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皇帝朱棣為何善待靖難功臣集團?是因為這批人對皇權(quán)沒有威脅。洪武皇帝朱元璋之所以會大肆屠戮開國功臣,是為了給皇太孫朱允炆平穩(wěn)登基鋪路。
在去年熱映的電視劇《大明風華》中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漢王朱高煦因為監(jiān)國不力,遭到了老爹朱棣的怒斥。結(jié)果咽不下這口氣的老二反駁老爹說:“你再怎么努力,天下人都知道你不是順位繼承的”。
對于朱棣來說,得國不正,確實是他一生的痛。雖然后世之人都知道他很偉大,連《明史》對其治理下的大明也有著極高的評價:“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但就如劉伯溫的兒子劉璟當著朱棣的面所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
雖然朱棣是開國太祖朱元璋的兒子,但他的江山是自己打下來的,和重新開國也沒有什么區(qū)別。對于這批同樣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靖難功臣來說,他們大部分人的爵位都傳承了下去,這是極不容易的。都說朱棣最像朱元璋,那父子二人對待功臣的態(tài)度為何會如此迥然不同呢?
漢王朱高煦劇照
洪武政局與永樂政局的差異
- 強勢的皇太子
朱標,朱元璋嫡長子,出生后就寄予了老朱全部的心血。由于受傳統(tǒng)史書所灌輸?shù)挠^點,長久以來很多人都認為朱標是一朵柔弱的白蓮花。很可惜這是一個錯覺,朱標的狠辣完全不遜色于其父朱元璋。
發(fā)生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正月的“胡惟庸案”是洪武年間對于功臣的第一次大清洗,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朱元璋和胡惟庸之間的皇權(quán)與相權(quán)之爭。可是大家不要忘記,從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開始,所有的大小政務(wù)都是先經(jīng)朱標處理之后才向朱元璋報備一下。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是朱元璋和胡惟庸有矛盾,還是朱標和胡惟庸有矛盾?
丙寅,命群臣自今大小政事皆先啟皇太子處分,然后奏聞?!睹魈鎸嶄浘硪话偈?/p>
胡惟庸與朱元璋劇照
胡惟庸案的引子是什么?是通過輿論攻勢,把當年誠意伯劉基劉伯溫之死的幕后黑手,按到胡惟庸的頭上。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十二月,中書右丞相汪廣洋被貶居海南島,原因竟然是他不肯誣陷胡惟庸。我們把證據(jù)鏈串一下,胡惟庸一案的主使人,幾乎已經(jīng)呼之欲出。
而洪武朝針對勛貴的第一次大清洗,是發(fā)生在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的李善長案。理論上來說,李善長案是胡惟庸案的延續(xù)。只不過胡案清除了淮西集團的文官,李案則將淮西勛貴幾乎一網(wǎng)打盡。
最終致李善長于死地的證據(jù),是他和封績之間的書信往來。封績是前元舊臣,據(jù)說奉胡惟庸之命出使沙漠,企圖勾連北元作為外援。李善長與其交通,自然是罪不可赦。兩年前永昌侯藍玉掃蕩漠北元廷之時,順手將封績抓了回來。按理這些書信早就盡在掌握,可偏偏在這節(jié)骨眼的時間才被拋出。藍玉是誰?開平忠武王常遇春的小舅子、皇太子妃常氏的親舅舅。李善長案的幕后黑手,除了朱標還有誰?
但是在永樂朝,皇太子朱高熾在朱棣面前卻恍若老鼠見了貓。當年大哥朱標以近乎逼宮的方式除掉淮西勛貴,朱棣雖未親歷,但一定會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因此他雖然時常讓朱高熾監(jiān)國,但卻從未給過這位皇太子和當年朱標一樣的權(quán)力。朱高熾也不是省油的燈,若是他有朱標的實力,那些支持漢王的靖難功臣們,會不會步當年淮西勛貴的后塵呢?誰也不知道。
- 有備無患的皇太孫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皇太子朱標去世,年僅38歲。培養(yǎng)了三十多年的繼承人突然去世,讓朱元璋在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之余,還對帝國的將來充滿了擔憂。由于嫡次子秦王朱樉實在不成器,朱元璋不放心把江山交到他手上。但如果選擇跳過秦王,那自然是以立賢的理由來立新一任的皇太子??墒窍駮x王朱棡、燕王朱棣、楚王朱楨、蜀王朱椿、湘王朱柏這些戍邊親王都很優(yōu)秀,立誰不立誰,只怕大明皇室之間立刻就會起一場內(nèi)亂。
所以經(jīng)過五個月的思考,朱元璋最終選擇立朱標次子朱允炆為接班人。然而此時的老皇帝已經(jīng)65歲高齡,而皇太孫才16歲,一旦朱元璋駕崩,立刻就是主少國疑的局面。元代權(quán)臣把持朝政的教訓(xùn)實在過于深刻,為了給皇太孫鋪路,朱元璋只能發(fā)動針對武將勛貴的第二次大清洗:藍玉案。
這次清洗雖然消除了朱允炆登基的障礙,可也為朱棣造反埋下了隱患。吃到這個紅利的朱棣自然不希望悲劇重演,那么保護好靖難功臣,無疑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為此朱棣在冊立朱高熾為皇太子之后,又立了嫡長孫朱瞻基為皇太孫。為了培養(yǎng)太孫,不但設(shè)立了五倍于普通衛(wèi)所兵力的皇太孫親軍,還曾在北征之時帶著朱瞻基一起親征。因此朱瞻基這位皇太孫在軍中的人脈,和朱允炆那位皇太孫相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在這種情況下朱棣如果清洗靖難功臣集團,豈非自斷皇太孫一臂?
