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什么東西最重要,人才,這是《天下無賊》這部電影里面葛優(yōu)所扮演的那個角色,說的一句最經(jīng)典的話,其實在戰(zhàn)國時代也差不多都是這個道理。
秦獻公這個人是誰呢?他是秦孝公的老子,也就是說商鞅變法之前的一任秦國的君王就是個秦獻公,秦獻公也一直主持著能夠東出天下和三晉抗爭這樣一個事情。
其實正所謂虎父無犬子,一個孩子究竟有什么樣的脾氣?從他父親身上也能夠知道你比如說秦孝公,秦孝公是將自己整個國家都托付在商鞅的身上,讓商鞅主持變法,最終秦國得益崛起,你要說他這個思想沒有他老爹的影響,這一點是不可能的,也正是因為秦獻公和商鞅這一對組合太過于耀眼,所以我們一開始就會忽略掉秦獻公這個老秦人。
相比較于秦孝公而言,秦獻公這一輩子過的太凄慘了,十歲的時候秦國內(nèi)亂,他被人趕出了宮墻,然后整個人流亡在魏國30年,30年的時間吶,這么一段時間能夠撐下來也不容易,后來他回到秦國做了秦國的國君,并且在這之后主持著歷次對于三晉地區(qū)的作戰(zhàn)。
其實這一點大家也可以去想象,比如說一個人在大約百年前把到美國去學習了,到法國去學習了,到前蘇聯(lián)去學習了,(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fā)于石塘網(wǎng))然后回到中國它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給自己的祖國打分,就是哪些方面不如其它的國家?因為這些方面不如其它的國家,所以中國因此落后秦獻公也差不多是這道理,當時的秦國位于中原的最西邊兒,這個地方落后不說了,民風而且還有點兒低下。
有的時候想要改革,必須得先從思想入手,你比方說洋務運動為什么李鴻章最后說我練了一輩子的兵全是紙老虎?就是因為當時的清政府光靠技術光靠錢能夠續(xù)命嗎?不可能的事情,重要的是清政府的思想已經(jīng)迂腐到了骨子里面,這樣一個政府不可能留存下去。
對于秦國來講,此時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我們有土地我們也有要生產(chǎn)力,我們也可以生產(chǎn),唯獨缺的就是人才,但是為什么從秦穆公之后秦國的人才就一蹶不振了?活人殉葬。
秦穆公死了以后,跟他在一起的人才跟他在一起的那些戰(zhàn)士都跟隨他一起殉葬,秦國的人才整個就斷了一截,甚至因此其他國家的諸侯不愿意有人才過來投奔你秦國的國君,為什么?我之所以過來投奔你,我是要一個好前程的,結果我投奔你立下大功勞,你不獎賞我,不說我還得跟著你一起殉葬,我到底過來圖個什么?
所以秦獻公阻止活人殉葬這件事情很有可能就是從魏國的身上得到了相應的想法,由于魏國尊重人才,所以魏國在戰(zhàn)國開啟的第一階段稱霸整個中原,這一點所有的諸侯都看在眼里,所以在這之后所有人都開始招攬人才,手段也是五花八門,在魏國流亡了30年時間的秦獻公自然對這件事情再清楚不過,所以他首先提出來不允許活人殉葬,這一點恐怕是他在魏國和那些人才交流的時候,問他們說你們?yōu)槭裁床粊碛H過他們說我們?nèi)ジ陕锶チ酥蟊荒銈兝パ吃幔?/p>

無論何時,人都是最重要的資源,古代生產(chǎn)力低下,人口越多往往優(yōu)勢越多,人殉的存在是對各方面發(fā)展的極大阻礙。
秦獻公繼位之后,將在秦國沿襲了數(shù)百年的人殉制度直接廢止,而廢除人殉、阻人從死,也是當時秦獻公諸多改革措施之一,極大程度上推動了秦國的發(fā)展。
只不過,秦獻公僅僅是在制度上廢了人殉,實際上直到秦朝秦二世時期,人殉都存在著。

