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怎么理解“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這句詩?
前言
這兩句詩的作者是明朝那個被腰斬的詩人高啟,是其《詠梅九首》第一首的頷聯(lián):
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fēng)愁寂幾回開。
一、文字獄的犧牲品 高啟其人
高啟(1336-1374 )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詩人,字季迪,號槎軒,是長洲即今江蘇蘇州市人。
高啟在元末隱居吳淞青丘,自號青丘子。沒想到,在明朝卻遭遇橫禍,不得善終。
高啟與劉基(劉伯溫)、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作者)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杰", 又與王行等人號"北郭十友"。
入明以后,高啟被推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并受命教授諸王。后來高啟受到朱元璋的召見,準(zhǔn)備授予其戶部右侍郎,力辭不受。
高啟回到吳淞青丘以后,與蘇州知府魏觀稱為好友,結(jié)果受到了牽連。這個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而高啟曾為之作《郡治上梁文》,其中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因此連坐腰斬。
高啟被牽連一事,不僅僅單純?yōu)榱恕犊ぶ紊狭何摹芬患拢瑩?jù)說高啟以前就因為作詩惹得朱元璋不悅,只是皇帝沒有發(fā)作而已。
《明史》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文苑一中記載:
啟嘗賦詩,有所諷刺,帝嗛之未發(fā)也。及歸,居青丘,授書自給。知府魏觀為移其家郡中,旦夕延見,甚歡。觀以改修府治,獲譴。帝見啟所作上梁文,因發(fā)怒,腰斬于市,年三十有九。
二、詠梅詩簡釋
1、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
瓊姿,是指梅花的倩影,她應(yīng)該生活在天上的瑤臺呀,這是誰把她請到了江南,處處可見呢?
合,是古入聲字,屬于仄聲。瓊姿只合在瑤臺,平平仄仄仄平平。
2、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高潔的梅花,如同隱居于雪山中的隱士,又如同月光之下,在樹林中款款而來的美麗女子。
頷聯(lián)對仗,用了兩個比喻。高士贊其心靈精神之美,美人贊其外形的美麗。
3、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七律的頸聯(lián)也必須對仗。這副對聯(lián)用了北宋林逋《山園小梅二首》的典故: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fēng)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疏影、暗香,幾乎是詠梅的符號了。在高啟的詩中,上聯(lián)用疏影,下聯(lián)卻不能用暗香。
因為“暗香漠漠苔“,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因此把暗改為殘,殘香漠漠苔,平平仄仄平。
橫斜水清淺,平平仄平仄,俗稱錦鯉翻波,是平平平仄仄的變格。
4、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fēng)愁寂幾回開。
這里又用了典故,何郎,指南朝的詩人何遜,作有《揚州法曹梅花盛開》等詠梅詩:
兔園標(biāo)物序,驚時最是梅。銜霜當(dāng)路發(fā),映雪擬寒開。
枝橫卻月觀,花繞凌風(fēng)臺。朝灑長門泣,夕駐臨邛杯。
應(yīng)知早飄落,故逐上春來。
何遜走了以后再也沒有好的詠梅詩了,梅花受到冷落,自己孤獨地開落在東風(fēng)里。
三、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其中的兩個典故
這兩句詩,是這首七律中的亮點。特別是第一句,寫出了梅花所象征的人格精神。
1、雪滿山中高士臥
雪滿山中,表示并非山中美麗的雪景,而是相對于錦衣玉食這種生活來說,高士的生活還是比較艱苦的。這正是梅花凌霜傲雪的特點。
高士臥雪,是東漢袁安臥雪典故的化用,表示賢人生活貧寒卻清操自守?!逗鬂h書 · 袁安傳》 注引晉·周斐《汝南先賢傳》:
時大雪積地丈余,洛陽令身出案行,見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門,無有行路。謂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戶,見安僵臥。問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餓,不宜干人?!钜詾橘t,舉為孝廉?!?/p>
2、月明林下美人來
月光中的林下美人,用的是《龍城錄》中趙師雄的典故 :
隋開皇中,趙師雄遷羅浮。一日天寒日暮,在醉醒間,因憩仆車于松林間,酒肆旁舍,見一女人,淡妝素服,出迓師雄?!迸c語,但覺芳香襲人。至酒家共飲,有綠衣童子,笑歌戲舞。師雄醉寐,“但覺風(fēng)寒相襲,久之東方已白,師雄起視,乃在大梅花樹下。
結(jié)束語
有人說,袁安臥雪在城中,不是山中,趙師雄故事中的美人,是在酒店,不符合梅花的形象。
典故的化用不是一成不變地照搬,此種人不可言詩也。
@老街味道
雪滿山中高士臥,說的是梅樹,沒葉象個山中隱士一樣,不俗風(fēng)雅,
月明林下美人來,梅花常常在一夜之間競開,就象美人悄悄的走來,…………
這句詩出自明代詩人高啟的《梅花九首》,它的意思是把梅花比作高尚之人、美人,用雪的潔白,月的明朗,高士的情操,美人風(fēng)彩,寫梅花的高潔與風(fēng)范。
高啟,字季迪,號槎軒,元末明初的著名詩人, 長洲即今江蘇蘇州市人。
他與劉基(劉伯溫)、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作者)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杰", 又與王行等人號"北郭十友"。
這句詩就是他《詠梅九首》第一首的頷聯(lián),全詩為:
詠梅九首
一一高啟
瓊姿只合在瑤臺,
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臥,
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
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
東風(fēng)愁寂幾回開?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高潔的梅花,就如同隱居在雪山中的隱士一樣,又如同月光下樹林中輕輕走來的美女。
可以說,詩人的《梅花九首》,是一組精心而作的組詩,他以形寫德,意寓深刻。
特別是其中的“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更是點睛之筆。在這里,詩人引用了兩個小故事,漢袁安擁雪與隋趙師遇梅仙的故事,這里的“臥”與“來”字的運用,使場景及人物形象立刻鮮活起來。讓人仿佛看到了“梅花雪地高士臥,林中仙子緩緩來”的美景。
用梅花的純、潔來比作高士、美人的品德、美麗。前半句突出的是靜,用潔白的雪,贊揚高雅之士的美德,后半句則以月光的清明潔,來比喻美人的風(fēng)姿。
細(xì)品這句詩,詩人寬廣的心懷,樸素的感情,既描繪了梅花的品格,也贊美了梅花動人的風(fēng)姿,讓人既親切又熟悉,又賦予了人們較大的自由發(fā)揮和想象空間。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中國古代有四大名著,其中《紅樓夢》是最精典的。熟讀此書,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曹學(xué)芹的文學(xué)涵養(yǎng)深奧,他所涉獵之內(nèi)容博大且包羅萬象。他在執(zhí)筆《終身誤》的曲子中,有這么一句話:“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其構(gòu)思之巧妙,是不是“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的引用。那么此兩詩句又出自何人之手?
古語:梅花出自苦寒來。歷代文人雅士多以梅為傲,詠詩者也頗多。元末明初的著名詩人高啟因受到唐大詩人杜甫的影響,進而連作《梅花》九首。
其中第一首中的三、四句,就是“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這就是“梅花”獨立中的自然態(tài):雪中臥、林下美。曾幾何時,毛澤東主席對此兩句記得最情,也贊譽不己。
此兩詩句雖然說是高啟所作,但他也是借用典故來烘托和固化梅花之圣潔的。那么到底有何典故呢?
雪滿山中高士臥:指漢代時的袁安,身在洛陽期間,有一天大雪封門,他只能僵臥于室內(nèi),門外卻是深雪數(shù)尺。
月明林下美人來:據(jù)說隋朝的趙師雄,有一天過羅浮山時,臨近日暮時,見到林中有酒家。于是,他走了進去,見著一個美女來迎客,便與之同飲。醉酒醒來后,趙師雄發(fā)現(xiàn)自己睡在大梅花樹下,上有翠鳥鳴叫。
簡言之:大雪封山,高士閉門而臥;疏林月下,有美女款待而來。
繞來轉(zhuǎn)去,看似因人而設(shè),其實高啟借用確非喻人,而是贈梅。那么我們該如何理解呢?
