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長子繼承制是西周宗法制的核心,現(xiàn)代人通常都視之為腐朽落后的一項封建制度。在現(xiàn)代人眼中,選擇繼承人,再怎么都應該看哪位候選人更加“賢能”,而不是以其出身來決定繼承資格。
然而,所謂“賢能”,卻是最難以量化衡量的一個標準。歷史上,正因為人們對賢能的看法不一,導致了太多的歷史悲劇。
![]()
商朝最后一位國君商紂王,史稱“資辯捷急,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堪稱一位文武雙全的人才。商人選擇他作帝王,某種程度上,正是選“賢”的結果。可商紂王雖然才能出眾,卻“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他坐上國君之位后,凡事都喜歡自作主張,專橫跋扈,絲毫聽不進別人勸諫。時間一長,商紂王便成了只能聽阿諛奉承之聲的暴君。最終,商紂王被天下人拋棄,葬送了成湯江山。這樣的結果,是因為商紂王不夠“賢能”嗎?那么在選擇他作太子時,為什么鮮少有人能指出?
在深入研讀歷史之后,司馬光曾感嘆道:“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辯,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strong>司馬光是在看到知伯被韓、趙、魏三家所滅后,有感而發(fā)。以他的觀點,德才兼?zhèn)浞Q之圣人,德才皆失稱之為愚人,德勝才稱為君子,才勝德稱為小人。知伯為人,身強體壯、才藝過人、能文能武、堅毅果斷,但卻失之于仁。所以,在司馬光眼中知伯是有才而無德之人,應稱之為“小人”,原本就不應被立為繼承人。商紂王就與知伯類似,也是有“才”而缺“德”的小人,所以才葬送了成湯江山。
![]()
然而,司馬光的選“賢”標準又是否可靠呢?
宋桓公去世時,太子茲父到他病榻前,強烈要求另立太子:“目夷年長而且仁德,請國君立他為太子!”宋桓公聽了,便叫來了庶長子目夷,想立他為太子。但目夷聽了后,卻推辭道:“他既然能以國相讓,還有比這更大的仁德嗎?我無法與他相比,況且改立太子不符合宗法制。”說完,他立刻就退下了。宋桓公沒辦法,只得將茲父立為太子。
宋桓公去世后,茲父當上了國君,即后來鼎鼎有名的宋襄公。
![]()
宋襄公能讓賢,充分證明了他的仁德。以司馬光的觀點,即便宋襄公無才,也稱得上是位君子。他作國君,應該不至于出什么大亂子。
可事態(tài)的發(fā)展卻完全出乎人們意料之外。
因為在霸主齊桓公去世后成功地平定了齊國內(nèi)亂,宋襄公自信心爆棚,想重振殷商雄風、稱霸東周。盡管庶兄目夷數(shù)次苦口婆心地勸諫,可宋襄公卻始終聽不進去。結果,宋襄公一連兩次被楚成王玩弄于股掌之中:公元前639年的盂地(今河南睢縣東南)會盟時,被楚成王劫持著去攻打宋國;公元前638年,又在泓水之濱大敗于楚軍,不但宋襄公身受重傷,宋國軍隊也損失慘重!
宋襄公執(zhí)政十四年,因不自量力地想稱霸天下,最終成了天下人的笑話!
![]()
那么宋人選擇宋襄公作繼承人,到底是對還是錯呢?宋襄公到底是不是“賢”人呢?
很多人認為,宋襄公雖然有君子之風,但顯得太過迂腐——這其實就是在暗暗譏諷他的才干不足。那么如果有一位仁德又有才干的繼承人,是否就萬事大吉了呢?
晉獻公太子申生并非嫡子,但因為嫡夫人賈國女未能生下兒子,申生便以庶長子身份當上了太子。申生為人,按他政敵評價,是“處處小心而潔身自好,年長穩(wěn)重,不忍心害人”。這么一位潔身自好不忍心傷害別人的好人,當然也屬于司馬光眼中的“仁人”,至少能稱得上是君子。
![]()
正因為君子潔身自好,從政時往往就顯得懦弱而迂腐,難以出政績。那么太子申生是不是這樣的人?
