn)的失敗嗎?我看不見得。


      曹操在赤壁之戰(zhàn)失敗后,也是在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xùn)。他哀嘆郭嘉,無非是想起了郭嘉的那條著名的論斷,“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后爭心生”。這條論斷,在平定河北袁氏兄弟的戰(zhàn)爭中,在平定遼東的戰(zhàn)役中,都收到了奇效。而在赤壁之戰(zhàn)時,曹操卻忘記了這條論斷。

      在當時,曹操在輕易的奪取荊州,并在當陽長坂坡打敗劉備,消滅了劉備步兵主力后,在對下一步的戰(zhàn)略行動顯出了急于求成的心態(tài)。在面對逃往江夏的劉備勢力,和盤踞東吳的孫權(quán)勢力,曹操想要一舉將他們?nèi)肯麥纭?/p>


      他寫信對與自己有姻親關(guān)系的孫權(quán),想靠恫嚇的手段,逼迫孫權(quán)屈服。他和部下甚至幻想著,孫權(quán)會去討伐劉備作為投降自己的見面禮。誰知道,曹操最終等來的是孫劉聯(lián)軍的抵抗。由于事先曹操對這種情況沒有準備,從一開始就落了下風(fēng)。最終,曹操在赤壁之戰(zhàn)中慘遭失敗,三國鼎立的基礎(chǔ)也因此形成。

      如果郭嘉還活著的話,他肯定會對河北的袁氏兄弟,遼東的公孫康一樣,向曹操獻計對付劉備和孫權(quán)。他會向曹操建議,暫緩向劉備發(fā)動進攻,免得給孫權(quán)以壓力。曹操在荊州轉(zhuǎn)入戰(zhàn)略防御,對軍隊進行休整整編,消化荊州的勝利果實。在等到孫權(quán)和劉備雙方因為矛盾互相爭斗的時候,曹操再出兵消滅他們。如果這樣,曹操的形勢要好得多。


      不過,在這里有兩個因素,使得郭嘉的建議能否實現(xiàn)成為問題。第一個因素是,曹操是否會采納郭嘉的建議。我們看曹操對郭嘉的評價,那就是自己如果無法決斷的事情,要靠郭嘉的幫助。那么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曹操決斷的事情,郭嘉也是很難改變的。

      而赤壁之戰(zhàn)就是曹操決斷的事情。世上有很多事都是以結(jié)果來反推起源的。我們看到,當赤壁之戰(zhàn)失敗后,大家認為曹操不給部下以戰(zhàn)役間歇,立刻投入對東吳的軍事行動,是一種冒險行為。可是如果曹操的恫嚇起了作用,孫權(quán)在張昭等人的脅迫下,向曹操迎降。曹操一舉消滅了孫權(quán)和劉備兩家勢力的話,我們就會贊揚曹操當機立斷,連續(xù)作戰(zhàn)的精神。


      所以說,在赤壁之戰(zhàn)前,曹操的選擇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曹操正是看到了有加速戰(zhàn)爭進程的希望,才發(fā)動了赤壁之戰(zhàn)。在曹操已經(jīng)下定決心的情況下,郭嘉就算是出言勸阻,估計也是無濟于事的。這樣,赤壁之戰(zhàn)依然會爆發(fā),曹操依然會失敗。

      第二個因素是孫劉兩家是否會爭斗。曹操如果采納郭嘉的建議,避免赤壁之戰(zhàn)的爆發(fā),但是他所想的孫權(quán)與劉備兩家的爭斗也不一定會發(fā)生。這是因為孫權(quán)和劉備兩家陣營,并不是袁氏陣營那樣的眼光短淺。在劉備陣營中的諸葛亮與孫權(quán)陣營中的魯肅,是堅決的結(jié)盟派。有他們的努力,孫劉聯(lián)盟必定會形成,也會維持下去。


      孫權(quán)和劉備都是心懷天下的君主,他們都把曹操當作自己最強大的敵人。在曹操占領(lǐng)荊州后,由于他占據(jù)長江上游,對孫權(quán)和劉備都是巨大的威脅。這個時候,劉備在江夏,孫權(quán)在江東,兩者是唇亡齒寒的關(guān)系。曹操即便不發(fā)動戰(zhàn)爭,他的巨大威脅也是孫劉聯(lián)軍結(jié)盟的基礎(chǔ)。而且,兩家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戰(zhàn)略目標,都要占領(lǐng)荊州。所以,占據(jù)荊州在曹操就成為雙方共同的敵人。

