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記》里
大家對唐僧的印象是
![]()
可是
歷史上真實的玄奘同學
是單挑八十一難
一人徒步5萬里扛回真經(jīng)的真 · 硬漢
![]()
今天朕就來為你們八一下真實的唐僧
到底有多叼!
玄奘原名陳祎
是隋末唐初的一個落魄官二代
雖然世道兵荒馬亂
他還是憑借顏值才華
找到了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好工作
——和尚
果深嘉其志,又賢其器貌,故特而取之
——《唐京師大慈恩寺釋玄奘傳》
![]()
可玄奘為什么要
拋下這安穩(wěn)生活去取經(jīng)?
要知道真實的取經(jīng)之路長達5萬里
包括沙漠戈壁以及各種危險的西域國家
張騫帶足了人馬糧食花了13年才走到終點
只剩下2人
原因是什么呢?
其實是為了對答案
佛經(jīng)由印度傳入中國
可是由于翻譯的不同
導致佛教在中國很多版本
![]()
于是為了尋找真正的答案
玄奘踏上了他的取經(jīng)之路
![]()
西游記其實是一部
窮游記
和西游記里唐僧出發(fā)有皇帝大佬給錢贊助不同
真實的玄奘其實就是個窮游er
還是偷渡客的那種
大唐實行禁邊政策,嚴禁出國
玄奘這個偷渡客只能混在難民里
一個背包一匹馬
靠才華蹭吃蹭喝睡沙發(fā)走到玉門關
![]()
不過
順利偷渡出國境
之后的旅程
才是真正的地獄模式
貝爾的荒野求生
簡直弱爆了好么!
![]()
一個人穿越無人區(qū)的沙漠戈壁
換現(xiàn)在GPS全副武裝都未必能成功穿越
長八百里,古曰沙河
目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
玄奘不是西游記里有神仙幫助的唐僧
他是在沙漠里四五天缺水差點沒命的凡人
四夜五日無一滴(水)沾喉,口腹干焦,幾將殞絕
而且,玄奘有股死不回頭的勁兒
“寧可就西而死,豈歸東而生”
![]()
除此之外
這條路上簡直就是恐怖組織的老窩
沒點本事根本無法走過去
不僅拒絕了女兒國國王
男兒國國王也拒絕了
在西游記里
唐僧迷倒了一眾女國王女妖精
可其實
真實的玄奘本人是真正的少男殺手
![]()
高昌國王本來就是中國的腦殘粉
一看大唐來的美男圣僧
立刻抱住大腿
“我不管,我不管,就要你留下”
得知法師大名,身心歡喜,手舞足蹈,就請法師留在此地
受弟子供養(yǎng)法師的一生,并就請法師理解我的心意,不要以西行為念
無奈之下
玄奘只能絕食抗議!
![]()
玄奘前來只為求得大法,如今遇到障礙
大王只能留下我的骸骨,卻留不住我的神識
沒辦法,只能放玄奘走了
據(jù)說高昌國王在城墻上流的眼淚
可不少于女兒國國王
![]()
經(jīng)過四年的跋涉
玄奘終于到了佛教圣地
——那爛陀
拜在圣僧戒賢法師門下
這相當于
作為一個初來乍到的外國留學生
來到了佛教的最高學府
直接拜在博士生導師門下
![]()
而且,玄奘花了10年時間就成為了
印度排名第一的高僧
并且在印度佛教最高學府開講
![]()
甚至于印度的國王都對其刮目相看
以至于印度對大唐充滿向往
開始派遣使者出使大唐
![]()
而后來玄奘窮盡一生
翻譯了75部經(jīng)書超過了總計100萬字數(shù)
對中國的佛教事業(yè)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他口述的《大唐西域記》
對印度以及西域各國的歷史有重要貢獻
人們尊稱他為三藏
唐三藏原指
對佛家經(jīng)、律、論三藏經(jīng)典的法師尊稱
而現(xiàn)在,唐三藏指的就是他!
![]()
可惜的是后來印度被伊斯蘭教入侵
曾經(jīng)的佛國早就不在
而佛教的正統(tǒng)可以說只剩下
玄奘留下來的漢傳佛教
所以
唐玄奘才不是西游記里那個慫逼
他比任何人都要硬氣!
【喜歡作者的清奇文風和腦洞漫畫,歡迎關注:朕說】
說起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得道高僧恐怕非玄奘法師莫屬,然而絕大多數(shù)人是通過《西游記》了解玄奘的。盡管《西游記》是我國偉大的古典文學作品,但畢竟不是歷史作品,很多人記住了《西游記》里光怪陸離的情節(jié),卻忘了玄奘法師還有一部《大唐西域記》。可能很多人印象中的唐三藏就是《西游記》里那個虔誠善良,但卻迂腐到離了幾位徒弟相助就根本寸步難行的形象,甚至有人的印象可能還是《大話西游》中那個話嘮形象,那么真實的玄奘法師又是什么樣呢?