秦獻公名連,也稱公子師隰,他本是秦靈公的太子,然而秦靈公薨后,他的叔父嬴悼子奪取了秦國君位,也就是秦簡公,無奈之下,年僅十歲的公子連出走魏國避禍。
公子連在魏國待了將近三十年時間,一直都想要重回秦國奪回君位。
機會終究還是來了,秦簡公之子秦后惠公英年早逝,由其年近兩歲的獨子嬴昌繼位,也就是秦出公,不過嬴昌實在年幼,秦國被其生母秦小主夫人把持。
秦小主夫人執(zhí)掌朝堂時期,重用娘家外戚與近身內(nèi)侍,引起了群臣與秦國公室的不滿。
此外,秦小主夫人對臣下賞賜不知輕重收斂,把原本就不寬裕的秦國府庫弄得幾乎空竭,而缺錢的秦小主夫人下令加重稅賦,弄得秦國上下烏煙瘴氣怨聲載道。
在這種情況下,蟄伏魏國多年的公子連回秦,得到公室與群臣的支持,誅滅秦出公母子之后繼承君位,也就是秦獻公。

秦獻公繼位之后,迅速著手于秦國的革新,希望秦國走向富國強兵之路,而在其諸多的改革措施之中,有一條就是廢止承襲數(shù)百年的人殉制。
秦國的人殉制由來已久,周朝建立后,各諸侯國都繼承了商王朝的人殉制,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進入東周時代,不少諸侯國都實際廢除了人殉,唯獨秦國例外。
諸侯之中,秦國的人殉規(guī)模最大,持續(xù)時間最長。
雍秦時期葬于雍城的秦君共有二十一位,盡管《史記》中記載有人殉的秦君只有三位,但從考古來看,幾乎所有秦君都有人殉。
《史記》:秦穆公與群臣飲酒酣,公曰“生共此樂,死共此哀”,于是奄息、仲行、虎許諾,及公薨,皆從死。
也就是說,秦穆公與自己的三位臣子飲酒,半開玩笑的說:“我們君臣生前這么快樂,死后當然也要在一起?!笨赡芤彩呛榷嗔?,奄息等三人都同意了穆公的說法。
于是秦穆公薨后,奄息等三人都被送去做了人殉,這也是著名的“三良從死”的故事。

秦國人殉風氣,持續(xù)時間很長,上至秦君與諸多公室子弟,下至尋常貴族士大夫,都有人殉入殮的傳統(tǒng),直到秦獻公繼位,他當即就在法律上廢除了持續(xù)數(shù)百年的人殉傳統(tǒng)。
那么,秦獻公為何這么做呢?
第一,人殉折損人力資源,不利于發(fā)展
不管是在古代還是近現(xiàn)代,任何時候,人都是非常重要的資源。
農(nóng)耕文明時代,人口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更多的優(yōu)勢,因為人丁充足,才能創(chuàng)造更多的財富并提供更多的兵源,人越多的國家,實力越強悍在某個角度來說是對的。
或許,人殉是當時的一種地位象征,也或許是秦君用來打擊貴族力量的手段,但不得不說人殉的存在,極大程度上妨礙了秦國的發(fā)展。
先秦時期,用于人殉的除了少數(shù)貴族等特殊群體,大多數(shù)都是戰(zhàn)俘、奴隸等,幾乎全都是青壯年群體,他們都是當時發(fā)展的主力。
廢除人殉,能夠很大程度上阻止這些精壯人力的損失,而保全下來的這些人力躲過了人殉,自然能夠效力于秦國的發(fā)展。

第二,秦獻公早年坎坷,將心比心
原本,秦獻公作為秦靈公的太子,繼位應該是很順當?shù)模瑳]想到因為叔祖父秦簡公奪位,害得他出走魏國,寄人籬下幾十年,從懵懂少年熬到中年。
盡管作為秦國公子,秦獻公在魏國的時候日子還過得去,可他身份尷尬,難免時常遭人側目與欺辱,他這個落魄公子,真實的處境也很艱難。
正因為有過這段經(jīng)歷,所以秦獻公更加能夠體諒廣大尋常民眾的艱苦。
春秋晚期,山東各國紛紛開始廢除人殉這種野蠻落后的風俗,唯獨秦國還在堅持著,而在秦獻公看來,這也是山東六國瞧不起秦國,認定秦人兇蠻的原因之一。
廢除人殉也是人性的體現(xiàn),根本沒有必要為了所謂的身份彰顯等等,去傷害無辜的性命。