      有這些情況的存在,郭嘉幻想的孫劉聯(lián)軍互相爭奪的情況,在短時間內(nèi)是不會出現(xiàn)的。相反,曹操反而可能會遭到孫劉聯(lián)軍的進攻。孫劉兩家為了自身的戰(zhàn)略安全,必須要奪回上游的荊州。他們只能趁曹操立足未穩(wěn),沒有來得及消化勝利果實的時候發(fā)起反擊。否則,一旦曹操站穩(wěn)腳跟,帶給孫劉聯(lián)盟的是更大的軍事壓力。


      由于有這兩個因素的存在,即便是郭嘉活著,他也不可能阻止孫劉聯(lián)軍和曹操的戰(zhàn)爭。他想要采取的策略,由于有諸葛亮和魯肅的存在,由于有劉備和孫權(quán)的戰(zhàn)略眼光,是無法實現(xiàn)的。因此,曹操和孫劉聯(lián)盟的戰(zhàn)爭不可避免,如果不發(fā)生赤壁之戰(zhàn),就會發(fā)生孫劉聯(lián)軍對曹操的進攻之戰(zhàn)。最終,曹操依然難免失敗。

      結(jié)語: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含義無非有兩層。一是郭嘉死后,諸葛亮才出山輔佐劉備。似乎諸葛亮的出山要看郭嘉的存在而定。二是如曹操所說,如果郭嘉不死,曹操就不會遭到赤壁之戰(zhàn)的失敗,那么諸葛亮輔佐的劉備就會遭受滅頂之災(zāi)。如果我們從歷史上來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這兩個含義都是不正確的。


      第一個含義不正確是因為郭嘉的死與諸葛亮的出山?jīng)]有任何關(guān)系。郭嘉的死是一個意外,他因病去世時年僅三十八歲。而諸葛亮在郭嘉去世前,就和劉備之間開始了相互間的尋訪和考察。無論郭嘉去世與否,也阻止不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的事實。

      第二個含義不正確是因為郭嘉即便不死,他也難以阻止志得意滿的曹操發(fā)動赤壁之戰(zhàn)。而且即便是曹操聽從郭嘉的建議,不發(fā)動對劉備和孫權(quán)的軍事行動,他也阻止不了孫劉聯(lián)盟的建立。最終,缺乏水軍的曹操還是會在孫劉聯(lián)軍的攻擊下失敗。只不過是孫劉聯(lián)軍由于有了喘息之機,會比赤壁之戰(zhàn)時更強大而已。這樣,曹操會輸?shù)酶鼞K。不過,假如郭嘉不死,他就會和諸葛亮在一個戰(zhàn)場較量,就會給我們后人留下更加精彩的歷史篇章。

      我是歷史笑春風(fēng),歡迎大家關(guān)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棍哥觀史

      此話傳出無非就是根據(jù)兩人出山和死亡的時間來編造的,郭嘉是在公元207年病死于征討烏丸的途中,而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是在207年以后,這就有了“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傳言。

      而如果單以出場時間就來斷定諸葛亮不如郭嘉,那我們也可以說另外一句話,那就是“戲志才不死,郭嘉不出”。因為戲志才是荀彧第一個推薦給曹操的大才,曹操前期也相當倚重他,但戲志才英年早逝,荀彧才又舉薦的郭嘉,而此時的郭嘉在曹操陣營里已待了五年,若不是戲志才身亡,恐還無出頭之日。我們能說郭嘉不如戲志才嗎?

      諸葛亮之才在于“治”,郭嘉之才在于“謀”。兩個人的特長從生平事跡來看確實不太一樣,郭嘉是“常伴公征在外,以謀于左右”,而諸葛亮是“先主外出,留亮鎮(zhèn)守,足食足兵”??梢姸艘晃簧瞄L內(nèi)政,一位擅長外征;一位擅長后勤保障,一位擅長謀劃陣前;一位掌國事,一位掌軍事;一位擅治,一位擅謀。此兩位若在一國共事,理當配合的天衣無縫,若在各國為官,也沒什么交集,何來的“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呢?