本名陳祎的玄奘出生于河南洛陽一個官僚讀書世家。父母早亡的陳祎從10歲時就跟隨二哥到洛陽凈土寺學習佛經(jīng),然而此時的他還不算是真正的和尚。當時很多人為逃避國家賦稅而剃度出家,然而出家后卻不遵守佛家戒律,肆意胡作非為。朝廷為整治這種亂象實行了度牒制度——只有獲得朝廷度牒的才是真正的出家人,否則就是招搖撞騙的假和尚。此時年紀尚幼的陳祎并未獲得朝廷度牒,因此只能算是在寺廟修行佛法,但還不是真正的出家人。
公元612年朝廷派以居官簡約、蒞政嚴明而著稱的大理寺卿鄭善果在洛陽剃度14名僧人。這年年僅13歲的陳祎不要說入圍這14人之內(nèi),甚至連參加考試的資格都沒有。也許是因為對這次考試極為向往,所以陳祎一直在考場外徘徊。主持完考試的鄭善果一出考場就見到在外徘徊的陳祎,于是問他是否想要出家為僧。陳祎回答:”我學佛的時間尚短,功力也淺,所以沒資格參考“。鄭善果又問他為什么要剃度出家,陳祎回答:”遠則繼承如來遺志,近則弘揚廣大佛法“。
鄭善果當即對同僚說:”背誦佛經(jīng)的功力不過是尋常功夫,然而風骨氣度卻是極其難得。如果我們剃度了這孩子,將來必會成為佛門中一代偉人“。陳祎就這樣成為了法號玄奘的一名僧侶。年紀輕輕的他很快就在洛陽佛教界里聲名鵲起,后來他又到過長安和四川。21歲時玄奘受具足戒,由此取得了傳經(jīng)授徒、獨立開學的資格。在接下來的五年時光里他”走遍燕趙,歷訪周秦“。26歲時玄奘再次來到長安與眾高僧共同切磋佛學。
玄奘因其學業(yè)出眾而獲得”佛門千里駒“的稱號。當時以為印度高僧正在長安講經(jīng),好學的玄奘自然不會放過這個難得的機會,于是主動上門求教。此時玄奘正在研究剛傳入中國的瑜伽之學,但苦于缺乏原始的梵文經(jīng)本,印度高僧告訴他:瑜伽之學最好的經(jīng)本是印度那爛陀寺戒賢法師所著的《瑜伽師地論》,可惜我沒帶來。高僧的這番指點使玄奘萌生了一個念頭——前往西方天竺求取真經(jīng)。
東漢明帝時期都城洛陽誕生了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馬寺。公元2至3世紀羅馬、安息、貴霜和漢帝國四足鼎立、緊密聯(lián)系,使得橫亙東西的絲綢之路全面繁榮起來:在這條道路上穿梭往來的不只有馱著絲綢、寶石和香料的商隊,同時還有懷著崇高信仰的僧侶。鳩摩羅什是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率先由西域前來中原布道的佛教僧侶之一:祖籍天竺的鳩摩羅什出生于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其祖上為名門望族。
相傳鳩摩羅什自幼天資超凡:半歲會說話,三歲能認字,五歲開始博覽群書,七歲跟隨母親一同出家,曾游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深究妙義。他年少精進,又博聞強記,既通梵語,又嫻?jié)h文,佛學造詣極深。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經(jīng)藏、律藏、論藏三藏,并能熟練運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師第一人,與玄奘、不空、真諦并稱中國佛教四大譯經(jīng)家。鳩摩羅什位列四大譯經(jīng)家之首,號稱翻譯學鼻祖、語言學大師。
東晉太元八年(384年)后涼太祖呂光迎鳩摩羅什到甘肅涼州,鳩摩羅什在甘肅涼州待弘揚佛法、學習漢文。后秦弘始三年(401)鳩摩羅什入長安,至十一年(409)與弟子譯成《大品般若經(jīng)》、《法華經(jīng)》、《維摩詰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金剛經(jīng)》等經(jīng)和《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論。正是在鳩摩羅什的翻譯之下大量印度佛教典籍傳入中國,這一時期也是佛教由域外宗教開始同中華本土文明融合進而形成東亞漢字文化圈獨特的漢傳佛教的歷史時期。
在玄奘之前不僅有天竺、西域等地的僧人來中原弘法,同樣也有中原僧人西行求法。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春一位花甲老人從長安出發(fā)前往西天取經(jīng)。這位西行求法的老僧的法號是法顯,與他同行的還有慧景、慧應、道整、慧嵬等僧侶。從長安出發(fā)的法顯一行越過隴山,首戰(zhàn)抵達乾歸國(今甘肅蘭州市西的西秦政權,由乞伏乾歸建立),在此他們經(jīng)歷了西行過程中的第一個夏坐(和尚每年雨季在寺廟里安居三個月)后五人越過養(yǎng)樓山到達張掖。
此時正值后涼內(nèi)亂,通往西域的道路因此阻絕,在張掖王段業(yè)的挽留下五人就此居住下來。在這里他們遇到了另一群志同道合之士——智嚴、慧簡、僧紹、寶云、僧景和慧達,此后這兩支隊伍匯合成為一支繼續(xù)踏上西行之路。在敦煌太守李暠的支持下他們得以跟隨西涼使者前往鄯善。一出陽關他們就碰上了西行路上的第一個險途——今新疆羅布泊以東的白龍堆沙漠。此時正值初秋暑熱未消,加上沙漠自身異常干燥的氣候,大風一起塵土飛揚。
據(jù)法顯自己在《佛國記》中的記載:“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遇則皆死,無一全者”。沙漠之中天空無飛鳥,地上沒走獸,放眼望去只有死去的人和動物的尸體作為標志指引著前行的道路。經(jīng)過17個晝夜的艱苦跋涉之后舍生忘死的他們在經(jīng)歷了1500公里的路程后抵達鄯善國——就是漢代的樓蘭古國。法顯到達時已是鄯善國最后一段興盛時光了,此后沒多久這里就被流沙埋沒。這里的服飾與中原漢地差不多,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很多習俗遵從印度。
從鄯善繼續(xù)前行的法顯等人沒選擇沿塔里木盆地南緣經(jīng)今天的若羌、且末至于闐的路線,而是抵達沙漠北緣、天山南麓的焉耆。此時法顯面前有兩條道路可選:一是沿天山南麓西行越蔥嶺到中亞,然后再南行經(jīng)巴達克山南下,越大雪山(興都庫什山)而至印度,這也是絕大多數(shù)人選擇的道路;另一條則是向西南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直插于闐,重新回到南道上,再西行越蔥嶺到印度。當時天山南麓各地流行的是小乘佛教,信奉大乘佛教的法顯擔心沿途的寺院不愿接待。
法顯選擇從西南方向橫跨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沙漠,直達于闐。即使在今天借助先進儀器裝備穿越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約400公里的大沙漠也不是一件容易之事。35天后法顯一行走出沙漠,到達于闐。這35天里法顯他們究竟經(jīng)歷了何等艱難歷史上沒留下任何記載。但我們可以將其與1400多年后的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進行對比:裝備落后得多的法顯用35天穿越了塔克拉瑪干沙漠;而1400多年后的斯文·赫定用了41天。
公元400年春法顯抵達沙漠南緣的佛教中心于闐國,法顯一行在此度過了佛誕節(jié)并閱讀了很多中原沒有的佛教經(jīng)典。在短短一年的時間里法顯冒著生命危險闖過了兩道沙漠關卡,如今擺在他面前的還有最后一道障礙——那就是“冬夏有雪”、“又有毒龍”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法顯為趕在冬季來臨前越過嚴寒的蔥嶺放棄了本應在竭叉國參加的五年一度的般遮大會(又稱無遮大會——佛教每五年舉行一次的布施僧俗的大齋會),就與同伴匆忙上路了。
