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曹操雕像)
這個問題?有點難以?回答?~第一?,曹魏?是?由他的?創(chuàng)立?者?的?姓氏?為名的?,其實就是?說明這個政權(quán)的?建立?者?的名字?。
吳國?就是?孫權(quán)?父子?創(chuàng)的?,所以?叫?孫吳?。這就是?以?創(chuàng)始人?來?指代?國家?。
劉備?是?漢?朝?皇室?后裔?,他?以?正統(tǒng)?漢朝?的?遺留?自?稱?~蜀漢?。他不可能?和?曹操?,孫權(quán)?一樣?稱?~劉?漢?吧?。其實?他?就算?叫了?劉?漢?也沒有用?,因為本身漢朝?就是?姓?劉?,他是?漢朝?皇室?的?遠親?,當時?打?這個?牌?子的?目的?就是?招攬?漢朝?的?遺老遺少?,如果?他?標新立異?,會?失去?漢朝遺老遺少?的支持?,這是?劉備?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所以?劉備?只有在?漢朝的?大?旗子?底下?,而?不能?另出?。
當然?,尊?漢?不代表?就是?漢?,劉備?只是?一個?割據(jù)?政權(quán)而已?。[愛慕][愛慕][愛慕][愛慕]![]()
(孫權(quán)雕像)
一個?是?讀音?不通?,二個?是?于?理不通?。
蜀國被?稱作?蜀漢?,一則?地名?就是?蜀?,后面一個?代表?劉備的?傳承?來自?漢朝?皇族?后代?。
另外我補充下?~孫吳?,書面?稱?東吳?,一則?三國時期?,南京?那邊?被?稱?江東?,孫策?一統(tǒng)?江東?九?郡?。可能是?地處?東邊的?緣故?,所以?稱?東吳?。為甚叫?東吳?,可能是?因為處于?長江?以?東?,還有?所?占據(jù)?的地方多為?古代?吳?國?所在的?地?界?,為了?顯示?不同?,所以?稱?東吳?。以上?為我的看法?。[愛慕][愛慕][愛慕][愛慕]
劉備?一直?以?大漢?皇族?后裔?自稱?,認為自己?的?政權(quán)?合法化?,他?是?去?掃平?中原?,恢復?漢室?。不過?,當時?東漢?末年?群雄?紛起?,確實?是?亂世?。
而且,如果?稱?劉?漢?或者?劉?蜀?,多?別扭?啊?,也不方便?稱呼吧?。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愛慕][愛慕]
(圖來自網(wǎng)絡,侵刪)
其實這是個誤會,我們常說三國是魏蜀吳,四川簡稱蜀是因為是三國時期有個蜀國,其實這是錯覺,四川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古蜀國的存在,那個時候有巴國,蜀國,所以四川這個地方一直被稱為蜀地。魏國和吳國一直被稱為曹魏和孫吳,那是因為在春秋時期有吳國,在戰(zhàn)國時期有魏國,為了區(qū)別古代的這些國家,所以這樣稱呼。姓氏本來就可以加在國號前面來,比如趙宋、朱明、李唐,這都是我們經(jīng)常聽到的,而劉備建立的可不是蜀,劉備建立的是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曹丕篡漢建魏后,于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而由于其所建立的政權(quán)以蜀地為根據(jù)地,所以多被稱為“蜀”。以其地稱其國,后人逐漸習慣了這個稱呼,而又為了承認劉備建立的漢室政權(quán),故稱其為蜀漢。其實也曾經(jīng)被稱為“劉蜀”、“季漢”。所以蜀國是曾經(jīng)被人稱為劉蜀的,只是不需要與古蜀國進行區(qū)分,所以只用蜀或者蜀漢來稱呼劉備建立的這個朝代,其實都是后人為了方便區(qū)分而叫的。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于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劉備也是漢昭烈帝,而不是蜀昭烈帝。所以,主要是基于習慣,稱呼蜀不會產(chǎn)生歧義,還有就是劉備建立的是漢,而不是蜀,為了能夠更好認識已經(jīng)交蜀漢了,還要叫劉蜀,那簡直是太不仗義了。所以即使有這個稱呼,也很少有人叫。
因為當時三國的官方名稱分別是魏、漢、吳。
魏國是曹家篡漢自立,因為曹操被封為魏王,所以老曹家自立為皇帝后,朝代順理成章就叫魏國。東吳也是老孫家自己建立的政權(quán),所以另起了個國號叫吳。
而劉備則不同,他建立政權(quán)名義上是繼承漢朝法統(tǒng)。劉備即位時,蜀漢官方文章是這么說的:
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殺主后,滔天泯夏,罔顧天顯。操子丕,載其兇逆,竊居神器。群臣將士以為社稷墮廢,備宜脩之,嗣武二祖,龔行天罰。備惟否德,懼忝帝位。詢于庶民,外及蠻夷君長,僉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業(yè)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無主’。率土式望,在備一人。備畏天明命,又懼漢阼將湮于地,謹擇元日,與百寮登壇,受皇帝璽綬。脩燔瘞,告類于天神,惟神饗祚于漢家,永綏四海!
曹操父子篡奪漢家社稷,我劉備恐怕祖宗功業(yè)即將消亡,漢朝帝位后繼無人,因此忝居皇帝之位,繼承漢統(tǒng)。所以劉家政權(quán)的國號是“漢”。
但魏、漢、吳三個國號在之前都有人用過了。為了把它們和春秋時的“吳”、戰(zhàn)國時的“魏”和之前的“漢”區(qū)分開來,后人就在國號前面加一個字。
這個加字區(qū)分法,有時候是用前后。比方說東漢也被稱為后漢,比方說五代的梁唐晉漢周,因為都是重名,所以分別被稱為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
有時候是用方位。比方說東漢西漢,南宋北宋。
有時候是用姓氏。比如五胡十六國時期,石勒創(chuàng)立的政權(quán)“趙”,就可以被稱作石趙。
這種區(qū)分法的命名,很大程度上是遵循約定俗成的習慣。比如南北朝時期,南方四個政權(quán)宋齊梁陳,可以叫做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其中南朝齊有時候也簡稱為南齊,而梁和陳就很少見到這種稱呼。至于宋,那就更別想了——南宋這個名號,已經(jīng)被老趙家占了。
而且一個政權(quán)可以有不止一種稱呼法,還是那句話,這里沒有什么硬性規(guī)則,更多地由習慣決定。就好比南朝宋同時也可以稱為劉宋,石趙也可以稱作后趙。
把視線拉回三國,在這里,人們用的是“姓氏區(qū)分法”,所以魏變成了曹魏,吳變成了孫吳。但漢就不能叫劉漢了——因為兩漢的皇帝也姓劉,叫劉漢沒有任何區(qū)分度。于是就用“蜀漢”代替。
至于蜀這個字的由來,因為四川是蜀地,在三國時期,曹魏政權(quán)的人就在用“蜀”這一稱呼。比如曹真曾經(jīng)說過:“蜀連出侵邊境,宜遂伐之,數(shù)道并入,可大克也?!?/p>
后來陳壽在寫《三國志》時,把三國的歷史各自獨立成一本書,分別是《魏書》《蜀書》《吳書》。后代人于是就用蜀來指代劉備政權(quán)了。蜀漢自己有時候自稱為“季漢”。季者,末端也,這還是表示他們是漢朝的延續(xù)。
其實除了姓氏區(qū)分法,有時候我們在三國也用方位區(qū)分法,比如“西蜀”和“東吳”。但“北魏”是不能用的,因為被人占了……南北朝時期,北方拓跋珪建立的政權(quán)就叫北魏。(嚴格來說是“魏”,后人稱之為“北魏”。)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蜀國在三國時期從來不稱自己為蜀地,最次也要稱個益州,正常的官方說法都是漢。
比如諸葛亮的《出師表》應該算是比較官方的文章,在這篇洋洋灑灑的文章中,諸葛亮雖然身處蜀地,但是卻一個蜀字都沒有提。
在開篇寫道“益州疲弊”,是第一次提地名,并沒有稱蜀地,雖然后世總是簡單粗暴的認為益州就是蜀地,實際上在東漢時期還是有差別的。
漢武帝時期在天下設置十三州,本來是設置刺史監(jiān)察地方的,刺史雖然位卑但是權(quán)重,有直接上報中央的權(quán)力,等到東漢時期,各地軍閥化,十三州中有威望的刺史都升級為州牧。
比如我們熟知的徐州陶謙,最開始是在幽州擔任刺史,188年為了討伐黃巾被調(diào)到徐州擔任刺史,等到193年時被漢獻帝升為徐州牧。
其實權(quán)力應該差不多,但是官方叫法應該是升級了,益州之前也是刺史,后來劉焉向朝廷建議說“刺史、太守行賄買官,盤剝百姓,招致眾叛親離。應該挑選那些清廉的朝中要員去擔任地方州郡長官,借以鎮(zhèn)守安定天下?!?/p>![]()
劉璋聽說益州刺史郤儉在益州為非作歹,原本想要到交州的劉焉就請求改為益州牧。
可見,官還是原來的那個官,但是分誰去當,劉焉是漢室宗親,自然起步就是州牧級別。
可見,益州才是四川當時的官方說法,而“蜀”不過是當時益州下面的一個郡,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的時候曾經(jīng)設置巴郡、蜀郡和漢中郡三個郡。
到漢朝的時候,又增加了一些,到劉備入主益州的時候,已經(jīng)發(fā)展到十多個郡,蜀郡不過其中之一,蜀漢政權(quán)不可能把蜀掛在嘴邊。
當然,益州只是地名,蜀漢政權(quán)的真正官方說法是“漢”。
公元220年,在四川的劉備聽說漢獻帝劉協(xié)被殺了,漢朝的國祚就要就此終結(jié),劉備因此于221年在成都稱帝,定國號為“漢”。
大概在劉備看來,他的這個漢,就跟當初王莽把西漢的皇位給篡了后,劉秀又另起爐灶建立了東漢。
所以,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多次有漢的表述,比如諸葛亮寫道“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p>
這應該就算是蜀漢政權(quán)的最高政治愿景了。
其中對曹魏政權(quán)的一概官方說法都是“賊”,比如“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
當然“蜀漢”的稱法只是史稱,也就是歷史學家給起的名,在一些其他的情境中,也有不同的叫法。
比如蜀漢的另一個叫“季漢”的稱法也很有意思,這個稱法是在劉禪詔書中存在的,是一個官方的不能再官方的說法。
這種稱法也是目前爭議最大的,根據(jù)“季”的意思,有認為是“第三漢”的意思,有認為是“末漢”的意思,反正說法很多,我也沒有深入研究,但是我認為應該是對自身繼承自“東漢”的說法。
當然,不管稱啥,蜀漢政權(quán)的人都不會稱跟“蜀”有關(guān)系的名字,一旦稱蜀就自認為是割據(jù)政權(quán),喪失北伐的法理性。
所以,堅持稱蜀的應該就是曹魏的那幫人了,文明一點稱蜀,急眼的時候也稱是賊。
比如在伐蜀之前,司馬昭因為姜維屢屢擾亂邊疆,直接將蜀漢稱為賊了,等到真正伐蜀的時候,鐘會曾經(jīng)發(fā)了一篇檄文叫《移蜀將吏士民檄》,從心理上對蜀漢政權(quán)進行攻擊。
也可以看出,魏晉政權(quán)都是直接稱其為蜀的。
等到三國的歷史結(jié)束后,《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為三國作史書的時候,就以《魏》《蜀》《吳》作為書名,到宋代的時候被人合在了一起,成了《三國志》。
當然魏國和吳國都常常被冠以曹魏、孫吳這樣的名字,蜀國不可能沒被人叫做劉蜀?