詠梅的詩句很多,若不是受歷史上的兩大典故影響,可以直接地說高啟對梅之詠唱算是絕了。
想一想,太真實了又維妙維肖:大雪紛飛,掩沒了一切,唯有那棵獨立于山中的梅花,呈現(xiàn)著血色,透露出些新意,如高士閉門而臥,雖困于雪中而不失潔。
猜一猜,晚上的月光,斜射到了稀疏的林子里,什么樣的花色最顯眼?當(dāng)然是梅花仙子,她雅致風(fēng)韻地款款而來,讓眾人注目。
從作者的角度來理解:他將梅花出神入化,將梅花寫成了被困山中,雖僵臥,但卻是無驚、無憾的高士;把梅花想象成了美女,有別一樣的風(fēng)味且不艷、不俗。不僅影像成真,而且神靈活現(xiàn),尤如進入了朦朧恍惚的意境,令人嘆服而神往。
總之,高啟將梅花比作高士、美女,突出了梅花的高潔品質(zhì),同時又如幻夢成:漢代袁安因雪困家門而臥,清朝趙師雄與梅花變作的美女相飲而醉。
謝謝邀請。這兩句詩出自明代高啟《詠梅》的組詩中:“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fēng)愁寂幾回開。……"
這兩句詩寫的都是梅花。第一句“雪滿山中高士臥",意指梅花不屑在塵埃中生長,只愿穩(wěn)穩(wěn)地酣臥在大雪鋪滿的深山,真如一位孤高拔俗的隱士。第二句“月明林下美人來",則是寫你如果想親近梅花,必須到清風(fēng)明月的林泉之下,才能看到如同美人般款款而來、清秀動人的梅花身影。
這兩句詩從不同的角度,描繪出梅花的不俗、高潔,給人以無限的想像空間。
您好謝邀!這是出自明初詩人高啟著名的詠梅名作,共九首,每首皆飄逸起群,力寫梅之高韻。又以第一首的這兩句最為世人傳頌。
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fēng)愁寂幾回開。
大雪封山,高士閉門而臥,前句運用用漢代袁安的故事,袁安在洛陽,門外雪深數(shù)天,袁安閉門僵臥。后句用了隋朝趙師雄的故事,趙師雄過羅浮山,天寒日暮,見樹林中有一酒家,夜晚酒醉遇梅花仙子的傳奇。兩句都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來形容梅的姿態(tài),前句是雪天的梅姿,強調(diào)的是梅的清高,后句是月下的梅姿,突出的是梅(美人)之秀美。
梅之形易寫,梅之神難寫,高啟的這首梅花詩,飄逸絕綸,清雅超拔,以高妙的手法,獨攝梅之精魂。能將梅花詩寫得如此好的,恐怕只有宋人林和靖可匹敵,無怪乎毛主席會贊其為明代最偉大的詩人。
謝謝!祝您生活愉快!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出自明代詩人高啟《詠梅九首》的第一首。
詩人以高士、美人設(shè)喻,又以雪滿山中和月明林下為背景來烘托高士、美人。雪中的梅花如高士橫臥山間,月下梅花如清雅的美人從林間款款而來,化靜為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梅花的神韻,給人廣闊的想象空間,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潔的精神風(fēng)貌,這也正是作者高潔襟懷的象征。
更好的理解這兩句詩的深意,就要結(jié)合這首詩的其它詩句一起賞析。
“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首聯(lián)便道出梅花只應(yīng)天上有的超凡氣質(zhì),梅花高雅的卓姿,應(yīng)該貴處瑤臺這樣的仙境里,卻不知被哪位有心仙人攜帶到凡間,植在江南之地。梅花以特別的身份來到人間,自有與百花不同凡響尊位。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頷聯(lián)以高士美人喻梅花,可為珠聯(lián)璧合。雪的純潔,高士的情操,突顯出梅花的高潔,月亮之皎潔,美人之雅姿,映襯出梅花之神韻。這一聯(lián),可與宋代詩人林逋的“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fēng)情向小園?!蓖瑸閷懨分Ч沤^句。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逼嗬涞亩?,梅花與同為四君子的綠竹相伴,待到春天來臨,梅花凋零,只留余香,掩藏在漠漠青苔之間。蕭蕭竹與漠漠苔,同梅花構(gòu)成了一種絕妙的意境,進一步在細(xì)處顯現(xiàn)出梅花的淡雅形態(tài)與高潔風(fēng)骨。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fēng)愁寂幾回開?!焙卫桑改铣脑娙撕芜d,作有《揚州法曹梅花盛開》等詩,其實何遜之后,還有許多寫梅的好詩,高啟意為已無好詠,透露自己是知梅懂梅的知己。
梅之形易寫,梅之神難寫,梅之風(fēng)骨更難描。高啟的這首梅花詩,把梅花的 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的神韻潑灑的淋漓盡致。勾勒了形之神,透視了魂之韻。能將梅花詩寫得這么卓絕的,恐怕只有宋人林逋可媲美。
附錄原詩:
《詠梅九首》
【明】高啟
瓊姿只合在瑤臺,
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臥,
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
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
東風(fēng)愁寂幾回開。
這句詩出自明代詩人高啟(1336~1374)的巜梅花九首》中的第一首。原詩:瓊枝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fēng)愁絕幾回開。詩人高啟觸景生情先用反襯法來寫梅花的超塵絕俗,以疑問的手法進行質(zhì)疑,但又無須回答,寓答案于疑問之中,借以襯托梅花的不俗高雅氣質(zhì)和靈秀仙骨。詩人認(rèn)為只有像梅花這樣有瓊玉般的姿色艷容的花神只配留在天上神仙居住的瑤臺上,卻未曾想到仙家將梅花載在山林秀美、地靈人杰的江南,更加展現(xiàn)了梅花的神奇高貴的身份。
這兩句詩選自《明·高啟·梅花(其一)》。
作者在這兩句詩中,把梅花的高潔精神化身于獨立而無憾的高士和秀雅而艷俗的美人。梅花就如孤高拔俗的隱士,遠(yuǎn)離世俗塵囂,在大雪鋪滿的深山穩(wěn)穩(wěn)地酣臥,何嘗把這大雪放在心上!梅花又如閑雅清秀的美女,在清風(fēng)明月的林泉之下,款款而來。詩人這兩句詩其實是自己真實的寫照。
謝邀。
怎么理解“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這句詩?
這兩句詩出自明初詩人高啟的《詠梅九首·之一》:
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fēng)愁寂幾回開。
這是一首平起入韻,押平水韻“十灰”部的七律,平仄嚴(yán)合,格律嚴(yán)謹(jǐn)。
作者高啟是“明初四杰”之一,詩風(fēng)博采眾長,無不通曉,也不偏執(zhí)。不過因為壯年被殺,其個人詩風(fēng)并沒有形成,也還沒達到蘇軾那種深淵如海,處處皆珠璣的境界。
“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
瓊,是美玉。瓊姿,就是美好的姿態(tài)?,幣_,是昆侖上五色彩玉神臺,這里泛指仙境。
如此美麗的梅花,原本該是瑤臺上的美玉,是哪位仙人,將它栽向了江南處處山林?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這就是題主的主要問題,也是主席記得真切,最喜歡的兩句。這兩句文字淺白,只不過上下句都用了典故,意象清奇高古,以意寫梅,遠(yuǎn)勝那些外形的描寫。
梅花品格如雪中高士,孤清高潔,形態(tài)卻如散淡美人,有林下之風(fēng)。
“雪滿山中高士臥”是指漢代袁安困雪的典故。
《后漢書·袁安傳》李賢注引晉·周斐《汝南先賢傳》說,有一年,洛陽大雪,他人皆除雪出外乞食,獨有袁安門前積雪如故。洛陽令按戶查看,以為袁安已經(jīng)凍餓而死,便讓人掃除積雪,進屋察看。只見袁安直挺挺地躺著,便問:“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餓,不宜干人(不應(yīng)當(dāng)打攪別人)”。
后來把寧可困寒而死也不愿乞求他人的氣節(jié)文人稱作“袁安困雪”或“袁安高臥”、“袁安節(jié)”。
這里自然是用“袁安節(jié)”來形容梅花的高潔,我們常讀到用梅花高潔來寫人的品性,而在《詠梅九首》中,高啟用古代高士的品性來寫梅花,這是一種反向比喻,在知曉典故的人讀來,瞬間明了。
“月明林下美人來”則影射隋朝趙師雄羅浮遇梅花仙子的故事,出自唐柳宗元的《龍城錄》中的微小說:
隋開皇中,趙師雄遷羅浮。一日天寒日幕,在醉醒間,因憩仆車于松林間,酒肆旁舍。見一女人,淡裝素服出迓師雄。時已昏黑,殘雪對月色微明。師雄喜之,與之語,但覺芳香襲人,語極清麗。因與之扣酒家門,得數(shù)杯,相與飲。少頃,有一綠衣童子來,笑歌戲舞,亦自可觀。頃醉寢,師雄亦懵然,但覺風(fēng)寒相襲。久之,時東方已白,師雄起視,乃在大梅花樹下,上有翠羽啾嘈相顧。月落參橫。但惆悵而已。
高啟這兩句的用典都是含而不露,用高士的品格,用仙子的淡雅清麗,來暗示梅花冰清玉潔之性,出塵高雅之姿態(tài)。不過正因為這種反向譬喻不明顯,有很多人認(rèn)為并無用典,只是簡單的用“高士”、“美人”來作梅花的形容,與袁安、趙師雄無關(guān)。這樣理解也并無不可,但是就感覺落入了俗套。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strong>
這兩句為倒裝,原本該是“蕭蕭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殘香”,通過詩家語的調(diào)整,把“寒”與“春”提煉到醒目的句首,顯得這二者才是依托于“疏影”、“殘香”的梅之魂魄,而遺于句尾的“竹”、“苔”,倒成了這二者蛻下的軀殼。
次序一變,詩的境界頓異,詩人的筆法,真是老到。
蕭蕭竹影,讓寒梅更加儀態(tài)高峻,漠漠的青苔,讓散落滿地的殘香也感受到春意。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fēng)愁寂幾回開?!?/strong>
何郎,南朝梁詩人何遜,作有《揚州法曹梅花盛開》,高啟大概認(rèn)為梅花的“好詠”自他而始。
梅花自從何遜去了便不逢知己,它們在漫長的歲月里寂寞愁苦地在東風(fēng)中開落了多少回?