蔥嶺自古以來就以絲綢之路上的強盜樂園著稱,無數(shù)往來的客商和僧侶都止步于此。也許是因為法顯等人作為苦行僧對盜賊的誘惑不大,他們順利通過了山谷,殊不知一個巨大的危機正向他們慢慢逼近:蔥嶺常年飄雪,在攀越雪峰時一不小心就會被蔥嶺上特有的烈風夾帶著飛沙礫石卷走。慶幸的是法顯一行小心翼翼地翻越蔥嶺并安然無恙地抵達北印度境內(nèi)的陀歷國。法顯一到印度就像跟著偶像去旅行的虔誠信徒一樣到處尋訪佛教名勝、參拜佛祖遺跡。
在北印度短暫停留后法顯決定繼續(xù)南下——這次他們要翻越小雪山(今阿富汗賈拉拉巴德城以南的塞費德科山脈),過羅夷國,進入中印度境內(nèi)尋找戒律。此時他身邊已只?;劬昂偷勒麅擅冯S者,其余的同行者要么返回中國,要么選擇他往。誰知就在這次翻越雪山的過程中慧景被寒風凍死,法顯抱著他的尸體放聲大哭:“本圖不果,命也奈何!”公元405年春法顯和道整南渡恒河,來到佛教極其興盛的摩竭提國首都巴連弗邑。
在巴連弗邑的大乘寺里法顯花了3年時間學習梵語、抄寫經(jīng)律,在這里他得到了《摩訶僧祗眾律》等經(jīng)典。道整在親眼目睹了巴連弗邑的沙門法則和眾僧威儀后感慨中國僧律的殘缺,決定居留于此,不再回國。于是攜律東歸的重任落在法顯一人肩上:公元409年他搭乘商船渡過孟加拉灣,來到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尋訪經(jīng)典。在這里他見到當?shù)厣倘艘詴x地白團扇供佛,此時已離鄉(xiāng)十年的法顯知道自己該回家了。兩年后他取道海上絲綢之路東歸。
不料他搭乘的船在途中因遭遇風暴而迷失方向,在海上漂流了90多天后抵達了耶婆提國。在此停留5個月后法顯再次乘船向廣州進發(fā),不料又遇大風——本來50天即可到達廣州,結果兩個多月后法顯抵達青州長廣郡(今山東嶗山一帶)。法顯是中國歷史有明確文字記載的第一位真正到達印度而又取得真經(jīng)返回中國的人。法顯西行求法的經(jīng)歷可謂九死一生,然而如此艱辛的旅程卻并未嚇退玄奘。
玄奘下定決心后就開始為西行做準備:一方面加緊學習梵語,一方面申請辦理”過所“(護照)。然而辦理”過所“的結果卻是”有詔不許“。當時唐朝江山尚未安定,一律禁止國民出境。沒有護照而出境就是偷渡,原本準備與玄奘同行的其他僧人都退縮了,只有他一人始終不改初衷。公元627年8月長安一帶突遇嚴重的霜災,朝廷無力賑災,只得下旨讓百姓外出覓食。玄奘就夾在逃難者中間混出了長安城西門,踏上了西行求法之路。
事實上玄奘壓根就不像《西游記》里寫的那樣是作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御弟奉旨取經(jīng),其實他是偷渡出境。一路上最大的困難也不是什么妖魔鬼怪,而是偷渡的風險和沿途惡劣的環(huán)境。玄奘剛到?jīng)鲋輹r都督李大亮就派人勸他東歸長安。李大亮還在自己的轄區(qū)發(fā)布了”有僧字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縣宜嚴陣候捉“的通緝令。一代高僧就這么成了通緝犯,不得已之下玄奘只能晝伏夜行來到今天的甘肅瓜州。
當?shù)刂堇衾畈且粋€虔誠的佛教徒,他充分理解并由衷敬佩玄奘西行求法的志向,于是放了玄奘一馬,但還是催促玄奘盡快離開,以免遭到官吏的追捕。瓜州前方就是湍急的葫蘆河(今疏勒河),然后是玉門關和五烽。玄奘在離開瓜州之前來到一所寺廟禮佛,在此遇到同樣前來禮佛的胡人石磐陀。二人交流后石磐陀表示愿盡力幫助玄奘西行取經(jīng)。到了晚上石磐陀又帶來一名同行的老胡人和一匹瘦馬。
老人告訴玄奘:前面過了河就是玉門關,守官盤查很嚴。玉門關西北方向有五座烽火臺,均有將士日夜值守,隨時捉拿偷渡出關者,甚至直接將人亂箭射死。各烽火臺之間相隔百里,其間盡是沙漠荒丘,水源只存在于五個烽臺的警戒點內(nèi),要想取水而不暴露難于登天。過了烽火臺就是方圓八百里的莫賀延磧,這里又稱流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即使結伴而行也常迷路而葬身沙海,獨自一人通過幾無可能。玄奘則告訴他:我為求法不畏艱辛,不達目的誓不東歸。
得知西行艱辛的石磐陀也打消了繼續(xù)西行的念頭,他甚至一度打算捉拿玄奘送官。然而玄奘始終不為所動,當他行至五烽一帶時被哨兵抓住帶去見了校尉王祥。王祥也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但他想送玄奘去自己的老家敦煌長住講經(jīng)。一心西行求法的玄奘自然不會接受這樣的安排,王祥見拗不過他,就送給他干糧和淡水并告訴他如何繞過五烽的道路。玄奘因此得以順利通過五烽,此時的玄奘已走出了當時大唐的轄區(qū),偷渡的危險不復存在,接下來他要面對嚴酷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了。
偷渡成功后擺在玄奘面前的是八百余里的莫賀延磧。莫賀延磧位于羅布泊和玉門關之間。古稱沙河的莫賀延磧并不是一條由水而是由大量的流沙構成的“河流”。死寂一片的莫賀延磧“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小說《西游記》里收沙僧的流沙河——“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鵝毛飄不起,蘆花定底沉”應是據(jù)此想象生發(fā)而出。玄奘一個人和他的那匹瘦老赤馬孤苦伶仃地行走在大漠黃沙之中。
在走了一百多里以后困頓疲憊的玄奘在從馬背上取下皮囊準備飲水時竟失手打翻了皮囊,從皮囊中灑出的水很快就被沙漠吸干了。懊悔的玄奘想回去取水,然而當他勒轉馬頭準備返回時想起自己曾經(jīng)發(fā)過的“終不東移一步,以負先心”的誓言,于是下定決心:寧可就西而死,豈能東歸而生。他調轉馬頭,繼續(xù)堅定地向西走去。一望無際的大漠四顧茫然,孤身行走的玄奘眼前不斷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幻覺:他看見無數(shù)妖魔鬼怪襲來,一會兒又見一支軍隊,還有隨風飄揚的旌旗。
今天我們知道這就是海市蜃樓。 白天沙漠中的熱風,裹挾著黃沙,悶熱難耐;黑夜中的莫賀延磧,只有死人的白骨閃爍著磷光。作為一名虔誠的僧人,玄奘能做的就是不停地念誦《心經(jīng)》和觀世音菩薩來支撐自己不斷往前走。走了5天之后滴水未沾的玄奘已達到他生命的極限,口干舌燥、呼吸困難,眼睛也睜不開了,最后人和馬都昏昏沉沉地臥倒在沙石上。僵臥到半夜時忽被一陣清風吹醒,頓時渾身倍感清爽,那匹識途老馬也站了起來,馱著玄奘前行。
兩天后走出莫賀延磧的玄奘到達了伊吾。初到伊吾的玄奘還沒來得及休整就被高昌王麴文泰的使者請到了高昌。國王安排玄奘住進高昌國王城最豪華的房間里。玄奘坐在寶帳中,接受國王和文武百官的頂禮。隨后所有的妃嬪家眷也都一一過來頂禮。高昌王的盛情讓玄奘非常感動。第二天一大早玄奘還沒起床,高昌王就率領王妃過來請安。他請玄奘到道場與僧眾交流,并懇請玄奘留下來,不要西行了。玄奘西去的決心已下,所以婉言謝絕了高昌王和僧眾的請求。
高昌王含淚告訴玄奘,他希望自己能供養(yǎng)玄奘終生,還讓全國人全部皈依玄奘,希望玄奘能在這里講授佛法。玄奘在經(jīng)過無數(shù)次思想工作之后還是堅持西行。高昌王軟硬兼施,玄奘都不為所動。玄奘告訴他:如強留,那也只能留下自己的尸骨,留不下自己的心。玄奘從此開始絕食。高昌王親自捧盤子殷勤請玄奘就餐,然而玄奘就是不吃。幾天后眼看玄奘馬上就要餓死了,高昌王終于屈服了,有條件地同意他西行——這個條件就是玄奘取經(jīng)歸來務必再取道高昌。