史上上,“劉蜀”的稱法其實是真實存在的,以姓氏冠名政權(quán),不管是在當時還是在后世都是很流行的事情,曹魏和孫吳政權(quán)的稱法都是這樣來的,此后,李唐、趙宋都是很常見的叫法。
因為古代一個國號都是一個字,后來的政權(quán)沿用之前的國號,也是常有的事,又或者為了照顧后面的政權(quán),不得不把前面政權(quán)的稱法給改了,后世史學家為了分辨,自然會進行一些區(qū)分。
比如說兩漢,在古代的時候并非現(xiàn)在“東漢”和“西漢”的叫法,而是“前漢” (或者干脆就叫漢)和“后漢”。
比如二十四史這樣的官方修史,前四史就是《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后漢書》自然講的就是東漢。
《出師表》中名句大家應該也是背過的“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p>
可能古代的人都是這樣叫的,但是現(xiàn)在卻稱為東西漢,我想跟五代十國時期的“后漢”有關(guān)。
五代的五個朝代分別是“梁、唐、晉、漢和周”,無一例外全是之前存在過的國號,因此通常都稱為“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整齊劃一,便于理解。
這里面這個后漢是五代時期的劉知遠建立的,那完全是和東漢的后漢撞車了,所以,沒得辦法,最后反而是將劉秀的漢朝稱為“東漢”。
另一方面,叫各種漢的政權(quán)實在是一抓一大把,比如成漢、趙漢、北漢等等,如果叫東漢是后漢,后面的“漢”就有點沒處放了,五代時期的漢,那確確實實是最后面的漢了。
所以,蜀漢自然是權(quán)衡利弊之下,最折中的叫法,當然,按照前面的主基調(diào),加蜀就有一半的蔑視,如果不帶漢,光叫“劉蜀”,那更是蜀漢粉無法接受的。
東吳政權(quán)定國號為“吳”,明顯是跟春秋時期的吳國挨邊的,為了區(qū)分吳國,孫權(quán)的這個吳被稱為孫吳,另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偏東,也常稱為東吳,用法用量差不多。
至于曹魏,應該是目前最主流的說法,但是曹魏也并不是唯一的說法,也有說“前魏”的,也有說“先魏”的,但是各種“魏”實在是一褲衩子,什么“北魏”“東魏”“西魏”等等,再加上戰(zhàn)國時期也有魏國。
硬說曹魏政權(quán)是先魏,也容易混淆,所以,曹魏是最容易讓人分得清的一個叫法了。
喜歡歷史,更喜歡你,我是史論縱橫,沒事喜歡瞎咧咧幾句,歡迎關(guān)注、評論,我們一起探討歷史!
這是一個歷史劃分的問題,“劉蜀”是不可能存在的。
![]()
在歷史上,以某姓+國號的形式,主要功能是用來區(qū)別于同國號的其他朝代。比如宋朝,除了我們熟知的趙宋王朝,還有一個南北朝時期的劉宋王朝(第一代南朝),所以需要在朝代前面加一個姓用以區(qū)分。
如曹魏、孫吳也是出于這種原因。歷史上以“魏”為國號的朝代很多。除了三國的曹魏,還有后來的北魏、東魏、西魏,都叫“魏”,所以加一個曹魏用以區(qū)分。吳國也同樣,除了三國東吳之外,南北朝時期南唐的前身國號也叫“吳”,史稱為“南吳”,春秋時期的也有吳國(就是被勾踐滅掉的那個),后來朱元璋稱帝之前也稱過“吳王”。
在吳、魏都是正式的國號的背景下,以皇室姓氏+國號,這樣的叫法是沒有問題的。但對蜀漢政權(quán)則不同。
在三國時期,并沒有過“蜀國”這樣的國號,現(xiàn)代人拍電視劇,蜀漢的軍隊打著“蜀”字大旗出來簡直就像八路軍打著“支那”的大旗出來一樣,是完全無視歷史的行為!
蜀漢政權(quán)的正式國號叫做“漢”,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漢朝的正統(tǒng)繼承人?!笆瘛笔菂菄臀簢鴮κ駶h的蔑稱。就像過去日本人叫中國人“支那人”一樣。
那么為什么不叫“劉漢”政權(quán)呢?
因為中國歷史上叫“漢”的王朝實在是太多了,而且有一點令人的一點,他們的皇帝都姓劉!
中國歷史上,有西漢、東漢、季漢(也就是蜀漢)、南漢、北漢、趙漢、后漢……等等好幾個漢。這其中西漢東漢和季漢是真正的劉邦一派的血脈,其他的都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關(guān)系。但是因為劉邦歷史地位很高(第一個長久大一統(tǒng)王朝的皇帝),所以有很多追隨者,以“漢室后裔”的身份證明自己的合法性,比如滅亡西晉的劉淵,明明是個匈奴人,偏要往劉邦這靠,也成立了一個“漢”國,不知道劉邦泉下有知作何感想。
對于蜀漢政權(quán),其實“蜀漢”這個詞都多少有些貶義,所以現(xiàn)在一般稱“季漢”,也算是為劉備的一生心血爭奪一些正統(tǒng)地位吧。
咱們看演義聽評書,習慣稱呼三國是魏蜀吳,實際人家叫魏漢吳——曹魏、蜀漢、孫吳(東吳)。
但這個漢的國號,除了蜀漢內(nèi)部,曹魏和孫吳肯定是不愛叫,大家當時都在爭正統(tǒng),漢帝明明是將皇帝之位禪讓給了我們曹魏,你算哪門子門外“漢”帝?漢帝的傳國玉璽在我們孫吳,把你劉大耳朵那地盤叫“蜀”或“西蜀”就挺合適,堅決不讓你吃我們兩家豆腐。
然而劉備仍然踏踏實實的叫他的漢昭烈帝(謚號),你們愛叫我蜀國就叫唄。
但歷史真有以“蜀”為國號的幾個小國,像春秋戰(zhàn)國時的古蜀國、五代十國時王建的前蜀、孟知祥的后蜀,但都沒有太多國祚、面積、名氣,還不如不以蜀為國號的“蜀漢”。
歷史就認名氣。我一去搜索“于謙”,大明王朝的于少保就是被愛抽煙喝酒燙頭的擠到末尾,這沒辦法,但幾百年過去,恐怕刻印在歷史里的還是前者。
所以,這個名不正言不順的“蜀”肯定不會被叫做劉蜀。
那么,為什么不叫“劉漢”呢?
當然也不可能,因為西漢玄漢東漢都是老劉家建立的,所以劉備建立他的“漢朝”基業(yè)的時候,要規(guī)規(guī)矩矩的把自己的“漢”稱為“季漢”,倒不是爭老三老四,“季”是兄弟里排行最小的意思。
老劉家不僅建了以上四個漢,匈奴人劉淵也建過漢,南漢、后漢、北漢都是老劉家在后世建立的,李雄建立的叫“成漢”,陳友諒建立的叫“陳漢”,也叫北漢,以上十個“漢”要是不加以前綴區(qū)分,真夠后人狂“汗”的。十個漢倒有八個是老劉家建立的,你說劉備的蜀漢,哪兒呢叫“劉漢”呢!
通過以上十個漢政權(quán)的前綴,我們很容易知道,這種國號重疊的朝代或國家,一共有三種前綴詞可用。
一類是時間軸,前、后。
一類是方位軸,東、西、南、北,這種尤其適合分裂小朝廷。
前兩類被用的差不多了,沒辦法,只好啟動第三類,用姓氏在前面加以區(qū)分。
比如曹魏的國號“魏”,也是國號高光詞,跟現(xiàn)在起名叫“子軒”這意思差不多,戰(zhàn)國七雄就有魏國,三國的曹魏開啟了之后三四百年間的高頻率,冉閔建立的冉魏、翟遼建立的翟魏、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北魏分出的東魏和西魏,以及瓦崗寨李密建立的瓦崗魏。只比漢少了兩個。
你在大街上站定一喊:“魏,你好嗎?”八個如花般的妹子向你回首弄姿。國號重名的問題,真正考驗的是后人的記憶,劉邦他們才不會考慮這些呢!
為什么不叫劉蜀?
因為人家劉備建立的國號不是蜀,怎么能叫劉蜀?
大耳叔叔的國號是漢,人家是漢朝的延續(xù),是正統(tǒng)旗號。
那為什么不叫劉漢呢?
劉漢是黑社會——不好意思跑題了。
怎么能叫劉漢呢。
漢朝打劉邦那就姓劉啊。
叫劉漢的話,是劉邦的漢朝還是劉秀的漢朝還是劉備的漢朝呢?