這個意思很明顯,何遜去了之后,我來了。
高潔、淡雅的梅花又有了知音了。
整首詩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其中頷聯(lián)二句是為名句,與偉人的推崇有關(guān),也與簡潔大方的比喻有關(guān),但是清楚了用典,則更讓人領(lǐng)會到高啟的用心,平常文字透出一份雋永來。
詩人以高士、美人作比,又以雪滿山中和月明林下作為背景來映襯高士、美人,進一步突出了梅花的孤傲高潔與清秀閑雅的精神。此兩句也是在寫梅的風(fēng)骨與魂魄。
一、詩句出處及簡析
語出明代詩人高啟著名的詠梅組詩中的第一首。
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fēng)愁寂幾回開?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兩句是詠梅的絕佳名句。詩人引用了“袁安臥雪”和“趙師雄羅浮山梅仙”兩個典故,將梅花比擬成“高士”和“美人”。“高士”即“隱士”,“美人”便是“仙人”,他們在白雪覆蓋的山中和月光籠罩的林下獨處,遠(yuǎn)離塵世的喧囂,清幽寂寞、遺世獨立,顯得高潔雅逸。
二、詩句描寫手法的發(fā)展及繼承
高啟常用“高士”、“美人”來比喻梅花,將梅花塑造成為傳統(tǒng)的隱士、高士或美人,這是對傳統(tǒng)寫法的繼承。自宋代林逋的《山園小梅》問世起,梅花便成為高逸人格的代表。蘇軾將梅花比擬成美人和知己,向梅花傾訴仕途失意之悲,但又保持著堅毅、執(zhí)著。陸游把梅花進一步升華為堅貞不渝、視富貴若浮云、“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的高士。顯然這類詠梅詩的審美寓意和寫作手法是一脈相承的。
高啟寫梅之詩已眾多,采用多方譬喻與襯托的手法寫出梅的氣節(jié),突出梅的風(fēng)骨與精魂,卻是難得的。他的這種比喻也對后世產(chǎn)生了影響,曹雪芹《紅樓夢》中寫《終身誤》的曲子,有“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之句,其構(gòu)思恐怕也受到高啟詩句的啟發(fā)。
都道是金玉良緣,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
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
三、淺析高啟永梅詩時代背景
以上兩句詩也表現(xiàn)出了高啟的隱逸思想,高啟有許多表達隱逸思想的詠梅詩句,例如:
“縞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緣?!?《梅花九首》其二)
“騎驢客醉風(fēng)吹帽,放鶴人歸雪江舟?!薄皫卓垂掠暗突蔡?,只道花神夜出游?!?《梅花九首》其三)
“一尊欲訪羅浮客,落葉空山正掩門。”(《梅花九首》其四)
“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住山中?!?《梅花九首》其五)
“春愁寂寞天應(yīng)老,夜色朦朧月亦香?!?《西園詠梅》)
“春暈冰綃倚竹低,羅浮卻似武陵溪。”(《紅梅》)
“莫訝此翁偏賞戀,愛梅自古屬幽人?!?《和婁秀才看梅》)
“夢斷月明秋渺渺,縞衣何似翠裙長?”(《題三香圖》)
這些含有隱逸之情的詩句是高啟在元末生活的真實投影,才華橫溢、胸懷抱負(fù)的高啟之所以選擇歸隱,既有社會現(xiàn)實的被迫,也有他自身性格與人生理想的引導(dǎo)。元代自1351年至1368年經(jīng)歷了十八年的戰(zhàn)亂,社會動蕩不安,人民飽受戰(zhàn)爭之苦。期間,高啟到吳越之地游歷三年,親眼目睹了戰(zhàn)爭造成的慘狀,高啟看不到農(nóng)民起義的前途,因此對于張士誠的延攬始終采取不即不離的態(tài)度。他追求的是安靜閑適的田園生活,在這個動亂的世界中尋求一片安身之地。
高啟的隱逸思想與其成長環(huán)境也有密切關(guān)系。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高啟出生于蘇州,這里是吳中地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中心。少年時代平靜安逸的生活,對他質(zhì)樸浪漫、豪放不羈的性格有深遠(yuǎn)影響。他家住北郭,與隱士王行是鄰居。后來,徐賁、高遜志、唐肅、宋克、余堯臣、張羽、呂敏、陳則等8人也搬到他們附近來住。10個人彼此交厚,并有文名,時稱“北郭十友”,又稱“十才子”。又與楊基、張羽、徐賁被稱為“吳中四杰”。這一類高潔、飄逸、自由的梅花形象是他生活的投影,反映了他對于獨立人格、自由生活的向往。
綜觀高啟的詠梅詩,沒有一絲纖巧荏弱之氣。詩人以健筆寫之,貫以奇辭秀句,表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美感,賦予梅花新的情感和審美內(nèi)涵。這是高啟詠梅詩的價值所在。
總之,高啟在詠梅詩史上是一位影響深遠(yuǎn)的詩人,對詠梅這個古老題材的豐富和延續(xù)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出自明朝詩人高啟的《梅花九首·其一》,說這首詩之前,咱們先說說高啟這個倒霉催的,一代才子,只因一文四字,慘遭腰斬。
高啟·文字獄
高啟是元末明初人,這家伙在元朝那會兒,本來是個隱士,自號青丘子,后來這不是大明定鼎天下了嗎,新王朝百廢待興,他就出山了,在朱元璋手底下做事兒。
高啟非常有才,學(xué)問淵博,寫詩作文更是一把好手,明初幾大才子集團都有高啟的身影,他和劉基、宋濂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看到劉基這個名字,你就應(yīng)該知道分量了吧;和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杰”;“北郭十友”也有他的名字。
只可惜這么個才子,卻因文獲罪,慘遭腰斬,好家伙這找誰說理去,原本是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搞房產(chǎn)建設(shè),這就觸碰了朱元璋的逆鱗,二話不說把魏知府腦袋摘了,然后順著查下去,發(fā)現(xiàn)高啟為之作過一篇《郡治上梁文》,里面有“龍盤虎踞”四個字……
朱元璋:你丫是不是在歌頌張士誠?你就說你丫是不是在歌頌張士誠?
高啟,卒。
《梅花九首》(其一)
之所以講一段文字獄,是因為就在魏觀案子發(fā)生之后,高啟惶惶不可終日,寫這一組九首詠梅詩,實際上是以詩言志,表忠心。
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fēng)愁寂幾回開?
這是第一首,情感來的非常猛烈,好嘛,都到了表忠心的時候了,什么委婉含蓄已經(jīng)顧不上了,先把命保住再說吧。
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張口就來,“瓊姿”一般是梅花的專屬形容詞,說像梅花這種“瓊姿”的神花,明明只應(yīng)該開在天上的瑤池,不知是誰將它種在江南,處處可見。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這兩句是整組詩的定調(diào),把梅花比作是高士、美人,像雪山上高臥的隱士,純潔,像月光下的美人,幽香。
這兩句都用了典,上句是袁安臥雪,東漢某年冬季,洛陽雪災(zāi),災(zāi)后洛陽令問袁安,你為什么不破冰掃雪,出門乞食?袁安說:大家都不好過,我就不去給人添亂了。后來人們認(rèn)為袁安有安貧樂道的君子之風(fēng),有高風(fēng)亮節(jié)之志。袁安臥雪也成了歷代文人騷客爭先歌詠的典故。
下句林下美人是羅浮夢,出自柳宗元的志怪小說《龍城錄》,說隋朝趙師雄在羅浮山邂逅人美,與之飲酒共醉,醒來卻在大梅樹下。這個美人兒是梅花變的,所以后世也用“羅浮”代指梅花,成了后世詠梅的典故?!镀渌摹芬灿昧诉@個典故:一尊欲訪羅浮客,落葉空山正掩門。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這兩句是贊美梅花冬天的“瓊姿”、春天的幽香,殘香在這里其實是暗香,為了平仄合律換了個詞。上句“疏影”、下句“暗香”,這兩個詞雖然不是詠梅的專有名詞,比如李清照“有暗香盈袖”是詠菊,但因為有林逋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姜夔又根據(jù)詩意創(chuàng)作《暗香》、《疏影》以詠梅,所以這兩個詞只要沒有特別說明,基本上也成了詠梅的符號。
《其三》“放鶴人歸雪滿舟”也是代指林逋。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fēng)愁寂幾回開:何郎是南朝詩人何遜,其人《詠早梅》詩可以說是影響了后世所有的詠梅詩,甚至“何遜詠梅”成了專用典故,可以說是非常了不起了。所以高啟說自從何遜之后,再也沒有好的詠梅詩了,這么多年過去了,寂寞的梅花又開了幾回呢?