      涼州辭

      謝邀,貌似有段時間沒來問答了。

      這句順口溜是“死諸葛能走生仲達”的翻版嗎?

      ▲郭嘉劇照

      此話想必是來自《三國演義》的忠實讀者,假設(shè)郭嘉未死而出現(xiàn)在赤壁戰(zhàn)場,那么諸葛亮周瑜的苦肉計和連環(huán)計想必會被識破,曹操大軍于赤壁大勝孫劉聯(lián)軍進而定鼎天下,如此諸葛亮是否出場的確就并不重要了。

      ▲諸葛亮

      貌似無可反駁,但曹操的一眾謀士肯定不答應(yīng),何況諸葛亮呢?演義中的諸葛亮出山可不是因為郭嘉的去世,而是劉皇叔三顧茅廬的得到的蓋世奇才。郭嘉雖然不在,但荀彧叔侄、程昱和賈詡一干謀士畢竟在場,照樣被耍的團團轉(zhuǎn)。況且郭嘉能夠識破連環(huán)計本來就只是一個假設(shè),想把諸葛亮嚇得不出山怕是做不到吧。

      郭嘉的確很厲害

      郭嘉作為曹操前期的頭號謀士,具備極佳的戰(zhàn)略眼光和謀劃能力,在統(tǒng)一北方的征戰(zhàn)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也沒那么牛。

      筆者認為表現(xiàn)最好的一次就是建議曹操偽征劉表,使袁譚、袁尚發(fā)生內(nèi)訌。

      “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必交斗其間,還相離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后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征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后擊之,可一舉定也?!?--《三國志.魏傳》

      ▲一臉懵逼的袁譚

      曹操假裝南下攻打劉表,進軍至汝南郡西平縣,這時袁譚和袁尚果然打了起來,袁譚不敵袁尚,遣使向曹操求救。曹操回軍冀州,分別擊破袁尚、袁譚,遂平定冀州。

      第二次在于建議輕騎兵突襲烏桓。

      袁紹在世時極力籠絡(luò)烏桓,與烏桓人感情頗深。袁紹死后,烏桓仍全力支持袁尚與曹操對抗,袁尚被曹操打敗后,投奔烏桓單于蹋頓,企圖引烏桓兵卷土重來。曹操打算追擊袁尚,討伐烏桓,但諸將都擔心孤軍深入烏桓后,劉表會襲擊許都。

      然而,郭嘉卻認為,劉表不過是“坐談客耳”,行動力不行,也不敢重用劉備,沒有什么可怕的。曹操于是決意遠征烏桓。軍至易縣,郭嘉又進一步建議曹操放棄輜重,輕兵急行,趁蹋頓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密出盧龍塞、直指單于庭,出其不意打一場閃電戰(zhàn)。

      ▲陣斬烏桓單于的主力--虎豹騎

      果然,烏桓倉促應(yīng)戰(zhàn),蹋頓陣亡,袁尚敗走遼東。

      其他時候就未見得都是郭嘉的功勞了,比如官渡之戰(zhàn)的“十勝十敗”之說,充其量只是一番拍馬屁和激勵士氣的言論罷了,雙方的實力差距擺在那里,如果不是許攸投降、張郃臨陣反水的話,鹿死誰手尚不可知。

      至于準確預(yù)言孫策將死于刺客之手則更加是事后諸葛亮的套路,載于正史想必是出自史家的附會,而曹操也不敢真拿預(yù)言當事實。刺殺發(fā)生和成功的概率都微乎其微,如果這都能預(yù)測,諸葛亮確實不用出山了。一句話,湊巧而已。

      初,陳群非嘉不治行檢,數(shù)廷訴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悅焉。奕為太子文學(xué),早薨。--《三國志.郭嘉傳》

      國家并非完人,曹操的器重自然不用說,甚至以正直聞名的陳群數(shù)次檢舉,他依然“意自若”,絲毫不放在眼里。看來他眼中只有領(lǐng)導(dǎo),與同僚關(guān)系不過一般,人品也不過如此。