其實魏蜀吳這樣的提法是歷史學家們提出來的。
歷史學家在讀歷史書的時候最煩的就是國號重名,不得不加以區(qū)分。
像劉秀建立的漢朝為了區(qū)分劉邦建立的漢朝,就稱為東漢,劉邦建立的就叫西漢。
這是根據(jù)他們的國都一個在長安一個在洛陽。
曹魏也是這樣啊。
歷史上叫魏的國家大名鼎鼎的至少有三個,戰(zhàn)國七雄之一有魏國,曹操這兒建立的魏國,后來拓跋氏又在北朝建立了魏國。
為了區(qū)分戰(zhàn)國七雄那個叫魏國,曹操這個叫曹魏,拓跋家族建立的那個叫北魏。
吳國也是如此。
劉備建立的這個叫劉漢起不到區(qū)分作用,所以就用地名稱呼吧,反正一提魏蜀吳,就知道這個蜀是劉備建立的地方政權(quán)。
歷史沒那么神奇。
其實就跟你們班上如果有好幾個劉偉,好幾個張杰,你總要區(qū)分一下,對別人提起的時候就說胖劉偉瘦劉偉,高張杰,矮張杰一樣。
錦翼系石塘網(wǎng)簽約作者
首先,劉備所建立的政權(quán),準確地說其國號應是“漢”,而非“蜀”,之所以后世之人常常稱之為“蜀”或“蜀漢”,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三國志》的作者陳壽。
陳壽雖是史官,《三國志》也位列“前四史”之一,但事實上,作為執(zhí)筆者的史官是很難做到絕對客觀公正的,很多情況下都必須保持政治正確。《三國志》成書是在西晉時期,西晉王朝是承繼自曹魏,曹魏又是承繼自東漢,故而只能將曹魏列為正統(tǒng),劉備所建立的漢政權(quán)便只能是偽朝了。于是,在《三國志》中,對于偏居蜀地的漢政權(quán)的部分,陳壽直接將其定名為《蜀書》。
假設,如果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不是定名《蜀書》,而是定名《漢書》,那就意味著陳壽承認劉備所建立的“漢”是東漢王朝的延續(xù),換句話說,就是在否定西晉的正統(tǒng)性,這是要掉腦袋的事。如果陳壽真的這么做了,我相信《三國志》就不會流傳于世了,早就被司馬家銷毀了。
有些人說陳壽是三姓家奴,說陳壽是惡意抹黑蜀漢,我覺得這種說法過于刻薄了,陳壽既然要寫《三國志》,他就必須保持政治正確,也必須保證自己的生命安全。因此,陳壽是絕對不可能在書中稱之為“漢”的,這么做只能是給自己引來殺身之禍,所以只能用一個帶有貶義的“蜀”來稱呼劉備所建立的政權(quán)。
其次,我們再來說歷史上為什么沒有“劉蜀”的說法。
歷史上有不少國號,在后世頻繁被使用,這就導致一個問題,如何來區(qū)分同樣國號的幾個朝代。大致有兩種辦法:
一是用“前、后、東、西、南、北”這種的方位詞來區(qū)別,比如劉邦所建立的漢與劉秀所建立的漢,后世為了區(qū)別,就分別稱之為前漢和后漢、西漢和東漢。
二是用皇帝的姓氏來區(qū)別,比如歷史上有劉裕建立的宋和趙匡胤建立的宋,后世為了區(qū)別,就分別稱之為劉宋和趙宋。
再說到曹魏和孫吳,也是如此。歷史上以“魏”為國號的政權(quán)非常多,光是南北朝時期就有北魏、西魏、東魏。曹丕所建立的“魏”不太適合用方位詞來區(qū)別于歷史上其它的“魏”,故而用皇帝姓氏來區(qū)別是最合適的。歷史上以“吳”為國號的政權(quán)不算多,但是五代十國時期也存在一個“吳”政權(quán),二者為了便于區(qū)別,往往分別稱之為“孫吳”和“楊吳”。
由于劉備所建立的政權(quán)準確國號是“漢”,《三國志》中又稱之為“蜀”,因此,后世便將這一政權(quán)稱之為“蜀漢”。“蜀漢”這一稱謂已經(jīng)足夠指稱劉備所建立的漢政權(quán)了,又何必用“劉漢“,或者是更顯蹩腳的“劉蜀”呢?
而且,“漢”這一國號在歷史上的影響力非常之大,后世但凡姓劉的掌權(quán)者,幾乎都會以“漢”為國號(除了劉裕),就連匈奴人的劉淵都以“漢”為國號,五代十國時期還有后漢、北漢和南漢,都是劉姓所建。因此,“劉漢”是沒辦法用來區(qū)別于歷史上的其它漢朝的,所有的漢朝皇帝都姓劉。
如果看官覺得本回答對您有幫助,歡迎點贊、關(guān)注和轉(zhuǎn)發(fā)。
司馬光:臣聞天子之職莫大于禮,禮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劉備:你說的都是啥?
司馬光:我說你名字起得不好!
劉備:俺怎么覺得起得挺好的。
司馬光:你是覺得挺好的,但是你考慮到我往書上記有多麻煩嗎?
劉備:不好意思,當時我光知道有司馬遷,誰知道后來還能蹦出個你來?
司馬光:你這是怎么說話呢!
劉備:俺少時不甚樂讀書,喜狗馬……
司馬光:打住,打住!
劉備:那您就跟俺說說俺這名兒怎么個就起得不好了!
司馬光:《三國志》讀過不?
劉備:下面燈光太暗,已多日不曾讀書了。
司馬光:早就跟你們說過,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
劉備:墓里有點兒灰塵那很正常,跟不讀書有什么關(guān)系?他們祭祀的時候光燒紙錢,也不扎個傭人啥的。聽說秦始皇兵馬俑……
司馬光:打住,打住。都竄哪兒去了!我剛才說到哪兒啦?
劉備:就是我住的地方灰塵太多,你面目可憎啥的。
司馬光:不是這句,再往前……
劉備:一日不讀書?
司馬光:對對對,就是這句。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
劉備:啥意思?
司馬光:就是說你不讀書,也就想不出什么好主意來。
劉備:本來就不是我想的,都是諸葛亮、法正那幫子人給想的。
司馬光:有時間多看點兒歷史書吧,跟你說話真累。
劉備:現(xiàn)看有點兒來不及了,你就有什么直接說就行了。
司馬光:你知道曹丕的國號是啥不?
劉備:魏。
司馬光:那你知道為什么要叫魏呢?
劉備:曹丕還不是仗著他爹。曹阿瞞先是魏公,然后又是魏王。曹丕也就順勢把國號定為魏了。
司馬光:你知道孫權(quán)的國號是啥不?
劉備:我是不是應該說不知道?
司馬光:他在你死后稱帝,就說不知道吧。要不肯定會有人噴你。
劉備:那俺就說不知道了。俺妹夫國號是啥?
司馬光:吳。
劉備:你說的居然跟俺兒子說的一樣哎!
司馬光:你這是怎么說話呢!
劉備:俺兒子劉禪死了來找我,就是這么說的嘛!
司馬光:還想不想一起愉快地聊天啦?
劉備:想、想,您繼續(xù)說!
司馬光:那你知道他為什么把國號定為吳呢?
劉備:根據(jù)前面的回答經(jīng)驗,那肯定是因為孫權(quán)曾經(jīng)當過吳王嘛!
司馬光:你的國號是啥?
劉備:當然是漢啦!
司馬光:你在稱帝以前是啥?
劉備:俺可是漢中王吶!
司馬光:那你為什么不把國號定為漢中?
劉備:他這個……,我就說當時我感覺這個漢中王有點兒怪怪的,就是說不上哪兒不對。
司馬光:所以陳壽寫《三國志》,把魏的寫成了《魏書》,把吳的寫成了《吳書》。只有你的漢,卻寫成了《蜀書》。
劉備:你說陳壽是對我不滿,還是對諸葛亮不滿?
司馬光:跟那沒有關(guān)系!
劉備:那是怎么回事兒?
司馬光:曹操的魏王是漢獻帝封的,孫權(quán)的吳王是曹丕封的。你的漢中王是怎么來的?
劉備:俺給漢獻帝上表了。
司馬光:得了吧,還不是自立為王。
劉備:瞧你說的,怎么也得走個形式嘛!
司馬光:再怎么走形式,你也是自立。魏個吳還不是稱你的漢為蜀?
劉備:可不是咋滴!尤其是孫權(quán),我稱漢中王時他不認,等到我稱帝的時候,他又開始承認我是漢中王。
司馬光:這就叫名不正言不順。
劉備:當時要是稱漢王就好了!
司馬光:那也未必。
劉備:那至少陳壽寫《三國志》的時候,就不是寫成《蜀書》,而是寫成《漢書》了。
司馬光:前面班固已經(jīng)寫了《漢書》了!
劉備:那就改叫《后漢書》。
司馬光:前面范燁已經(jīng)寫了《后漢書》了!
劉備:陳壽先寫的《三國志》,范燁后寫的《后漢書》。你這騙鬼呢!
司馬光:你的漢叫了后漢,那劉秀的漢怎么稱呼?
劉備:俺想起來了,楊戲曾經(jīng)寫過《季漢輔臣贊》。那俺就叫做季漢。
司馬光:這就和前面的區(qū)別開了嘛!
劉備:那為什么魏又被稱為曹魏,吳又被稱為孫吳呢?
司馬光:魏之前不是還有個魏嘛,為了區(qū)分就寫成了曹魏;吳之前也是還有個吳,為了區(qū)分就寫成了孫吳。
劉備:哦,那怎么不把俺寫成劉漢?
司馬光:流汗,你不累嗎?在你前面的哪個漢不姓劉?
劉備:對了,可以寫成劉季嘛!
司馬光:你不怕劉邦半夜出來敲你家門?
劉備:俺不管,他倆兒前面都有姓,我也要加上個姓!
司馬光:那還是叫劉蜀吧!
劉備:劉蜀?劉皇叔。不行不行,你們那點兒春秋筆法俺知道,你這就是在影射我假冒劉皇叔這事兒對不?
