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桓公尊王攘夷之時,這里面的“夷”包含當時的楚國,楚國當時屬于華夏化的南蠻。楚國地處荊蠻之地,周成王封楚國國君為子爵,號楚子,就是因為楚國地理位置處在南蠻之地,所以才賜最低的子爵。楚國國君曾說:我本蠻夷,不用中國謚號。于是楚國自稱王國,與周王室同爵。楚國伐蔡國,蔡國說:我無罪;楚國曰:我蠻夷!
周王室首創(chuàng)華夷之辨,守華夏禮儀尊王室者為華夏,不守華夏禮儀者為蠻夷!華夷之辨以文化認同為標準,不以血緣為標準,因此楚人雖為黃帝后裔,但是他守華夏之禮則為華夏人,不守華夏禮儀就是蠻夷人。楚國為了擴張地盤,吞并周圍的姬姓諸侯國,就以蠻夷自居,不守王道,不服周禮!
齊桓公之時,楚國國力強大,帶甲之士十多萬,地多兵精,對蔡國、陳國、曹國、許國等諸侯國頻繁用兵,吞并了不少領(lǐng)土。齊桓公作為霸主,有代天子守四方伐不臣的義務(wù)在身,故聯(lián)合華夏多國討伐不臣之楚國。齊國丞相管仲宣布的伐楚理由有兩條:其一、楚國不臣服王室,不按時進貢茅草;其二、楚國百年之前殺害了周昭王。楚國引兵十萬與齊國對峙,回復齊國說:茅草我們立刻進攻,周昭王死于漢江,殺王之罪當歸于漢江而非楚國。管仲看打不一定能打贏楚國,就居高臨下把楚國訓斥了一番,要楚國尊重王室,謹守臣道,于是雙方各自退兵。
戰(zhàn)國時代,楚國越來越華夏化,最終成為華夏一族!本屬于中原的關(guān)中地區(qū),因為秦國要么積貧積弱,要么虎狼強國,山東列國既鄙視秦國又畏懼秦國,于是秦國又被說成了蠻夷。秦楚兩國一西一南,強大時都被當蠻夷對待,其實秦國一直都在積極學習中原文化,一點不排斥中原文化,商鞅治秦,使得秦國文化水平幾于魯衛(wèi)了!楚國則一直有自己的獨特文化,相對而言還比較排斥中原文化,因此楚文化是荊楚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結(jié)合體!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國互相征戰(zhàn)攻伐,周邊民族趁機大舉入侵中原地區(qū)的諸夏。管仲提出尊王攘夷,這"夷"包括北部游牧民族的山戎,也包括南邊楚國,當時楚被稱為楚蠻或南蠻。
周初,楚國被封為子爵,與諸侯各國一起參加周王會盟時,楚國只能和當時的犬戎部落一起在外面守燎,就是看著祭祀的火堆,是沒有資格參加會盟的。
這讓楚國深以為恥,于是楚國歷代君王勵精圖治,發(fā)展壯大,不斷吞并漢水流域的姬姓國,周昭王感到威脅,舉兵南下伐楚,被楚國打敗,自己竟掉到漢水喂魚了。
強大后的楚國,希望周天子提高爵位,能與天下諸侯平起平坐,誰知周王室斷然拒絕,楚君熊通氣惱說,吾乃蠻夷也,不與華夏同。通俗的說,就是我們楚國是蠻夷,不跟你們來這一套,遂自己稱王,即楚武王。他不再想與諸侯比肩,是直接跟周王比肩。
即便這樣越矩,衰弱的周王室也拿他沒辦法。
楚國歷經(jīng)楚武王、楚文王,到楚成王時期已經(jīng)非常強大了,這時管仲帶著九國聯(lián)軍到漢水邊,擺開陣勢,想震懾楚國。當時楚國派使者屈完去質(zhì)問管仲,你在大北邊,我在南邊,即使牛馬發(fā)了情也跑不到這兒,你們興師動眾的跑這來做什么?
管仲大義凜然地說,當年周王室授權(quán)我齊國先君,五侯九伯,都可以討伐,來輔助周王室。你楚國雖然自稱為王,也沒人承認,在周天子麾下,你還只是個子爵,當然在我們可以管轄的范圍內(nèi),遂給楚國列了兩項罪名:不向周王納貢,是征;周昭王南巡不回,是問。
當時屈完做了一些退讓說,不納貢茅草是我的錯,可是周王南巡不回,關(guān)我何事?他不是掉漢水里,那你問漢水,咋問我呀?
屈完還表示,如果九國聯(lián)軍要動武,楚國已經(jīng)做好應戰(zhàn)的準備,“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
管仲審時度勢,覺得興兵遠征,打起來也占不到便宜,遂作罷。帶著九國聯(lián)軍為周天子討了幾捆茅草,就打到道回府了。
楚國雖一向以蠻夷自居,但是一直積極向中原地區(qū)學習先進文明,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都比較先進。