      郭嘉被曹操推崇的原因


      這一點很大程度上跟他的風(fēng)格和與曹操的私交好有關(guān)系。曹操每次夸他“唯奉孝為能知孤意”、“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可以說,郭嘉的建議往往是曹操的本意,作為參謀既能揣摩領(lǐng)導(dǎo)心思,也能提出合理的實施方案,這自然是領(lǐng)導(dǎo)最為器重的人。比如官渡的“十勝十敗”之說,曹操聽得那叫一個心花怒放,都有點不好意思了 :“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p>

      對比之下,荀氏叔侄一直把自己當做漢室忠臣、程昱心思太狠,賈詡則總是把明哲保身放在第一位,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的忠誠和順手比郭嘉差太多了,而揣摩領(lǐng)導(dǎo)心思的功夫也跟著落下一籌。

      最有意思的橋段來自曹操在赤壁吃敗仗后的一句話:

      后太祖征荊州還,于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三國志.郭嘉傳》

      似乎如果郭嘉如果還活著,他就不會在赤壁之戰(zhàn)中失敗了。

      ▲赤壁之戰(zhàn)

      但這樣的話眾謀士是不會服氣的,哪怕是在小說里,曹操也有“十敗”而非僅僅失敗與連環(huán)計和東南風(fēng)之下,比如荊州降將的軍心不穩(wěn)、天氣、不熟悉水戰(zhàn)等。

      況且一干足智多謀的謀士團隊如賈詡、劉曄、荀氏叔侄和程昱都在軍中,他們在赤壁之戰(zhàn)前也預(yù)見到了曹操的弱點,但曹操根本聽不進去。程昱提醒曹操孫權(quán)很可能真的會與劉備聯(lián)盟,要采取外交措施阻止這一聯(lián)盟,然而曹操并未采納。又如賈詡認為孫權(quán)在江東的統(tǒng)治相當穩(wěn)固,形勢與荊州不同,平定江東要從長計議,沒必要逼得太緊。

      但此時的曹操在近在咫尺的統(tǒng)一面前已經(jīng)膨脹,完全聽不進不同意見。謀士不過是參謀,你采納便采納,不用就算了,想必沒人犯得著來一場“尸諫”的大戲吧。哪怕郭嘉在世,曹操能否聽得進他的忠言,也很難說。

      曹操之所以這樣對郭嘉表示悼念和惋惜,除了真心的哀思以外還有兩個目的:

      一是推卸責(zé)任。曹操的思路是不肯承認戰(zhàn)敗的原因是自己不聽忠言,而認為是其他謀士比不上郭嘉,把責(zé)任推給下屬(這是曹操慣用伎倆,殺糧官以安眾心,就是把責(zé)任推給下屬的典型事例)。

      二是激勵其他謀士。 中國歷來的英雄模范,大多都是死后才得到的榮譽,因為死人不會再犯錯誤,就可以成為完美的人。

      曹操高調(diào)追悼郭嘉, 是一種略帶夸張的政治作秀 ,目的是要把郭嘉塑造成英雄模范、先進典型、當代雷鋒,以激勵其他謀士向郭嘉同志學(xué)習(xí),不斷爭先創(chuàng)優(yōu)、取得更大成績。因此在《三國演義》中眾謀士“皆有愧色”。

      諸葛亮更是牛人

      諸葛亮顯然比郭嘉要全面多了。

      “多智而近妖”諸葛亮是演義中的表現(xiàn),如果各路謀士是學(xué)霸,那他就是學(xué)神,智商的對拼絕非是數(shù)據(jù)疊加的結(jié)果,除了司馬懿能夠添點麻煩之外其他都被表示毫無壓力。

      當然,我們還是從正史上來看吧。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jié)好孫權(quán),內(nèi)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

      作為戰(zhàn)略家的作品典范,初出茅廬的諸葛亮就以《隆中對》的方式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zhàn)略遠景,在分析了天下形勢之后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zhàn)略構(gòu)想。

      ▲憑借這一篇文章,諸葛亮在戰(zhàn)略規(guī)劃上就在郭嘉之上。

      再說參謀能力,這一點不好說,畢竟西川、漢中和荊州都不是諸葛亮的奇謀打下來的,龐統(tǒng)和法正的參謀能力的確不在孔明之下。但應(yīng)該也不差,自劉備死后諸葛亮及軍政大權(quán)于一身,南征北戰(zhàn)幾乎沒有吃過大虧,說他作為參謀的腦子不合格是不可取的的。