司馬光:原來這事兒是假的呀!要不是你心虛,我還真就信了。
劉備:我不管,你們愛怎么稱呼就怎么稱呼,反正我不同意你們用劉蜀。
蜀國是蔑稱,正式稱呼為“漢”或者“季漢”。陳壽在三國志中蔑稱季漢為“蜀”,并且后人沿襲,加上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也稱呼為“蜀”,后人們就都歪樓了。
因為蜀國本身就是一個借稱,人家本名叫做“漢”的好不好……為區(qū)別,被冠以“蜀漢”的名頭就已經(jīng)夠委屈了,到后世被人家簡稱為“蜀國”,被徹底改了名號,叫做“蜀國”,去他大爺?shù)恼媸侨似D不拆……非要在人家傷口上撒鹽?。?!
曹魏和東吳,分別冠以姓氏和方位以示與歷史上相同國號的區(qū)別,重點落在后一個字,如與魏相同的還有北魏東西魏,歷史也有其他吳政權(quán)。劉備建立或說繼承的政權(quán)是“漢”,并不是“蜀”,蜀是地理名稱并非國號,自然不能稱為劉蜀,前冠以姓氏后加地理稱謂讓人一頭霧水。
把劉備的“漢”異化為“蜀”,首先出現(xiàn)在陳壽的《三國志》,三國志是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史書,陳壽是晉朝臣子,自己人寫的必須是以自己為正統(tǒng),晉承魏而得到天下,(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fā))以此上推,所以必須尊魏為正統(tǒng),理由是曹魏是由漢禪讓而來,而晉則由魏禪讓,以正承正。
如此就出現(xiàn)一個問題,220年漢獻帝禪讓于曹丕,以魏代漢,本來至此漢朝滅亡??墒?21年,劉邦后代劉備在四川登極稱帝,宣稱繼承漢朝,“天命不可以不答,祖業(yè)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無主,……備畏天之威,又懼漢邦將湮于地”。有血統(tǒng)有地盤有漢臣擁護,這樣,又不該認為漢朝已經(jīng)滅亡。三國時三家交戰(zhàn),劉備方國旗上的字號可是“漢”字,“蜀”和“蜀寇”是敵人稱呼,正如劉備孫權(quán)方面罵曹魏為“曹賊”、“篡賊”一樣。
歷史由勝利者書寫,陳壽雖然曾經(jīng)是蜀漢之臣,降晉則為晉臣,以晉為正統(tǒng)便魏也成正統(tǒng),如把劉備的蜀漢記為“漢”便會混淆,只能違背實際記為“蜀”,記載曹操曹丕采用帝王專用的本紀,而劉備則降級為王侯將相的列傳。
這也是陳壽為后人多所詬病的地方,認為他扭曲事實,不能稱為良史。北宋歐陽修重修五代史,王安石跟他說,五代沒什么值得寫的,不如重修三國史,陳壽他們搞得亂七八糟的。歐陽修深以為然,著手進行不久就逝世了。
讀史鑒今,修心明性,歡迎關(guān)注南方鵬共同探討。
蜀國從來被我們稱為蜀漢。
蜀漢就是劉備所建的漢帝國。因為要區(qū)分前漢、后漢、成漢、南漢、北漢等政權(quán)。
事實上,自丟失荊州之后,劉備的漢帝國也就只限于蜀地一方,說是蜀國,蜀漢并無什么不妥。而不需要去稱呼一個別口的劉蜀。至于那個古蜀國則可以忽略。
而陳壽的“三國志”只是分本的《魏書》〈蜀書〉〈吳書〉,但當時已是西晉時期,無論從保護自己的腦袋,還是尊重客觀事實,陳壽都沒理由將蜀漢稱為正統(tǒng),而只能稱為先主后主,列傳而非皇帝專用的本記。多說幾句。
縱然劉備當時號稱延續(xù)自后漢,但不論是同時代的士子,還是后世官方,從來沒誰承認劉備是當時的中央政權(quán)。
記得我們讀書時候是怎么說的?
兩漢魏晉南北朝。
看到?jīng)]有?
沒有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的說法。
所以,承接東漢政權(quán)的是曹丕的魏朝。
更合適的說法是,曹魏是中央政權(quán),蜀漢及孫吳只是地方割據(jù)。
無論從統(tǒng)治區(qū)域、人口、軍事、經(jīng)濟等方面都是如此。
尤其重要的是法統(tǒng)。
過去想當皇帝,想被后世承認為皇帝,是要看法統(tǒng)的。
就是說,你憑什么當皇帝。
曹魏很簡單,也很正規(guī)。無論漢獻帝本人是否愿意,但是當曹丕站在高臺上,當著數(shù)十萬人的面接過漢獻帝呈遞過來的玉璽,他的法統(tǒng)就確立了。
很簡單的道理嘛。西晉時期,只有孫吳政權(quán)在茍安,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說孫吳是正統(tǒng)。
那末,晉就是當時的正統(tǒng)王朝。
那末,與曹魏同樣屬于禪讓形式的晉,他的法統(tǒng)自何而來?
顯然,只能來自于曹魏。
而曹魏的法統(tǒng)來自于哪里?
當然來自于漢獻帝的讓。
這就是曹魏的法統(tǒng)。
劉備當皇帝可沒這么多理由,不過以所謂漢家血統(tǒng)(可是漢皇后代未知凡幾),借口漢獻帝被曹丕殺害,然后祭祀上天,郊告四野,就登上皇位。
當時的士子就要問,你劉備有什么資格當皇帝?
有漢獻帝的傳位詔書?還是統(tǒng)一天下的功勞?
至于孫權(quán)當皇帝的理由那就更搞笑了。
折騰七八年,還是找不到自己當皇帝的借口。但是自己不當皇帝,就永遠比曹魏蜀漢低一頭,不是皇帝的話,最多也不過一個王。
只能含混其詞地說,天下大亂這么多年,曹操曹丕都不是什么好東西。
可這樣依舊沒有當皇帝的理由啊。只能借春秋故事,說漢吳故宜,將來天下統(tǒng)一,我和劉禪平分天下。
所以,即便到了唐宋時期,官方與士人都依舊承認曹魏是正統(tǒng)。
本來曹魏,孫吳也沒有那樣的前綴啊,只是為了區(qū)別于后世的割據(jù)政權(quán),才在其前面冠以掌權(quán)家族的姓氏。
曹魏:主要是為了區(qū)別于南北朝時期中的各個魏政權(quán),什么北魏、東魏、西魏啥的。不然光說魏政權(quán),誰知道是哪個魏政權(quán)。
孫吳:主要是為了區(qū)別五代十國時期楊行密所建立的吳政權(quán)。
從西周到民國時期蜀地的割據(jù)勢力大概有十幾個之多,為九州之冠。劉備雖然承繼漢室,但是他創(chuàng)建的政權(quán)還有一個別名叫做季漢,為的就是跟東、西兩漢相區(qū)別。至于劉備建立的漢政權(quán),為什么我們稱作劉漢?
這是有原因的,歷史上姓劉的皇帝,除了劉裕建國號為宋,還有少數(shù)姓劉的使用了除漢之外其他的國號。其他的,只要是姓劉的當皇帝,不管是人是鬼國號大都是漢。十六國時期的劉淵,為了區(qū)別我們稱之為趙漢,五代十國的前漢,后漢,其君主都是姓劉的,要是劉備的政權(quán)稱為劉漢,些政權(quán)又該做何稱呼,于是就將季漢所統(tǒng)治的蜀地,冠以國號之上作為區(qū)別。
后世的人,對于前代相重合的國號命名是有定律的;
一、加上掌權(quán)者的姓氏,例如劉宋,趙宋。
二、加上其主要統(tǒng)治地區(qū)的簡稱,例如楊吳,孫吳
三、加上東、西,前、后,南、北之別。
蜀漢相對于歷史上的國號確實有些另類,但也是在情理之中。
我是子彧,讓歷史食之有味。
劉備建立的政權(quán)國號叫漢,而不是蜀。
所以,劉蜀是不可能的,而劉漢可以有很多,但蜀漢只能有一個。
01
不管是曹魏、孫吳、還是蜀漢,都是今人對這三個政權(quán)的稱呼,以前可不這么叫。
曹魏甚至一度被稱為“魏朝”,代表三國正統(tǒng)。
孫吳很多時候被叫做“東吳”,意味著它偏安一方的地理位置。
而蜀漢政權(quán),他們自己最喜歡的稱呼叫“季漢”,而魏吳和后世常常叫他們“西蜀”。
然而,當我們縱觀歷史的時候,這些稱呼的問題就來了。
歷史上國號為“魏”的政權(quán)有很多,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戰(zhàn)國時期的魏國,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以及北魏分裂出的東魏西魏,還有前后趙之間冉閔建立的短暫政權(quán)冉魏。
除了東西魏,拓跋魏、冉魏、曹魏都勉強可以叫做魏朝。
歷史上建立在吳地的政權(quán)也很多,除了孫權(quán)家里的孫吳,還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姬氏吳國,元末張士誠、朱元璋的東西吳國,五代十國時楊行密建立的吳國。
如果稱東吳,那么這些政權(quán)都可以被稱作東吳。
歷史學家為了更好的區(qū)別這幾個魏國,這幾個吳國,為了自己的表述能更加簡潔,便用了曹魏、孫吳這樣的指代。
一說曹魏,大家很容易就能知道是指曹操曹丕建立的那個魏國,而不會想到鮮卑拓跋魏,也不會想到冉魏。
一說到孫吳,大家也不會與五代十國的楊吳、朱元璋張士誠的吳國所混淆,而是能清楚地知道指代的是孫權(quán)建立的那個政權(quán)。
于是,曹魏孫吳就成了這兩個政權(quán)最好的代名詞了。
02
然而,相比于曹魏和孫吳取名那么容易,要給劉備這個政權(quán)取一個合適的稱呼,難度明顯要大得多。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國號為漢。
但是魏晉以來很,劉備的這個漢政權(quán)都不被認為是華夏正統(tǒng)。
如果稱呼它為漢政權(quán)的話,那明顯是打魏晉的臉,于是這個政權(quán)就因其統(tǒng)治核心地區(qū)在巴蜀地區(qū)而被蔑稱為“西蜀”。
這個稱呼明顯不利于今天的歷史研究,因為在蜀地建立的政權(quán)太多了。
先秦時期,成都周邊就有古蜀國的存在;十六國時期,還有李氏家族在巴蜀立足;五代十國時期,又有王建、孟知祥建立的前后蜀國政權(quán)。
如果叫做劉蜀的話,明顯對標性不強,畢竟人家一直的國號都叫做漢而不是蜀。
而如果回到漢這個國號,就會發(fā)現(xiàn),歷史上以漢為國號的政權(quán),更是多如牛毛。
劉邦建立的西漢王朝,劉秀建立的東漢王朝,兩漢之間的劉玄的更始漢政權(quán),劉盆子的建世漢政權(quán);
十六國時期匈奴劉淵建立的漢趙政權(quán),氐人李雄建立的成漢政權(quán);
五代時期劉知遠建立的后漢政權(quán),劉崇建立的北漢政權(quán),劉?建立的南漢政權(quán);
甚至還有北魏末的邢杲、金末郝定、元末陳友諒的政權(quán),國號也是漢。
中國歷史上至少存在著10多個國號為漢的政權(quán),而且這其中劉氏漢政權(quán)也有8個之多。
曹氏建立的魏國就1個,孫氏吳國也別無分號,所以叫這個名字也沒人跟他搶。
但如果將劉備的這個政權(quán)叫做劉漢的話,那么,劉邦、劉秀、劉玄、劉盆子、劉淵、劉知遠、劉崇都會表示不服。
更何況劉邦劉秀劉備是一脈相承,兩漢在前,劉備的季漢政權(quán)怎么有臉被叫做劉漢呢?