玄奘答應了這個條件,麴文泰隨即與之結為兄弟。麴文泰還給玄奘西行路上的二十四個國家的國王寫信請求關照。在麴文泰的幫助下玄奘順利抵達了印度,然而就在他準備渡過恒河前往心中的圣地那爛陀寺時又遇上了劫難:他被一伙強盜綁架了。按說玄奘是個苦行僧,身上并無多余的財物,如何會引來強盜的覬覦呢?原來這伙強盜并非為了劫財,當然也不是為了劫色,他們是打算拿玄奘祭祀他們信奉的突伽女神。
玄奘見在劫難逃就對強盜們說道:”愿賜少時,莫相逼迫,使我從容安心就死“。說完就閉上雙眼念起經(jīng)來。就在這時平地里刮起了一陣沒來由的風,吹折了樹,吹飛了沙,吹涌起了浪,甚至停在岸邊的船都要顛覆!暴徒們的法事自然做不成。玄奘不慌,他們倒自己慌了,于是急急忙忙問旁人:“這個和尚到底是從哪里來的?法號叫什么?”這時與玄奘同船的一位老者高呼:”報應啊,取經(jīng)的和尚殺不得?。 皬姳I們見狀再不敢為難玄奘,就這樣玄奘又躲過一劫。
貞觀五年(公元631年)玄奘終于抵達佛教圣地那爛陀寺。玄奘在這里一共待了五年時間,在這期間他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玄奘在那爛陀寺前后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圣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學婆羅門教經(jīng)典、各類梵書。貞觀十年(公元637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后到伊爛缽伐多國、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達羅毗荼國、狼揭羅國、缽伐多國訪師參學。
玄奘在缽伐多國停留的兩年間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后重返那爛陀寺。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聲明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槃、十二因緣、莊嚴經(jīng)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后仍返回那爛陀寺。此時戒賢囑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適逢中觀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師師子光也在那里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
于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同時參與了與正量部學者般若多的辯論,又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地區(qū))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jīng)說法,并著《三身論》。貞觀十五年(641年)42歲的玄奘與戒日王會晤,并得到優(yōu)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
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這場盛會之后玄奘攜帶取得的經(jīng)書和一些印度奇花異果的種子踏上歸國之路,因為是隨印度戒日王派出的出使大唐的使團同行,來時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和強盜劫匪都不用再擔心了。不過《西游記》中九九八十一難最后一難——渡河失經(jīng)卻是實有其事。
玄奘在渡過印度河時遭遇風浪,五十夾經(jīng)本及花木種子失落河里。此后的旅途中玄奘沒再遭遇什么險阻。公元644年他抵達于闐(今新疆和田),此時高昌王麴文泰已死,高昌國也已不復存在。玄奘無緣兌現(xiàn)當初的承諾,于是轉而向大唐朝廷上書稟報自己求法歸來的消息。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到達長安。這時唐太宗李世民為應對遼東戰(zhàn)役已駐蹕洛陽。留守長安的宰相房玄齡將玄奘迎入了弘福寺。
玄奘入城后朝廷在長安朱雀大街南端把玄奘從印度帶回來的657部佛經(jīng)和150粒如來肉舍利以及7座金、銀或檀刻佛像陳列出來供官員士人瞻仰。得知玄奘歸國的李世民立即詔令在洛陽接見他。玄奘奉詔于當月二十二日啟程,二月初一在洛陽宮儀鸞殿受到李世民的接見。玄奘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譯經(jīng),未獲李世民允許,最終李世民安排玄奘到長安的弘福寺譯經(jīng)。貞觀十九年(645年)在李世民的支持下玄奘在長安設立譯經(jīng)院(國立翻譯院)。
參與譯經(jīng)的優(yōu)秀學員來自全國以及東亞諸國。玄奘先后在長安弘福寺、大慈恩寺、北闕弘法院、玉華宮等處舉行譯經(jīng)。譯經(jīng)講法之余的玄奘還口授由弟子辯機執(zhí)筆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記》一書,全面記載了他游學異國的所見所聞。如今《大唐西域記》已成為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等地古代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公元648年夏玄奘將譯好的《瑜伽師地論》呈給李世民并請其作序。
李世民花一個多月時間通覽這部長達百卷的佛教經(jīng)典后,親自撰寫了700多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盛贊“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據(jù)統(tǒng)計:玄奘及其弟子從公元645年5月到663年10月的18年6個月的時間里一共翻譯佛經(jīng)1335卷。平均每年翻譯超過72卷,每月6卷多,每5天翻譯完一卷。玄奘對每天的翻譯任務都制訂了詳細的計劃,如果當天的任務未能完成,那么晚上就需要補足。
公元664年正月初三在翻譯完《大般若經(jīng)》后玄奘法師感覺自己體力不支,于是停筆對弟子說道:“自量氣力不復辦此,死期已至,勢非賒遠”。此后他絕筆不再翻譯,而是專心悟道拜佛。正月初八這天一名弟子告訴玄奘法師:自己夢見一尊莊嚴高大佛塔轟然倒塌,不知此夢是何征兆。玄奘法師告訴這名弟子:“非汝身事,此是吾滅謝之征”。一天后這位曾用自己的雙腳遠行十萬八千里的得道高僧在玉華寺跨越屋后的水渠時不慎跌倒。
這次跌倒僅就傷勢而言并不嚴重,不過此時年事已高的玄奘法師就此臥床不起,靜養(yǎng)數(shù)日未見任何起色。二月初四玄奘法師整天不停念經(jīng),到了這天夜間他右手支撐起頭部,左手伸在左腿上,舒足重累右脅而臥。到了初五夜半時分眾弟子圍坐在玄奘法師身邊。一名弟子問道:“和上決定得生彌勒內(nèi)眾不(您是不是已決定托生到彌勒佛凈土呢)?”這時玄奘法師用最后的力氣回答道:“得生?!绷粝逻@兩個字后六十五歲的玄奘法師就在玉華寺內(nèi)圓寂。
《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四人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到達西天,取得真經(jīng),功德圓滿,普度眾生。那么,歷史上真實的唐玄奘是怎樣的一個人?在取經(jīng)途中,他究竟經(jīng)歷了哪些磨難呢?