在驪姬不斷地吹“枕邊風”后,晉獻公對申生也逐漸產(chǎn)生了疑心。為試探兒子,晉獻公不斷地出各種難題來考驗申生,想借機找出錯漏而廢黜他的太子之位。
首先,晉獻公組建了上、下二軍,命申生率下軍去攻打霍國。申生雖然感覺到父親心態(tài)已產(chǎn)生了變化,但依然忠順地聽從父命,率軍前往伐霍。結果,申生順利地將霍國給滅了。
一看申生如此能帶兵,反倒是加劇了晉獻公對他的戒心。
公元前660年,晉獻公再度命申生率兵去討伐皋落狄,還特別強調:“狄人沒有被徹底消滅,就不能撤軍!”晉國周邊的狄人部落眾多,實力極其強大。晉獻公以徹底剿滅皋落狄來要求申生,其實就是為了抓他的過失,好治他的罪。跟隨太子申生出征的大臣,不少都喪失了信心,勸他干脆逃亡國外算了??商由晟鷧s毅然出征,并出色地完成了晉獻公交給的任務!
申生為人仁德,又能統(tǒng)軍立下如此多的戰(zhàn)功,難道還不是一位德才兼?zhèn)涞睦^承人?
![]()
可這么德才兼?zhèn)涞奶?,卻在驪姬陷害下絲毫沒有抵抗力,最終被迫害致死。晉獻公去世后,晉國就因為太子申生之死不能服眾,再度爆發(fā)了長期的內(nèi)亂。
如果太子申生能保住性命,晉國還會經(jīng)歷那么多波折嗎?
商紂王、宋襄公、太子申生三人的例子足以證明,所謂“選賢”制度看起來美好,可在古代操作起來卻是極為困難之事。
即便是到了現(xiàn)代,要想衡量一位管理者的優(yōu)劣,也相當困難:短期業(yè)績輝煌之人,也許是以犧牲長期業(yè)績?yōu)榇鷥r;更注重長期業(yè)績的管理者,也許因短期業(yè)績不突出而被上司給否決了;長短期業(yè)績都好的管理者,說不定又因對下屬壓榨過甚,導致眾叛親離……。
正因為“立賢”的標準太過主觀,難以量化,所以古人才想出了這么一個最少爭議的制度——以出身來定義繼承資格——這就是嫡長子繼承制出現(xiàn)的最根本原因。雖然嫡長子繼承制顯得極為僵化,也無法徹底消除爭儲隱患,但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維護國家政局的穩(wěn)定。
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國家權力交接期的平穩(wěn)過渡,這正是嫡長子繼承制的最大優(yōu)勢所在。
一般說來,任何國君還有貴族都希望自己的繼承人能夠賢明,從而能夠繼承自己的家業(yè),把自己的家業(yè)發(fā)揚光大。但是在中國真正的歷史上,很多時候挑選繼承人并不是以賢明來挑選,而往往都是以嫡長子繼承制來選擇繼承人。
![]()
因為賢明這種東西,說實話是很難用到數(shù)字具體去衡量的。往往在皇位繼承中,某個皇子被眾人說是非常的賢明,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很多人在給他造勢,并不一定是他真正能力的反映。因為在歷史上廢長立幼,最后以庶子代替嫡子繼位,造成的悲劇數(shù)不勝數(shù)。正是因為我們的祖先經(jīng)歷了太多這樣那樣的事情,所以最后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而不是以賢明來選擇繼承人。
![]()
三國演義估計大家都看過了,在里面最典型的就是袁紹和劉表。他們都曾經(jīng)打下了一個非常大的基業(yè),但是在選擇繼承人上有所不妥,最后導致自己的基業(yè)灰飛煙滅。以至于后人總結他們的經(jīng)驗教訓的時候,最大的教訓就是不該廢長立幼。曹操在挑選繼承人的時候,最后是賈許一錘定音,也是拿袁紹和劉表的例子來做反面教材。
![]()
![]()
所以不管嫡長子繼承有這樣那樣的不好,但是在很多情況下,他確實是一種較好的選擇。至少大家都認可這一制度,服從這一制度。而如果以賢明來選的話,可能其他的庶子很多都非常有才能,誰也不愿意服從誰,最后各自都有自己的擁護者,到時候就會形成各個派系互相爭奪,四分五裂。最典型的就是康熙皇帝末年的九龍奪嫡,因為康熙廢了太子之后,一直沒有再立新的太子,所以其他的皇子就看到了希望,結果在私下里你爭我奪,完全是不擇手段,不可謂不慘烈。結果雍正當了皇帝之后,由于當年和那些兄弟爭奪儲位結下了巨大的仇恨,所以把其中好多都害死了。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古代確定儲君,是立嫡長子,還是立賢明的皇子,歷朝歷代皆有爭論。有的認為應立嫡長子,有的則認為應該立賢明的皇子。但最終,除少數(shù)朝代外(如清朝),幾乎都是立嫡長子為儲君。