講道理說,高啟有點不講道理,在第一首先說后世無好詠梅詩,轉(zhuǎn)身過去就在后面用了許多前人的詩意,比如林逋。
高啟這一組詩,要結(jié)合起來理解,單獨一首都不能很好地品出其思想,總體來說還是以詩言志,以梅自喻,當(dāng)然也免不了有些牢騷,通過贊美梅花高潔、幽香的品質(zhì),還有后面幾首的孤高、憂愁、冷漠等,來表達自己想要做個隱逸之人,無心朝堂那些破事兒。
奈何,奈何,攤上了朱元璋。
記得在多年前,我讀《今古奇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孫富窺見杜十娘貌似天仙,為能接近她,故意在船中高聲吟誦“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之句,當(dāng)時誤以為是寫愛情的詩句。〇〇〇后查得此句出自元未明初詩人高啟的詠梅詩中。高啟~字季迪,(1336~1373年)蘇州人,為明初著名詩人,作泳梅詩九首,其中的第一首是: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寒衣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fēng)愁寂幾回開。0000〈雪滿山中高士臥〉,~喻指梅花在雪中綻放,其品格如雪中居士,清雅高潔!〈月明林下美人來〉,~喻指紅梅綻雪生長在幽靜的林中,就如月明林下飄然而至的美女!
謝邀。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闭Z出明初詩人高啟的《梅花九首》,與宋林和靖“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同為詠梅佳句,千百年來,無出其右者。
一、情景佳作
“雪滿山中、月明林下”,謂境孤寂清幽也;“高士、美人”喻梅花風(fēng)姿高潔也;高士臥雪、美人賞月,意謂甘守寂廖潔身自愛也。以人喻梅,以梅喻人;融情入景,情景交融。高啟的這首詠梅詩,飄逸絕倫,清雅超拔,獨得梅之神韻,難怪當(dāng)年毛主席念念不忘,令秘書田家英查找詩句出處(后來,田家英找到原詩,毛主席閱后稱贊高啟為明代最偉大的詩人)。
二、高啟生平
高啟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詩人,他才華高逸,學(xué)問淵博,能文善詩,與劉基、宋濂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杰”。高啟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為本,兼受釋、道影響。他厭倦朝政,不羨功名利祿,僅做了三年官就辭職走人,可惜卻才高命短,39歲時因文惹禍被朱元璋腰斬,如果假以時日,當(dāng)可取得更高的文學(xué)成就。
一家之言,貽笑大方,敬請雅正。
怎么理解“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這句詩?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出自明代高啟《詠梅九首》: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雪滿山中高士臥”遠(yuǎn)離人跡繁華和喧囂,棲住到大雪鋪滿天的深山,這才是這位孤高拔俗的隱士的愿往。雪滿山中他卻穩(wěn)穩(wěn)的酣臥,何嘗把大雪放到心上。
“月明林下美人來”梅花?又名五福花,是傳統(tǒng)名花。象征著快樂、幸福、長壽、順利、和平。梅花不僅是清雅俊朗的風(fēng)度使詩人為她贊美,更以她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譽為民族精華,而為世人所敬重與蘭、竹、菊并稱“四君子?!泵坊▉淼搅藵M是大雪的深山。梅花既然具仙骨,當(dāng)然也不屑在塵埃之中生長。到底是花的一種,也似世人愿意親近的美人,不過這美人既然是仙子下凡,俗人當(dāng)然不能輕易窺到,若去鬧市中尋覓,無異于水中撈月。你須摒棄一切俗念,退身到清風(fēng)明月的林泉之下,才能看到美人翩翩。
我們須反復(fù)讀這句詩,反復(fù)品詩的意境。詩人借潔白無瑕的雪和冰肌玉骨的梅花;高士雅士和仙骨美女相得益彰,交相輝映,超凡脫俗。場景、心境、意境渾然天成。流露著詩人孤傲卻不抑郁;憐梅惜梅卻不神傷的情懷!
這是明代詩人、文學(xué)家高啟的巜詠梅九首(其一)》:“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fēng)愁寂幾回開?”
這首詩最為經(jīng)典并被人稱道的是“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詩人以高士、美人作比,又以雪滿山中和月明林下作為背景來映襯高士、美人,進一步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潔與清秀典雅的品格與風(fēng)度。此兩句是在寫梅的風(fēng)骨與氣節(jié)。“雪滿山中”出自東漢袁安困雪家中臥之典,“月明林下”出自隋朝趙師雄于月夜林中酒肆與梅花化作的美女相互飲酒之典。此兩句構(gòu)成了美的意境,美的特點,美的氣質(zhì)。
宋代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泵坊ǖ褂霸谇迩宓乃校迪阍谠曼S昏的氛圍里飄浮,這種美的趣味,美的意境,你可以閉上眼睛想,你用鼻子慢慢吮吸,梅香沁人心脾,林逋梅詩的這種美和高啟的詩有意曲同工之妙,高啟是不是從林逋詩中得到了啟示,才寫出自己的詩句?我又在想,陸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塵 ,只有香如故”,對高啟有沒有啟示,我想一定是有!前人的詩啟迪了高啟,而高啟的這兩句詩又對后世產(chǎn)生了影響,曹雪芹《紅樓夢》中寫《終身誤》的曲子,有“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之句!毛澤東主席在讀高啟的這兩句詩后,評價很高!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中的“她在叢中笑”,就有高啟詩中的梅花之情美!只不過毛主席的詩積極向上,充滿活力與生機一些!
高啟這兩句詩,你可以盡情的想象:詩人,在大雪紛飛,天地混沌,山峰一派銀裝素裹,所有的樹都如同春天的梨花盛開的情況下。詩人高臥在山頂?shù)闹駨]里,雪花從窗口飛進屋子,山風(fēng)刮著,詩人手拿酒壺,喝一杯酒,吟一句詩,直喝到迷迷糊糊的狀態(tài),此時,不知自己是雪花翻飛,還是翻飛的雪花是自己。忽然,風(fēng)停了,雪停了,明月突然從云層中露出臉來,月光與雪光交相輝映,美的空曠而溫馨,醉酒后的詩人,大腦里幻化成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目光含情,從天而降,飄到了詩人面前,詩人激動的神情愰忽,激動的如同屈原詩中追求湘夫人而產(chǎn)生的幻覺一樣。如此的雪,如此的山,如此的月,如此的幻覺,如此的天地通明,如此的陶醉,美不勝收!
高啟給我們創(chuàng)造了美的意趣,冰清玉潔的女子踏雪而來,無塵無雜質(zhì),令人喜愛而美好!其實,這是高啟自己的人格與品格的寫照!
(圖片均來自網(wǎng)絡(luò))
謝謝邀請。只是本人文化太淺,回答不了這問題。不過,看了別的朋友的回答,倒是學(xué)了不少知識。原來‘’山中高士‘’和‘’林下美人‘’都是典故啊,也知道了這詩是描寫梅花的高潔和美麗的。再次感謝!
介紹高啟的生平和詩作有很多人己經(jīng)分析的很到位,在這里不再重述!
高啟作為一個不得志的元未明初文人,自持高才,不屑俗務(wù),從朱元璋想招他入仕為官,他不甘就仕,就可知他的一生只能以悲劇結(jié)束!
大凡古代文人多是持才傲物,自持清高,這種性格與社會官場恰恰格格不入!
當(dāng)年呂尚入齊,招高士許由為官,三次相招,許由不就,呂尚就把他殺了!周公旦質(zhì)問呂尚為什么要殺名士?呂尚答到,以天子招不到就是不忠,以諸候招不到就是不義,以朋友招不到就是不仁,無理!這種不忠,不義,不仁之人如果傳揚出去,誰還會做我的子民呢?沒有子民封我為候又有什么用?所以三招不到,只有一死!周公聞聽無語!
從高啟的詩中就可以看出他自視清高,持才傲物,看似別具一格,實則愚蠢!這也證明,他不是無原無故的被殺的!
雪滿山中高士臥,明月林下美人來!
是說:在白雪滿山的銀白世界中,有一個賢人臥在雪中。這時明月高懸在天,枯樹叢立,在蕭蕭寒風(fēng)中,有一個美人,從遠(yuǎn)處款款而來!
這是多么美的一幅圖畫呀!作者把希望寄托在賢士身上,把自己比作冰清玉潔的艷梅,希望自己的才華能夠施展!可見作者并不是不入世,而是在擇仕,在等待賢能之人的招手!