朱棣與朱瞻基劇照
靖難功臣結(jié)局
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封國北平(今北京)。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起兵造反,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攻入京師南京,建文帝朱允炆自焚殉國。六月十七日朱棣登基稱帝,隨即在九月初四日大封功臣。計2位公爵、13位侯爵和11位伯爵,這些都是跟著朱棣打天下的功臣。而朝廷命官中為朱棣渡江入京師立下功勞的兵部尚書茹常、都督同知王佐、都督僉事陳瑄也分別被封為忠誠伯、順昌伯和平江伯。此外又追封了五位功臣,分別為榮國忠顯公張玉、涇國襄敏公陳亨、崇安壯節(jié)侯譚淵、金鄉(xiāng)忠壯侯王真以及武陽忠愍侯徐增壽。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五月又補封了3位侯爵和6位伯爵。
- 前朝勛貴下場
經(jīng)過洪武年間的腥風血雨,朱棣登基后面對的開國勛貴集團雖然人數(shù)已經(jīng)不多,但也并不是沒有。此外建文年間因為對陣朱棣有功,朱允炆也封了一些勛貴,我們來做個簡單盤點。
魏國公徐輝祖(追封中山武寧王徐達長子)、曹國公李景?。ㄗ贩忉栁渚竿趵钗闹议L子)、湯晟(追封東甌襄武王湯和之孫、信國公世子湯鼎之子)、西平侯沐晟(追封黔寧昭靖王沐英次子)、長興侯耿炳文、江陰侯吳高(追封江國襄烈公吳良之子)、鳳翔侯張杰(鳳翔侯張龍之孫、駙馬都尉張麟之子)、駙馬都尉胡觀(東川侯胡海之子)、武定侯郭英,灤城侯李莊(駙馬都尉、灤城侯李堅之子)、歷城侯盛庸。
曹國公李景隆畫像
這些人之中,曹國公、信國公、長興侯、江陰侯、鳳翔侯、東川侯、武定侯、灤城侯和歷城侯等爵位或本人因罪削爵,或禁止后人襲封,最后僅僅剩下魏國公和西平侯兩家。其中魏國公還是看在老丈人徐達和皇后徐氏的面子上,才勉強讓徐輝祖的兒子徐欽襲封。至于西平侯,朱棣往云南打了多枚釘子,可惜始終斗不過沐晟。本來想把他丟到安南去消耗實力,結(jié)果人家再立新功,憑本事進封黔國公。
但是無論如何,從朱棣對洪武和建文兩朝勛貴的態(tài)度,我們可以知道這位永樂皇帝心狠起來,和他老爹朱元璋并無差別。那么問題來了,靖難功臣們?yōu)楹未蠖喽寄艿玫奖H兀?/p>
- 以罪除爵者六人
在這些人中,朝廷降臣忠誠伯茹常(這位爵位名字太諷刺了)、順昌伯王佐一個因為“不敬親王”,另一個因為“贓賄巨萬”,先后死于獄中,爵位也被削除。
而淇國公丘福、同安侯火真和靖安侯王忠因為在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北征韃靼大汗本雅失里失利,且需要負兵敗主要責任而被削爵。
丁未,行在兵部奏丘福率兵征討,方命違眾,喪師辱國。當削爵追誥券,族滅其家。上曰:“福駔愎自用,違棄朕命,堅拒眾謀,至于壞事。雖族滅何多?念舊勞有所未忍??上鞣饩簦范嗾a券,徙其家于海南。”—《明太宗實錄卷九十七》
至于死于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的清遠侯王友(原封清遠伯),則是因為和老婆兩個人背后嚼舌頭,結(jié)果被小妾告發(fā)而慘遭削爵。
丘福劇照
- 無嗣除爵者三人
張武,以燕山右護衛(wèi)百戶隨朱棣起兵,在靖難侯爵中戰(zhàn)功第一。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十月去世,追封潞國公,謚忠毅。
唐云,以燕山中護衛(wèi)指揮使隨朱棣起兵,幫助世子朱高熾有守城功,史書評價其“慎恪果毅”。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七月去世。
陳旭,以會州衛(wèi)指揮同知隨朱棣起兵,永樂四年隨征安南。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三月于軍中去世。
- 其余恩寵無替者29人
成國公朱能、英國公張輔(張玉之子,由信安伯進新城侯,再以收安南功進封公爵)、泰寧侯陳圭、武安侯鄭亨、保定侯孟善、鎮(zhèn)遠侯顧成、武城侯王聰、永康侯徐忠、隆平侯張信、安平侯李遠、成安侯郭亮、思恩侯房寬、廣平侯袁容(永安公主駙馬)、富陽侯李讓(永平公主駙馬)、豐城侯李彬、寧陽侯陳懋(陳亨之子,先封寧陽伯)、成山侯王通(王真之子,先封武義伯)、新寧伯譚忠(譚淵之子)、興安伯徐祥、武康伯徐理(原寧王護衛(wèi)指揮)、襄城伯李浚、應(yīng)城伯孫巖、富昌伯房勝、忻城伯趙彝、廣恩伯劉才、平江伯陳瑄、榮昌伯陳賢、安鄉(xiāng)伯張興、遂安伯陳志。
朱棣在登基之初,考慮到北方邊情,曾經(jīng)讓次子朱高煦率兵往開平操備。但是這位漢王殿下野心太大,朱棣不放心讓他單獨領(lǐng)兵在外。在將其和朱高熾一起召回南京后,北京的防務(wù)交給了第三子趙王朱高燧。
靖難功臣們得感謝朱棣只有三個兒子,老二又忙著和老大奪嫡,這才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他們的價值。但是他們這批人,不要說和徐達、常遇春、傅友德、藍玉比,就是和沐英、王弼等人比起來也還差得遠。封爵之時排在靖難功臣第一位的是淇國公丘福,可是這一年他都60歲了。洪武末年朱棣手下燕山三護衛(wèi)曾經(jīng)頻頻北伐,如果丘福真的能力超群,他也不會在朱棣起兵之時,以57歲的高齡還只混了個燕山中護衛(wèi)千戶。
對于朱棣來說,靖難戰(zhàn)爭相當于他自己拼著老命才獲得勝利,手下這幫人除了張玉、朱能,都挑不出能獨當一面的大帥。可是張玉早死了,朱能也在征討安南的半路中不幸病故。至于張輔,打越南人確實得心應(yīng)手,可是在和蒙古人的對抗中也沒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績。
永樂七年朱棣勉強讓丘福獨立領(lǐng)兵去討伐韃靼,結(jié)果還打了一個全軍覆沒的大敗仗。自此之后朱棣算是對自己那些靖難老兄弟寒了心,還是得靠“朕”親自領(lǐng)兵才行。既然兵權(quán)都在皇帝本人手中,那自然也就沒有卸磨殺驢的必要。
朱棣劇照
結(jié)語:朱元璋其實并非不知屠殺功臣會在史書中留下罵名。在王朝建立之初,他也想著和老兄弟們共享富貴,君臣和睦,就此傳為一段佳話。但是太子黨和淮西勛貴的沖突,造成了第一次功臣大清洗。而在朱標死后,原本穩(wěn)定朝局的太子黨,立刻成為了王朝的不安定因素,朱元璋也被迫實施第二次功臣大清洗。
至于朱棣,他清洗洪武朝勛貴之時,同樣不留情面。但是由于皇太子、皇太孫兩級繼承體系運轉(zhuǎn)良好,朱棣沒有必要對勛貴大開殺戒。此外北方蒙古人的威脅始終存在,逼得朱棣在有生之年五次親征,反過來也保障了靖難勛貴們的存在價值。此外還有漢王朱高煦這個不穩(wěn)定因素,留著靖難功臣,也是不想讓朱瞻基像當年的朱允炆那樣窘迫。
無論是朱元璋也好,朱棣也罷,作為一個偉大的皇帝,他們必然十分在意自己在史書中的形象。殺功臣,不管有什么理由,都會被后世之人唾罵。但朱元璋為了朱家的江山,也只有出手做這個惡人。名聲雖然重要,但現(xiàn)實利益更重要。而朱棣則很幸運,因為種種外在因素,讓他沒必要去對付靖難功臣,從而保全了自己的名聲。
蒼茫大地認為原因如下:
一、朱棣本身是造反集團董事長,鎮(zhèn)得住,犯罪團伙中拿得出手的干將屈指可數(shù)。
朱棣團伙中最有名的是黑衣宰相姚廣孝,其余文臣還算拿得出手的是朱棣長子朱高熾。
不管南軍統(tǒng)帥李景隆多么膿包,但畢竟是幾十萬大軍攻打北平,朱高熾身殘志堅,他領(lǐng)導(dǎo)北平保衛(wèi)戰(zhàn)勝利了。
武將中,名氣最大的是張玉,在東昌之戰(zhàn)中,遇到名將盛庸才真正遇到對手。朱棣鉆進了盛庸的口袋陣,朱棣的騎兵遇到盛庸的火器和弓弩,幸虧勇將朱能死命相救,朱棣才突出重圍,而匆匆趕來救駕的第一大將張玉陷入重圍,遭到南軍的群毆,被剁成肉醬。盛庸和朱棣的另一強勁對手、原部將平安像兩臺收割機,收割著他們的麥子一朱棣的北軍,盛庸打破了朱棣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
建文三年三月,盛庸率二十萬大軍在夾河再戰(zhàn)朱棣。
朱棣選擇試探攻擊左翼,手下第二大將譚淵以為正式進攻開始,急吼吼地沖進陣中,守在中軍的盛庸令后軍大將莊得帶大軍合攻譚淵,譚淵猝不及防,被莊得一刀砍死。
一個晴天,朱棣率騎兵從兩翼進攻,想打盛庸個顧此失彼,誰知盛庸兩翼像練過鐵布衫,朱棣如擊鋼板。雙方陷入僵局。幸虧老天幫忙,起東北風,風沙一起向南軍刮去,南軍無法睜眼,盛庸長嘆:天要亡我,非戰(zhàn)之罪!