一,真實的唐玄奘其人。
唐玄奘原名陳祎,出生官宦世家。曾祖父陳欽,官至后魏上黨太守;祖父陳康,曾任國子博士;父親陳惠,為一方縣官。
![]()
(唐玄奘劇照)
玄奘幼時“備通經(jīng)典,愛古尚賢”。10歲時以居士的身份,隨二哥陳素在洛陽凈土寺旁聽佛經(jīng)講解;11歲時參加僧人考試,主考官大理寺卿鄭善問他“為什么出家”,玄奘不假思索的說:“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编嵣坪苁琴p識,破格錄取他為凈土寺僧人。
二,玄奘為何前往天竺取經(jīng)?
唐玄奘如愿成為僧人后,如饑似渴地學習經(jīng)書。但逐漸發(fā)現(xiàn),很多經(jīng)書翻譯不善,無法理解其中的真諦,甚至個別經(jīng)書的注譯還自相矛盾。
正當玄奘苦悶迷茫之際,天竺僧人波頗云游到了長安,玄奘立即前去討教。波頗在向玄奘進行了一番耐心的講解之后,對他指點迷津:“天竺的那爛陀寺可以解答你所有的疑惑。”
那爛陀寺是《西游記》中大雷音寺的原型,是所有僧人心中的圣殿。玄奘暗下決心,一定要前往那爛陀寺,求取真經(jīng)。
![]()
(玄奘西行劇照)
三,玄奘歷經(jīng)苦難,終得真經(jīng)。
偷渡出關,命懸一線。
玄奘決定只身前往天竺后,上書唐玄宗,未得到批準。兩年后,貞觀二年,27歲的玄奘“冒越憲章,私往天竺”,混在逃難的人群里偷出長安,途經(jīng)涼州,被勒令返回。玄奘只好取道玉門關,經(jīng)瓜州時,朝廷的通緝文書已傳遍邊關。玄奘不幸被戍邊士兵發(fā)現(xiàn),城上亂箭齊發(fā),玄奘險些喪命。好在瓜州官員李昌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不但對通緝令置若罔聞,還派遣一個名叫石磐陀的胡人(孫悟空的原型),護送玄奘出關。
石磐陀是強盜出身,途中曾想殺掉玄奘,返回邊關。玄奘發(fā)現(xiàn)后,變賣了衣物,給了石磐陀一些錢物,一人一馬,只身上路。
獨闖沙漠,九死一生。
石磐陀離開后,玄奘一人進入了天上無飛鳥,地上無走獸的茫茫大沙漠里。饑渴、高溫伴隨孤獨,吞噬著玄奘孱弱的軀體,摧毀著玄奘的意志。更要命的是,玄奘發(fā)現(xiàn)自己迷路了。他想取下裝水的皮囊喝口水,略作休整,繼續(xù)前進,不料一失手將囊中的水全部灑掉。玄奘萬念俱灰,心生退意,勒轉馬頭,往回取水。艱難行走十幾里后,忽然想起自己臨行前的誓言:“我寧可西行一步死,不可東歸一步生?!庇谑牵视忠闳粵Q然地返回了茫茫沙海中。
![]()
(沙漠中的玄奘)
數(shù)天之后,玄奘終于饑渴難當,昏倒在沙漠里。到了夜里,沙漠里急劇下降的氣溫讓玄奘醒了過來,他強打精神,任由老馬帶著,漫無目的地在沙漠中前行。最后,玄奘奇跡般地發(fā)現(xiàn)了一處水源,脫離了困境,終于走出了沙漠,到了高昌。
拒絕誘惑,決意西行。
高昌國王敬仰玄奘的壯舉,想留下玄奘,承諾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但玄奘向佛之心堅如磐石,以絕食相抗。高昌王被他的誠意打動,不再強留,派出20名隨從,保護玄奘西去。
翻越高山,缺氧遇險。
《大唐西域記》里記載了玄奘一行在翻越雪山時,遭遇“小頭痛”、“大頭痛”,數(shù)日后才走出大雪山,“凍死痛死者十之三四”。后人考證,這是玄奘翻越帕米爾高原和興都庫什山達坂時,產(chǎn)生了嚴重的高原反應。
潛心修行,譽滿天竺。
經(jīng)過數(shù)年的艱苦跋涉,玄奘行程13800余里,終于抵達天竺國那爛陀寺,拜在高僧戒賢法師門下。經(jīng)過5年的學習,玄奘成為了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被尊稱為“三藏法師”。
相傳,僧人順世外道不服玄奘的佛學成就,曾送給他50條疑難經(jīng)義,揚言“只要玄奘能翻譯出其中任意一條,他就提頭來見”。
三天后,玄奘譯出了全部50條經(jīng)義,并當場講解。順世外道很是佩服,欲舉刀自刎,玄奘制止了他。于是,順世外道心服口服的拜玄奘為師。
由此,玄奘名滿天竺。
![]()
(《大唐玄奘》劇照)
四,功成回國,弘揚佛法。
貞觀十九,44歲的玄奘回到了長安。唐太宗在洛陽親自召見了他,許以高官厚祿,勸其還俗,“帝又察法師堪公輔之寄,因勸罷道,助秉俗務”。但玄奘初心不改,立志以身事佛,弘揚佛法,上書玄宗“守戒緇門,闡揚遺法,此其愿也”。
后來,玄奘用了近10年的時間,在長安的譯經(jīng)院里,和弟子一道翻譯了《般若經(jīng)》、《瑜伽論》等佛經(jīng),撰寫了《大唐西域記》等著作。
玄奘為追求理想,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精神,激勵著無數(shù)后人。明朝作家吳承恩將他的故事改編成《西游記》,使得玄奘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人物,被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梁”。
根據(jù)玄奘的旅程見聞《大唐西域記》的記載,我們可以大致了解玄奘西行到達印度的大致路線:從大唐邊境城市涼州過玉門關后,沿著塔里木盆地的北緣,也就是天山山脈的山腳下一路向西。這個線路大致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北線。
這是一條兇險的道路,千百年來,這條道路上沙海茫茫、盜賊橫行,死人的白骨鋪滿了鏈接中國印度兩個文明古國的道路。
