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是自西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立國,厲經(jīng)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滅亡,共有705年的歷史。
到隋煬帝時期,高句麗已經(jīng)擁有一支強大而英勇善戰(zhàn)的軍隊,兵種齊全,裝備精良,軍事理論及戰(zhàn)術思想先進,防御手段完備,成為東亞強國。隋煬帝三次發(fā)兵征討,都未能獲勝。至唐貞觀年間,更是強盛一時,數(shù)次攻打唐朝屬國新羅。
唐貞觀十八年(644年)高句麗又攻新羅,新羅派使者到長安,向唐太宗求救。太宗要求高句麗停止戰(zhàn)爭,遭到拒絕。于是唐太宗以保護屬國的名義,發(fā)兵征討高句麗。其實在太宗心底,還有一個根本原因就是‘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后嗣因士馬強盛,謀臣得從征討,喪亂方始,聯(lián)故自取之,不留后世憂也’,是為了唐朝今后的發(fā)展鋪平道路。
唐太宗決定御駕親征,命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領兵四萬,從萊州海路向平壤進軍;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軍六萬自遼東進軍。初,唐軍先后攻克了玄蕪、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后黃十座城,斬首4萬余級,給高句麗軍隊以重大打擊。七月唐軍圍攻安市城,由于城高壕深,守軍殊死抵抗,直至九月,唐軍未能攻克。時近深秋,遼地早寒,草枯水凍,糧草將盡,軍馬難以久留,于是太宗下令班師回朝。此戰(zhàn),唐太宗因為沒有消滅高句麗而認為沒有成功。
回朝后,唐太宗總結經(jīng)驗和教訓,認為高句麗依山為城,易守難攻,應派偏師持續(xù)進行騷擾,使其疲于應付,耽誤農(nóng)時,難以生產(chǎn)。用不了幾年,高句麗就會因糧荒而土崩瓦解,再以大軍猛力一擊,定可消滅高句麗。于是此后多年,唐軍都有小股軍對高句麗進行襲擾,使得高句麗疲于奔命,從此國無寧日。
唐高宗時期,永微六年(655年),高宗命營州都督程名振和左衛(wèi)中郎將蘇定方,率軍擊高句麗,殺敵數(shù)千,獲勝。
顯慶三(658年),營州都督程名振、右衛(wèi)中郎將薛仁貴攻高句麗赤峰城,撥之,程名振打敗了來援的高句麗大將豆方婁,并斬首五千余級,薛仁貴在橫山擊破了賊將溫沙門,斬首七千余級。
顯慶五年(660年),唐朝派蘇定方、劉伯英、程名振分別進攻高句麗,獲勝。
龍朔元年(661年),高宗派任雅相、蘇定方、蕭嗣業(yè)率軍水陸分道并進,蘇定方在壩江擊敗高句麗軍,包圍平壤城,任雅相乘涼渡水,打敗高句麗軍,斬首三萬余級。
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命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軍進擊高句麗,唐軍連下16城,斬敵首五萬余級。
唐朝對高句麗連續(xù)不斷地進行軍事進攻,動搖了高句麗的國本,為滅亡高句麗奠定了基礎。
總章元年(668年),唐朝派薛仁貴、李世勣各領大軍,分道并進,進攻高句麗。薛仁貴在扶余大破高句麗軍,殺敵兩萬多,扶余、川中等40余城望風而降。李世勣也右薩賀水大敗高句麗軍,斬首三萬余級,并乘勝攻占了大行城。唐軍一路凱歌高奏,進至平壤城下,包圍平壤一個多月,在唐軍的猛烈攻擊下,最終城破,生擒高句麗王高藏及文武大臣百余人。
唐朝攻下高句麗后,一方面把大量的高句麗人遷到江淮之南,另一方面在高句麗設置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個縣。任命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從鎮(zhèn)守。至此,高句麗在唐王朝的持續(xù)攻擊下最終滅亡。
從貞觀十八年(644年)至總章元年(668年),唐朝共用了24年,才將窮兇一時的高句麗滅亡。
‘不留后世憂’,唐太宗可稱一代賢君。
- 下一篇:開發(fā)商延期交房一年,如何退房?
- 上一篇:姜昆為什么深受廣大老百姓喜歡愛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