第三,聚集人心,以圖霸業(yè)
在秦獻公之前,秦國歷史上還有個非常著名的君主,那就是“三良從死”的主角秦穆公。
秦穆公時代的秦國四處征伐,進攻西戎,使得秦國的土地大規(guī)模增加,也奠定了后來秦國稱雄西戎的基礎。
然而秦穆公之后,秦國因為連年征戰(zhàn)元氣大傷,到處凋敝一片,加上連續(xù)出現(xiàn)無能之君,都無法重現(xiàn)輝煌,本來家底就不厚的秦國,愈發(fā)虛弱。
人殉制度的存在,不僅折損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更重要的是,由于人殉的存在,使得當時不少有才能的人,因為畏懼而不敢涉足朝堂為大秦效力。
秦獻公廢除人殉,使得很多有才之人更加放心出面,為秦國的發(fā)展獻言獻策。
雖然秦獻公在法令上廢去了人殉,但人殉仍舊繼續(xù)在秦國實際存在,直到秦朝二世而終,但后來秦國的人殉規(guī)模劇減,由此帶來的危害也極大減弱,幾乎可以忽略。


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廢除了在秦國流傳了300多年的人殉制度。秦獻公是依靠奴隸主貴族的幫助才登上秦國國君之位的,為什么要冒著得罪這些貴族的風險,迫不及待地廢除這項制度呢?原因有三:
一、秦獻公曾長期流落民間,深知人殉制不得民心
秦獻公父親去世后,叔祖父贏悼子篡位,害怕留下后患,將年僅10歲的秦獻公逐出宮墻,趕進隴西大山。從此秦獻公開始了長達30年的流浪逃亡生活,在秦國境內(nèi),秦獻公深徹地感受到底層民眾對殉葬制的痛恨;到達魏國后,接受了先進文明的熏陶,秦獻公對人殉制的弊端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二、人殉制使大量青壯年勞動力白白喪命,影響了秦國的發(fā)展
秦國的人殉規(guī)模龐大,一次就要幾十上百的青壯年奴隸陪葬;上行下效,宮室是這樣,貴族也有樣學樣,損失了很多的青壯年勞動力。
《史記·秦本紀》記載:前667年,秦武公去世后,
初以人從死,從死者六十六人。
前621年秦穆公嬴任好去世時
三十九年,繆公卒,葬雍。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針虎,亦在從死之中。秦人哀之,為作歌黃鳥之詩。
秦穆公用了177人殉葬(考古發(fā)現(xiàn),實際上有184人,可能是臨時增加的),大大小小的奴隸主都在用人殉,人殉數(shù)量甚至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
盛行的人殉制造成了惡劣的后果:一是秦國勞動力數(shù)量上不去,生產(chǎn)跟不上;二是其他國家百姓不到秦國來,秦國封閉落后;三是民眾情緒消極低落,缺乏安全感,害怕哪一天被主人拉去陪葬。
三、秦國的人殉制臭名昭著,天下士子視秦為虎狼之地,不肯入秦
陪葬秦穆公的,不但數(shù)量極大,而且還有戰(zhàn)功赫赫的奄息、仲行、針虎三兄弟。子車氏的這三兄弟,都有百夫不擋之勇,曾為秦穆公掃西戎屢立戰(zhàn)功,落得如此下場,百姓惋惜,創(chuàng)作了《黃鳥》這首挽歌:
交交黃鳥,止于棘。
誰從穆公?子車奄息。
維此奄息,百夫之特。
臨其穴,惴惴其栗。
彼蒼者天,殲我良人!
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秦國的賢者、有大功之臣都會被陪葬,誰還會到秦國來?誰還敢來?穆公之后,秦國沉淪了幾百年,文化落后中原一大截,在外人眼里秦國就是粗鄙、野蠻的代名詞。
孔子周游列國,很多國家都去過,就是沒到秦國,反映了當時天下士子的普遍心態(tài)。秦獻公在魏國多年,親眼目睹了文化對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性,上位后自然要廢除這一陋規(guī)。
綜上所述,人殉制影響了國家的發(fā)展,損害了國家的形象,故秦獻公登位后要馬上廢除。
參考資料:本文為原創(chuàng),參考了《史記》《資治通鑒》《詩經(jīng)》等史料,歡迎各位留言討論。