      劉備入川之時將荊州托付給諸葛亮,這是劉備當時的大本營,其重要性其實比能夠全取西川還要重要,足見劉備的信任和底氣。

      而剩下的兩項技能諸葛亮完全可以完爆郭嘉了。

      首先是內(nèi)政能力,諸葛亮治蜀的傳說至今流傳在西南地區(qū),其擔任蜀國丞相十余年,既能夠保證民生和經(jīng)濟發(fā)展,讓南方蠻族心悅誠服,同時還能籌集糧草、訓(xùn)練軍隊,在近十年的時間里保持對于曹魏的軍事壓制,就這份能耐就可以跟古之蕭何媲美了。

      另一個是統(tǒng)帥能力。當然,蜀漢集團當時具備獨自帶兵打仗能力的唯有他和姜維了,而且諸葛亮也是一個攬權(quán)的人,至少姜維在他手底下自由發(fā)揮的機會不多。

      ▲六出祁山

      諸葛亮行軍打仗絕對是個行家。司馬懿也算是戰(zhàn)陣高手吧,但諸葛亮六出祁山就沒見過司馬懿幾次正面迎戰(zhàn)過,一打就是慘敗。坐擁數(shù)倍的軍力、無數(shù)精銳騎兵和十倍的國力尚且難以招架,每次都疲于防守,這哪里是一般的高手呢?

      當然諸葛亮也不是如同白起或韓信這樣精通奇兵作戰(zhàn)的類型,這也是他最終功敗垂成的主要原因--耗不起。這不是能力,而是風(fēng)格的差異,諸葛亮是一個不喜歡弄險的人,用兵打仗小心謹慎、步步為營,哪怕是白起和韓信再世,怕也很難在實力對等的情況下討得了好。

      綜合對比

      如果說郭嘉是一個優(yōu)秀的參謀的話,諸葛亮則是一個可遇而不可求的全才了。

      在書本中謀士的地位會被放大,因為他們在出謀劃策中往往語出驚人,但能否成功并不絕對,一旦失敗就有可能能為萬世笑柄。況且出謀劃策是否能執(zhí)行還在于“主公”是否采納,不開口是說不過去的,哪怕支錯了招也只需承擔小部分責(zé)任。

      如果孫策未死,那曹操集團就死的不能再死了,一言斷定刺客行刺且一擊必中,這難道不是口出狂言的豪賭嗎?不過是在曹操沒有退路的前提下拿來穩(wěn)定軍心的話罷了。

      ▲可憐功虧一簣

      而諸葛亮的地位不需要《三國演義》的吹捧,雖然沒有小說里那么無所不能,但也是一位千古難尋的人才?!堵≈袑Α返淖肿种榄^,《出師表》的聞之泣血,五丈原的冷冷秋風(fēng),諸葛亮在才能和人品上都無可挑剔,不愧“臥龍”的美譽。

      而三國時代之所以精彩,既在于將星和謀臣的英雄輩出且勢均力敵,天下三分的背后其實是人才的三分,諸葛亮幾乎憑借一己之力獨自支撐弱小的蜀漢如此長的時間,這似乎也說明了什么吧。

      禪悟凈慧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這句話出自于現(xiàn)代人,而非《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所言。也不存在諸葛亮怕郭嘉的說法,我們看《三國演義》都知道,郭嘉和諸葛亮都是頂尖人才,郭嘉是幫助曹操平定北方的重要功臣,劉備的崛起和發(fā)跡,每一步都離不開諸葛亮輔佐。

      郭嘉其人

      郭嘉(170-207),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郭嘉自幼聰明才智,博覽群書之余,他酷愛兵書戰(zhàn)策,如《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三略》無所不包。

      郭嘉是位無師自通的人物,寒窗苦讀是為了將來有所建樹,自學(xué)成才抱負遠大。公元197年,郭嘉經(jīng)過二十七年的自修,認為施展才華的時機成熟了。

      在好友田豐的推薦下,做了袁紹的謀士。袁紹對這位新來的年輕人,也以禮相待頗為器重。善于觀察的郭嘉發(fā)現(xiàn),袁紹在人才任用上,有些不識廬山真面目,遇到一些重大問題優(yōu)柔寡斷,心說袁本初難成大器,不是我要尋的明主,便不辭而別隱居了起來。