至于高啟為什么不仕朱元璋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相較于劉伯溫,顯然高啟要差很多!劉伯溫與宋濂同為士人,但這二人卻成就了事業(yè)!
古代的文人,雖然很有才,也借物寓情,抒發(fā)情懷,但大多是郁悶難舒,很少能走出自己的小圈子,而自哀自怨,自娛自樂,沒有天下胸懷!
同樣是詠梅花?,陸游的詠梅讓人感到有才無人識的感概!
卜算子
詠梅
驛外斷橋邊,
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
更著風(fēng)和雨,
無意苦爭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
只有香如故。
但是有的人卻別開洞天,胸納百川,有宏荒之流,志在四海,有吞天地之志,扭轉(zhuǎn)乾坤之能,與天地同在,這個人便是毛澤東!同樣是詠梅,這首卜算子是否更有一個境界呢?
卜算子
詠梅
風(fēng)雨送春歸,
飛雪迎春到。
己是懸崖百丈冰,
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
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
她在叢中笑!
這也對比,高下立見!
免責(zé)聲明!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涉侵權(quán),聯(lián)系刪除!
出自明代高啟的《詠梅九首》
“雪滿山中高士臥”,梅花到底還是來到了人間,不過,它們既然是夙具仙骨,當(dāng)然也不屑在塵埃之中生長;遠(yuǎn)離人跡的煩囂,棲住到大雪鋪滿的深山,這,才是這位孤高拔俗的隱士的愿望。常人說到梅花,總不免提什么“傲霜斗雪”,其實,梅花又何嘗逞勇好斗?雪滿山中,它們卻穩(wěn)穩(wěn)地酣臥,何嘗把大雪放在心上?大雪又怎配做它們的對頭?“月明林下美人來”,梅花到底是花的一種,是世人愿意親近的美人,不過,這美人既然是仙子下凡,俗人當(dāng)然不能輕易窺到,若去鬧市中尋覓,無異于水中撈月。你須得摒棄一切俗念,退身到清風(fēng)明月的林泉之下,那時,你才能見到她款款而來,神情是那么超朗閑雅,容貌是那么清秀動人,一如《世說新語》中的詠絮才女謝道蘊,“神情散朗”,有“林下風(fēng)氣”。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請反復(fù)吟誦這千古名句,請反復(fù)體味其中的含義:獨立而無驚、無憾的高士,秀雅而不艷、不俗的美人,梅花的高潔精神,不正化身于這二者而得到了最生動的顯現(xiàn)了嗎?
比較熟悉的,林黛玉和薛寶釵的人物設(shè)定就是是借鑒了“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里面隱含了“雪(薛)”“林”二人的姓氏與風(fēng)骨。薛寶釵有魏晉高士之閑雅曠達,而林黛玉有才女謝道韞的林下之風(fēng)。高啟寫此詩時,清朝還沒成立,但曹雪芹化用此詩,還是挺合理的。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詩句含義:
有著高潔志向的梅花靜臥在雪中,如同明月之下走來的一位美人。
詩句出處:
這句詩出自于出自明代高啟的《詠梅九首》,這首詩中向我們贊揚了梅花的高潔、美麗以及不畏嚴(yán)寒。
結(jié)合實際分析
梅花是“歲寒三友”之一,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用來借景抒情的景物。高啟在詩句中也贊揚了梅花的美麗和高潔。相信在高啟的心目中,梅花的品格也是高啟想要養(yǎng)成的良好品行。
在白雪覆蓋的山林之中,眾多的花草樹木早已在秋季凋零,而唯獨鮮艷的梅花能夠忍受住嚴(yán)寒的冬雪,綻放在這潔白的雪地上。這也就如同那些登高的人們,當(dāng)他們中有的人早已放棄了這段布滿荊棘的道路時,只有少部分人愿意迎難而上,而也只有這少部分人能夠到達山頂,觀看別樣的風(fēng)景。
月光下的梅花格外美麗,就像一位美麗的女子一般,是那么美好!春天里百花爭艷,而梅花卻不愿與眾多的花朵相爭,可見它的謙虛。雖然梅花獨自生長在冬季,但是卻引來了人們對它的贊美。
生活中我們也應(yīng)當(dāng)擁有梅花一樣的品質(zhì),不畏懼困難,堅強地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就如同《警世賢文·勤奮篇》中所說的“梅花香自苦寒來”。
結(jié)語
高啟的這句詩雖然字?jǐn)?shù)不多,但是卻向我們展示出了梅花的優(yōu)良品質(zhì),也從側(cè)面描寫出了詩人的個人情懷。詩句更是向我們傳遞了幾百年前的詩人對于梅花的喜愛,讓我們能夠了解一位詩人當(dāng)時的心境!
注:回答中引用高啟《詠梅九首》及《警世賢文·勤奮篇》。
第一句的"雪滿山中高士臥",是指雪中梅花的高潔,如不同俗流的高士,是不是借典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的孤傲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是指梅花的精神。
"月明林下美人來"是指梅花的嬌姿,恰如萬綠叢中一點紅,都是贊美梅花不同別花。也是詩人的自我寫照。
多數(shù)人洋洋灑灑的引經(jīng)據(jù)典來回答這一提問,但是沖淡了梅花在詩人心中不入俗流的實質(zhì)內(nèi)涵。
怎么理解“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這句詩?
這首詩出自明代高啟的《詠梅九首》
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fēng)愁寂幾回開。
賞析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這兩句是描寫梅花的千古名句,上下兩句皆用典,是虛寫。大雪封山,高士閉門而臥;疏林映月,美人倩妝而來。 前句用漢代袁安故事。袁安在洛陽,大雪時閉門僵臥,門外雪深數(shù)尺。
后句用隋代趙師雄故事,趙師雄過羅浮山,天寒日暮,見樹林中有酒家,一美女淡妝素服出來接客,兩人于是一同喝酒,師雄醉后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睡在大梅樹下,上有翠鳥鳴叫。 后多用此二句象征梅花的高潔。
“雪滿山中高士臥”,別人都為了生存而到處乞食,只有袁安不為所動,不攀不附,更不會為了幾斗米而折腰,表現(xiàn)出的是一種高潔的品質(zhì),用到梅花的身上十分恰當(dāng)?!碍傋酥缓显诂幣_”,在詩人的眼中,梅花不是俗物,而是只合待在瑤臺之上的瓊姿,是天上尊貴的神仙,所以梅花自是不同于別的花品。梅花不屑在塵埃之中生長,它身處鋪滿大雪的深山,這才是這位孤高拔俗的隱士的愿望。
梅花身處鋪滿大雪的山中,它如一位清高脫俗的居士;梅花生長在幽靜的林間,如月下的一位美人。天降大雪,雪滿山中,只有梅花才能保持自身的高潔,不動不搖,冒寒迎雪。
梅花到底還是來到了人間,不過,它們既然是夙具仙骨,當(dāng)然也不屑在塵埃之中生長;遠(yuǎn)離人跡的煩囂,棲住到大雪鋪滿的深山,這,才是這位孤高拔俗的隱士的愿望。常人說到梅花,總不免提什么“傲霜斗雪”,其實,梅花又何嘗逞勇好斗?雪滿山中,它們卻穩(wěn)穩(wěn)地酣臥,何嘗把大雪放在心上?大雪又怎配做它們的對頭?
“月明林下美人來”,梅花不僅擁有美好的品質(zhì),它還有美麗的外形。當(dāng)年趙師雄月夜逢美,與美人共飲,醒來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在一棵梅樹之下,是否梅花便是美人的化身呢,抑或是美人就是梅花的化身呢?梅花到底是花的一種,還是世人愿意親近的美人?不過,梅花既然是仙子下凡,俗人當(dāng)然不能輕易窺到,若去鬧市中尋覓,無異于水中撈月。除非摒棄一切俗念,退身到清風(fēng)明月的林泉之下,那時,你才能見到她款款而來,她的神情是那么超朗閑雅,她的容貌是那么清秀動人,便如《世說新語》中的詠絮才女謝道蘊,“神情散朗”,有“林下風(fēng)氣”。
獨立而飄渺,猶如高士;秀雅而驚艷,猶如美人,內(nèi)在美與外在美合而為一,這才是詩人心目中的梅花,詩人寫梅,亦有自比,詩人若不先稟有梅的靈性,又安能窺到梅的靈魂深處?
“月明林下美人來”,梅花到底是花的一種,是世人愿意親近的美人,不過,這美人既然是仙子下凡,俗人當(dāng)然不能輕易窺到,若去鬧市中尋覓,無異于水中撈月。你須得摒棄一切俗念,退身到清風(fēng)明月的林泉之下,那時,你才能見到她款款而來,神情是那么超朗閑雅,容貌是那么清秀動人,一如《世說新語》中的詠絮才女謝道蘊,“神情散朗”,有“林下風(fēng)氣”。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請反復(fù)吟誦這千古名句,請反復(fù)體味其中的含義:獨立而無驚、無憾的高士,秀雅而不艷、不俗的美人,梅花的高潔精神,不正化身于這二者而得到了最生動的顯現(xiàn)了嗎?