這個答案見于秦孝公之《招賢令》。
秦孝公時期,為了招賢納士,曾經(jīng)發(fā)布過一個《招賢令》,里面是這么講的:以前秦穆公管理期間,秦國那是真的強,東平晉亂、西攻戎翟,最后連周天子也不得不承認秦國是為西方諸侯之伯長,即“霸主”。但穆公之后,有秦厲公、秦躁公、秦簡公、秦出公四代之亂政,西河之地也被敵國所攻占,秦國也內(nèi)外交迫。直到秦獻公即位后,他想要收復秦穆公之前打下來的疆土,于是便修改了秦穆公時期留下來的惡政。

(秦國世系列表)
而“人殉制”,就是惡政,因此秦獻公就要廢除它!
秦穆公,又叫繆公,原名嬴任好,生年不祥,公元前659年即位之后,用百里奚、蹇叔等為謀臣,擊敗了晉國,滅亡了梁國、芮國、滑國;后來又用由余為謀士,滅掉了“戎翟”。至此,穆公拓地千里,最后稱霸西陲。
秦穆公于前621年去世。但秦穆公也干了一件讓人國人憤怒的事情,在《左傳》里有這樣的記載;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三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
我們都知道,秦國的體制也是分為多階段發(fā)展的,首先是秦穆公奠定了立國的基礎,秦孝公建立了良好的制度,秦惠文奠定了霸業(yè),最后秦始皇才一統(tǒng)天下。

(秦穆公時秦國地圖)
但是在當時,秦穆公稱霸西陲之后,他再也找不出秦國前過的方向,于是便利用“殉喪制度”來把這些功臣全部解決掉,免得這些功臣會危脅到他后輩子孫的國君之位。
有人認為,這是因為秦穆公因為沒有建立起良好的制度,春秋時期也絕對沒有什么“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和“君要臣死,臣不得死”這樣的說法,因此便出現(xiàn)了“殉葬者一百七十七人”這樣的悲劇。這里面就包括有子車氏的三個兒子奄息、仲行、針虎這樣的有功之臣。
一百七十七名有功之臣被殉葬之后,秦國的國人憤怒了,大家為秦國打生找死,為君王拋頭顱灑熱血,沒想到最后卻換回了這樣的結果。于是國人與秦國的公室產(chǎn)生了隔閡、絕裂,大家也再不愿意為這樣的公室效力了,并且還要賦《黃鳥》而歌,來表達這種憤怒。

(國人對于殉葬的哀怨和憤怒)
交交黃鳥,止于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仲行/針虎)。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國風·秦風·黃鳥》
隨著這首歌的流行開來,秦國的國人一談起秦國的公室,就是除了唾棄還是唾棄,(春秋時人就是這樣的恩怨分明),而東方諸國的人才也從此不再往秦!
因此,秦國內(nèi)得不到國人的支持,外也得不到人才的輔助,于是越來越弱,經(jīng)歷了秦厲公、秦躁公、秦簡公、秦出公四代亂政之后,更是被東方諸蔑視為“西戎之國”,沒有文化的國度。

(秦獻公劇照)
因此,秦獻公上位之后,他一眼就看穿了這個問題所在,為了要收復西河之地,為了要振興秦國,為了要嬴得天下人才的對秦國的向往。他就要想辦法來彌補國人與公室的隔閡,來爭取到國人的支持。
因此,這就為廢除“人殉制”,創(chuàng)造了時機、條件和必要!
文——千古