第三大將應(yīng)是朱棣兒子朱高煦,虎毒不食子。
二、朱棣犯罪集團頭目們對朱棣極為忠誠,為人也相當?shù)驼{(diào)。
姚廣孝白天穿上朝服當尚書,晚上回到寺廟披上袈裟做和尚,連朱棣賜他的美女、財寶都一概璧還,這樣的人基本上到了人畜無害的地步,立下大功而不驕,殺他也無理由!
朱高熾、朱高煦是親兒子,天下爸爸都是一樣的,不說俯首甘為孺子牛,至少下不了殺手。何況兩個兒子伺候朱棣誠惶誠恐!
至于鄭和一類的功臣,朱棣身邊的太監(jiān)出身,朱棣對他信任有加,給他賜了姓,鄭和擅長軍事,后來朱棣還讓他率大明艦隊六下西洋,朱棣絕不會對一個夾著尾巴的太監(jiān)下殺手。
三、客觀里說朱棣在徐達、常遇春、藍玉、傅友德等開國名將死后,已躋身大明名將之列,他自信滿滿,根本不怕手下造反,手下也不敢造反。
四、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本身的合法性令人懷疑,如果造反集團內(nèi)部再屠殺,朱棣的政治壓力會是空前的。
五、太子朱高熾的威望足以鎮(zhèn)得住場子,朱棣時代和朱元璋傳位孫子朱允炆時代大不相同。
如太子朱標不英年早逝,一批為人低調(diào)的開國功臣也許不死,這是歷史愛好者的共識。朱高熾獨立領(lǐng)導(dǎo)北平保衛(wèi)戰(zhàn)完勝,一批文臣又真心擁戴,朱棣無需殺人。
六、朱棣知道他上位后的最重要工作有二:一是打探到朱允炆的下落,以絕后患;二是開創(chuàng)個盛世,證明給大明的子民看:朱棣是個文治武功堪稱一流的合格王位繼承人;三是掃除北元殘余勢力對王朝的威脅。
他組織修訂《永樂大典》,組織下西洋,均是為此。
無論是哪個政權(quán)或者集團奪取權(quán)力,在成功之后能夠善待功臣的,都是覺得自己和兒孫有實力駕馭這群人。
比如秦始皇,千古一帝,根本不屑做那些過河拆橋的事兒,并且秦始皇也有足夠的手腕駕馭群臣;唐太宗,繼位時28歲,本人又英明神武,自然不用擔心功臣造反;另外還有劉秀和趙匡胤,兩位老兄雖然給功臣的待遇都不錯,但是同時也沒忘記削弱他們的權(quán)力,因此與朱棣的情況并不相同。![]()
至于朱棣為什么敢重用功臣,情況就又復(fù)雜了一些:其一,他有足夠的實力駕馭他們;其二,有很多更棘手的矛盾需要他去解決,因此須要心腹們的幫助。
沒有威脅的功臣
朱棣最主要的功臣有四位:姚廣孝、朱能、張玉和丘福,一隱三早卒。姚廣孝在成功之后表現(xiàn)得無比低調(diào),上班時為朱棣出謀劃策,下班后安心禮佛,與隱士無異;朱能為朱棣立下赫赫戰(zhàn)功,靖難之后也被朱棣委以重任,只可惜僅僅4年之后就病死在南征安南途中;張玉與朱能功績相當,不過在靖難過程中為救朱棣慘死軍中;丘福號稱靖難功臣第一,所受封賞也最多,但在7年之后北伐韃靼,途中遇伏身亡。![]()
實際上,從永樂中期開始,朱棣重用的不過是功臣的子孫后代罷了,自然很好駕馭。
而且不光朱棣本人英明神武,不懼怕功臣造反。他的繼承人朱高熾,在靖難之役中也居功至偉,群臣絕對不敢小覷。
在這種條件下,沒有威脅的鐵桿心腹自然會受到重用。
解決主要矛盾
朱棣得位不正,這已經(jīng)是公論。現(xiàn)在如此,在當時更是飽受非議,如果再處理掉深知內(nèi)情的功臣,逼急了魚死網(wǎng)破,輿論很不好控制。
當然這只是一方面,實際上朱棣需要功臣集團來肅清建文帝的殘余勢力,如果朱允炆的人殺,自己的人也殺,那豈不會陷入無人可用的境遇?