      六年后,曹操手下的謀士荀彧知道郭嘉還在“蝸居”,便向曹操推薦了朋友郭嘉。曹操此時求賢若渴,通過“面試”這么一談,曹操高興的心花怒放,覺得自己得到了無價之寶。

      郭嘉通過與曹操的交談,才曉得曹公具有雄才大略,跟著他一起干事業(yè),絕對沒有問題。

      戰(zhàn)爭奇才郭嘉

      三國時期是群雄并起,人才輩出的時代。曹操兗州起兵時,各路諸侯霸主也是躍躍欲試,都想在亂世中得到一杯羹。東面有呂布呂奉先,西邊馬騰,南有張秀北有袁紹。像孫策、劉表、袁術(shù)、公孫瓚等,還遠離曹操的范圍之內(nèi),劉備此時還在游走江湖。

      曹操問計郭嘉,四面受敵如何破之?郭嘉環(huán)顧一周后,通過比較分析,認為先取下邳呂布呂奉先。呂布雖然是一流英雄,但智商余額不足,是匹夫之勇者。

      曹操采納了郭嘉的計劃,發(fā)動了下邳之戰(zhàn),可是攻打了三個月不見效果,曹操就想放棄撤軍。郭嘉立刻勸慰曹操道:“我軍筋疲力竭,士氣低落。那呂布也是苦苦支撐,正在絕望之時,我們應(yīng)加緊攻城,必然會大獲全勝!”

      果不其然,在郭嘉的堅持下,下邳城最終落入曹操的版圖,呂布命喪白門樓。

      公元200年,著名的官渡之戰(zhàn)拉開序幕,此戰(zhàn)是曹操與袁紹雌性對決。郭嘉以“十勝十敗論”來闡述曹操必勝的理由,曹操聽后立刻拍板同意。此時的曹操才明白為何要先消滅呂布的原因,郭嘉早就預(yù)測到與袁紹決戰(zhàn)時,呂布必然會從背后動手。

      此時東吳的孫策要攻打許都,郭嘉料定,孫策必死于非命,江東這一路人馬不需要曹軍設(shè)防。果不其然,孫策被許貢門客射殺而亡,曹操擔心的腹背受敵,化為烏有。

      官渡之戰(zhàn)袁紹敗亡,郭嘉鼓勵曹操一舉渡過黃河,將袁尚、袁熙逼退遼東。迫于軍事壓力,遼東諸侯公孫康一看,留下二袁曹操豈能善罷甘休,弄不好會殃及池魚。于是殺了二袁投奔了曹操,這個結(jié)果也在郭嘉的預(yù)料之中。

      曹操從此統(tǒng)一了北方,郭嘉功不可沒。

      郭嘉的識人術(shù),在劉備依附曹操的時候,曹操也知道劉備非是等閑之輩,就想把劉備給咔嚓了。郭嘉勸告曹操道:“世人都知丞相禮賢下士,愛才如命,你殺了劉備,天下名士誰還來投??!”

      曹操一琢磨也是啊!“奉孝依你看該如何處理呢?”“主公,劉備不能殺,你把他軟禁起來,是上上策。我觀此人演技一流,非是甘愿俯首稱臣之人!”

      可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后,放走了劉備,沒有聽從郭嘉的建議,以至后來曹操腸子都悔青了。

      宗上所述,郭嘉的確是“鬼才”謀士,在用兵打仗上,是三國一流的奇才。郭嘉是積極尋求出仕,選擇他想輔佐的明主。

      諸葛亮

      而諸葛亮的出山,是在郭嘉去世一年后,劉備三顧茅廬時,講了一段很著名的《隆中對》,為劉備確立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諸葛亮是位全才型的人物,他與郭嘉不同之處,體現(xiàn)在郭嘉是積極尋找明主,諸葛亮是在等明主尋他。并不是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要說諸葛亮怕郭嘉嗎?如果從軍事上做比較,諸葛亮還真怕郭嘉,例如諸葛亮在用人用策有三大失敗。

      一,失街亭揮淚斬馬謖這一回,諸葛亮用人不當,況且他還是遠程遙控,沒有進行實地考察。劉備在白帝城時,就告誡過諸葛亮,馬謖此人不堪大用。

      二,華容道義釋曹操,那么按照《三國演義》里說的,諸葛亮能掐會算料事如神,關(guān)羽放走了曹操是誰的過失?當然是諸葛亮的責(zé)任。

      三,大意失荊州,關(guān)云長敗走麥城命喪臨沮。本來諸葛亮對關(guān)羽了如指掌,為何不派趙云守荊州呢?