因為殉葬制度已經(jīng)成為秦國內(nèi)部飽受爭議的制度,從另一方面來說,秦獻公之所以會廢除殉葬制度,可能是因為他不忍心讓人陪葬者白白死去(歷史并沒有說明),不過從實際現(xiàn)實出發(fā),秦獻公是為了替秦國保留身體健康的青壯年勞動力。
要了解秦獻公為什么要廢除秦國的殉葬制度,就要先來了解古代時期的殉葬制度是怎么樣的。
殉葬制度的起源以及作用
殉葬起源于商代,由于商人在宗教信仰上相信人死后會到另一個世界繼續(xù)生活,由此誕生了“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殉葬觀念,當一個貴族死去以后,往往需要幾十到數(shù)百人為其陪葬,意指到另一個世界繼續(xù)服務主人。
同時,被迫殉葬的奴隸還有身份之別,譬如有武士、家丁、妻妾,在人數(shù)上并沒有硬性的標準執(zhí)行,往往隨喪事操辦者的個人身份和勢力來決定,因此,殉葬除了出于宗教上的考慮,也有用來表現(xiàn)身份的需要,或者滿足去世者的個人需求。
民間社會對殉葬制度的看法
及至商代以后,周朝以及各諸侯都延續(xù)了殉葬制度,《墨子·節(jié)葬》篇曾經(jīng)提到過明確的殉葬標準:“天子殺殉,多者數(shù)百,寡者數(shù)十;將軍大夫殺殉,多者數(shù)十,寡者數(shù)人”,但墨子本人并不贊同這種所謂“厚葬”的習俗,包括當時社會民間對殉葬這種習俗也深惡痛絕。
在《墨子·節(jié)葬》中墨子提到“故古圣王制為葬埋之法,曰:“棺三寸足以朽體,衣衾三領足以覆惡。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壟若參耕之畝,則止矣。”死則既以葬矣,生者必無久哭,而疾而從事,人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此圣王之法也?!?/blockquote>這是他倡導上層貴族階級應該學習古代圣王(堯舜禹)制定的下葬辦法,只要棺材能夠放置身體,衣服能夠遮掩身體腐爛的氣味,不要埋的太深以免污染泉水,不要埋的太淺以免散發(fā)臭味就可以了。同時,他還對上層貴族階級采取的厚葬制度提出了批評:
今王公大人之為葬埋,則異于此。必大棺、中棺,革阓三操,璧玉即具,戈劍、鼎鼓、壺濫、文繡、素練、大鞅、萬領、輿馬、女樂皆具,曰:必捶<土余>差通,壟雖凡山陵。此為輟民之事,靡民之財,不可勝計也。其為毋用若此矣。
譬如在秦穆公時代,秦穆公去世后,殉葬者足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還包括奄息、仲行、針虎這個當時在秦國享有賢名的大臣,秦國民眾聽說這件事情后,就寫了一首被收錄在《詩經(jīng)》里的詩歌《黃鳥》來控訴殉葬制度的殘忍,以及對失去賢良的惋惜。
交交黃鳥,止于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交交黃鳥,止于桑。誰從穆公?子車仲行。維此仲行,百夫之防。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交交黃鳥,止于楚。誰從穆公?子車針虎。維此針虎,百夫之御。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應該說,殉葬制度作為當時上層貴族階級的一種既自私又殘忍的陪葬制度,在社會上已經(jīng)引起普遍的不滿和反對。
秦獻公廢除殉葬制度的現(xiàn)實考慮
殉葬制度并不是君主的特權,而是普遍流行于貴族之間的一種下葬制度,秦代的殉葬制度開始于秦武公時期,《史記·秦本紀》記載“武公卒,葬雍陽。初以人從死,從死者六十六人”,但殉葬制度并不是只在君主之間執(zhí)行。
所以,它帶來一個很現(xiàn)實的問題就是:當上層貴族階級流行這種下葬制度的時候,就會造成大量的人口損失。大家覺得說這種話似乎有點危言聳聽,因為上層貴族在選擇殉葬品的很重視質量和數(shù)量,并不是說隨便拉幾個人來殺掉埋在一起就行了。
從商代挖掘出來的墓葬群中,現(xiàn)代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了身份不一的殉葬者,譬如前文提到的有武士、有家丁、甚至還有專門負責養(yǎng)狗的以及妻妾。譬如在《西京雜記》中以野史傳聞的方式記載了周幽王的墓葬說“幽王冢甚高壯。羨門既開。皆是石堊。撥除丈余深。乃得云母。深尺余。見百余尸蹤橫相枕借。皆不朽。唯一男子。余皆女子?;蜃蚺P。亦猶有立者。衣服形色不異生人?!?/p>
而秦獻公時期,秦國偏居西陲,人口稀少,當貴族去世后都會挑選各色不等的人來為自己陪葬,無形之間就造成了秦國人口的流失,而且這些貴族往往都會選擇那些正直青壯年的健康男性或女性陪葬,無形間更讓秦國白白失去了珍貴的勞動力。
而秦獻公上臺后并就意圖振作秦國,所以他廢除殉葬制度實際上有兩方面的好處:
可以為他贏得名聲和下層人民的擁戴。
為秦國的崛起保留勞動力乃至人才。
可是,盡管秦獻公雖然廢除了殉葬制度,但并不表明它就從此消失匿跡,秦始皇駕崩后,秦二世以“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為理由,因此“皆令從死,死者甚眾。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樹草木以象山?!?/p>
可見,殉葬制度實際上一直存在,及至清朝時期才推出歷史舞臺,作為一種歷史的特殊產(chǎn)物,它其實是上層貴族階級為了滿足自己的一己私欲或者某種政治目的而衍生出來的畸形制度。