除此之外,國內(nèi)還有一項很深的矛盾一一蕃王。朱允炆沒有做完的事情,朱棣必須要繼續(xù)做完,因為同樣是蕃王出身,朱棣深知蕃王勢力對中央集權(quán)的威脅。要想做明白這件事,就必須有心腹能臣的支持,否則很容易走朱允炆的老路。![]()
最后,邊境藩國也給朱棣制造了不小的麻煩,否則他也不會派朱能和丘福出去南征北戰(zhàn)。
歸根結(jié)底,朱棣之所以重用功臣,莫過于兩點,一是用得著,二是管的住,自然就沒必要趕盡殺絕了。
![]()
謝邀!朱棣善待靖難功臣其實原因很簡單——沒有必要清洗,朱家人也不都是無情無義之人,若非出于無奈,沒必要殺害這些功臣。原因有如下3點:
1、靖難之役朱棣之所以能成功,并不是說他兵多將廣,而是對手太渣,所以說所謂的靖難功臣,其實也沒有多少人。里面功勞最大的五個人分別是朱能、張玉、丘福、陳亨、姚廣孝。朱棣即位后,前四位封公,姚廣孝退居幕后謀劃,人稱“黑衣宰相”。這些人都是朱棣當燕王時期的老部下,忠誠度毋庸置疑,況且朱棣的江山是打出來的,對軍隊的控制力也是非常強,不懼手下將領(lǐng)擁兵自重。當皇帝后他還御駕親征,數(shù)次北伐元朝的殘余部落。
![]()
2、朱棣之前只是個藩王,手下的班底就一點大,南京即位后,燕王舊屬在整個朝廷所占比很小,大多數(shù)還是原先的建文舊臣。雖然這些大臣迫于形勢,承認了朱棣的正統(tǒng),但私底下還是有不少人暗地做小動作,朱棣要清洗建文的殘余,北平的班底才是最信得過的,所以不可能在即位后就做出自毀長城的蠢事。
![]()
3、在歷史上,君主殺害功臣集團大都在年老之后,因為那時候他們開始考慮子孫繼位問題,怕自己死后仆強主弱,子孫無法控制這些驕兵悍將。但朱棣并沒有這個問題,四位大將中張玉、陳亨死于靖難,朱能、丘福在永樂年間去世,最后一個姚廣孝,也是垂垂老矣。再下一級的將領(lǐng),對于太子朱高熾并無威脅。而且朱高熾也不是朱允炆這種無能的皇帝,當年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朱高熾防守北平,也是經(jīng)歷過幾次大戰(zhàn)的,其資歷和能力足以駕馭手下的將領(lǐng)。
![]()
謝邀!
明成祖朱棣是通過靖難成功得到的帝位,實際上就是謀逆奪了侄子的江山,原來朝中的大臣絕大多數(shù)跟他不是一條心,只是畏懼其武力不得不妥協(xié),朱棣善待跟起一起起兵的功臣主要是抗衡原來朝中的文臣勢力,達到皇家“平衡”的權(quán)術(shù)目的,更好的便于其駕馭群臣。
再有就是朱棣的性格和心胸與朱元璋相比要開闊的多,不像朱元璋要以誅殺功臣來穩(wěn)定其子孫的皇帝位。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他的孫子朱允炆登基稱帝史稱建文帝,建文帝上臺后面對諸多的朱姓藩王,他推行激進的削藩政策,最終導(dǎo)致了和他叔叔燕王朱棣之間爆發(fā)了長達數(shù)年的“靖難之役”?!熬鸽y之役”最終由燕王朱棣取得勝利,建文帝下落不明而宣告終結(jié)。
朱棣從侄子建文帝手中奪取了明朝的皇位,后世很多人認為明成祖朱棣是明朝一位偉大的君主,他并沒有像他父親一樣屠殺有功之臣,反而是在他登基稱帝后重用跟隨自己的靖難功臣。
明成祖朱棣為何要重用這些靖難功臣呢?
- 首先,朱棣雖然在手段和性格上非常的像他的父親朱元璋,但是要論心胸和眼光絕對是朱元璋不能比的。朱元璋大肆屠殺有功之臣,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朱元璋出生在社會最低層加上太子朱標死得早,朱允炆年幼,他害怕這些大臣會有不臣之心,對這些人缺乏基本上的信任感。反觀明成祖朱棣作為帝王之子,出身高貴,天生就有優(yōu)越感,對待人和事的心胸以及眼光是和朱元璋不一樣的。
- 其次,朱元璋在屠殺功臣時是有特殊目的性的。前期為了廢除威脅皇權(quán)的宰相制度,朱元璋通過“胡惟庸案”屠殺功臣,使得宰相制度形成虛設(shè)。后來他又因太子朱標早死,他為了皇太孫朱允炆能夠順利接班,而開始屠殺一些有實力而不好控制的大臣,例如著名的“藍玉案”。反觀明成祖朱棣他并沒有這樣的特殊目標,所以就不需要大殺有功之臣了。
- 最后,明成祖朱棣重用這些靖難功臣,也是為了制衡對他有威脅的文官集團,因為他的皇位繼承不是正兒八經(jīng)的得來的,而是通過推翻自己的親侄子建文帝后,才登上帝位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篡位”。當時朱棣在朝中自己的嫡系班底還沒有形成,這就導(dǎo)致了朱棣在登基后有被文官集團排斥的風險,正好朱棣通過重用這些和他同甘共苦的靖難功臣,可以有效的制衡朝中深根蒂固的文官集團。
結(jié)語:朱棣登基稱帝后,為大明王朝做了很多貢獻,例如編撰《永樂大典》、派鄭和下西洋、五征漠北以及遷都北京等大事。朱棣在這些大事的時候,很多都是遭到文官集團的反對,最后都是靖難功臣支持完成的。比如姚廣孝主持編撰了《永樂大典》以及鄭成功的七下西洋等。
一般情況下,歷代王朝皇帝行事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是根據(jù)形勢的變化情況維護皇權(quán)。作為與其父朱元璋最像的兒子,朱棣憑借麾下靖難功臣集團的擁戴登上皇位后,卻沒有像父親一樣鏟除開國輔運功臣集團那樣,鏟除靖難功臣集團,反而選擇善待靖難功臣集團。究其原因,主要是三點考量:一是靖難之役之后,出于彰顯正統(tǒng)性籠絡(luò)人心的考慮,需要善待功臣集團。二是形勢所迫還用得上,不敢鏟除。三是從自身和子嗣角度考慮,不必鏟除。下面就詳細展開分析。
一是靖難之役之后籠絡(luò)人心的需要。靖難之役后,雖然朱棣登上了皇位,并對擁戴建文帝的文臣武將們進行了政治清算,但是朱允炆的下落仍然撲朔迷離,還需要繼續(xù)追查到底。再加上經(jīng)過四年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創(chuàng)傷需要彌合,皇位的穩(wěn)固也需要籠絡(luò)人心,在這種情況下,對靖難功臣集團進行論功行賞,相當有必要。
二是形勢所迫還用得上靖難功臣輔佐。靖難之役結(jié)束后,朱棣如愿以償?shù)巧系畚?,但這并不表示天下太平。朱棣是由藩王造反成功登位的,這就給其它有想法的藩王們提供了一個成功的榜樣,因此,朱棣登位后也開始著手逐步削蕃,這時候就需要自己身邊有一批忠于自己的文臣武將。再加上北方蒙古部落并未徹底臣服,還需要像朱能,邱福這樣名將加以平叛。因此,朱棣登基后鑒于形勢所迫,不得不繼續(xù)重用靖難功臣集團。
三是朱棣認為自身和太子朱高熾兒子漢王朱高煦有能力制衡靖難功臣集團。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在洪武年間大肆殺戮開國功臣,就是因為他擔心自己的兒孫難以有效駕馭開國功臣。朱棣自認為能有效駕馭靖難功臣,再加上自己的兒子朱高熾朱高煦能力出眾,足以應(yīng)付局面。此外,靖難主要功臣要么低調(diào)行事要么英年早逝,對皇權(quán)難以構(gòu)成有效威脅。比如號稱“黑衣宰相”的榮國公姚廣孝,白天上朝為官,晚上退居寺廟禮佛,與世無爭,自然不會引起皇帝猜忌。其余名將張玉、朱能英年早逝,邱福也在對蒙古作戰(zhàn)時陣亡,也省去了皇帝的猜忌。如名將張玉早在靖難之役中就為了救援朱棣陣亡,朱棣只需善待其子張輔;名將朱能受封成國公,但其壽不永,永樂四年(1406年),朱能擔任征夷將軍,征討安南,不幸病死于軍中,年僅36歲,追封東平王,謚號武烈。邱福是追隨朱棣的主要部將之一,朱棣登位后大封功臣,以邱福為首,封為淇國公。邱福在靖難功臣中年齡較大,但也沒有享福太久,永樂七年,邱福率十萬大軍深入草原,不幸中伏全軍覆滅,邱福本人也戰(zhàn)死。
靖難之役,很艱苦。一開始可說是毫無勝算的。畢竟師出無名,勉強安了個靖難的名號,好在朱允炆不義在先,削藩已削到跟著朱棣混的人都沒退路,畢竟年輕啊,火候沒掌握好。但朱棣是誰?長期南征北戰(zhàn),手下強將都是實踐打出來的,在關(guān)鍵時刻,老天也助朱棣。他成功登基。自然重用手下愛臣,能冒死追隨他的人可謂通過了忠誠的考驗。另外我們讀過明史的人也都知道古代正統(tǒng)的思想有多嚴重,朱棣雖成功上位,但內(nèi)心始終惴惴不安,對朝中大臣多有猜忌,自己人更要重用以鞏固地位。歷史上皇位來的不太正當?shù)幕实壅兌疾诲e,李世民,趙匡胤,大概良心有所不安吧!