蜀不行,漢不行,那就結(jié)合起來,叫蜀漢如何呢?其實這個稱呼仍然有歧義。
因為十六國時期的成漢,國號也叫作漢,統(tǒng)治的核心地區(qū)也是巴蜀之地,首都也是成都。
不過好歹還是有些不一樣。
李雄建立政權(quán)的時候,最早稱成都王,后來立國稱帝時的國號叫做“成”或“大成”,意思是以成都為核心的政權(quán)。后來李壽篡位時,才將國號改為“漢”。
好吧,至少劉備同志一開始就堅定不移的使用“漢”作為國號,所以劉備的這個政權(quán)就贏得了蜀漢的優(yōu)先冠名權(quán),而氐族李氏家族的這個政權(quán)便被叫做成漢,就像劉淵的那個政權(quán)叫漢趙一樣。
總之,為歷史政權(quán)命名的原則是,盡量針對性強,而又沒有歧義。相比于劉蜀、季漢等等稱謂,只有蜀漢最符合這個原則。
隨著約定俗成,以后一叫蜀漢,大家都知道,哦,是劉備建立的那個政權(quán)。于是,蜀漢就這樣被固定下來。
文/子彧
這真是一個荒唐可笑的提議,大漢昭烈皇帝劉備和諸葛武侯泉下有知一定得氣得穿越回來大罵你的。
首先,中國歷史上建立國號自稱為“蜀”的只有五代十國時期王建建立的“前蜀”和孟知祥建立的“后蜀”,再沒有別的了,當然“前后”也是后來人加上去的。
其二,曹魏、孫吳,這種稱謂是為了區(qū)分其他時代的同名朝代,比如“魏”有多個,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東魏和西魏,吳也有很多,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吳,五代十國時期也有吳。
其三,劉備建立的是漢朝,而不是蜀。中國歷史上的漢朝或者漢國很多,東西南北漢,這就四個了,還有十六國時期劉淵建立的漢(趙),李雄建立的成漢,再加上劉備建立的“蜀漢”,至少也有七個以上,所以區(qū)分一下可以理解,歷史上曾把劉備的漢稱之為“季漢”,意思是西漢東漢之后的第三個漢朝,這是比較靠譜的。
其四,漢被稱為“蜀”,很大的原因是因為陳壽的《三國志》一書,陳壽本是蜀漢人,蜀漢滅亡后成為晉朝史官,他寫的史書自然以魏晉為正統(tǒng),以當時朝廷的口吻貶低季漢為蜀國,流毒深遠。
其五,歷史上也不乏有識之士堅持以漢為正統(tǒng)的,比如《三國演義》這部書,再往前說東晉史學家習鑿齒寫的《漢晉春秋》也是按照東漢——季漢——西晉的順序?qū)懙?,曹魏雖然受了東漢禪代,到也被視為篡位,不被承認正統(tǒng),給力吧??上溆绊懖患啊度龂尽?。
其六,不管承認哪個是正統(tǒng)都不該改變史實。這里不得不好好說說《三國演義》電視劇里鏡頭了,一個自稱恢復大漢江山的國家,自己打出的旗幟居然是“蜀”,簡直匪夷所思,這不是自我矮化嘛,估計如果誰做出這樣的旗幟來都得殺頭!而我們反應當時生活的電視劇居然堂而皇之的指引劉備的軍隊前進,既然是蜀你老北伐中原干甚呀,在蜀待著唄。據(jù)說后來的新《三國》電視劇又重復了這個錯誤,簡直了,我們石塘網(wǎng)上隨便去個人也不會出這種低級錯誤吧!
這是一個習慣問題,也是一個歷史沿襲問題。魏國由于是曹操創(chuàng)建,曹家世代經(jīng)營,因此人們習慣上稱為曹魏。吳國由于是孫策創(chuàng)立,孫家世代經(jīng)營,因此人們習慣上稱為孫吳。而蜀國沒有這種叫法,通常稱為蜀地。劉備沿襲東漢政權(quán),常常被人稱為蜀漢,或者季漢。也有人圖省事稱為劉蜀,不太嚴謹而已。
那么為什么曹操創(chuàng)建的是魏國,而不是其他名稱呢?公元213年,雖然之前曹操赤壁之戰(zhàn)失敗了,但不影響曹操加官封爵的興致。當年5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定都鄴城。鄴城隸屬魏郡,按照屬地理論,因此才稱曹操為魏公。第二年,又加封曹操為魏王,魏國雛形出現(xiàn)。
后來,曹丕篡漢稱帝,正式打出大魏的旗號。而魏國歷經(jīng)曹操、曹丕、曹叡三代,然后開始走向衰落。史書記載也多以這三代為主,稱為曹魏時期。
那么吳國是怎么來的呢?吳國最早的創(chuàng)始人應該是孫策,雖然孫堅也有功勞,但是畢竟孫堅主要是跟著袁術(shù)干,跟江東沒有直接關(guān)系。
孫策從劉表那里借得孫堅舊部后,開始以各種名目進攻吳地各郡,理由千奇百怪,但是原則只有一個,那就是孫策只進攻那些防守薄弱的地方。例如劉鷂、王朗之流。最終孫策統(tǒng)一了東吳大部,割據(jù)了東南之地。
孫策死后,孫權(quán)即位。而吳國的最初正式加封是曹丕冊封的,公元220年,曹丕為魏帝,當時孫權(quán)稱臣,因此曹丕正式封孫權(quán)為吳王。后來孫權(quán)稱帝,建立東吳。東吳歷經(jīng)孫策、孫權(quán)、孫亮三代開始走向衰落。史書記載也多以此三代為主,稱為孫吳。
劉備建立的蜀漢則艱難的多,劉備本為涿郡人(河北),后來輾轉(zhuǎn)到川蜀之地建立了自己的政權(quán)。劉備擊敗曹操奪取漢中后自封為漢中王。這就是劉備和孫權(quán)、曹操不一樣的地方。人家兩個都是正統(tǒng)王室冊封的,而劉備是自封的。
劉備后來稱帝,也是自稱沿襲了東漢,尊漢獻帝為漢愍帝,年號“章武”。后來歷經(jīng)劉禪一帝就滅亡了,時間太短。因此尊劉備為正統(tǒng)的稱其政權(quán)為蜀漢,意思是沿襲了西漢、東漢朝代。不尊劉備為正統(tǒng)的,稱其政權(quán)為劉蜀,壓根就是一割據(jù)勢力,例如陳壽就是這樣稱呼的。
《三國志》尊曹魏為正統(tǒng),劉蜀和孫吳都屬于偏安政權(quán),因此不載入帝王系列。而《三國演義》這本書正好相反,劉備成為了正統(tǒng),曹操成為了篡逆之臣。而明顯《三國演義》的影響要大的多。
因此,這三個政權(quán),曹魏、東吳這兩個稱呼是沒有異議的,而蜀國是從來沒有這樣的稱呼,最起碼劉備自己也不會這樣自稱。但是劉蜀也有人這樣叫,里面蜀的意思更多的是地區(qū)的意思多一點,不能稱之為國家,否則就太可笑了。
最后正面回答問題,劉備建立的政權(quán)為漢,沿襲了東漢政權(quán)的稱謂,有部分史學家承認,稱其為蜀漢。蜀的意思是標定漢政權(quán)的地域為川蜀之地。如果稱為劉蜀,那么這個蜀字就是蜀國的意思。隨便叫叫可以,不能在正規(guī)場合稱謂,否則人家會認為你不知所云!
本回答獨發(fā)于石塘網(wǎng),覺得寫得好請隨手點贊,謝謝!
喜歡請隨手關(guān)注我的頭條號,謝謝!
