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刀人”典故源自《世說新語·容止》:話說魏王曹操有一武官,名崔琰,長得俊朗,曹自愧不如。有一次要接見外國來使,曹操令崔琰頂替他,以顯魏國體面。典故經(jīng)過歷史延伸,泛指替別人代筆作文的人。如今“捉刀人”還有嗎?回答是肯定的,市場需求決定存在。
其一:官場,各級政府首長,平時處理政務繁忙,若需向上,書面匯報工作,向下,行文發(fā)出指示,開大會作報告等,不是不會寫,時間不夠用,這時一般向“捉刀人”口述后代筆作文。當然,稱這類代筆者為“捉刀人”不甚妥,稱“文職秘書”較貼切,不過,涉及重要的文件、報告,還是提倡親自動筆,杜絕滋生官僚作風。
其二:學術(shù)界,如今的專家、學者或準專家、準學者,絕大部分確有真材實學,也不乏濫竽充數(shù)者,東拼西湊一些資料,“拿來”,“借來”都有,找“捉刀人”撰寫論文、著書立說,托關(guān)系請更高一級權(quán)威作序、點評,借梯上位,名利雙收,這種現(xiàn)象并非稀少,大有人在。學術(shù)腐敗,危害極大,應該引起關(guān)注。
其三:文藝界,過氣或者即將過氣的名人,關(guān)注度下降,不甘寂寞,乘余熱尚未散盡,寫點東西,自傳、隨感、雜談之類,吸點眼球,撈點稿酬,保點溫度。有點筆下功底的人,自己寫,沒有的只能請“捉刀人”代勞,名氣尚存,資源不少,出版不是問題,簽名售書,一番炒作,一切都有了。
如此種種,不一一贅述,社會的浮躁,引發(fā)追名逐利者坐立不安,永不滿足,給“捉刀人”帶來市場需求,一個要更上一層樓,一個有利可圖,“捉刀人”的生存還會繼續(xù)。
“捉刀人”一詞,首見于《世說新語》?,F(xiàn)如今已很少有人直接使用。不過鑒于它的變異體不斷出現(xiàn),這個詞本身并沒有離開人們的生活。某種意義上說,是更近了。那么它表現(xiàn)在哪方面呢?
如今,人們最常聽到的就是考試中替考的,被稱之為“槍手”。這不但與最初的稱號相差甚遠,而且也與最初的含意有很大區(qū)別。據(jù)《世說新語》記載:匈奴派來使臣求見曹操,曹操覺得自己容貌丑陋,不足以使來使敬畏,于是叫他部下的一名武官崔琰代為接見,而他自己卻持刀站在坐榻旁邊,裝作侍衛(wèi)的武士。接見完畢,曹操暗地派人去問匈奴使臣:“你覺得魏王怎么樣?”使臣答道:“魏王風度高雅,然而坐榻旁邊那個持刀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呢!”
所以古文的“捉刀”二字,只是后人將它的原意引申開來,才有了今天的“槍手”一說,如今除了代考之外,真正的“捉刀”是代人作文。不過古人帶人作文即使有,也常羞于出口,即這事只能干不能說。據(jù)傳,乾隆生前作詩幾萬首,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文人大臣的代作,其中有個叫沈德潛的(曾編纂《唐詩別裁》),臨死時將這個秘密告知兒孫,不知怎么竟傳了出來,乾隆一怒之下,竟將沈的棺材挖了出來,剝奪賜給他的所有榮譽。
在西方,“代人作文”這些年一直是個熱門行業(yè)。許多名人都想出書,但無奈自己文筆不行。于是就去找人代筆,通常談好給某一文人一筆錢就能辦到。美國有個獲獎作家羅斯專門寫過一本小說,披露這個過這個行業(yè)。他們把這類槍手作者叫“幽靈作家”(ghost writer)。據(jù)傳,許多前總統(tǒng)或政要的自傳皆出自“幽靈作家”之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