真實的歷史上,公元626年,長安大覺寺的一位26歲的僧人,也就是玄奘向唐太宗遞交了一份申請,請求追隨前朝僧人西行的足跡,到西方求取佛法。
玄奘之所以想要“出國留學”,是因為他獨特的求學經(jīng)歷,他沒有固定跟隨一位師傅、學習某一部經(jīng)書,而是遍求名師,涉獵各部經(jīng)論。到了不同的地方接觸了更多的經(jīng)書和名師后,玄奘發(fā)現(xiàn),對同樣的佛教理論往往存在著完全不同的而即使,他認為也許是佛經(jīng)的翻譯出了問題。
![]()
后來在長安時,認識了一位印度高僧,這位高僧是從印度來到長安的波頗蜜多羅。他告訴玄奘,印度的那爛陀寺有一位名叫戒賢的高僧,此人通曉全部經(jīng)綸,學識淵博,他講的《瑜伽師地論》應該解決玄奘的疑惑。而波頗蜜多羅本人正是戒賢法師的弟子。
于是,玄奘聯(lián)合了一些僧人向官府要求“出國留學”。然而,李世民并沒有理會僧人門的請求。
到了公元627年,當初愿意和玄奘結伴而行的僧人紛紛退縮了,但玄奘卻是沒有退卻。這年秋天,備份遭受嚴重霜害,魏了減輕災區(qū)的壓力,唐太宗允許百姓出尋找是食物、趁此機會,27歲的玄奘混在一堆逃難的災民中偷偷離開了家鄉(xiāng),踏上西行求法的路途。比小說更富戲劇性的是,不久以后,玄奘的身份就轉變?yōu)榱艘幻刀烧摺?/p>
玄奘剛剛達到今天甘肅的武威一帶,就無法繼續(xù)向前了。而武威也就是唐朝西部邊境重鎮(zhèn)涼州城。
因為在玄奘踏上旅程之初,絲綢之路并不是被大唐所控制,而是掌握在突厥人手里,他們趁隋朝大亂之際,奪得了絲綢之路的控制權。時間到了公元627年,也就是玄奘到達涼州城時,大唐和西域的邊界處在戰(zhàn)前的平靜之中,因為再度過幾個月,唐太宗李世民就要對東突厥發(fā)動征戰(zhàn)。
![]()
玄奘雖然年輕,但因為長期游歷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知名度,所以到了涼州之后,他打算在這人講經(jīng),為什么要講經(jīng)呢?因為玄奘是自費出國留學,沒錢怎么出發(fā),講經(jīng)是為了“豐富的布施”。
在涼州的一個月的講經(jīng)很成功,玄奘募集到了足夠的路費,但麻煩也隨之而來,當時的涼州都督李大亮突然將玄奘請求問話,首先很客氣,要求玄奘放棄取經(jīng)計劃,就此掉頭。畢竟唐初是禁止人民自由旅行的。如果要出國旅行,就必須有朝天的“公文”,大致就像今天的護照一樣。如果是偷渡,被抓到了按照唐律,要判監(jiān)一年。
李大亮根據(jù)唐朝法令,不讓玄奘過關,顯然玄奘沒有護照,也就是沒有朝廷派發(fā)的護照,在跟李大亮談過話之后,玄奘的身份就真的變成了一個偷渡者,他西行的計劃面臨著夭折的危險。
除了偷渡,玄奘沒有任何其他辦法可以繼續(xù)西行。但單憑玄奘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偷渡成功的,還好,涼州城里的一位叫慧威的法師幫助他偷渡涼州。
然而過了涼州,不等于就出國了,越西走偷渡的難度越大,到了瓜州,再走就到玉門關,然而此時大唐正準備向突厥用兵,玉門關又是通往西域的咽喉,沒有過所,想要出玉門關,幾乎不可能,
即使僥幸過了玉門關,后面還有五座烽火臺,此刻又是戰(zhàn)時,駐守官兵看守很嚴格,他們對偷渡客的態(tài)度很簡單:亂箭射死。而更要命的是,玄奘還只能跟著烽火臺的路走,不走這個路就不知道往哪兒走,而且只有烽火臺附近有水,沒有水,玄奘根本走不到哪里去。
![]()
而正當玄奘在瓜州一籌莫展的時候,他的通緝令文牒傳到了瓜州!
接到文書的瓜州州吏李昌,此刻正在接待一位長安來的法師,而這位法師就是玄奘。李昌立即對玄奘的身份起了疑心。李昌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但抓捕偷渡客又是他的職責。
結果,法師承認自己就是這個被通緝的僧人,大概是玄奘的坦誠打動了這位瓜州州吏,李昌當著玄奘的面撕毀了抓捕的官牒。
李昌的幫助也只能到這里了。
此時,護送玄奘來瓜州的涼州兩個僧人已經(jīng)先后離開,玄奘的馬也勞累死掉了,他需要找匹馬和一個向導,而且還要偷渡彼時天下防守最為嚴密的第一關——玉門關。
一個好的向導,是玄奘能夠偷渡成功繼續(xù)上路的關鍵,而在瓜州,這里最好的向導是胡人。
![]()
恰好玄奘在瓜州講經(jīng)的時候,有一位名叫石槃陀的胡人來請法師為他受五戒。這個人自愿擔當玄奘的向導。而這個叫石槃陀的胡人,被后來的學者們認為是《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原型。
在石槃陀的帶領下,他們繞過重兵把守的玉門關,過了河,但到了過河之后的晚上,石槃陀突然表現(xiàn)得十分異常。石槃陀等法師躺下之后,拔刀起身慢慢走向法師。其實玄奘正在打坐,他知道石槃陀接近他,拿著刀子可能有不軌。但石槃陀并沒有把到砍向玄奘,他走了十幾部后停了下來,返回自己睡覺的地方。
第二天,石槃陀告訴玄奘,前面的道路太危險了,中途只有烽火臺下有水,只能夜里偷偷去取水,如果被守衛(wèi)發(fā)現(xiàn),就會被亂箭射死。接著,石槃陀說自己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不能跟著玄奘冒這么大的風險。
隨后,胡人石槃陀真的離開了,臨走時,他還要求玄奘發(fā)誓,如果被官抓到,決不能把他供出來。
孤身一人的玄奘,在吏第一座烽火臺不遠的地方取水的失敗,被官兵發(fā)現(xiàn),差點就射了過去,還好玄奘舉手大喊,說自己是來自長安的僧人,請求不要射他!