那是他帶來的政治班底,是他做皇帝的底氣,不用他們難道重用朱允炆留下的臣子嗎?
可是會有人問朱元璋不殺了很多跟他起兵的重臣嗎?我們應(yīng)當注意到這兩種情況是不一樣的,朱元璋殺的很多人都是淮西的將領(lǐng),都是淮西的,例如例如徐達李善長、胡惟庸等都是淮西的,淮西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政治團體,朱元璋容不下他們了。比如唐朝的關(guān)隴門閥,在李世民,李治兩代的努力下把門閥勢力清洗出了朝堂。
1.首先,靖難之役前期,朱棣只是個燕王,僅僅是個藩王,沒人看好,即使在靖難之役成功后,朱棣在南京登基的時候,朝堂更多的大臣還是朱元璋,朱允炆時期的老臣,可以見靖難之役,沒人看好燕王,所以功臣相對朱元璋開國等所封功臣較少,就拿封公來說,靖難之役只有朱能、張玉、丘福、陳亨四人封公,而明朝開國以徐達、常遇春為首封公有25位,而且靖難之役四公還有兩個是追封的。
2.其次殺戮功臣,是皇帝擔心,后代子孫控制不了這些驕兵悍將,如朱元璋都說殺功臣,但是朱元璋殺功臣如胡惟庸案和藍玉案,所殺之人大都是淮西的將領(lǐng),都是淮西的,例如例如徐達李善長、胡惟庸等都是淮西的,淮西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政治團體,可能對于朱元璋來說自己都可以控制,但是自己的繼位者朱標等,面對一個功臣還好,但是面對一個功臣組成的巨大政治團體,朱元璋都頭疼更何況朱標在胡惟庸案處理好不久就去世,更擔心自己皇長孫無法控制,,所以后有藍玉案等,也是為子孫掃清障礙,而朱棣就不存在這個情況,功臣少,且自己也年富力強,靖難之役一個兒子負責后勤,一個跟隨部隊都可以說在靖難之役中付出過,所以不擔心,功高震主情況。
小編分析這兩點覺得永樂皇帝沒必要殺掉功臣,所以靖難之役的功臣可以善終。
朱元璋是大元的淮西布衣,朱棣是大明的燕王。
朱棣是貴族,他有個好爹[捂臉]
朱元璋是老農(nóng),他只有好兒子[呲牙]
朱元璋必須干掉李善長、傅友德這些和他同一輩的大佬,他才是唯一的大佬。
因為他出身太低了,他兒子太年輕了,沒法讓這些人心服口服的,因為打江山人家也有一份呀。
你朱元璋坐皇位,我常遇春難道還不如沐英嗎[笑哭]但大明就兩京十四省,適合讓外姓國公鎮(zhèn)守的只有3個,云南、安南、遼東,這怎么分呢?
年輕一輩里,年紀較大的外姓,沐英、李文忠、藍玉,這就是3個了。
朱元璋同輩的外姓大佬,那更是一大堆,根本沒法分。
要是大明有140個省,朱元璋才懶得殺他們呢[捂臉]但大明就14個省,夠搞毛的[捂臉]
外姓功臣,必須封在邊鎮(zhèn)。
同姓藩王,以及外姓功臣的第二代,才可以封在內(nèi)地的。
張玉死了,朱棣就可以把張輔封在京城。而且張玉和常遇春不一樣,他是靖難功臣,常遇春是開國功臣。
張玉本身已經(jīng)是功二代了,不是功一代,因為他輔佐的不是朱元璋。
武則天需要跟王皇后、蕭淑妃爭家產(chǎn)[呲牙]但李弘、李賢死了之后,李顯、李旦只要哥倆爭就行了[捂臉]
因為家產(chǎn)到底是屬于老武家還是老王家,在他們的媽那一代就定下來了[捂臉]
伴隨著燕王朱棣兵進南京金川門,伴隨著燕王朱棣拜謁明太祖孝陵,伴隨著燕王靖難大旗插在南京城頭。從1399年夏七月在北平發(fā)起的靖難戰(zhàn)役,終于在1402年夏六月結(jié)束。
這場跨度四年,實際三年的靖難戰(zhàn)爭,以北平一方燕王朱棣勝利,以南京一方建文帝朱允炆失敗,結(jié)束。
燕王朱棣,以北平一隅之力,后又加上保定、永平兩府之力,統(tǒng)計三府之力,抗建文帝全國之力,進而取得勝利,難道真是如燕軍在靖難實際短兵相接之戰(zhàn)斗中,燕軍處于不利狀態(tài)下,三次忽起大風,使燕王大軍轉(zhuǎn)敗為勝后,燕王朱棣長拜于天之言?“此非人力,乃為天意?!?/p>
但無論如何,艱難險阻也好,腥風血雨也罷,在整整三年刀光劍影后,燕王朱棣,雄糾糾,氣昂昂,統(tǒng)領(lǐng)大軍,走在南京大街上,走向南京皇宮,走上了南京皇宮奉天大殿上,看群臣山呼“萬歲萬歲萬萬歲!”從此,中國歷史上,通過靖難戰(zhàn)爭,有了“永樂”年號,有了二十二年“永樂”年代。
靖難文臣武將,如文臣姚廣孝、郭資、金忠、袁珙、呂震、雒僉、李友直和武將朱能、丘福、張輔、張信、郭亮、房寬、薛祿等,作為燕王朱棣之“靖難功臣集團”中心成員,在燕王身后,緊緊追隨,同時走進南京皇宮奉天大殿。
明朝,建文時代結(jié)束了,永樂時代來臨了;明太祖朱元璋之"開國功臣集團,"逐漸“隱退”了,而明成祖朱棣之“靖難功臣集團,”逐漸崛起了。這似乎是勢不可擋。
明太祖之開國功臣集團,基本以南方文臣武將居多,又以“濠梁集團”為主。而燕王朱棣之“靖難功臣集團,”則多以北方人氏居多,足以燕王北平燕王“藩邸集團”為主。如姚廣孝、朱能、郭資、金忠等等。
從此,靖難功臣集團,作為永樂皇帝最為信賴,最為器重,最為依靠的群體,作為國家權(quán)力最基本的組織架構(gòu),從北平古城,走到南京,走向歷史舞臺中心,成為處于國家權(quán)力中心的一個群體。
永樂皇帝,其性格,自是酷似其父親明太祖朱元璋。但對于追隨自己“打天下”功臣,卻態(tài)度不同。朱元璋在后來采取清洗之舉,對待自己的功臣集團,以使自己的皇太孫朱允玟得以登基后,江山穩(wěn)固。但清洗的負面作用之一是,“朝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痹诰鸽y事起,老將似是還有耿炳文和郭英活躍舞臺上。所以,當耿炳文首先掛帥北伐燕王,戰(zhàn)爭出現(xiàn)一度出現(xiàn)不利,建文帝此時,似為“大帥”人才無人可派,只好派曹國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掛帥北伐。