這個問題主要還是和陳壽有關(guān)系。劉備建立的王朝是漢,也就是相當于劉秀延續(xù)了劉邦的漢,劉備延續(xù)了劉備的漢,大家習慣稱劉備建立的漢為季漢。
陳壽是蜀漢的臣子,蜀漢歸降魏之后,晉代魏之后,他成了晉的臣子。
作為西晉的臣子,自然要將西晉作為正統(tǒng),所以他寫的《三國志》的順序是魏、蜀、吳這樣的順序。
他以魏作為正統(tǒng),曹操的叫武帝本紀,劉備、孫權(quán)的只能叫傳。因為陳壽當過蜀漢的臣子,所以稱劉備為先主,劉禪為后主。
他不稱劉備為漢,而是以地名“蜀”作為稱呼,實際上是變相打壓蜀漢的所謂正統(tǒng)地位。當然陳壽吃著西晉的飯這樣的選擇也是正常的。
這件事情本來可以結(jié)束了,但偏偏到了北宋出現(xiàn)“說三分”。因為北宋時期與遼是對峙的,他的正統(tǒng)危機感是最強的,特別強調(diào)正統(tǒng)性。在這種氛圍下出來的“說三分”自然也要找到正統(tǒng),不能以勢大為正統(tǒng),這樣劉備就成了正統(tǒng)的代表。
“蜀漢”當時應該是一個約定俗成的稱呼。比如北宋呂蒙正的《破窯賦》就出現(xiàn)“孔明臥居草廬,能作蜀漢軍師”這樣的說法。“說三分”自然就引用這種說法。
“說三分”是《三國演義》的前身?!度龂萘x》就延續(xù)了這種怪異的組合,所以蜀漢這個稱呼就被約定俗成下來了。
至于曹魏、孫吳這樣的稱呼是很普通的,比如我們也見過稱唐朝為李唐,像南朝的宋稱為劉宋等等。
北宋時期為什么不稱劉漢而用蜀漢呢?
因為曹魏和孫吳是有唯一性的,也就是這個姓就創(chuàng)了一個王朝,但是劉漢就不是唯一性的。
劉邦的西漢,劉秀的東漢都可以稱為劉漢。
劉知遠的后漢,劉崇的北漢,劉隱的南漢,更始帝劉玄的玄漢等等。所以當你稱劉漢時,你根本弄不清到底指的是哪個漢。
所以后人為了區(qū)別,以地域作為稱呼,將劉備的漢稱為蜀漢。
“曹魏”“孫吳”這種稱呼,是后人用來區(qū)分同名朝代的辦法。與之相對應的,是“蜀漢”。
這種稱呼,主要是因為古代歷史上的政權(quán)有一把一把重名的——比如三家分晉的魏、曹丕建立的魏、拓跋珪建立的魏、高歡和宇文泰分別扶持的兩個魏,都叫“魏”;姬昌的叔叔泰伯的吳、孫權(quán)的吳、楊行密的吳、朱元璋的吳(最開始朱元璋是吳王)、張士誠的吳,都叫“吳”。
所以后人在談到這些朝代的時候,總要想辦法來區(qū)分,也就是所謂的“史稱”云云。比如曹丕的魏,史稱曹魏;拓跋珪的魏因為控制了北方,史稱北魏(或者以其在曹魏之后,稱后魏);高歡和宇文泰東西分立,正好一個東魏一個西魏。孫權(quán)的“孫吳”同理;相對應的,楊行密的吳被叫做“楊吳”或“南吳”。
而叫漢的有西漢、東漢、季漢、趙漢(五胡中匈奴人劉淵建立的)、后漢(五代之一)、南漢、北漢等。不過不管是西漢的劉邦、東漢的劉秀、季漢的劉備、趙漢的劉淵、后漢的劉知遠、南漢的劉龑(yan)、北漢的劉崇,歷史上叫漢的政權(quán)除了成漢姓李,剩下的基本都姓劉。于是,你喊一聲“劉漢”,怕不是有七八個政權(quán)來答應你......
所以,既然劉備這個政權(quán)在巴蜀,國號又叫漢,史稱就是“蜀漢”了。(并不是“蜀國”,你要是那么叫,就好像管日本叫“倭”差不多)
劉備建立的“漢”國位于蜀地,與西漢、東漢大朝代沒有承繼關(guān)系。況且劉備曾是東漢前將軍,后為東漢的地方割據(jù)勢力,終未一統(tǒng)中原!魏國在法律上是承繼東漢的,和平交權(quán),又盡占中原之地,所以三國志中稱曹操為太祖是符合歷史的,也符合法律規(guī)定!
因為劉備建立的王朝,國號“漢”,因位于蜀,故稱“蜀漢”!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咋說呢?這事和咱的文明傳承有一點關(guān)系。每次上一個朝代覆滅,下一個朝代出現(xiàn),這前后都會有一個傳承,那么在這個傳承的過程中,會形成一個個的割據(jù)勢力,他們?yōu)榱俗C明自己的合法性和正統(tǒng)性,選擇和前一個朝代或者更早的朝代一致的國號。
這么一弄,就會讓很多的國號重復的出現(xiàn)。其實這樣挺好的,讓咱的文明有一個連續(xù)性,不像老外的國家,說崛起就崛起,說衰落就衰落,最后連個想念的人都沒有,就跟那石頭塊一樣彼此之間就沒啥聯(lián)系,而在咱的文明史就跟那珍珠項鏈一樣,有一個延續(xù)性。
當你這國號重復的多了,也是個麻煩。
比方說,你介紹,這是魏朝,一準就有人要問了:“那個魏?”
這聊天也會變成尬聊,聽的人時不時要問,你這是三國那個魏,還是南北朝時期的西魏,或者說是那個一聲怒吼發(fā)布殺胡令的那個冉魏。
哎!您擱這國號的前頭加一個人家的姓氏——曹魏,這一家伙就明白了,壓根就不用你解釋的。
三國里頭的吳國,歷史上也是有的,為了區(qū)分,加個孫字,這就變成了孫吳,一說孫吳,沒跑這一定是孫權(quán)孫仲謀,生子當生孫仲謀那個。
您瞧,這都不用您介紹,聊天的對象一家伙就能聯(lián)想到好多,很省事的。
那么劉備創(chuàng)立的蜀漢,這漢朝在歷史上也是有的,您要擱國號前頭加個姓氏,這就成為了劉漢,可問題是三國的時候人家漢朝還在呢?而且人家也是老劉家的人,你這個劉漢和人家沖突了,一說出口,你這是說誰呢?就整不明白。
你要叫備汗,可沒人會把名擱一邊,用字來代替的說法,就沒這個講究,此路不通。
所以干脆就用地名代替了這個姓,就叫蜀漢了。
當然也有叫劉蜀的
但這個說法比較少,畢竟劉備創(chuàng)立的這個蜀漢還是有一定的地位的,至少在《三國演義》的作用下,小伙伴們都知道。
所以大家伙都有個感覺,劉備為嘛沒有恢復漢室王朝,感覺可惜了,您說說諸葛亮跟著,龐統(tǒng)跟著,關(guān)羽,張飛,趙云等等一大幫子人,要謀有謀,要將有將的,咋就被那打的稀里嘩啦的,不公平啊!
其實地球他本來就不是平的,就是大家伙有那么個念想而已,所以大家伙更加愿意保留這個漢字,所以就叫蜀漢。
那么還有其他原因嗎?
有,這咋說呢?三國爭霸,最后活下來的是曹魏,人家曹魏繼承的是大漢王朝的正統(tǒng),你這蜀漢是幾個意思?
所以在人家的書里頭咋有一個避諱的意思,而且曹魏在很短時間就沒了,后來上來的司馬懿那個晉朝,雖然這個朝代不咋地,好懸沒把漢人給整沒了。
但他這個朝代依然是繼承至人家曹魏,所以大漢王朝,到曹魏,再到司馬懿那個晉朝,這是一順的,劉備這個蜀漢就有點突兀了。
所以承認你這個汗,但不正統(tǒng),不用你的姓,用了地名,有那么貶低的意思在里頭。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里,喜歡的朋友加個關(guān)注,順手點個贊呦!
很多人說三國,都習慣說魏國、蜀國和吳國。但實際上,這里有幾個常識很多人都不明白。
三國的一些基本小常識
第一,魏國的建立者并不是曹操,而是曹丕。曹操根本沒稱帝,盡管歷史上稱他為武皇帝,但那只是曹丕給他追謚的。
第二,劉備稱帝時的國號并不是“蜀”,而是“漢”。三國嚴格意義上來說是魏、漢、吳三足鼎立,劉備沿用了大漢的國號,所以他是漢昭烈帝,而不是蜀昭烈帝。
第三,孫權(quán)稱帝后,給創(chuàng)立基業(yè)的哥哥孫策只追謚了一個“長沙桓王”。這引起了后世很多人的吐槽,要知道,三國歸晉后,司馬炎卻給了自己的伯父司馬師也追謚了景皇帝。
為什么三國時的魏國和吳國會被稱為曹魏和孫吳呢?
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的,應該知道早在曹丕建立魏國的幾百年前,就曾經(jīng)有一個國家叫魏國,這個國家也是戰(zhàn)國七雄之一。而孫權(quán)建立吳國之前的春秋時期,也有一個國家叫吳國,就是被越王勾踐滅掉的那個國家。
那三國時的這個魏國和吳國,與春秋戰(zhàn)國時的魏國和吳國如何區(qū)分呢?為了將三國時的魏國和吳國與春秋時的區(qū)分開來,人們就想到了這個辦法,即用姓氏放在國家的前面,即“曹魏”和“孫吳”,這樣一表述,是不是就不會搞混了?
劉備建立的國家應該怎么稱呼?
劉備稱帝的時間,是在曹丕之后,孫權(quán)之前。當時曹丕逼迫漢獻帝退位,而且民間傳出獻帝被殺的消息,劉備得知后悲痛萬分。為了能夠延續(xù)漢室,劉備才公然稱帝,因為如果此時不稱帝,就代表承認魏國的正統(tǒng),顯然劉備和成都的大漢忠臣們是不愿意的。
劉備稱帝后,仍然沿用了“漢”的國號,只是新帝登位,改年號為章武,也代表著建安時代的結(jié)束。但劉備的“漢”,雖然和原本幾百年的大漢還是有所區(qū)別,但起碼漢室仍然屬劉,所以劉備的“漢”不能稱“劉漢”,因為和前面的大漢區(qū)分不開。
那該怎么叫呢,由于劉備的“漢”位置在蜀地,所以后人一般稱之為“蜀漢”。除了這個,還有“季漢”這樣一種叫法,這又是為何?