首先感謝邀答!
“雪滿山中高土臥,月明林下美女來”這兩句名句出自明朝高啟的《梅花九首》,這兩句以高士美人比之梅花,以雪的潔白、月的清明,如高士情操美人風(fēng)姿來寫梅花的高潔與風(fēng)韻。眾所周知,梅花作為“花中四君子”之首,在文人雅仕傳頌贊美的詩詞歌賦和畫作之中,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它以自身頑強的生命力,雪中獨傲的風(fēng)姿引得人們贊美,賦予了它高潔、堅強還謙虛的美德。梅之一賞,有色、香、形、時和韻,文人對它喜愛不僅是它所擁有的美德,它本身也是集美與韻,色多而香濃,形多而韻長,更是有“探春”之雅號,古往今來,贊它詠它之詩多不勝數(shù),每個詩人都從不同的角度寫它,或描或詠,都別具特色。
高啟的《梅花九首》,是精心而作的組詩,從其形寫其德,這幾句更是清靈空澈,有朦朧之意境。其中“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之中,他就引用了兩個故事,就是漢袁安擁雪與隋趙師遇梅仙的故事,“臥”之一字與“來”字,讓人似乎看到雪地梅花高臥,林下仙子來,即使不知道這兩個故事,單就高士美人的詞句,也能明白,他把梅花比作高士、美人,前一句其靜,以雪的潔白,烘托高士之德,后一句以其動,用月光之皎潔嫵媚,襯托美人之仙姿,兩句清麗而情致,即寫了梅花之潔白品種,也寫了梅花卓卓之風(fēng)姿,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
這兩句已成為了千古的名句,高士無憾獨立而不驚,美人不俗清雅而不俗,把高啟心中梅花的形象呈現(xiàn)出來,亦也把他的愛梅之情表露得漓淋至盡。今天讀到此詩,仍有一種撲面而來的清新之感!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出自明代高啟的《詠梅九首》
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fēng)愁寂幾回開。
袂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緣。
將疏尚密微經(jīng)雨,似暗還明遠(yuǎn)在煙。
薄瞑山家松樹下,嫩寒江店杏花前。
秦人若解當(dāng)時種,不引漁郎入洞天。
翠羽驚飛別樹頭,冷香狼籍倩誰收。
騎驢客醉風(fēng)吹帽,放鶴人歸雪滿舟。
淡月微云皆似夢,空山流水獨成愁。
幾看孤影低徊處,只道花神夜出游。
淡淡霜華濕粉痕,誰施綃帳護春溫。
詩隨十里尋春路,愁在三更掛月村。
飛去只有云作伴,銷來肯信玉為魂。
一尊欲訪羅浮客,落葉空山正掩門。
云霧為屏雪作宮,塵埃無路可能通。
春風(fēng)未動枝先覺,夜月初來樹欲空。
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
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園盡棘叢。
夢斷揚州閣掩塵,幽期猶自屬詩人。
立殘孤影長過夜,看到余芳不是春。
云暖空山裁玉遍,月寒深浦泣珠頻。
掀篷圖里當(dāng)時見,錯愛橫斜卻未真。
獨開無那只依依,肯為愁多減玉輝?
簾外鐘來月初上,燈前角斷忽霜飛。
行人水驛春全早,啼鳥山塘晚半稀。
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遠(yuǎn)自洛陽歸。
最愛寒多最得陽,仙游長在白云鄉(xiāng)。
春愁寂寞天應(yīng)老,夜色朦朧月亦香。
楚客不吟江路寂,吳王已醉苑臺荒。
枝頭誰見花驚處?裊裊微風(fēng)簌簌作響。
斷魂只有月明知,無限春愁在一枝。
不共人言唯獨笑,忽疑君到正相思。
歌殘別院燒燈夜,妝罷深宮覽鏡時。
舊夢已隨流水遠(yuǎn),山窗聊復(fù)伴題詩。
梅花,據(jù)考證是一種原產(chǎn)于中國的植物,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常用的果品。但是上古的詩歌里卻吟詠得不多,詩經(jīng)里‘摽有梅’一詩曾提到梅實,也只是作為起興的由頭,沒有把它作為吟詠的主體。南北朝時代陸凱折梅贈驛使所賦的詩,也僅僅是把梅花當(dāng)作一種表達友情的道具。真正在詩歌中給梅花賦予人格化的形象,那還是唐以后的事。因為梅花是在天寒地凍的時節(jié)凌霜冒雪而開,不與眾芳為伍,所以人們賦予了它清高、孤峭、頑強、堅貞的品格;又因為梅花開在冬末早春,相比于三春光景那種桃李芳菲,百花爛漫的盛季,它算是占得了春先,所以人們又賦予了它報春使者的聲名,成了先知先覺的先驅(qū)者或釀時造勢的的英雄豪杰的形象。歌劇《江姐》中的“紅梅贊”這首歌,就是梅花品格的一幅恰如其分的寫照。
唐宋以后,詩歌中提到梅花的,何止千首,就是專以梅花作為吟詠對象的詩詞也非常多。各個詩人吟詠的角度,各人的風(fēng)格各有不同,韻味各異,這樣也就有著不同的欣賞點。高啟的這九首詩,大概是受到杜甫秋興八首的啟發(fā)專門為梅花而精心寫就的組詩。對這組詩評析的文章在網(wǎng)絡(luò)上可以看到很多,在此不做贅述。我覺得這組詩描寫梅花,不僅狀如其影,更傳其神!我特別欣賞其中狀寫出的那種清靈空澈有時又朦朧恍惚的意境,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美詞佳句。比如‘將疏尚密微經(jīng)雨,似暗還明遠(yuǎn)在煙?!?淡月微云皆似夢,空山流水獨成愁?!婋S十里尋春路,愁在三更掛月村?!撼罴拍鞈?yīng)老,夜色朦朧月亦香。’‘ 斷魂只有月明知,無限春愁在一枝。不共人言唯獨笑,忽疑君到正相思?!鹊?,給人以無限廣闊的想象空間。曹雪芹《紅樓夢》里有幾組詩,多是從高啟這組詩借鑒或脫胎。以前讀《紅樓夢》,大觀園姐妹起詩社,先是詠白海棠,接著詠菊,后來又在蘆雪亭聚會詠紅梅花,特別欣賞薛寶琴‘閑庭曲檻無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之句,后來方知脫胎于‘淡月微云皆似夢,空山流水獨成愁’。其它一些麗句,如‘窗隔疏燈描遠(yuǎn)近,籬篩破月鎖玲瓏’,也似乎有著這組梅花詩的影子。后來清代張問陶復(fù)作梅花八首,足可以與高啟這梅花九首并稱雙璧。
一、詩句出處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出自元末明初詩人高啟詩作《梅花九首》其一,其中最有名的便是這兩句,毛主席曾因此兩句詩對高啟產(chǎn)生了興趣,認(rèn)為他是“明朝最偉大的詩人”。
二、詩句簡析
單看這兩句詩,前后皆用了典故。前一句指的是漢代賢士袁安擁雪獨臥的故事,后一句則是隋朝趙師雄夜晚酒醉遇梅花仙子的傳奇。詩人用“高士”和“美人”來形容梅花,和世人慣有的“傲霜斗雪”之梅花印象大有不同,令人耳目一新而且韻味悠長。
三、作者生平
詩詞歌賦,或以抒懷,或以詠志。如果想深入理解此兩句詩,必須了解高啟其人。
周星馳著名的喜劇電影《九品芝麻官》中有一個情節(jié),包龍星為了嚇唬作偽證的嫌犯,讓包有為裝成被腰斬的犯人,并捉住嫌犯的腿,說要在他腿上寫個慘字??赡芎芏嗳艘詾檫@個情節(jié)純屬無厘頭搞笑,但在歷史上卻是真有其事,這便是詩人高啟最后的悲慘結(jié)局。
高啟為朱元璋所不容,最后被處于腰斬,而且是朱元璋親自監(jiān)斬。高啟被斬之后并未立時氣絕,拼盡半身余力蘸血在地上連寫三個“慘”字。
世間之慘,恐怕也莫過于此了吧。
高啟一世才名為何會落得如此下場,恐怕與他的性格和生平經(jīng)歷有關(guān)。