秦獻公是在魏國成長的,深受中原文明的影響,而秦國地處西陲與犬戎交界,到了戰(zhàn)國初期文明仍然比較落后,有著“人殉”這一殘忍的制度。
秦獻公登基時,秦國就是一幅爛攤子,百弊叢生,而且河西之地也被魏國奪去,若再不進行整治,秦國亡國指日可待,特別是“人殉”制度,不僅使得國內(nèi)人心惶惶,而且讓中原國家鄙夷不已,被打上“西戎”的標簽,羞與秦國為伍,中原人才也是唯恐避之而不及,都不愿到秦國來發(fā)展。
而且“人殉”制度讓本來人口就少的秦國更加民力匱乏,生產(chǎn)力大大降低,不利于國家的經(jīng)濟建設,所以秦獻公一上臺,就廢除了“人殉”制度。

收羅人心

人殉制度是早期的一種葬制,但是到了周朝,這種葬制基本上被廢除,只有一些極其落后野蠻的民族還保留這種落后的制度。比如秦,就因為它直到戰(zhàn)國時期還保留有這種人殉制度,因此很為東方列國所瞧不起,視為戎狄。秦穆公死時,因為死后子車氏五子陪葬(《詩經(jīng)·秦風·黃鳥》),受到東方列國從貴族到平民的大加撻伐。在東方列國,別說人殉了,就是用人形陶俑陪葬都為人所不恥,孔子就就詛咒用陶俑殉葬的人說“始作俑者,其無后乎!”(那些制作陶俑來陪葬的人,一定會斷子絕孫的?。┣孬I公,一心想要恢復穆公霸業(yè),聚人心,知人理,并想出函谷指向東方,潛在的有種向東方列國強國靠攏的意思,因為戰(zhàn)國時期的秦國處于“天下卑秦”的一種尷尬局面,列國孤秦,羞于結盟,不管作為那種考慮,獻公一繼位變廢除了人殉職,這也提現(xiàn)了秦獻公迫切恢復國家實力,增強列國外交的內(nèi)心心理!