大漢,分劉邦建立的西漢和劉秀建立的東漢,劉備建立的漢,是最后一個漢,而“季”一般指最后一個,末世。蜀漢滅亡后,陳壽的《季漢輔臣贊》就采取了“季漢”這樣一種說法。
一般來說,“蜀漢”是最常用的叫法,但一些蜀漢粉更喜歡稱劉備建立的政權(quán)為“季漢”。
本文系“豫薦你”原創(chuàng),圖片來自網(wǎng)絡!
豫薦你,一位熱愛歷史的中文系學生,以正史為主,偶爾寫點花邊野史,不喜歡篡改和曲解歷史,寫文以資料為準,歡迎關(guān)注了解更多真實歷史。
首先說明一下,中國歷史上曾有三個名為“蜀”的國家或王朝:先秦古蜀國,五代十國時的王姓前蜀和孟姓后蜀(前蜀后蜀是后人區(qū)分,并非他國號中有前后字樣)。它們中并沒有存在于三國時期的。
劉備從來不曾建立過什么“蜀國”,他一生以匡扶漢室為號召,這關(guān)系到他的政權(quán)合法性問題,兒戲不得。怎么可能給自己的王朝另外弄一個國號?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說得明明白白: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擔之南。是“即位”而非“建國稱帝”。
同傳錄劉備的即位詔書說:備畏天明命,又懼漢阼將湮于地,謹擇元日,與 百寮登壇,受皇帝璽綬。修燔瘞,告類于天神,惟神饗祚于漢家,永綏四海!
劉備在程序上是繼承漢室大統(tǒng),而非自己建國,所以對他和他的臣民來說,他是漢朝皇帝。
而對曹魏來說,他的皇位來自漢獻帝“禪讓”。在他們邏輯中,漢朝已經(jīng)經(jīng)過合法程序壽終正寢,當然不能承認世界上還存在另一個漢國,這也關(guān)系到自身政權(quán)合法性,沒得商量。
但在實際工作中需要一個專有名詞來稱呼劉備政權(quán),于是就改用地域名詞“蜀”來指代。晉源于魏的“禪讓”,繼承了魏的法統(tǒng),因此也不承認“漢”的存在。所以寫成于西晉的《三國志》只能有《蜀書》。
后世本來沒必要理會這一套,但是歷代出現(xiàn)過多個以“漢”為國號的政權(quán)需要區(qū)別。而這些“漢朝”或“漢國”,大多都是劉姓,稱“劉漢”無法區(qū)分,于是就有了劉邦的西漢,劉秀的東漢,劉備的蜀漢,十六國劉淵的匈奴漢,五代十國劉知遠的后漢,劉鋹的南漢,劉崇的北漢。還有非劉氏的漢,十六國李勢的巴氐成漢,南北朝侯景漢,明末陳友諒漢。
蜀國的名稱,源于位列正史的《三國志》?!度龂尽吩臼恰段簳贰ⅰ妒駮泛汀秴菚饭踩繒?,后來合并為一部。作者陳壽是蜀臣,后來仕晉。因為晉室天下,由曹家禪讓而得天下(名義上如此,實際可以說司馬炎吩咐曹奐退下來),陳壽只能以曹魏為正統(tǒng)。
劉備占領了原屬劉璋的益州地盤之后,曹操、孫權(quán)、劉備三家鼎足而立的新形勢就初步確定了。然后曹操降服張魯,劉備又從曹操手中奪得原屬張魯?shù)臐h中,天下就只剩三個勢力。曹操死后,曹丕受了漢帝的禪讓(其實在權(quán)臣威迫下也只能退位)而稱帝,其后劉備也以漢宗室的身份稱帝,仍用漢的國號,以復興漢室為號召。后世不稱劉蜀,是歷史學家向來的習慣,而且劉備的招牌仍是劉家的。
如果我們讀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當知他以魏為正統(tǒng),稱呼曹丕為帝,孫權(quán)為吳主,劉備為漢主而不是蜀主。
曹丕建立的新朝代,仍用老爸曹操受漢獻帝所封的魏王招牌。后世還有南北朝時代北朝的魏,這可是鮮卑族拓跋氏建立,因為后來拓跋氏改用漢姓元,所以這個魏又稱北魏、元魏。前代史家為了區(qū)別,便用曹魏和北魏(或元魏)來分辨,以免混淆誤會。
孫權(quán)的新國,仍用曹丕封他為吳王的招牌。歷史上雖然以吳為國號的朝代也還有些,不過都因為國祚短和版圖狹而不被重視。朱元璋未稱帝前還當過吳王,不過稱帝后沒有用吳的國號,用了全新的明作為國號。原本沒有必要稱三國時代的吳國為孫吳來區(qū)別,不過習慣這回事,實是沒有特別的理由可言。
[潘國森],已刊行單行本30余本,熱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國學研究者,精通金學,認為傳統(tǒng)文化對現(xiàn)代人的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和指導作用。歡迎大家關(guān)注我的頭條號并與我溝通交流。
在人們提到三國時,往往用魏蜀吳指代分別由曹丕(曹丕篡漢建魏。公元220年十月)、劉備(劉備在公元221年以皇室宗親的名義續(xù)漢)和孫權(quán)(孫權(quán)在公元229年四月稱帝建立了吳國)建立的三個政權(quán)。也會用曹魏、蜀漢和孫吳分別代指魏蜀吳三個政權(quán)。而在這三個代表不同政權(quán)的名詞中,曹魏特指魏國,孫吳特指吳國,蜀漢特指蜀國。前兩個名詞中,都帶有姓氏。分別代表了魏國的皇帝是曹氏,吳國的皇帝是孫氏。唯獨,蜀漢中沒有姓氏。出現(xiàn)這個現(xiàn)象的原因有二。首先,魏蜀吳三個名稱來自《三國志》。陳壽老先生,給這三個政權(quán)起的名字
,是有一定根據(jù)的。魏、吳,本身都是這兩個政權(quán)的原名。也就是,因為曹丕、孫權(quán)在稱帝前的爵位,是魏王和吳王。所以,他們兩位在稱帝建國時所用的國名,順其自然稱魏和吳。而陳壽老先生,稱劉氏政權(quán)為蜀,是根據(jù)劉氏政權(quán)主要的地盤是益州,益州古稱蜀,因此,陳壽老先生就為此稱劉氏政權(quán)為蜀(另外,陳壽老先生以及當時的社會,是以魏當正統(tǒng)的,而不是以劉備續(xù)漢的政權(quán)為正統(tǒng)的)。而劉備建立的政權(quán),是以續(xù)漢為名的,所以,他建立的政權(quán)續(xù)用漢為名的。另外,用蜀漢稱呼劉氏政權(quán),也是可以的。因為,漢王朝的皇帝是劉氏。因此,蜀漢也能代表,蜀國的政權(quán)是延續(xù)漢王朝的政權(quán)。
先說一點,劉蜀這個稱呼是存在的。百度百科上對蜀漢的解釋就是。蜀漢(221年5月15日[1]—263年),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亦稱“劉蜀”、“季漢”。
劉蜀說的少,但是并不是沒有這個稱呼。其實我們所有的稱呼,大部分都是根據(jù)習慣來稱呼的。劉備要做的是興復漢室,加上漢朝就是劉家的,加上劉顯得多此一舉。
先說下國號這個東西?!妒酚洝の宓郾居洝罚骸白曰实壑了?、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痹谂`制封建制時代,國號就是王朝(朝代)之號,亦即政權(quán)之號。所以歷史上關(guān)于朝代的稱呼根據(jù)不同的地點,時間等會有習慣性的稱呼,沒有什么原因,但是有規(guī)可循。
漢朝劉邦建立后,國號稱漢,因為漢朝開始的時候都是定都長安,后來遷到洛陽,一東一西,所以才有西漢與東漢,也會被稱著前漢和后漢。劉備后面建立的蜀國,是因為當時劉備的根據(jù)地是在四川那部,定都成都的, 所以稱呼蜀漢。
而魏國呢,以前曹操是做過魏公,魏王,自從曹丕稱帝后就稱作魏。因為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吳國嘛,以前曹魏為了安定孫權(quán),就封了個吳王給孫權(quán),所以就稱呼孫吳。就是一個稱呼習慣,要是還是不能理解,可以參考下,為什么叫曹魏,姓在前面,而到了吳國,就是孫吳呢,為什么不叫吳孫呢,或者為什么不稱呼曹魏為魏曹呢。是吧,習慣問題,就是喊順口了,或者是喊著順口才這么喊的。
有不同意見的可以一起討論討論!