李文忠,明初六大國公之一,朱元璋外甥,自是文武雙全,戰(zhàn)功赫赫。但景隆不是文忠,子似是不如父。一如戰(zhàn)國之趙國名將趙奢趙括父子,父何等英雄,而趙括卻留下“紙上談兵”之成語,卻有趙國軍隊四十萬長平之遺恨。而李景隆,重復(fù)了趙括之轍,更有甚者,是五十萬大軍,基本似是灰飛煙滅了。這似乎間接是,明太祖清洗其功臣集團之后果。
朱棣,登基后,未有如其父,而似是反其道而行之。雖性格如虎,脾氣似是暴烈。但是,對靖難功臣集團,出奇的好。沒有出現(xiàn)“清洗,”亦沒有出現(xiàn)“杯酒釋兵權(quán)”之舉。而是,長久的依靠與器重。使靖難功臣集團,得以在激烈戰(zhàn)爭后,休養(yǎng)生息。得以在休養(yǎng)生息中,茁壯成長。從而在和風細雨中,枝繁葉茂,樹大根深。
縱觀永樂皇帝幾項由后人廣泛稱道的幾個堪稱歷史大手筆工程,皆是靖難功臣集團主要成員負責實施籌辦。
一是營建北京。此項工程,為從南京遷都北京做準備,工程浩大。四年積聚人力物力財力,十四年建設(shè)建筑,實際上連續(xù)營建十八年,可謂時間久,任務(wù)重。誰為主要奉詔營建督建人,北京行部尚書郭資。郭資,靖難功臣集團主要成員之一。
二是下西洋。此項工程,歷史意義同樣偉大。永樂時代,六下西洋,廣泛傳播中華文明和威儀。從而,有了歷史上有名的鄭和下西洋壯舉。鄭和,同樣是靖難功臣集團成員之一,同樣是北平燕王“藩邸舊人?!?/p>
三是《永樂大典》編撰。誰是主要編撰負責人?大名鼎鼎姚廣孝。姚廣孝,可謂是永東皇帝的劉伯溫。其文韜武略,在明朝,可謂名列前茅。
四是永樂皇帝五征漠北。征漠北,戰(zhàn)線千里,后勤保障至為關(guān)健。后勤保障負責人是誰?先為北京行部尚書后為戶部尚書之郭資。當然,后勤保障負責人,有數(shù)人,亦有變動,但郭資,始終作為主要負責人之一,積極籌劃并辦理。
當然,還有幾項歷史大手筆工程,如征戰(zhàn)收服交趾即今越南,掛帥大將為靖難一號戰(zhàn)將之子張輔。張輔,繼父遺志,多立功于靖難戰(zhàn)爭,為文武雙全之人物,后封為英國公,活躍于明朝歷史舞臺,和靖難大將朱能,同為靖難武將代表人物。而靖難文臣代表人物,一為姚廣孝,一為郭資。
由此可見,永樂皇帝,關(guān)健時,關(guān)健事,首先想起,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人,”是靖難功臣集團成員。而靖難功臣集團成員,亦不負希望,不辱使命,出色完成任務(wù)。忠誠,團結(jié),才干出色,似是靖難功臣集團之主要基本特點。
靖難功臣集團之崛起,非一朝一夕,一事一由。兩者默默結(jié)合,心心相印,同心協(xié)力,元氣互和,相互支持,便成了雙贏之局之結(jié)果,便有朱棣穩(wěn)坐江山二十二年,便有了靖難功臣集團在歷史舞臺中心之崛起之精彩。
說起這事就不得不提朱元璋時期的兩大案 第一,洪武時期時期胡惟庸作為宰相威脅到了朱元璋的權(quán)威,也可以說是宰相制度威脅到了朱元璋的皇帝權(quán)利,因為朱元璋是草根出身,一步一步經(jīng)過爾虞我詐,出生入死取得的天下,所以他對權(quán)利的欲望要超過一般通過繼承當皇帝的人。所以他要大開殺戒,排除挑戰(zhàn)自己權(quán)威和潛在有威脅的人,這就有了胡惟庸案。 第二,藍玉作為洪武后時期的重要大將相當厲害,他立功無數(shù),最厲害的是深入現(xiàn)在的外蒙古殲滅了北元小朝廷,徹底解決了大明帝國的北面隱患。但是他在班師回朝的時候居然夜襲喜峰口,讓皇帝很不爽他。他和太子朱標交好,但是朱標死的早,他對朱允炆并不太感冒,并且有造反的嫌疑。朱元璋深知自己百年之后,朱允炆不是他的對手,所以為了朱家王朝的延續(xù)只能把他殺掉,這就是藍玉案。 兩個案子牽扯很多洪武重臣,這其實也為靖難之役的成功埋下伏筆。 再說朱棣。第一,他的出身要比他爹好,所以他沒有他爹那么多的陰暗面,心胸要比他爹寬闊。第二,朱棣的皇位畢竟不夠合法,所以他心里沒有太多底氣去殺跟隨他的功臣。第三,他登基之后接收了大量的前朝官員嫡系少,所以要團結(jié)跟隨他的人。第四,他能聽從姚廣孝的勸解,善待功臣。第五,永樂時期并沒有出現(xiàn)太霸道的,想挑戰(zhàn)他權(quán)威的臣子。 手機打字好累就這些吧。
朱棣的皇位是謀反得到的,也就是所謂的“逆取”,因為朱棣自己的嫡系在朝廷僅占是少數(shù),導(dǎo)致他登基后就面臨著文官集團的強大挑戰(zhàn),即使朱棣武力打敗了當時的朝廷,但是文官舊將多有不服氣,這個時候朱棣必須重用那些跟隨自己打天下的“靖難功臣”,才能制衡這些可能威脅皇位的文官集團,然后用溫水煮青蛙方式將反對他的官員邊緣化,讓自己的功臣掌握實權(quán),比如鄭和下西洋、遷都北京、五征漠北、編撰《永樂大典》等等,依靠的是“靖難功臣”。
同時,朱棣為了防止功臣權(quán)力擴大,也做了一些重要的防范措施。規(guī)定那些跟隨他的功臣不能直接指揮軍隊,而只是讓他們節(jié)制原來在建文帝朝廷中那些帶兵的將領(lǐng)。這樣一來,功臣和軍隊之間就不存在直接的從屬不會存在上下級關(guān)系,功臣們自然也就無法掌控軍權(quán)。
永樂皇帝朱棣是造反做了皇帝的,他之所以善待靖難功臣,無非就是他能鎮(zhèn)得住場子,而那些功臣也是忠心的,沒有對朱棣的江山構(gòu)成威脅!