楚國的變法和魏國的改革徹底堅定了秦獻公的心。公期望著有朝一日能緊握秦國政權,將這個在流亡期間學到的經(jīng)驗應用在秦國身上,如果這樣,秦國必然強大秦獻公在魏國學到了這層道理。同時,他也從統(tǒng)治者身上尋找間題。對比秦兩國的國君,秦國從秦厲共公起就不曾出現(xiàn)過一個英雄般的君主。無論是魏文侯,還是其后的魏武侯,都具有非凡的政治魄力和戰(zhàn)略眼光,更兼文侯其人,有識人之能,容人之量,方可籠絡眾多賢臣。因此,在魏文侯、魏武侯和楚神王這些君主身上,秦獻公看到了一個強國的統(tǒng)治者理應具有的品質,便將這些品質學了過來。秦獻公在魏國期間學到的治國方法可謂不少。這全賴于他那顆堅決復興國家的心,如果換了別人,在魏國安逸地過著日子,三十年過去,只怕全然忘掉了自己國家的疼痛。秦國有這樣的君主,又何愁不復興呢?看來,秦國百姓這次的賭注是下對了。這個君王在自己即位的第一年,便開始改變了秦國的生活。 秦獻公元年(公元前384年),獻公剛在人民的歡呼下登上君主位子,忽然就做出了一件轟動秦國的改革一廢除人殉制度。人殉在秦國有多年的歷史,它除了讓貴族大夫們彰顯自己的身份地位外,對于秦國的發(fā)展毫無益處。若在國家盛時,對于人口的需求不高,人殉制度的缺點自然也不會太明顯??傻搅饲孬I公這年代,對于人口尤其是青壯年的需求提高,人殉制度奪取生產(chǎn)力的缺點便暴露無遺。因此,秦獻公的廢除人殉制度意義非凡。它從根本上制止了秦國生產(chǎn)力和兵源的缺乏。而有了生產(chǎn)力,秦國的農(nóng)業(yè)和工商業(yè)便興盛起來,秦國的經(jīng)濟也因此而重回平穩(wěn)發(fā)展的軌道。至于有了兵源,這對于秦國軍事的貢獻,自是不用多這之后,秦獻公做了第二件大事一一遷都。秦獻公將都城從本來的雍城遷到了秦國東部、地近河西地的標陽(今陜西西安間良區(qū)武屯鄉(xiāng))。這櫟陽地近河西,秦獻公的這次遷都之舉一來向秦人表明了自己奪回河西之地的決心。另一方面也使得自己遠離舊都雍的束縛,因為在這里聚集了一大批有權有勢的貴族。除此之外,秦獻公還繼續(xù)推廣當年由秦簡公頒布的初租禾。初租禾對于土地私有的認可,對于地主來說當然具有誘惑,但對于貴族來說,卻無疑暗中剝奪了他們的權利。因此,初租禾在東部邊防地區(qū)推行得較為順利,在西部以雍城為中心的貴族聚集地便受到了很大的抵觸。 另外,初租禾作為支持地主的政策,還經(jīng)常引起貴族和地主之間的沖突秦獻公對于兩者之間的沖突,采取了平衡緩和的政策。他沒有硬性地要求奴隸主貴族實行自己推行的初租禾,為了拉攏這些貴族,秦獻公和當中最有勢力的家結成了煙緣。對于地主階級,秦獻公在他們之中挖掘人才,從中選拔官員地主的勢力變大,從而平衡其與奴隸主貴族之間的力量。秦獻公以聯(lián)煙和寬容的方式對待貴族階級,同時又讓實行的政策偏向地主的和農(nóng)民在這種兩平之下,秦獻公拉找了子貴族勢力的同時、,也獲得了地主階層的支持。 因此,秦國漸漸有了復蘇的勢頭。這之后,秦獻公還在國家的各個方面實行各種改革。在秦獻公的改革之后秦國的國力漸強,人口增加,經(jīng)濟復蘇,軍事素質也提高了不少。但是,當貴族們看造了秦獻公的政策后,便明白了這些政策都是以犧牲自己的利益為前提的因此,秦獻公的改革引起了部分貴族的不滿,也因為這個原因,改革在秦獻公這里才無法跨出更大的一步。當國內(nèi)的改革引起了貴族的抗議時,秦獻公便想出了對外戰(zhàn)爭從而轉移國內(nèi)關注點的方法。于是,在秦國經(jīng)歷了秦獻公的改革而開始有萬物復蘇的美好景象時,秦獻公便將眼光放到了外國。而在秦獻公的眼睛里面,首當其沖的便是在自已東邊的韓、魏兩國。