大家都熟悉的三國,是一個時代名,是指東漢末年三足鼎立到魏、蜀、吳三個國家建立的時期。
東漢末年,經(jīng)過黃巾大起義的打擊,東漢政權(quán)已經(jīng)名存實亡。公元22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漢獻帝自立,國號是魏,史稱曹魏。曹魏占有黃河流域、淮河流域、長江中游的江北,以及今甘肅、陜西、遼寧的大部分地區(qū)。曹魏的第一任皇帝是魏文帝曹丕,但是曹魏是在東漢末年魏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曹操是魏國的第一任魏王。因此,曹魏的真正締造者應該是曹操。
曹操(155~220)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亳縣)人。二十歲舉孝廉,歷任洛陽北部尉、濟南相、典軍校尉等。他參加鎮(zhèn)壓黃巾起義,192年收編青州黃巾軍三十萬人,擴大了自己的地盤,較大地擴充了軍力。196年,挾迎漢獻帝至許昌,開始借皇帝的名義發(fā)號施令。
曹操在經(jīng)濟上推行屯田制,興修水利,發(fā)展農(nóng)業(yè);政治上加強集權(quán),抑制豪強,用人唯才是舉,不看門第;軍事上他精通兵法,善于用兵,先后平定呂布、袁紹、袁術(shù)、劉表等割據(jù)勢力,統(tǒng)一了北部的廣大地區(qū),同時還戰(zhàn)勝了烏桓,鞏固了東北邊境。
206年,曹操進位為丞相,七月?lián)]師南下,赤壁之戰(zhàn)被孫權(quán)和劉備聯(lián)軍打敗。曹丕稱帝后,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曹操今存詩二十二首,他的詩繼承漢樂府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被后人譽為“漢末實錄”?!掇缎小?、《蒿里行》、《苦寒行》反映當時政治動亂,描寫了“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的戰(zhàn)禍慘事?!洱旊m壽》、《短歌行》抒發(fā)了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宏偉抱負?!队^滄?!穭t景象闊大,豪情萬丈。他的詩歌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竣整潔。原有《魏武帝集》,今佚,現(xiàn)存明代人輯本。
蜀國是劉備建立的。221年,劉備在蜀稱帝,建都成都,國號漢,通常稱為蜀或是蜀漢。占有今四川全部,云南、貴州的北部,陜西漢中地區(qū)。
劉備(161~223),三國時代蜀國的創(chuàng)建者,字玄德。劉備幼年家貧,靠織席販履為業(yè)。東漢末年,得到大商人張世平、蘇雙等人資助,募兵參加鎮(zhèn)壓黃巾起義,被任命為安喜縣尉、下密丞、高唐尉等地方小官。在各大軍事集團的混戰(zhàn)中,劉備先后依附過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和劉表,始終沒有自己的立足之地。207年,三顧茅廬,請到諸葛亮輔佐,力量逐步壯大。208年,聯(lián)合孫權(quán)大破曹操,趁機占領了荊州大部,有了自己的地盤。214年,占領了益州,219年打敗曹操,占領了漢中,稱漢中王。221年,在蜀稱帝,建立漢國,年號“章武”,史稱蜀漢。222年,在夷陵被東吳大將陸遜打敗,逃往白帝城。223年病勢,被追尊為漢昭烈皇帝。
東吳的建立者是孫權(quán)。229年,孫權(quán)稱帝,建立吳國,都城是建業(yè)(今江蘇南京),史稱孫吳或者是東吳。國土有長江中下游、浙江、福建、兩廣等地。
孫權(quán)(182~252)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父孫堅,為長沙太守,兄孫策,是東吳政權(quán)的創(chuàng)始人。200年,孫權(quán)繼承父兄的基業(yè),據(jù)有江東六郡。孫權(quán)并不滿足于偏安一隅,曾發(fā)出了“共定大業(yè),整齊天下,恢復有誰”的豪言壯語。208年,果斷聯(lián)合劉備,打敗了曹操,保衛(wèi)了東吳政權(quán)。211年,取得交州(今兩廣),勢力進一步擴大。219年,襲擊關(guān)羽,奪取了荊州(轄今湖南、湖北、河南西南部一帶)。222年,又打敗劉備,同年十月稱吳王,年號“黃武”。
229年,孫權(quán)正式稱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旋即遷都于建業(yè),國號吳,史稱孫吳或東吳。226年,孫權(quán)下令屯田,開墾荒地,發(fā)展生產(chǎn);在山越地區(qū)設置郡縣,迫使十萬山越人遷居平川,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促進了江南的經(jīng)濟開發(fā);230年,為了“普天一統(tǒng)”,派派將軍衛(wèi)溫、諸葛直率領士兵萬人,出海到夷洲(今臺灣省),密切了大陸和臺灣的聯(lián)系;245年,派兵三萬進攻珠崖、儋耳(今海南島),把統(tǒng)治區(qū)擴大到南方廣大地區(qū)。孫權(quán)還曾派康泰、朱應出使南海諸國,到了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及老撾一帶)。孫權(quán)在位期間,刑罰殘酷,賦稅繁重,造成百姓經(jīng)常起義反抗。
通過對曹操、劉備和孫權(quán)系統(tǒng)的了解。我們可以看到:曹魏是曹操建立的;孫吳是孫權(quán)建立的;蜀漢是劉備建立的。曹魏、孫吳都是由它們的建立者的姓氏結(jié)合國號來稱呼的。
而蜀漢的建立者姓劉,如果稱呼為劉漢的話,就容易造成和漢朝的混淆。因為,整個漢朝的皇帝都姓劉。一說到劉漢,人們就容易想到了漢朝。為了區(qū)分開來,劉備建立的漢國,就不方便再叫做劉漢了,因此史稱蜀漢或者是西蜀。這樣的稱呼,還是十分科學的,無可非議。
原因在于,漢以漢為正統(tǒng)。
歷史時期,并沒有西漢東漢一說,更沒有蜀漢劉漢一說。類似的說法,都是后人為了便于區(qū)分而強加的定語。
就像足球界有了天才巨星羅納爾多,之后就會出現(xiàn)小羅和C羅是一個道理。
既然漢為正統(tǒng),非正統(tǒng)的也要給個說法,于是,曹魏和孫吳就應運而生了。沒辦法,歷史上以魏和吳為國號的實在太多了,這方面,漢也差不多。
劉備立漢,可不是立個蜀漢,而是大漢的漢。而那些以尊劉為己任的史學家小說家們,自然不會錯解意圖。
有文化氣息的歷史號,有軍事氣質(zhì)的文化號,歡迎關(guān)注頭條號軍緣鑫播客。
劉備建立的國家國號就是漢,沒有什么蜀漢。因為劉邦建立了西漢,劉秀建立了東漢,所以劉備這個漢又叫季漢。本來中國排行是伯仲叔季,季漢應該排老四,這是因為西漢東漢之間還有外戚王莽建立的“新”王朝,所以劉備這個漢就是季漢。電視劇里諸葛亮出征時打的居然是“蜀”這個旗號,這犯了大忌,根本不可能。
因為魏國和吳國在“三國時代”以前出現(xiàn)過,或者說在作者羅貫中之前大量存在,方便加以區(qū)分從而貫之姓氏。至于說“蜀國”更是無稽之談,劉備建立的國家是“漢”,多稱“季漢”,因在古蜀地,所以當時(曹魏)或者后世(西晉、東晉等)官方蔑稱為“蜀漢”或者“蜀國”。
魏國名氣比較大的主要有三個,其一西周初期分封的畢公姬高的魏國,其二三家分晉后形成的戰(zhàn)國七雄之一的魏國,其三就是結(jié)束東漢政權(quán)曹丕建立的魏國。吳國同理。
人家是漢
首先,劉備是“漢昭烈帝”!“漢昭烈帝”!“漢昭烈帝”!前面那個是“漢”,不是“蜀”!
三國雖然通常叫“魏蜀吳”,但正確的三國應該是“魏漢吳”,曹丕建的是魏國,孫權(quán)建的是吳國,劉備建的不是蜀國,而是以漢室延續(xù)的名義建的漢國。后人為了與西漢東漢區(qū)分,才將劉備的政權(quán)稱為“蜀漢”或“季漢”,蜀是地名,不是國家,所以沒有蜀國。既然沒有蜀國,自然不能叫“劉蜀”了。如果能用“劉蜀”那也能叫“劉季”了。當然,叫劉季可不行,劉邦會跳起來罵人的。
如果以“曹魏”“孫吳”的方式叫蜀漢,那就應該叫“劉漢”,但“劉漢”是指劉邦建的漢朝,包括西漢東漢也可以包括劉備建的蜀漢,畢竟他們自己也是以前朝延續(xù)的名義建立的,這個劉備建的蜀漢當然沒資格用“劉漢”。
大家都知道三國指的是“魏蜀吳”,但多數(shù)人都錯誤的將“蜀漢”認為是“蜀國”,以訛傳訛,反倒不知道劉備建的是漢。
蜀漢關(guān)鍵在于漢,這也是它繼漢以后被認為正統(tǒng),并被大多數(shù)讀者認可的原因。曹魏,孫吳,實際上是說他們不是漢室正統(tǒng),是叛逆。
他自稱漢,別人不認。當時連蜀漢都沒人叫,直接就蜀了。
蜀國一直叫“漢”,而漢朝皇帝姓劉,劉備本身就是漢室帝王之后,根正苗紅。而且在當時來說,蜀漢是東漢的正統(tǒng)延續(xù),所以不用特地叫“劉漢”。
三國吳蜀魏三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號。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該有的都有,一點也不拉下。
后來的史家,為了區(qū)別時其他時代的朝代,就在這些國號前冠一個或幾個焦點字詞,加以區(qū)分。比如魏,春秋戰(zhàn)國時就有三晉之一的魏國。吳,就有吳越春秋時的吳國,君主夫差等。至于漢,就有前漢,后漢,以至后來五胡亂華的劉聰建立的漢國,還有成漢之類……難以盡述。
曹操的兒子丕220建魏國,史稱曹魏;劉備221年建漢,就是蜀漢;孫權(quán)229羊建吳國,稱孫吳。這樣一來,后人一看就知道這些國的來龍去脈。
蜀漢之所以不叫劉蜀,就是劉備建的國,不叫蜀(政權(quán))。而是"恢復漢室"的漢,地點在蜀郡成都。歷史上稱蜀漢,這與后來的"成漢"同出一轍。
首先魏蜀吳,肯定是不能自己給自己加前綴詞的,不然叫起來也太沒有排面了。
但是這三個國號,在歷史上用的政權(quán)太多了。不是說魏蜀吳的創(chuàng)立者沒啥創(chuàng)造力,而是國號這個東西自古以來就有慣例。
曹操在東漢末年時被封為魏王。
吳地的概念起源于春秋時期的吳國,其主要的統(tǒng)治區(qū)域位于今江蘇南部太湖流域。吳國又在三國中居東,故在又能稱東吳。
孫吳的叫法是為了跟春秋時的吳政權(quán)以及五代楊行密建立的吳政權(quán)用來區(qū)分。
蜀漢的叫法跟東吳的叫法其實是如出一轍,蜀是指地方也就是今四川,歷史學家為了區(qū)分加上了蜀這個前綴,同時我們也能對該政權(quán)的大概統(tǒng)治范圍有了一個直觀的了解。
漢政權(quán),有劉邦建立的西漢,劉秀建立的東漢,劉備自稱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后裔,不管別人認不認可,他建立的漢政權(quán)也被稱為季漢。
話回到問題本身,劉備建立的政權(quán)本來就是漢,再怎么叫也不能叫劉蜀???
你還順便幫人改了個國號?
劉備:你來你來,我不管了。
蜀漢??!漢朝本來就是劉姓。
因為尊漢,認為劉備是正統(tǒ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