高啟家世可追溯至北齊開國皇帝高歡,他出生的時候家道已經(jīng)逐漸中落,但家境尚為殷實,衣食無憂。此時的高啟對自己的家世引以為豪,從“我祖昔都鄴,神亂為世雄”、“我家本出渤海王”等詩句可以窺知,可以說是心高氣傲??上Р痪酶改鸽p亡,少年的高啟便不得不獨自謀生。高啟年少有才,在戲曲小說逐漸流行的時代,一心寫詩的他很快便嶄露頭角,才名遠(yuǎn)播。
正值元末亂世,方士誠帳下駐守吳中的饒介意欲招攬高啟為幕僚,當(dāng)時熱衷功名一心想出人頭地的高啟欣然應(yīng)邀。但是沒過幾年,大概是由于出生貴族之家又少有才名,其性格過于清高孤傲,很快高啟便對幕僚身份心生厭惡,借故離去。后張士誠又?jǐn)?shù)次招攬,高啟均不應(yīng)招,轉(zhuǎn)而隱居青丘。
后來張士誠為朱元璋所滅,大明初立,高啟受薦入朝編修《元史》?!对贰肪幊芍螅煸皩Ω邌⒏鼮橘p識,次年授翰林編修、復(fù)命教授諸王,可以說此時的高啟抱負(fù)得以施展,仕途看起來也是順風(fēng)順?biāo)9徊痪弥蟾邌⒈贿獞舨渴汤?,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高啟卻堅持不受,懇請辭官隱退,朱元璋并未強留,遂賜百金放還,高啟重回青丘隱居。
從高啟兩次錦程求退,可以隱隱看出詩人孤傲高潔不肯同流合污的品性,對于方士誠他曾經(jīng)在詩中稱之為“盜賊”,可見起心中對其并不認(rèn)可,并不甘于在其下作為一個小小文學(xué)幕僚;后對于朱元璋他本來抱有不少期望,但想必朱元璋對功臣的迫害給他帶來了不小的心理負(fù)擔(dān),也正因為朱元璋誅殺舊臣才讓戶部侍郎的職位有了空缺,入朝不久的高啟就有了連升幾級的機會。因此在他看來朱元璋也并非其心中的明主,故而在大好機會之前選擇急流勇退,這也說明了高啟對于君主的選擇是極為挑剔的。
后來真正給高啟引來殺身之禍的,卻是因為一篇《郡治上梁文》。
時任蘇州知府魏觀修復(fù)府治舊基,力邀高啟撰寫《上梁文》,高啟欣然允之。古代平常人家蓋房子上大梁時,都要擺上豬頭祭神,點上炮竹驅(qū)鬼,因而蘇州府衙建造需要一篇像樣的上梁文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不巧的是魏觀修建的府衙選在了張士誠宮殿遺址之上,而張士誠正是朱元璋當(dāng)年的死對頭。高啟在此文中用了“龍蟠虎踞”的字眼,犯了朱元璋的大忌。在朱元璋看來,將張士誠曾經(jīng)的居所稱作“龍蟠虎踞”實在是大逆不道。朱元璋器量本就狹小,前有辭官不做已經(jīng)是“給臉不要臉”,現(xiàn)在更是“包藏禍心另有異圖”,所以魏觀被誅,高啟也受到牽連被判腰斬,朱元璋親自監(jiān)斬。
四、小結(jié)
了解了高啟令人扼腕的短暫生平,再來回觀此詩,便可理解詩人其實是在借詠梅暗喻自己的品格像梅花一樣高潔,乃擁雪高士,乃月下仙人。盡管雪滿深山,我依然鐵骨遒勁姿容艷麗暗香浮動,只有在月明時刻在滿樹芬芳之下才會盈盈出現(xiàn)。
怎奈詩人雖心志高潔,也深諳斷舍離之理,但內(nèi)心的驕傲還是讓他鋒芒難隱,最終將自己引上了黃泉路,不得不說是時代的悲劇。
這是作者借景贊梅:意解為在寒風(fēng)雪飛的寒冬,唯有梅樹傲寒而立,就象高潔的志士偉然可敬,在月明映空的夜晚,梅花靜然盛放,韻香溢飛,為冬添彩,為雪伴美!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杰”,當(dāng)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杰”,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
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題主問的這句詩出自《詠梅九首?其一》,全詩如下:
瓊姿只合在瑤臺,
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臥,
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
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
東風(fēng)愁寂幾回開?!?/h3>
小邪來試作賞析:
“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瓊姿,這是古詩詞中的常用詞了,謂瑰麗的姿容,通常只用于梅花。不過,詩的首聯(lián),卻一點也不因這措辭的常見而顯得平凡:神話中的昆侖山,上有瑤臺十二座,皆以五色彩玉筑成;梅花既有瑰麗的風(fēng)姿,那么就本該(合,應(yīng)該)充任瑤臺上的瓊玉,至于它們?yōu)楹尾涣艟釉陲h渺的仙山,卻被不知哪位仙家之手,栽向了江南的處處山林,這,可真是個令人大惑不解的疑問!這二句,給凡間的梅花,賦予了謫仙的身份,使它們縱然已降生到地上,卻終究是超凡出塵、氣質(zhì)異于俗中眾花。若不是詩人對梅的品行理解至深,安能作此奇想、出此奇語、發(fā)此奇問?至于為何只說栽于江南,而不說栽于天下,這,也可算得個疑問:大概,詩人一生足跡不出江南,在他的心目中,只有這片山川鐘秀、人杰地靈的廣土,才最適宜迎接梅的降臨?
“雪滿山中高士臥”,梅花到底還是來到了人間,不過,它們既然是夙具仙骨,當(dāng)然也不屑在塵埃之中生長;遠(yuǎn)離人跡的煩囂,棲住到大雪鋪滿的深山,這,才是這位孤高拔俗的隱士的愿望。常人說到梅花,總不免提什么“傲霜斗雪”,其實,梅花又何嘗逞勇好斗?雪滿山中,它們卻穩(wěn)穩(wěn)地酣臥,何嘗把大雪放在心上?大雪又怎配做它們的對頭?“月明林下美人來”,梅花到底是花的一種,是世人愿意親近的美人,不過,這美人既然是仙子下凡,俗人當(dāng)然不能輕易窺到,若去鬧市中尋覓,無異于水中撈月。你須得摒棄一切俗念,退身到清風(fēng)明月的林泉之下,那時,你才能見到她款款而來,神情是那么超朗閑雅,容貌是那么清秀動人,一如《世說新語》中的詠絮才女謝道蘊,“神情散朗”,有“林下風(fēng)氣”?!?/p>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边@兩句是分承上兩句,再作進一步的申說,其原來的含義,應(yīng)該是如下:山間的蒼蒼秀竹,自不會放過與高士交結(jié)的機會,它們把自己蕭蕭竹聲中的清寒,奉獻給梅花的身影,好讓那疏朗的梅影得了清寒的依附,更顯得儀態(tài)高峻;山間最不起眼的漠漠青苔(漠漠,密布之貌),也知道愛憐美人,當(dāng)她完成了報春的使命,零落的花瓣半蝕于春泥之時,它們也會把自己身攜的微微春意,輕輕遮掩在她殘留的清香之上,好讓無意爭春的美人,也多少領(lǐng)受點春的回報。這二句的正常順序,本來也該是“蕭蕭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殘香”,殊不料,詩人卻把“寒”與“春”提煉到醒目的句首,顯得這二者才是依托于“疏影”、“殘香”的梅之魂魄,而遺于句尾的“竹”、“苔”,倒成了這二者蛻下的軀殼。次序一變,詩的境界頓異,詩人的筆法,真是老到。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fēng)愁寂幾回開?”何郎,指南朝的詩人何遜,作有《揚州法曹梅花盛開》等詩,雖然他不是第一個詠梅者,但詩人大概認(rèn)為梅花的“好詠”(佳作)自他而始。在何遜之后,詩壇上當(dāng)然也不乏“好詠”,但詩人在這里說梅花自從何遜去了便不逢知己,使自己不禁要問它們在漫漫的歲月里,寂寞愁苦地在東風(fēng)中開落了多少回,似乎近千年來只生出自己一個梅花的知音——這,說他目無古人、過于自負(fù),也未嘗不是;但若沒這份空前的自信,又如何有膽量拋開古人的陳規(guī)所限,別創(chuàng)出這千古佳作?況且,佳作既已詠成,就算他真的笑傲古人,古人到底也指摘他不得!