客觀的講,立賢比立嫡更有利于穩(wěn)固江山社稷。但奇怪的是,為什么古代還是在絕大多數(shù)的情況下立嫡長子為接班人呢?甚至出現(xiàn)過嫡長子是傻子(晉惠帝),但也被立為接班人的。
這里面其實自有它的道理存在:如果選擇立賢,那就會出現(xiàn)兩個致命的問題。
第一,什么是賢?賢是沒有標準的,皇子們是會帶兵更賢呢?還是會寫詩更賢?抑或是會做人更賢?沒有標準的,因此立賢只會引起無端的爭執(zhí),甚至搞出政變,后果不堪設想。
第二,既然賢就可以當繼承人,那大家?guī)缀醵紩餍?,把自己弄得很賢明的樣子,但其到底是什么人誰也不知道,當上皇帝后才會變回本來的面目,說不定昏庸殘暴的很呢,于江山社稷很不利。比如楊廣,當皇子的時候,為了和長子楊勇競爭接班人之位,那可是賢的很,可一旦當上了皇帝,簡直就換了一個人,賢的地方?jīng)]有了,完全是暴君的樣子。
因此,為了防止有人產(chǎn)生非分之想,也為了防止黨爭及政變,還不如立嫡呢!只要能保持朝局的穩(wěn)定,到時候搭配一個強有力的大臣班子輔佐,江山社稷還是守得住的。
這就是為什么大家都知道立賢比立嫡要好,但卻不這樣做的主要原因。
中國幾千年的古代史,形成的宗法制度,在于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秩序。所謂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嫡長子繼承制就是使得一國一家的財富、地位、榮耀得到傳承有章可循,而不至于使得家庭、國家產(chǎn)生混亂。其實不只中國,歐洲由于長期處于封建社會,為了防止家族封地和財產(chǎn)實力不因后代的分割導致變小變?nèi)?,因而財產(chǎn)也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可見這種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選賢制雖然有為國家的長遠考慮,但操作起來就不太方便,比如這個“賢”怎么界定,是論文還是論武,重品德還是重才干。如果論品德,那么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就不應該篡位。如果論才干,就是沒有規(guī)則,沒有規(guī)則就是流血政變、手足相殘。這不是統(tǒng)治者想要看到的。![]()
據(jù)統(tǒng)計歷史上,以嫡長子繼位的君主僅僅只有22位,真是難以置信。強調了幾千年的繼承制度,其實并沒有得到貫徹執(zhí)行,形同虛設。但我們要知道,嫡長子繼承制其實不只是界定了誰有資格繼承皇位,也界定了哪些人沒有資格繼承皇位,這可以避免其他人的非分之想。有章可循總是好的。![]()
但從來反叛、篡位不是赤裸裸的,李世民以李建成、李元吉“淫亂后宮”并意圖加害的名義,發(fā)動了“玄武門之變”。而朱棣則以誅齊泰、黃子澄,所謂“清君側”為名,發(fā)動了“靖難之役”。李世民和朱棣明顯更優(yōu)秀,在之后也取得了非凡的帝王成就。但是當他們選擇太子的時候,仍然考慮的是嫡長子。李世民因太子李承乾被廢一度心灰意冷,朱棣對在靖難之役中屢次救自己于危難的次子朱高煦很是欣賞,認為他像自己,但最終繼位的仍然是嫡長子朱高熾,也是從國家長治久安來考慮。即使這樣,朱高煦仍有奪嫡之心,最后叛亂被殺。
歷史從來都是如此,嫡長子繼承制也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依靠血脈的傳承,更多考慮的是穩(wěn)定,而不是發(fā)展。這或許也是王朝難免走向滅亡的原因。![]()
賢者居之。人人都想爭一爭,不過是人類正常的欲望而已,對權力的渴望。
因為他們背后的勢力不同……
說到底無論是嫡長子繼承制還是選賢制,都不僅僅是一個人的爭斗,而是一群政治投資者的賭斗。所以爭奪皇位就是為了爭奪利益,這是任何時代都沒有辦法改變的事實。
- 下一篇:家里來同事了,你會做哪些拿手好菜?
- 上一篇:李自成一生中最大的失誤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