      諸葛亮在軍事上中肯的說,沒有郭嘉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才能。但諸葛亮在治國理政上,卻是一位難得的政治家。

      這一點郭嘉又不能與之相提并論,郭嘉是軍事上的謀士,不是治國精英。取長補短各有千秋,即使郭嘉不死,諸葛亮也不怕郭嘉。

      我是禪悟凈慧,歡迎大家評論指正?。≈x謝??!

      覃仕勇說史


      答:這里是覃仕勇說史,為您講述最真實的歷史。

      “郭嘉不死,孔明不出”,又被說成是“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或“郭嘉一死,龍鳳出山”等等。

      這些說法應(yīng)該是近期才在網(wǎng)絡(luò)上興起的。

      興起的原因,大約是如下兩個:

      1、 郭嘉去世和孔明出山的時間發(fā)生在同一年,并且是郭嘉去世后,孔明就出山了,有時間上出現(xiàn)了巧合。

      2、 一些解讀《三國志》、《三國演義》史學(xué)文學(xué)作品對郭嘉的過度吹捧,以及一些文藝影視作品故意機杼翻新。這些人這么做的目的,無非是博取眼球,賺取流量。

      可真甭說,之前,我曾撰文正說趙子龍,就有讀者一個勁地說趙子龍的英雄事跡是竊取自陳到的,為此,我不得不專門對趙子龍和陳到事進行了分別剖析,以證明他們兩人丁是丁、卯是卯,根本是兩回事兒。

      今天來說郭嘉——郭嘉自然是一個非常高明的謀士,但毋庸置疑,如果論三國最牛謀士,乃至軍事家、戰(zhàn)略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學(xué)家,諸葛亮當仁不讓穩(wěn)居首席!“怕”郭嘉的“怕”字實不知從何說起。

      郭嘉的名氣,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赤壁兵敗后,曹操在華容道逃得一條小命,得曹仁引兵接應(yīng),驚魂甫定。晚上喝酒時,曹操腦子里不知哪條神經(jīng)被觸動到了,突然捶胸頓足,放聲大哭,淚中帶著鼻涕,說:“若郭奉孝不死,孤何至于此!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奉孝,是郭嘉的字。

      曹操這么說的意思,即如果有郭嘉在,一定會識破周瑜、黃蓋的奸計,絕不會有赤壁之敗。

      順著曹操的思路,很多讀者會想,那么郭嘉尚在,曹操必然會取得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然后一統(tǒng)天下,那就不會有三足鼎立的局面了。甚至,郭嘉在,司馬懿也不會有什么出頭機會,那么就不會有西晉,就不會有八王之亂,也不會有五胡亂華,更不會有南北朝的大分裂對峙……

      要我說,這絕對是想多了。

      曹操哭郭嘉,可能是出于真誠,出于那種吃不到的葡萄會想象它格外甜的心理。郭嘉已經(jīng)不在了,那么,就會覺得他曾經(jīng)的所有意見都是對的,所有看法都是高明的。當然,也可能是奸雄的惺惺作態(tài),如毛宗崗所說“曹操前哭典韋,而后哭郭嘉;哭雖同,而所以哭則異——哭典韋之哭,所以感眾將士也;哭郭嘉之哭,所以愧眾謀士也!”

