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本紀(jì)》并沒有交代秦穆公的繼位經(jīng)過,只是呈現(xiàn)出這樣的脈絡(luò):秦穆公的父親是秦德公,三十三歲繼位,兩年后就去世,他生有三個兒子:長子宣公,次子成公,幼子穆公。繼承秦德公君位的,是他的長子秦宣公。
秦宣公在位十二年后去世,按照當(dāng)時的繼承法則,本該是他的兒子繼位,詭異的是史料上這句記載:“(宣公)生子九人,莫立,立其弟成公。”——秦宣公生有九個兒子,卻都沒能即位,立了他的弟弟秦成公為君。
秦成公在位四年后去世,同樣詭異的一幕再次出現(xiàn):“(成公)子七人,莫立,立其弟繆公?!薄爻晒衅邆€兒子,也都沒能即位,立了他的弟弟秦穆公為君。
相似的一幕重復(fù)出現(xiàn),不太可能以“偶然”來解釋,最大的可能是,史料隱瞞了一些重要內(nèi)容:秦宣公、秦成公先后去世后,秦國國內(nèi)發(fā)生內(nèi)亂,諸公子互相殘殺爭奪王位,最后卻都被叔叔漁翁得利。秦穆公很可能是在殺死自己的所有侄兒之后,才繼位為秦國國君的。

秦國有兩代各三兄弟,摒棄父位子承的傳統(tǒng),兄弟之間傳位,而且產(chǎn)生了六位兄弟君主,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秦穆公也是在這樣的機緣巧合之下,登上王位成就春秋霸業(yè)的。而這事說來話長,得從春秋初期秦國被正式列為諸侯國時說起!

秦襄公是春秋時期秦國被正式列為諸侯的第一任國君,秦襄公是次子,本來國君的位子應(yīng)該是他的哥哥世父坐。但他們的爺爺秦仲跟西戎打仗時被打死了,世父是個孝順的熱血青年,就發(fā)誓要給爺爺報仇,不殺死西戎王誓不回家。于是他把國君位置讓給了弟弟秦襄公,自己帶兵跑到西戎去報仇去了。
秦襄公死后,他的兒子秦文公繼位。秦文公是哪年出生的,史籍資料已經(jīng)沒有記載,但他在位時間卻從公元前765年到公元前716年,足足有50年,活活的等死了還來得及繼位的太子秦竫公(死后賜的謚號)。這估計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悲催的太子了,還沒等到繼位就掛掉了。
而事情的轉(zhuǎn)折點,也就出在這里。沒過兩年,就是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去世了,可唯一的太子早死了,這個時候繼位的只能是他的孫子秦憲公,也就是太子秦竫公的兒子。
但秦憲公年齡很小,滿打滿算也才勉強10歲,小屁孩一個。而這時的秦國還羸弱不堪,與西戎戰(zhàn)火不斷,國事打仗什么的小孩子哪里懂?
所以權(quán)力慢慢都集中到了大庶長弗忌、威壘和三父這三個戰(zhàn)功顯赫、德高望重的宗親手上,也就相當(dāng)于是三個輔政大臣了。而遷居平陽、滅蕩社、俘芮國國君、滅西戎小國蕩氏等這些功勞,應(yīng)該都是這三個輔政大臣干的。
大權(quán)在握,國君年幼,功高蓋主,像周公那樣忠心無私的輔臣畢竟是極少數(shù),而這三個輔政大臣應(yīng)該也嘗到權(quán)利帶來的甜頭,權(quán)利膨脹,估計漸漸也有了一些私欲之心。
而秦憲公卻在風(fēng)華正茂的二十二歲,剛剛能親自處理朝政的時候,卻莫名其妙的去世了!秦憲公的死有沒有陰謀?與三個輔政大臣有沒有關(guān)系?但由于歷史沒有相關(guān)記載,這就不得而知了。
秦憲公有三個兒子:太子贏說與二弟贏嘉是同母兄弟;幼子贏曼是寧公小妾魯姬子生的。三個王子,最小的5歲,最大也不超過10歲。
這個時候,三位輔政大臣終于漏出了狼子野心,可能是想趁國君年齡小以便更長時間的控制朝政,于是大庶長弗忌、威壘和三父廢掉了太子贏說,擁立幼子贏曼為君主,就是歷史上的秦出子。
這一舉動是否能說明三位輔政大臣搬弄朝政,佐證了秦憲公之死是被謀害?歷史沒有明確記載,也沒有直接證據(jù),這里我們也就暫不做深究。
秦出子當(dāng)了6年傀儡國君后,三位輔政大臣不知道又因為什么原因,派人殺了秦出子,擁立了原太子贏說,就是后來的秦武公。這也能看出,三位輔政大臣的權(quán)利已經(jīng)基本可以只手遮天了。