具體的梅易寫,抽象的梅難說;梅之形態(tài)易賦,梅之精魂難攝。何也?詩人若不先稟有梅的靈性,又安能窺到梅的靈魂深處?因此,由此意義上說,讀者最該佩服的,倒不在詩人手筆的高妙,而應(yīng)是詩人襟懷的高潔;讀者在梅的“疏影”之上,也更該細(xì)看是否有詩人自己的身影在“依”著。
用美人和高士,來襯托梅花的孤傲高潔,清秀典雅,主要寫梅花的風(fēng)骨和氣節(jié)。
【梅魂】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這是元末明初著名詩人高啟的詩句。高士、美人比喻梅花,傲雪凌霜是梅魂。雪的純潔,高士的情操,反襯梅花的高潔。月的清明,美人的風(fēng)姿,點出梅花婉約的風(fēng)韻。高啟的詠梅詩清雅超拔,把梅花魂勾勒如癡如醉使人過目難忘。無怪乎毛主席對其贊賞有加。
記得魯迅先生曾說過“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作完了。”哪知中華沃土孕育了無數(shù)文人墨客,一首首炫燁的詩篇裝扮著絕美奇麗的詩的百花園。他們從梅花的形、色、香中尋覓到了優(yōu)閑自在的生活情趣,品味到了純真雅致的人生真諦,有詩人借梅花或抒幽憤,或自鳴清高脫俗,或寄托傷感悲情。但縱觀中國詩史,唯有偉人毛澤東寫的《卜算子、詠梅》一下子把梅花精魂提升到了嶄新的意境當(dāng)中?!耙咽菓已掳僬杀?,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這是詠梅詩詞百花園中茁壯綻放的雄奇瑰麗的奇葩。
主席的詩詞意境雄渾壯闊、豪情滿懷、偉美瑰奇,引無數(shù)千古詞人共折腰。
這都是仕途無望的人說的酸溜溜的話,真正的政治家偶爾風(fēng)花雪月調(diào)節(jié)一下生活節(jié)奏。仕途無望,才醉情山水,醉情江湖,醉情風(fēng)月,并吹牛為高士,高不高我不知道,至少也是世間俗人一個,有七情六欲,有人間煙火氣息。
明代高啟詠梅之一:
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fēng)愁寂幾回開?
詠梅的絕佳名句“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詩人引用了“袁安臥雪”和“趙師雄羅浮山梅仙”兩個典故,將梅花比擬成“高士”和“美人”?!案呤俊奔础半[士”,“美人”便是“仙人”,他們在白雪覆蓋的山中和月光籠罩的林下獨處,遠(yuǎn)離塵世的喧囂,清幽寂寞、遺世獨立,顯得高潔雅逸。
明代高啟所作,以高士美人喻梅花,可為獨得梅花精魂。雪的潔白,高士的情操,點出梅花之高潔,月之清明,美人之風(fēng)姿,點出梅花之風(fēng)韻。這一聯(lián),可與林和靖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同為寫梅之千古絕句!
雪滿山中高士臥,是必喻梅花的清高孤傲。就像世間那些,有文采而又有氣節(jié)的君子雅士。他們滿腹經(jīng)綸,卻甘愿茅屋陋室,過著清寒的生活,不屑隨波逐流諂媚權(quán)貴。這也是以物詠志。月明林下美人來,是比喻梅花幽美的清姿,在月色的映襯下,猶如款款而來的美人。令人神往心搖。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是明代詩人高啟的《詠梅九首》的第一首中的佳句。此句將梅花比擬成“高士”和“美人”,突出了梅花的孤傲高潔與清秀閑雅的精神。
高啟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詩人,詠梅是他詩歌中的一個重要題材。高啟繼承了傳統(tǒng)詠梅詩的寫法,塑造出一個個孤高、隱逸的梅花形象。在此基礎(chǔ)上他將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與心態(tài)變化融入梅花形象,使之突破傳統(tǒng)的束縛,賦予梅花嶄新的情感內(nèi)涵,具體表現(xiàn)為孤高中的激憤之情、亂離驚懼之感和故友摯交之情。他打破了兩宋以來重復(fù)單調(diào)的詠梅模式,為詠梅詩的發(fā)展開辟出一片新天地。
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fēng)愁寂幾回開?
此為明代詩人高啟著名的詠梅詩名作,共九首,每首皆飄逸超群,力寫梅之高韻。
詩人首先用反襯法來寫梅花的超塵絕俗,以疑問的方式提出質(zhì)疑,但又無須回答,寓答案于疑問之中,襯托出梅花的不俗氣質(zhì)和靈秀仙骨。
詩人認(rèn)為像梅花這樣具有瓊玉般姿容的花種只應(yīng)留在天上神仙居住的瑤臺之上,卻不想仙家卻將它栽向了山林秀美、人杰地靈的江南,從而突出了梅花的神奇身份。韓冕詩曾說“梅花本是神仙骨,落在人間品自奇”。韓冕是從正面去言說,而高啟則是從反面去襯托。用意雖同,但表達方式卻迥異,高詩以疑問起句卻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和思考。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兩句是為人傳誦的名句。詩人以高士、美人作比,又以雪滿山中和月明林下作為背景來映襯高士、美人,進一步突出了梅花的孤傲高潔與清秀閑雅的精神。此兩句也是在寫梅的風(fēng)骨與魂魄。
清代學(xué)者認(rèn)為這兩句當(dāng)中有典故,說“雪滿山中”出自東漢袁安家中臥雪之典,“月明林下”出自隋朝趙師雄于月夜林中酒肆與梅花化作的美女相互飲酒之典。其實,這兩句沒有這典故的限制反而會使梅花的品格顯得更為圣潔與超逸。
此兩句分別都構(gòu)成了一幅美得令人心顫的意境,又何須什么典故來支撐呢?宋代隱士林逋寫梅,也含有頌梅風(fēng)標(biāo)絕塵之意。但林逋詩重在寫梅之風(fēng)韻,而高啟詩則重在寫梅之風(fēng)骨?!氨┝种兄松?,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fā),散作乾坤萬里春?!?韓冕詩)梅之傲雪怒綻才顯出她的高潔骨氣?!叭f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元代楊維禎的詩也是贊梅之雪中獨放的勇氣??梢?,高啟的“雪滿山中”句重在寫梅的氣節(jié)。
五、六句詩人進一步用竹來烘托梅的清俊身影,用苔掩殘香表達對梅之高尚品格的尊重。松竹梅乃“歲寒三友”,蕭蕭竹聲中更顯寒梅的固守清貧;漠漠青苔心甘情愿地承載著殘梅的零落花瓣,并將殘梅的清香融化在它的軀體中,使香保持得更久長些。
七、八句則借抬高南朝詩人何遜的詠梅佳作而表達了他的自負(fù),似乎只有他高啟才是梅的知己。高啟之前寫梅之詩已眾多,但他卻能脫出前人的窠臼,采用多方譬喻與襯托的手法寫出梅的氣節(jié),突出梅的風(fēng)骨與精魂,卻是難得的。
他的這種譬喻也對后世產(chǎn)生了影響,曹雪芹《紅樓夢》中寫《終身誤》的曲子,有“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之句,其構(gòu)思恐怕也受到高啟詩句的啟發(fā)。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出自〔明·高啟〕《詠梅九首》之第一首。意思是:雪中的梅花如高士橫臥山間,月下的梅花如美人從林間徐徐而來。
詩人以高士、美人比喻,又以雪滿山中和月明林下為背景來襯托高士、美人。雪中的梅花如高士橫臥山間,月下梅花如美麗的玉人從林間走來,生動地刻畫出梅花的神韻,突出了梅花傲霜斗雪的精神風(fēng)貌,這也正是作者清雅高潔的形象。
附:〔明·高啟〕《詠梅九首》之第一首:
瓊姿只合在瑤臺,
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臥,
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
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
東風(fēng)愁寂幾回開?
此詩解讀誠為梅花,抗嚴(yán)寒傲斗風(fēng)雪,象高風(fēng)戰(zhàn)士,在月光下更有芳香飄蕩在林茂深處以美人喻之更形象化。`
一、《梅花九首(其一)》明.高啟
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fēng)愁寂幾回開?
二、名句分析: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這句詩意思是:雪中的梅花如高士橫臥山間,月下的梅花如美人從林間款款而來。
詩人以高士、美人設(shè)喻,又以雪滿山中和月明林下為背景來烘托高士、美人。雪中的梅花如高士橫臥山間,月下梅花如清雅的美人從林間款款而來,化靜為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梅花的神韻,給人廣闊的想象空間,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潔的精神風(fēng)貌,這也正是作者高潔襟懷的象征。
三、作品鑒賞:
《梅花九首(其一)》描寫開在江南的梅花超凡脫俗,表達了詩人高潔與傲骨的性情及寂寞之情。
首聯(lián)講梅花本應(yīng)開在瑤臺,不知為何卻開在江南,揭開了其超凡脫俗的特點;頷聯(lián)把梅比喻成高士美人,揭示了其孤傲高潔的特點;頸聯(lián)用疏影殘香揭示了其淡泊自愛的特點。
借用何遜的典故,說天下除了何遜之外,無人真正懂梅,言外之意為,當(dāng)今只有詩人自己才真正懂得梅,表達了詩人的寂寞,詩人引梅為知己,表達了自己的高潔與傲骨。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 若不是詩人對梅的品行理解至深,安能作此奇想、出此奇語、發(fā)此奇問?至于為何只說栽...
高適用“高士”“美人”設(shè)喻雪中梅花,象高士臥雪,似美人款款而來。
雪下得很大,那連綿的群山就像是臥地的壯士;明月高照,那一片林子看上去就像美人向你走來。兩句詩體現(xiàn)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以及作者融情于自然的美好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