齊桓公攘的“夷”,楚國是排第一。
楚國本是周所封的子爵國,為什么算夷呢?封國固然是封國,只是把你封到夷人區(qū)去了。在蠻夷區(qū)呆久了,自然就成了蠻夷。所以到了春秋時期,楚國發(fā)現(xiàn)周天子不行了,天下亂了,什么狗屁禮儀制度都亂了,誰的拳頭厲害,誰就有話語權(quán)。這時楚國在南方很強大了,楚國君主熊通認為自己“子爵”的爵位,與實力配不上,就要求提高爵位,至少也要封個“侯爵”吧。周天子不干,死活不給封,熊通大怒,就說:“我是蠻夷?!蔽也挥媚阒袊翘锥Y儀,我自封為王。所以熊通就成了楚武王。
楚國稱王,并沒有像戰(zhàn)國時代“齊魏稱王”那樣,引起中原諸侯的稱王浪潮。為什么呢?因為大家都當你是蠻夷。蠻夷的王,叫“夷王”,雖然是王,根本與中國的“王”不是同一級別。中國的“王”,也叫“天子”,也叫“天王”,就是要跟夷王有個區(qū)別。夷王,就好比是孫悟空在花果山自稱美猴王一樣,沒人當回事。
楚國都自稱蠻夷了,攘夷哪能缺了你呀。
不過說實話,齊桓公雖然是“春秋五霸”之首,其實這個霸主并非武力的霸主,而是開會的霸主。怎么講呢?齊桓公最厲害的,并不是打仗,而是開會。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推出類似現(xiàn)在聯(lián)合國的諸侯峰會,齊國當然是會議主席國。齊國的霸主,主要是這么來的。
如果論武力,齊國恐怕還斗不過楚國。
但是齊國有優(yōu)勢,有一群嘍啰國。于是齊桓公便想出一個點子,搞一個多國部隊,偷襲楚國。齊桓公糾集八個國家,拼湊一支多國部隊,以討伐蔡國為名,大舉出兵南下。說是伐蔡,其實是想趁楚國不備時,閃擊楚國。
只是楚國人不是笨蛋,你齊桓公動用八國去攻打小小的蔡國,明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果不其然,齊桓公占領(lǐng)蔡國后,馬上直撲楚國,想殺楚人一個措手不及。然而,八國聯(lián)軍剛挺進到楚國境內(nèi),楚成王的特使就抵達了,質(zhì)問齊桓公:“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風牛馬不相及,不想閣下不遠千里,前來我的地盤,這是何故?”
楚王特使都到了,偷襲是沒法了。在這種情況下,齊國顯然不敢與楚國正面交鋒,畢竟沒有打勝仗的把握。所以,管仲就和稀泥地說了兩個理由:第一,楚國沒有向周王進包茅,齊國是為這事來的;第二,當年周昭王南征,到了荊楚就沒回了,這件事也要查一查。
這個回答,顯示齊國根本沒有足夠的底氣。周昭王南征荊楚遇害,是幾百年前的事,還問個屁。至于沒進貢包茅,就是微不足道的事罷了。可見齊國只是找個臺階下,避免與楚國硬碰硬。所以,這場伐楚之戰(zhàn),虎頭蛇尾,最終在平靜中結(jié)束。

