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名茲甫,公元前650年~公元前637年在位。春秋早期期宋國國君。宋襄公的母親,也就是宋桓公的夫人,衛(wèi)文公的妹妹,在誕生襄公(茲甫)之后,便遭桓公離棄,遣送歸衛(wèi)。她思念兒子,于是吟詩以表怨情,也就是今天所見《詩經(jīng)·衛(wèi)風·河廣》: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翻譯成現(xiàn)代白話文,就是:
誰說黃河廣又寬?一片葦葉渡對岸。
誰說宋國路遙遠?踮起腳跟在眼前。
誰說黃河廣又寬?河寬難容窄木船。
誰說宋國路遙遠?晨早之間去復還。
這首詩以賦、興以及反問的手法,吐露了宋襄公母親思念母國、盼望歸國的拳拳之心。宋襄公講究仁義,當然也是個孝子,而他對母親也同樣有這深切的的孺慕之思。但是,身為一國之君,倘若貿(mào)然接母親回宋國,宋國人很可能指責他違逆君父生前的作法,是為不忠;若不接母回宋,身為人子者,又將辜負母親生養(yǎng)之恩,是為不孝。但是,襄公還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使得忠孝得以兩全。 宋襄公決定,修筑一個高臺,從而可以登上高臺,遠眺母親的身影,從而詔告國人及天下人:
寡人提倡孝道,以孝治國。
這倒也很好理解。但是,宋國國都遠在商丘,宋襄公為什么要將望母臺建在睢縣(今河南省商丘市睢縣城北湖風景區(qū)內(nèi))?這主要是出于以下三條原因:
1、 睢縣位于宋國西部邊鄙,和衛(wèi)國距離最近。當時的衛(wèi)都,位于朝歌(今河南淇縣)黃河之北。雎縣則在黃河之南與其隔河相望,渡河,西北行即抵衛(wèi)境;
2、 春秋時期,睢縣,名烏巢鄉(xiāng),在此地修建望母臺,取烏鴉反哺之美意,非常應景,合乎襄公的心意;
3、 現(xiàn)今雎縣北湖畔的北城,原為雎縣舊城,本是一座高地。《睢州志》:
城西北十二里曰恒山,崒嵂南向,為州主山。恒山演迤,窿然而高者為金鎖嶺。北城枕其巔,衙署據(jù)其前。南城(即新城)橫亙者曰鳳凰嶺、曰鞍子嶺,居人所以避水患也。
望母臺,正位于這片岡巒起伏的丘陵之中。后城外患于黃河年年泛濫,泥沙不停淤積,地勢不斷升高。而城內(nèi)便相對成了洼坑,后大水灌城,遂形成今所見的北湖。而望母臺與駱駝嶺因為本身的高度超過其它建筑物,成為湖中島洲。
宋襄公繼位之后,一度躊躇滿志,曾經(jīng)會同齊桓公,參與葵丘(即今河南省蘭考縣東)之盟。后來,齊桓公薨,齊國發(fā)生內(nèi)亂。宋襄公出兵干涉,平定了齊國內(nèi)亂。于是宋襄公便自覺志得意滿,心態(tài)膨脹起來,一心想接替齊桓公,稱霸諸侯之間?!蹲髠鳌肤斮夜拍辏ü?41年),
宋襄公使邾文公殺鄫子而祭次睢之社,欲以屬東夷。
此舉意在使得東夷歸附宋國。杜預注:
睢水受汴,東經(jīng)陳留、梁、譙、沛、彭城縣人灑。此水次有妖神,東夷皆社祠之,蓋殺人而用祭。
可見,睢地建有宗社,是宋國重要的宗教祭祀地。
進而,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魯僖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9),宋襄公不聽公子目夷勸諫,執(zhí)意要在盂地(今山西省陽曲縣東北)召開諸侯大會,期間為楚成王所擄走,不過很快又被獲釋返宋。次年,即魯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興兵伐鄭,鄭遂求救于楚,楚軍則伐宋救鄭。
終于,宋襄公與楚成王在泓水(今惠濟河,具體位于今河南省柘城縣東北)會戰(zhàn)。宋軍已經(jīng)列好了陣式,楚軍還沒有渡河。公子目夷在楚軍尚未完全渡河及尚未列好陣形之前兩次勸宋襄公發(fā)兵突襲,宋襄公都不同意。襄公講求仁義,拘守周禮。抱著“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等陳舊觀念,兩次貽誤戰(zhàn)機。而楚軍一旦渡河,則不給宋軍準備的機會,迅速發(fā)動進攻。宋軍大敗,宋襄公右股中箭。公子目夷拼死保襄公突圍。但宋襄公自己也已經(jīng)是身負重傷,第二年便去世了。宋襄公成為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思想保守、因循守舊而幾乎全軍覆沒的典型。1938年5-6月份,毛澤東在《論持久戰(zhàn)》中,曾針對此典故評論說:
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泓水之戰(zhàn)后,敗回宋國的襄公,自然也選擇在望母臺行官休憩養(yǎng)傷,半年之后,公元前638年底,宋襄公在望母臺行宮駕崩。襄公至孝,于是也便留遺囑,要將自己葬于望母臺之上,這樣就能至死不負望母行孝之大任,日夜行孝。所以,今天位于望母臺上的襄宮陵,陵墓呈圓錐形,系黏土堆壓而成,這就是宋襄公為自己修建的陵墓。墓地附近,曾出土陶豆,高約30公分。豆身鈐有印文“下宮”。“下宮”是與“上宮”相對而言的。上宮為生前所居住的宮殿?!跋聦m”則指的是死后安葬地下的陵墓。此類陶豆就是為陵墓中的一種殉葬器皿。這也是宋襄公葬于此地的可靠證據(jù)。
也正是由于宋襄公安葬在睢縣,所以,睢縣在秦漢以后,也被稱為“襄邑”。《辭源》“襄邑”詞條:
襄邑,縣名。春秋時宋地,宋襄公葬此,故曰襄陵。宋為拱州治,金為睢州治。故城在今河南睢縣西。
即此地。
宋襄公是在泓水之戰(zhàn)被打敗的,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約在今河南省柘城縣西北)被打敗之后撤退到襄邑(今河南省睢縣)養(yǎng)傷,半年到一年左右傷重病逝,就葬在襄邑的行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