秦獻公(前424~前362),是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第31位君王,嬴姓,名師隰(xi),他是秦靈公之子,秦孝公嬴渠梁之父。
老爸秦靈公去世后,本來應該由當時是太子的秦獻公繼位(秦獻公當時被人稱為:公子連)。
然而靈公的叔叔、也就是公子連的叔祖父嬴悼子不講道德,乘機奪得君位,史稱秦簡公。
當時只有10歲的公子連,就這樣丟了屬于自己的王位。為了防止叔祖父斬草除根,在仆人的保護下,公子連一行人逃到東邊的鄰國魏國避難,公子連開始了長達29年的流亡生活。
轉眼多年過去了,秦簡公去世,其子齊惠公繼位。
秦惠公在位13年后去世,由其子秦出公繼位。
秦出公繼位時年紀兩歲,由她的母親垂簾聽政,其母重用外戚和宦官,這就和秦王室的子孫產(chǎn)生了矛盾。
為了籠絡這些貴族,秦出公的母親就動用國庫大肆賞賜,借以籠絡人心,這樣一來國庫空虛,繼而加大賦稅,秦國百姓怨聲載道,秦國出現(xiàn)了動亂。
此時,在魏國流亡的公子連看到的機會,就在魏國國君的支持下,回國奪了王位。最終38歲的公子連奪回了屬于自己的王位,史稱秦獻公。
司馬遷的《史記》記載,秦獻公繼位的當年廢除了人殉制,這是為什么呢?
人殉使秦國衰敗
殉葬是古代一種丑陋的喪葬制度,上起自商朝。
古人認為人死后到了另一個世界生活,當初陪葬的是器皿和一些日用品。到后來君王和奴隸主害怕在另一世界寂寞,就強迫妻妾仆人殉葬,甚至活埋不愿意殉葬的人,這就出現(xiàn)了人殉。
考古學家發(fā)掘的一些殷商時期的陵墓,里面都有許許多多的陪葬者。
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殉葬逐漸減少,中原地區(qū)基本絕跡了,這和人類文明程度有關系,但是邊遠地區(qū)仍然保留著人殉陋習。
秦朝處在邊陲西北,與夷狄相鄰,受其影響一直保留著人殉。
比如秦武公殉葬66人,春秋五霸之首的秦穆公殉葬者達177人,其中有三位秦國良臣。
原來秦穆公深受人死如再生的影響,為了在另一個世界不寂寞,病重的時候,和三位輔佐他的重臣:奄息、仲行、針虎喝酒。
等把三位良臣灌的暈暈乎乎的時候,穆公問:“咱們生前同樂,我死后咱們還能不能同樂呢?”
不知是酒精的作用還是忠心耿耿,三位良臣表示愿意殉葬,表示到另一個世界與君上同歡樂,結果穆公死后就把三位良臣帶去了另一世界。
人才到了另一個世界,后來繼任的大臣都是碌碌無為之人,秦國再也沒能力東征了,自此秦國失去了春秋霸主之位。
秦穆公廣地益國,東服強晉,西霸戎夷,然不為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棄民,收其良臣而從死。且先王崩,尚猶遺德垂法,況奪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復東征也。”
秦獻公廢人殉
史記記載:獻公元年(前384年)即獻公繼位的當年就廢除了人殉制。
獻公廢除人殉,是出于要振興秦國的目的,人殉造成了秦國勞力上的流失,殉葬的都是一些精壯勞力,大規(guī)模的殉葬破壞了生產(chǎn)力。
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中的霸主,由于殉葬等各種原因使秦國逐漸衰敗。到了獻公繼位的時候,秦國已經(jīng)破敗不堪。沒有能力東擴,還被鄰國魏國欺負。
由于獻公在魏國流亡29年,寄人籬下體會到了底層人的生活,他同情奴隸,到后來他為了遠離奴隸主聚集的雍城,遷都到了櫟陽。
他之所以選擇把王位傳給次子嬴渠梁,也是出于嬴渠梁更貼近底層百姓。同情奴隸,這也是獻公廢除人殉的原因之一。
秦獻公決心要振興秦國,繼位后就要招賢聚能,秦穆公給人才留下了很壞的印象,那就是誰做了秦國君王的良臣,最后還得陪他君王去死,這樣一來誰還愿意輔佐秦國國君呢?為了免除人才的后顧之憂,獻功廢除了人殉,向世人表明好好干,我不會把你們帶到另一個世界去。
廢除人殉就是獻公的第一項變革。獻公在魏國待了29年,期間了解到中原內(nèi)地已經(jīng)廢除了人殉,他繼位的第一個舉動就是把這種文明帶到秦國。
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人殉確實阻礙了秦國的發(fā)展。古人活的壽命又短,一些青壯年被活埋不利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加上祖先秦穆公殉葬良臣的做法,造成了秦國的衰敗。
獻公為了防止這種殉葬制度愈演愈烈,果斷廢除,表明了他要變革的決心,獻公雖然變革不夠徹底,但為秦國的復興做出了貢獻。
- 下一篇:你見過他人盤的最離奇的東西是什么?
- 上一篇:為何感覺奇瑞熱衷于給新車起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