弓箭手沒有射他,把他捆綁起來,帶到了他們長官校尉王祥哪里。王祥應該已經(jīng)從追捕令中看到過玄奘的畫像,他一眼就認出了眼前這個朝天通緝的僧人。令人驚訝的是,王祥并沒有按照追捕令的指示,把玄奘遣送回京城。面對守衛(wèi)烽火臺的官兵,玄奘再次表達了自己的誓愿,即使被距拘留,被判刑,也不會向東移一步而違背自己的誓言!
也許王祥被玄奘的執(zhí)著感動了,他違命送玄奘出關,并告訴了他一條路線,可以走到第四烽,而第四烽的軍事長官是王祥的親戚,也信佛,他也告訴玄奘一條路線,說往西一百多里,有野馬泉,可以補充飲用水。
![]()
雖然在貴人相助之下,玄奘走過了 烽火臺,但更加嚴峻的考驗擺在了他的眼前——莫賀延磧。“莫賀延磧,長達八百里,古曰沙河,上午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p>
在這片死亡之海的大沙漠里,玄奘經(jīng)歷了千辛萬苦,有五天四夜沒有喝到一滴水,生命垂危,茶雕就掛掉了,后來是勉強騎上老馬,繼續(xù)向西,老馬把他帶到了一口泉水邊。
玄奘于公元629時,到了高昌,高昌王希望這位博學的僧人能夠留在自己身邊,態(tài)度非常堅定“雖蔥山可轉,此意無移?!泵鎸Ω卟跽嬲\的挽留,玄奘感到非常棘手。
玄奘先是與之辯論,然后又痛哭流涕,再然后,玄奘開始以絕食抗爭。
三天過去了,玄奘不吃不喝。
到了第四天,玄奘已經(jīng)非常虛弱。這樣下去,玄奘開始以絕食抗爭。
高昌王最終被玄奘感動,同意讓他走,并與他結為兄弟。等到玄離開高昌的時候,他終于有了自己的取經(jīng)團隊,高昌王送給了玄奘四個僧人,以及一隊裝備 齊全的騎兵和隨從,使得隊伍的規(guī)模人數(shù)達到了30人。
之后是帕米爾高原上所帶的高原反應,以及進入雪山后的雪崩,這場雪崩使得取經(jīng)團隊只剩下了十個幸存者。翻過雪山到達中亞草原,而統(tǒng)治這片草原的是西突厥。
在碎葉城郊外,玄奘遇到了西突厥可汗和他的騎兵隊伍,聽說是可汗,玄奘連忙獻上高昌的書信和禮品,不知是可汗念及跟高昌王的交情,還是那些禮物管用,最終,可汗答應幫助玄奘,派遣了一隊突厥騎兵護送他們。
這樣,玄奘此后的旅程才順利了起來。雖然一路上沒有妖魔鬼怪八十一難,但玄奘所面臨的艱難險阻也可以說是九死一生了。
真實的玄奘西天取經(jīng)是怎樣的?開始并未得到官方承認,還是偷渡! 西游記是中國四大名著當中唯一的一部神鬼小說,成書于明朝。問世以來便在世界各地廣泛流傳翻譯了多種語言。主要講述的是唐僧師徒四人一路斬妖除魔的故事,最終到西天如來佛祖取得真經(jīng)。歷史上玄奘確有其人也確實到印度取得真經(jīng),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很多人將小說中的人物與現(xiàn)實中的人物混為一談。
![]()
實際上西游記的整個取經(jīng)過程都是編造出來的,而真實的唐僧可能與其出入甚大。 在小說當中,唐僧的出生有著傳奇的經(jīng)歷,其父母為奸人所害,差點滅口。幸得母親偷偷將其放入木盆順江漂走保得性命,后漂過金山寺時被法明和尚所救,取名江流,后號玄奘,與佛祖結下不解之緣。另一種說法是玄奘出生時父母年齡甚大。父親約50歲左右,晚年得子。使得父母對他格外疼惜,玄奘幼年時聰穎早慧過目不忘,同時也是佛學奇才仿佛一切命中注定。還有一種說法,玄奘的家境不錯,祖父和父親都是博學多才的知識分子,曾任縣官,玄奘是其第四子,但是在母親生下其五年后去世。
![]()
他的父親在玄奘八歲時病故,這一切造成了玄奘整個人生經(jīng)歷的改變。玄奘的二哥率先出家,后玄奘經(jīng)常跟隨其學習佛教經(jīng)典,隨后云游各地拜訪高僧,造詣頗深。早在玄奘之前很多人便西行求取真經(jīng),這一事跡也使玄奘心生向往,當時的東晉僧人法顯便成功歸國,更激發(fā)了玄奘求取佛教經(jīng)典的決心。同時玄奘在研讀佛教經(jīng)典的過程當中也對經(jīng)典的詮釋存在巨大的差異,各種意見并不能統(tǒng)一,成為當時佛教發(fā)展的隱患,所以在唐武德九年玄奘拜訪了到達中國的印度僧人,并首次出現(xiàn)了西行求取佛經(jīng)的行動念頭。 在小說當中玄奘是由唐太宗親自任命去西天取經(jīng)的,臨行前有交通關文牒,并與其結拜為兄弟非常支持,但真實的玄奘西行開始主要的障礙,卻來自于唐朝。
![]()
因為當時國家初定邊境不穩(wěn),唐朝根本不允許國人出境。玄奘更不可能受到唐太宗的支持,在貞觀三年629年長安遭遇大規(guī)模自然災害政府允許百姓自尋生路。玄奘便借機混雜在災民當中偷渡出關,這一年玄奘27歲。 行至今天甘肅河西走廊的涼州。當時唐朝政府為了防備吉利可汗的突厥軍隊侵擾,便封鎖邊疆禁止人員西行。涼州的守軍官兵不敢擅自放玄奘出關。甚至明確命令其不許西行立即回京。幸好涼洲也有一位和尚,并且還是河西一帶的佛門領袖頗有權威。依靠他的聲望,幫助玄奘在晚上用繩子偷偷吊索出城。到達瓜州,瓜州刺史獨孤達尊重佛法,聽到玄奘法師來到熱情款待。
![]()
而此時涼州都督李大亮追訪玄奘的公文也已經(jīng)到達,他們對玄奘的身份產(chǎn)生懷疑。但出于對玄奘法師的尊敬,選擇沉默,告誡其迅速動身不可被官兵抓到。 一路上玄奘不敢走大路,也不敢在任何地方多做停留。一路躲躲閃閃,最終離開大唐地界。在此之前玄奘遇到的西行問題,主要是政治上的,但是出了大唐地界之后,玄奘所經(jīng)歷的磨難,除了自然災害更有對自己取經(jīng)決心的考驗。之前支持玄奘的官員和兩個僧人都相繼離她而去。雖然在過程當中遇到一個胡人石磐陀愿意與他同行。但由于取經(jīng)過程的艱苦,很快離其而去,并獨自一人穿越800里的大漠,甚至當時差點被守護的士兵射中。 進入大漠之后,雖然沒有官兵的威脅,但是大自然更加恐怖。
![]()