      曹操會有赤壁之敗,主要原因曹軍遠道而來,兵疲師老,而且瘟疫流行,不服水土。

      這種情況,即使是郭嘉在,也無法化敗為勝。

      當然,如果郭嘉能勸得動曹操,早早班師北上,是可以避免敗仗的,但明顯郭嘉是勸不動當時已經(jīng)信心爆棚的曹操的。

      有人會說,曹操對郭嘉從來都是言聽計從,百依百順的,他甚至曾指著郭嘉對其他謀臣說:“使孤成大業(yè)者,必此人也?!?/p>

      然而,郭嘉在世時,他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高。

      首先,郭嘉擔任的是司空軍祭酒一職,該職并非“朝廷命官”,而是曹操霸府中自聘的職務(wù),當時,當作此類職務(wù)的人,有幾十人,職責(zé)是“參掌戎律”,即執(zhí)掌軍法,類似于軍事法官。

      比較一下其他謀士:官渡之戰(zhàn)前,荀彧為尚書令;荀攸是汝南太守、尚書;賈詡是執(zhí)金吾;程昱歷任尚書、東中郎將、濟陰太守、振武將軍;董昭為河南尹、冀州牧。當然,平定冀州之后,郭嘉也得封洧陽亭侯。但荀彧、鐘繇、夏侯惇、于禁、樂進、李通、荀衍、程昱、曹仁、徐晃、李典等等封侯都比他早得多。

      所以,郭嘉的地位并不重要,或者說,沒那么重要。

      其次,建安三年(198年),劉備為呂布所破,前來依附曹操。謀士程昱曾向曹操建議殺死劉備,以絕后患。曹操沽名釣譽,沒有殺。郭嘉在程昱的啟發(fā)下,認為劉備有萬人敵關(guān)羽、張飛跟隨,不殺終會是養(yǎng)虎貽禍,于是密諫曹操,要曹操軟禁劉備。曹操置之不理,反而對劉備更親近。

      所以,曹操說的“若郭奉孝不死,孤何至于此”之類的話,實是自欺欺人,根本不可信。

      明思想家李贄稱:“人說郭奉孝若在,可西無蜀、東無吳也!此亦童子之言。當時奉孝死,智過奉孝者尚多,何卒三分也?”

      另外,有人喜歡拿《三國志》里面稱郭嘉“才策謀略,世之奇士”說事。

      但郭嘉在《三國志》中是與程昱、董昭、劉曄、蔣濟等人合為一傳的,《三國志》說這句話的原文是這樣的:“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yè),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

      即“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是五人共有,而非郭嘉一人獨享的,這一點必須注意。

      郭嘉人生最露臉的事兒,就是《三國志》裴注引《傅子》記載:官渡之戰(zhàn)前夕,郭嘉為給曹操打氣,曾上“十勝十敗論”。但這些論點,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全都是泛泛而談的官樣文章,他所提出了道勝、義勝、治勝、度勝、謀勝、德勝、仁勝、明勝、文勝、武勝,其實套在誰的身上,也都適用。反正曹操聽了,都覺得說的不是自己,連連擺手說:“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當然,歷史是不會審判勝利者的。

      曹操打官渡之戰(zhàn)勝利了,那么郭嘉的論點就是“得勝之論”嘍。

      但話說回來,郭嘉上“十勝十敗”之前,荀彧曾提出過“度勝、謀勝、德勝、武勝”等四勝;賈詡則提出的“明勝、勇勝、用人勝、決機勝”四勝,郭嘉這十勝,是否是在荀、賈兩人基礎(chǔ)上合成的呢?

      清代學(xué)者何焯、沈家本認為這根本就是好事者事后附會之說,郭嘉實無“十勝十敗”之論。

      另外,郭嘉“算死孫策”之事,更讓人目瞪口呆,后人附會之跡也更加明顯: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對峙時,后方傳來消息,說江東孫策準備出兵渡江,北上襲擊許都。曹操驚疑不定,有退兵之意。郭嘉“神機妙算”,說:“(孫)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于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于匹夫之手?!毖院蟛痪?,孫策果然被許貢門客刺殺身亡。

      要我說,這種神化造假的手法,著實劣拙不堪。

      事實上,別看《三國志.郭嘉傳》里寫郭嘉一會兒為曹操獻策征呂布、劉備;一會兒向曹操建議偽征劉表,使袁譚、袁尚自亂;還力主曹操北征烏桓等等,非常熱鬧。但是,只要結(jié)合荀彧、荀攸、賈詡、程昱等人的傳記來看,就不難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這些計謀,其實是五個人共同商討出來的,止不過,郭嘉比較“善斷”,敢于擔當,敢于拍板。

      所以,說什么“郭嘉不死,孔明不出”,“孔明怕郭嘉”之類的言論,根本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登錄后才能進行回答
       
      關(guān)注石塘網(wǎng)
      關(guān)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