朱棣本人就是造反起家才當?shù)幕实?,但朱棣這個人狠辣起來一點都不比朱元璋差,跟他一起靖難的功臣對面朱棣根本就沒有還手之力,大家都是一起造反吃大鍋飯的,維持朱棣的權(quán)力不就是維持大家的利益嘛,不可能窩里反,朱棣該給的爵位都給了,還有什么不滿意要對那張龍椅感興趣呢,何況朱棣這個人太狠,誰敢有那樣的想法啊,所以大家相處的很好,功臣沒有反心,朱棣自信自己能鎮(zhèn)得住場子,那就沒有理由去殺戮功臣了,留著功臣鞏固自己的子孫后代江山不就很好嘛!朱元璋之所以殺戮功臣,就是因為太子朱標早死,孫子朱允炆太軟弱無能鎮(zhèn)不住場子,所以為了大局考慮,朱元璋幾乎殺光了功臣,這種情況在朱棣這里不會出現(xiàn)!
朱棣有三個兒子,三個兒子都爭氣,長子朱高熾雖說長得很胖,但性格仁慈溫和,可能力一點都不差!當年朱允炆幾十萬大軍圍攻北京城,朱高熾組織軍民抵擋住了大軍的進攻,可以說朝廷的文臣和武官都是信服朱高熾這個太子的,長子有能力鎮(zhèn)得住功臣,也就沒必要殺戮功臣了!何況朱棣還有一個更牛的孫子朱瞻基,朱瞻基是朱高熾的長子,朱棣一直很喜歡這個能文能武的孫子,早早就立了他為皇太孫,說白了朱棣死后朱高熾當皇帝,然后就是朱瞻基當接班人,父子三代都安排好了,權(quán)力傳承穩(wěn)穩(wěn)的,哪還有功臣謀反的機會啊,所以靖難功臣就乖乖地當打工仔好好鞏固朱家的江山!朱棣一朝有威脅的不是靖難功臣,老是想謀反反而是朱棣的二子和三子,二子漢王朱高煦和三子趙簡王朱高燧老是不服大哥朱高熾,總想以老爸為榜樣來個“靖難”把大哥給推翻了,所以屢屢作出謀反的舉動,還曾經(jīng)起兵謀反,結(jié)果在朱高熾父子手下一點都討不到便宜,最后漢王被朱瞻基給干掉了,內(nèi)部藩王最大的威脅都鏟除了,剩下的靖難功臣就是一群聽話的小貓,實在下不去手,就剩下好好善待他們了,畢竟大家一起造反過,朱家不缺那點糧食!
靖難之役!唉,燕王朱棣一輩子被人詬病的事。在讀明史資料的過程中,這一段歷史一直是我比較關(guān)注的,也是感情投入最多的兩段之一?;蛘哒f是兩個人物,一位是今天的主角朱棣,另一位就是嘉靖帝。從歷史結(jié)果來看他們都是被“后世”或者“當世”者詬病。即使是土木堡被俘之后復(fù)辟的英宗也沒如此遭人唾棄!作為皇帝,這兩位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即使不是翹楚,也決不遜色于唐宗宋祖。這些,一句話兩句話說不清楚,還是回到題目,來看看這段歷史的端倪吧。
一、靖難之役誰之過?朱允炆?志高才疏之輩,不足而論,或者說如果換成太平順位,他最多是個平庸的守成之帝。朱棣之過?朱老四,一直不受待見,封個藩王還被安排在苦寒之地,心里好受才怪,心里百依百順才怪,心里沒有怨言才怪。朱標?史載忠厚之君,或許真是他即位,這一切都不會發(fā)生。禮教這東西雖然不好,但是父子君臣這一套,會讓朱棣失去道德上的人心。誰的錯呢?朱元璋。朱重八勇猛剛進了一輩子,殺功勛、殺貪官、殺宰相,就沒有他不敢做的??山Y(jié)果呢?留下了一個只有他自己可以鎮(zhèn)服的爛攤子。讓一個沒有兵權(quán),沒有充分朝堂斗爭經(jīng)驗的官二代,不,是官三代,去收拾朝局,去遍施皇恩,去收攏人心?哼哼,老朱小瞧了這些被他拿捏的服服帖帖的文官集團,小瞧了他們的陽奉陰違,小瞧了他們會因為一己私利把老朱家江山當賭注的信心和決心。靖難孰之過???朱元璋。
二、靖難真的是靖難嗎?上墳燒報紙,騙鬼吧!不過是老朱家為了皇帝這頂帽子的內(nèi)斗,叔侄相殘而已。如果真的只是叔侄相殘就好了,堆個土臺,拉上一圈繩子,讓這兩位叔侄拎刀赤膊上陣,砍個你死我活不就簡單了嗎?!雖然結(jié)果還是朱老四贏,但就真實了嗎?所謂靖難不過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一種粉飾手法,那么這個“大家”是誰呢?歸根結(jié)底還是文官集團。這場爭斗,以我的認知,應(yīng)該是中央和地方兩方面的文官集團、豪強勢力之間的爭斗。中央打算削藩,地方自然要反抗,就這么簡單。什么解民之倒懸,救蒼生于水火之中,都是遮羞布而已。朱允炆想削藩嗎?想過,但他同樣有著手足情深的羈絆,可他身邊的文官集團沒有,他們是赤裸裸的利益。同理,朱棣想造反嗎?想過,但那是自己爹任命的自己侄子做的皇帝啊。朱棣除了造反還有一個周公可以學習啊,那不一樣可以留個清名史載嗎?可他身邊的地方文官勢力可沒有這種想法,也沒有這么多選擇,他們與中央文官集團是水火不容的、是你死我活的、是赤裸裸一絲不掛的利益爭奪。所以兩個姓朱的被一幫為自己利益角逐的文官集團裹挾著進入了這段大歷史之中。
三、明成祖不是明太祖。就如我前面提到的朱重八一直是殺殺殺,勇猛剛進無以復(fù)加。朱棣在這個層面一點不含輸給他爹,從他掃北的決心和信心就可見一斑。但朱棣不同于他爹,或者我把朱棣想的更加高深一些,他看到了他爹的過錯吸取了經(jīng)驗。當他穩(wěn)定住朝局之后,他沒有消滅功勛集團,而是加大了酬勞的砝碼。為什么這樣做?個人分析基于三點:一是制衡。侄子的政權(quán)倒了,但是原有文官勢力是殺不盡剮不絕的,方孝孺就是一個試探性案例。所以不如留著現(xiàn)在的功勛集團與舊勢力斗,自己反而可以坐收漁人之利。二是重建。打仗就要死人,就要破壞生產(chǎn),現(xiàn)在仗打完了,讓誰重建這些?靠舊勢力肯定不行,只能靠“自己人”,這些功勛集團為了穩(wěn)固他們自己來之不易的利益也會死心塌地的干,何不留著呢?三是轉(zhuǎn)移。矛盾一直存在,并將長期存在。如果內(nèi)部不能解決,就要把視線轉(zhuǎn)移到外部。征北漠掃安南下西洋,修永樂大典,遷都修八臂哪吒城,讓新舊兩方勢力不斷的忙碌于這些能夠“流芳百世”又能“收獲頗豐”的工作里,他們之間即使再有內(nèi)斗也不會讓內(nèi)部矛盾過于激化,因為這幫家伙為了各自的“利”已經(jīng)忙的廢寢忘食了。
說的差不多了,絮絮叨叨,肯定有胡說八道的地方。歷史就是一片謎團,就是為了讓我們這些后人咀嚼回味暢想。留個我個人的暢想作為收尾吧:朱元璋你贏了!