在風沙遮天之時,唯一的水囊也被玄奘丟失。他甚至往回走了十多里,但最終又重新折返向西,五天之后才穿越大漠到達西域的第一個大國高昌國,在此玄奘又一次遭遇阻撓。當時的高昌國國王雖迎接玄奘并與其結拜為兄弟,希望將其留在自己的身邊,甚至不行限制其人身自由。 玄奘以絕食抗爭表明決心,高昌國國王只好同意放他走,提供了一些物資。并要求玄奘,從印度返國必須路過高昌國,并留住三年,玄奘一一答應,這一次玄奘有了自己的取經(jīng)團隊共計30人。但是在一場雪崩和高原反應過后,大多數(shù)人或者死亡或者逃跑,只有兩個弟子與玄奘在穿越了20個國家的國土以后踏上印度國土,并到達那爛陀寺,這是當時世界上佛教的權威,經(jīng)過長達十多年的學習,在戒日王舉辦的全國性辯論大會上,玄奘名聲大噪。
![]()
至此,英明遠播,在641年,玄奘告別戒日王回國,延絲綢之路北線經(jīng)過高昌國回長安。按照他與高昌國國王的規(guī)定,本來要在高昌國停留三年,但東歸途中得知高昌國國王已經(jīng)去世,約定未能實現(xiàn),兩年后玄奘回到中土。這時的唐王朝已經(jīng)固守了邊疆,并且引認可的玄奘的西行壯舉受到熱烈歡迎。在西游記中,唐僧到達的目的地是西方天竺的大雷音寺拜見的是如來佛祖,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玄奘西行的目的并非雷音寺也沒有如來。 他到達的是佛教教徒無限神往的佛教圣地那爛陀寺,講授大乘佛教為主。當時德高望重的界賢大師對玄奘十分器重。玄奘在那爛陀寺學習五年以后四處游學,游歷數(shù)十個國家虛心向各類名師,請教并回答,回到那爛陀寺匯報學習情況,受到老師贊賞。
![]()
642年印度戒日國國王在曲女城舉行佛教辯論大賽。請玄奘為論主參加者2000余人大家輪番對玄奘提出佛學問題,都被其一一化解解答,受到印度佛教僧徒的尊重。 會后玄奘決定歸國,當時的戒日王千方百計地挽留他。包括其他印度國王在內(nèi)也明確表示他只要留在印度可以為她建造100座寺院。玄奘在西行取經(jīng)時默默無聞,甚至以偷渡的方式到達了印度,但是回國的路途玄奘十分順利各個國家的國王,以接力的形式護送其回國。到達東土大唐以后,唐太宗曾想讓其還俗輔政,但是被玄奘拒絕專心翻譯佛經(jīng),共計75部1335卷。
在1400年前,玄奘大師只身一人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翻越帕米爾高原到達印度就已經(jīng)是一件很偉大的事了,更何況與他相隨的還有一路的強盜、突厥騎兵以及虔誠的信徒要拿他當祭品等等奇葩之事……
他出生于一個官宦人家,在十幾歲時就發(fā)愿出家,是當時全國聲望很高的僧人,他西行求法的經(jīng)歷比西游記困難多了!
他決定要西行印度去求佛法時,由于唐初天下初定,邊境管理很嚴,政府沒給他發(fā)通行證,李世民更沒有和他結為兄弟,也沒有為他送行,是偷渡出境的,為此還差點送命。和他結為兄弟的國王是西域高昌國國王鞠文泰。這個國王用盡辦法要讓玄奘留下當國師,而玄奘西行求法的決心非常堅定,直到后來玄奘經(jīng)過絕食威脅才得到允許并放行西去;
他沒有徒弟保護,在塔克拉瑪干沙漠中孤身一人向西進發(fā),期間水袋破了,差點渴饑而死,是他的那匹“赤老瘦馬”(他騎的不是白馬)找到了水源才得以走出沙漠;
他沒有被美女誘惑的記錄,也沒有去女兒國,只是從一個叫東女國的小國旁邊路過。如果硬說有,則是被恒河邊上的一群強盜要當作祭品獻給他們信奉的女神,差一點送命,是一場大風暴救了他,而他借此機會度化這些強盜篤信佛教;
他留學的地方叫那爛陀寺——當時的佛教圣地,相當于伊斯蘭教的麥加,天主教的梵提岡;
他在去印度的路上走了3年,在印度游學歷時17年,成為了全印度最有名的高僧,在戒日王舉辦的辯經(jīng)大會上,全印度沒有一個高僧或外道敢上臺和他辯論(古印度在辯經(jīng)時,輸者要么拜對手為師,要么自殘或自殺,這次辯經(jīng)中,玄奘給自己定的是斬首認輸。);
他的老師戒賢法師和戒日王想盡辦法勸他不要回國,鳩摩羅國王甚至許諾給他建100所寺院,這些都沒有改變他回國的決心。
他在回國途中擺渡印度河時突遇風波,所乘之船差點沉沒,也正是在這次事故中五十夾經(jīng)書落水丟失;
他在西域的崇山峻嶺中,因遇見強盜,奔逃中戒日王送給他馱經(jīng)的大象掉下河谷摔死了,沒有了運輸工具,不得不再做停留,這才算是經(jīng)歷了最后一難;
他回國后李世民讓他在長安做高官他沒有答應,專心從事譯經(jīng)工作;
他共帶回來了657部佛經(jīng),并窮其一生譯出1335卷,現(xiàn)在傳下來比較普及的《般諾波羅密多心經(jīng)》中譯本就是他親自翻譯的。他還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論》等著作譯成梵文傳入了印度;
他寫了《大唐西域記》,現(xiàn)在的印度和中亞各國根據(jù)這部著作才重建了其本國的古代歷史。尤其是印度,他們在1915年根據(jù)玄奘的記載準確的找到了那爛陀寺的遺址,發(fā)掘出了該寺的印章(這個寺院在玄奘回國十幾年后毀于戰(zhàn)火)。1950年,中印合作在玄奘舊居處建了一座紀念堂,附近還有一間博物館,珍藏著當年發(fā)掘出的文物;
他主持修建了大雁塔;
他的頂骨舍利于1942年在南京發(fā)現(xiàn),被分作四份,分別藏于南京、北京、東京和臺灣,其中臺灣的一份是從東京那份中分出的。
.......
所以,只有他才配做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的最偉大的留學生! 因此,勸大家不要再說什么“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子,有可能是唐僧……”等類似的P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