秦武公也是命好,如果一開始沒被廢掉太子而直接登上國君的位置,那么很有可能秦出子贏曼被殺的下場就是他的。經(jīng)過這樣一折騰,有前車之鑒,秦武公估計也就有了防備之心。
所以秦武公繼位后,知道這三個輔政大臣勢力遍布朝野,這國君的位子能不能坐穩(wěn)也不好說,前面兩個國君也是活生生的例子。于是秦武公眼珠子一轉(zhuǎn),計上心頭,便以討伐敵人彭戲氏為借口,名正言順的帶兵到了華山腳下,屯兵于此,也修建了一個平陽宮。
打不過你,我還躲不過你嗎?于是秦武公在華山腳下的軍營里,邊打仗,邊操練兵馬,培養(yǎng)親信,積累自身實力,一住就是三年。
這時的秦武公估計也就十七八歲,實力培養(yǎng)的差不多了,時機已到,于是就以打敗了敵人彭戲氏的名義,班師回朝,趁機捕殺了三位輔政大臣,滅了他們?nèi)濉?/p>
公元前678年,秦武公當(dāng)了20年左右的國君后去世,去世時據(jù)推算最多也就35歲,也算是英年早逝。
秦武公有個兒子名叫白,可能年齡不大,推算最多也就16歲,沒什么治理國家的經(jīng)驗,亂世之下、四處強敵的弱國國君也不是好當(dāng)?shù)?,所以秦武公沒有傳位給兒子白,只把他封在平陽,據(jù)說戰(zhàn)國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就是他的后代。
于是,秦武公傳位給了親弟弟贏嘉,就是秦德公。秦德公33歲繼位,秦德公可謂是運氣爆棚,當(dāng)初廢太子立老三出子時,沒他什么事也就沒什么危險,后來又立秦武公為國君,斬殺三位輔政大臣,也沒他什么威險的事。等國內(nèi)穩(wěn)定了,沒什么動亂了,順順當(dāng)當(dāng)?shù)睦^承了哥哥的位子當(dāng)了國君。
秦德公雖然運氣爆棚,但是命短,當(dāng)了兩年國君就去世了,也是在35歲的時候就掛掉了。
至此,秦憲公的三個親兒子,個個都當(dāng)了國君,秦出子、秦武公、秦德公。這也是秦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xiàn)三兄弟都是國君的案例!
秦德公有三個兒子,長子嬴恬、次子嬴載、少子嬴任好。
秦德公去世后,長子嬴恬名正言順的繼位,就是秦宣公,這時的秦宣公估計最多也就20歲。秦宣公安安穩(wěn)穩(wěn)當(dāng)了11年國君,跟他爹一樣命短,31歲左右就去世了。
這樣就進入了一個死循環(huán),秦宣公死的早,雖然有9個兒子,但最大的估計也就15歲左右。這秦宣公也擔(dān)心再出現(xiàn)他爺爺秦憲公在位時權(quán)臣當(dāng)?shù)赖那闆r,也是為了秦國的江山社稷著想,就傳位給了二弟嬴載,就是秦成公。
沒想到秦成公更短命,在位4年就去世了,推算死的時候估計也就30歲左右。他也有7個兒子,但最大的估計也不到15歲。
秦成公一合計,自己的老爹、大哥都是兄弟之間傳位,況且孩子們都還小,把一個處于虎狼口邊的國家交給未成年人也不放心。自己不剛好還有一個弟弟嬴任好嗎,二十五六歲,正是風(fēng)華正茂、大展抱負(fù)的年齡啊,于是果斷傳位給三弟贏任好。
而這個贏任好,就是秦穆公。秦穆公在位38年,活到了60幾歲,終于打破了前幾任國君短命的魔咒,他勵精圖治,終歸成就了一番霸業(yè),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至此,秦德公的三個親兒子,也個個都當(dāng)了秦國的國君!秦宣公、秦成公、秦穆公!
當(dāng)然,秦穆公穩(wěn)定局面,成就霸業(yè)以后,后世的國君,基本上都走回了父傳子的傳統(tǒng)路線了。
可以說,秦國從剛封候秦非子時的公元前888年,到秦穆公繼位之初的公元前659年,這230年間,偏居西垂,要人沒人,要地沒地,政局不穩(wěn),卻能夠維持下來,這兩代三兄弟、六君主的任賢不任長的傳位方式,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為后世子孫成就千秋霸業(yè)打一了一個穩(wěn)定的基礎(chǔ)。
而秦國兩代三兄弟、六君主,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