朱棣能通過軍事手段上位有幾點:首先是太祖朱元璋執(zhí)政二十多年讓大明的統(tǒng)治深入人心(朱元璋時期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對百姓生活影響不大)。其次當時朱棣大哥二哥三哥相繼去世,這讓朱棣成了皇室最年長的成員,由他舉起靖難的大旗也算名正言順。朱棣早年參與過多次和蒙古的戰(zhàn)爭這種經(jīng)歷讓他成為一位出色的軍事家,由于朱棣尊貴的地位和出色的才干又有姚廣孝張玉朱能等人的竭力輔佐,使朱棣擁有了問鼎天下的實力。最后是建文帝君臣政治上的無能和優(yōu)柔寡斷讓朝野大失所望,最終失去了宗室和多數(shù)大臣的支持,導(dǎo)致江山易主。朱棣能成功最主要的是站在驅(qū)除韃虜,再造華夏的洪武大帝朱元璋身上,這才是朱棣底氣所在,這種高度是靖難功臣望塵莫及的。
因為永樂如光武,中興之主重打天下,還比功臣年輕。
皇帝對自己有信心,能壓倒功臣
朱元璋的那批人差不多沒了,建文的人也殺的差不多了,不用靖難之役的功臣用誰,哪有那么多人才啊
朱棣可是皇族出身,可不是他爹那種泥腿子出身,沒啥節(jié)操,一副地主老財?shù)淖炷?![捂臉][捂臉]
篡位聲名已經(jīng)夠臭了再搞個“肅清”,自己這個牌子還能立起來嗎?更何況,朱棣的起點(靖難造反)就全股老板,手下蹦噠的再兇都是給他打工。
朱棣能有一堆人在極度危險時不離不棄,關(guān)鍵是他能善待功臣,他分封領(lǐng)地,加官進級,把一些有本事的人團結(jié)在自己周圍,這樣一來鞏固了政權(quán),強化了自己的領(lǐng)導(dǎo)地位,問題就是如果朱棣到元末能不能有朱元璋的水平?我本人是傾向于朱棣的,因為他比朱元璋能打仗,亂世勢力起步比朱元璋要更強,投靠他的人也不會比朱元璋差,少,成祖的心機也不遜于太祖,但是為人上就不同了,朱棣首先真是中國唯一一個靠戰(zhàn)爭起家還善待功臣的。朱元璋殺老朋友那是不講情面的!永樂皇帝善待靖難功臣集團的根本原因,是收買人心,加強自己的統(tǒng)治!
眾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朱允炆與叔叔燕王朱棣之間爆發(fā)了長達數(shù)年的“靖難之役”。最終朱棣取得了“靖難之役”最后勝利,奪取了建文帝的皇位,是為明成祖。而很多人都認為明成祖不僅是明朝歷史上功業(yè)最高的皇帝,也是最像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帝。 靖難之役后,明成祖朱棣為什么沒有大殺反而非常重用功臣? 雖然是明朝最像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帝,明成祖登基后不僅像他父親那樣沒有大殺功臣,反而非常重用跟隨自己的這批靖難功臣。朱能、張玉(兒子)的不僅手握大權(quán),榮華富貴還世襲罔替,直到明朝滅亡都一等顯貴,而姚廣孝直到去世都是明朝頭號重臣。那么明成祖朱棣為什么要重用功臣呢? 靖難之役后,明成祖朱棣為什么沒有大殺反而非常重用功臣? 首先,明成祖朱棣的性格和手段雖然都很像朱元璋,但明成祖朱棣的眼光與心胸都要強于自己的父親。朱元璋屠戮功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出身底層,對官員階層有強烈的不信任感,而明成祖雖然不能說是出身富貴,但總是帝王之子,眼界和心胸確實和朱元璋不一樣。 靖難之役后,明成祖朱棣為什么沒有大殺反而非常重用功臣? 其次,朱元璋大殺功臣是有兩個特殊目標的。通過“胡惟庸案”殺功臣是為了廢除宰相制度,通過“藍玉案”殺功臣則是因為太子朱標早死而為皇太孫朱允炆清除威脅。而明成祖沒有這樣的特殊目標,自然也就不需要大殺功臣了。 靖難之役后,明成祖朱棣為什么沒有大殺反而非常重用功臣? 最后,因為明成祖的皇位是推翻合法皇帝得到了,也就是所謂的“逆取”,所以明成祖自己的嫡系班底在朝廷中是少數(shù),導(dǎo)致明成祖登基后就面臨著文官集團的強大挑戰(zhàn)。明成祖必須重用那些跟隨自己打天下的“靖難功臣”,才能制衡這些可能威脅皇位的文官集團。 靖難之役后,明成祖朱棣為什么沒有大殺反而非常重用功臣? 另外,明成祖登基后干了很多大事,比如鄭和下西洋、遷都北京、五征漠北、編撰《永樂大典》等等。而其中很多大事都遭到文官集團的反對,必須依靠功臣集團的支持才能做成。所以明成祖時期的很多大事都是功臣主持的,鄭和就是“靖難功臣”,而姚廣孝主持編撰了《永樂大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