謝謝邀請!
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一個霸主。齊桓公時,周王室式微,諸候群起紛爭,大諸候兼并弱小諸候,周王室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shè)。強大(盛)的諸候根本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社會環(huán)境相當混亂。因此也就為強大諸侯爭奪霸主,逐鹿天下創(chuàng)造了歷史和客觀條件、背景。
齊桓公稱霸的條件,除了上面說的歷史社會大背景,概括地說,主要至少還有三條,即:
一、齊國的地理位置(論述略)。
二、不計前嫌(仇),任用管仲為相(論述略)。
三、采納并實行管仲為其制定的成功策略――“尊王攘夷”。
這里的“夷”,以本人拙見,應有兩種含義:
直接字面(或謂表面)涵義,自然主要指北方游牧民族。
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為號召,意即尊崇周王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的游牧民族。
在當時周王室式微,諸候紛爭錯綜復雜的形式下,有了爭霸的實力,還必須講究爭霸的政策(策略)。否則,稱霸的目的也就難以實現(xiàn)。
管仲根據(jù)當時的形式,為桓公制定了一項“尊王攘夷”的政策,為何說這是一項成功的策略呢?
其一,周王室雖然日漸衰微,但由于周朝長期的統(tǒng)治使人們形成了周天子是“天下共王”的傳統(tǒng)、正統(tǒng)思想觀念。因此,周天子在政治上仍然具有很大的號召力,任何一強大諸候驟然取代之就必然樹敵過多,為自己招來大大的麻煩。
其二,當時被稱為蠻、夷、戎、狄的周邊少數(shù)民族,乘著中原諸候紛爭,政局動蕩的局面,趁火打劫,向著一些諸候國發(fā)動進攻,威脅著他們的安全。因此,在各諸候國中,誰能制止少數(shù)民族的進攻,誰就能受到擁戴、擁護,就可能成為各諸候霸主。
尊王是前提,攘夷是手段(或謂砝碼),稱霸是目標。
換言之,只要誰阻得了我齊桓公的稱霸,我桓公就扛著“尊王”這桿大旗,來去“攘”你的“夷”,比如你楚國。公元前887年,楚熊揚在位59年后去世,其子熊渠繼位。熊渠嫌周王室當初封賞自己祖先的爵位低,曾向周天子要求提高爵位,但遭到周王室無情拒絕!于是熊渠干脆來了個一不做,二不休,自己僭越稱王,并把三個兒子皆封為王,并承認自己是蠻夷。表示自己和周王室分庭抗禮,正式脫離周王室系統(tǒng),并且不尊周禮,對別國發(fā)動戰(zhàn)爭,直接吞并。這種行為被中原諸候一直視為蠻夷。
有句話叫“槍打出頭鳥”,或謂“出梁的椽子先爛”,或謂“木秀于林風必吹之”。既然你楚國自己都當自己當蠻夷,公開承認“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我是不開化的人,我就是不講道理,我想怎樣就怎樣……
那如你楚國者自己硬往“夷”這個搶口上撞,那你說齊桓公的“尊王攘夷”包括不包括你楚國?



包含了楚國的。楚國自稱荊蠻,表示不與中原文化合流;而且,楚已經(jīng)在公元前741年自立為王,理論上跟周平級,是另外一個國家了。
這里面的故事發(fā)生在公元前656年,齊桓公在打敗蔡國后,又率諸侯討伐楚國。
楚成王很生氣,問:“我們兩個國家風馬牛不相及,你為什么要打我?”。
齊桓公回答:“兩件事:第一,你該進貢的包茅沒有進貢,導致天子祭祀用品跟不上,同時也缺乏縮酒的材料。第二,當年周昭王打你們沒有回去(注:公元前980年前后,周昭王第二次伐楚,結(jié)果船沉漢江,昭王溺水而亡,周朝礙于面子沒有對外公布),到底是怎么回事?”。
楚成王回答:“沒有貢獻包茅,確實是我的責任,我保證以后按時按量進貢;至于周昭王嗎,我們楚國也不清楚,你可能要去問問漢水。”
最后,這戰(zhàn)還是沒有打起來,楚國向桓公率領(lǐng)的諸侯簽了保證書后,各方撤軍。

包含楚國的,在中國歷史上稱南方為“夷”“蠻”這樣的字眼很多

齊桓公尊王攘夷的主要目標就是楚國!
當時的楚國雖然實力雄厚,國力昌盛,但楚國從未被中原文化所承認,盡管楚國一直希望得到周天子的冊封,可惜事與愿違,周天子根本看不起楚國,并將其視為蠻夷之類。
所以楚國一怒之下,自稱為王,與周天子平起平坐,和中原王朝正式宣戰(zhàn),既然你們中原王朝不承認我們楚國,我們就用實力來證明自身的價值。
春秋時期,諸侯相爭,周天子威儀淪喪,齊桓公在管仲的幫助下,以“尊勤君王,攘斥外夷”的口號聯(lián)合諸侯,共討蠻夷,維護周天子。
當時齊國實力雄厚,當仁不讓成為眾諸侯首領(lǐng),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應該不包含楚國。尊王,當時周天子沒人把他當回事,齊桓公帶頭尊王,各諸侯覺得現(xiàn)如今禮數(shù)全無,不如回到從前周天子管控時代。瓤夷,齊桓公存刑救魏,為各諸侯做了個榜樣,兄弟系于墻,共御其辱。兄弟之國,當然不包括楚國。

包括的,楚雖是華夏遺詠卻不是周王氏血統(tǒng)。

直鉤咸餌啊,與其問這個,不如去直接去問“南蠻與北狄交,中國不絕如縷”里的南蠻指誰

從身份來說,楚不是,他也是正規(guī)的諸侯,子爵。但是從行為來說,楚是,他的文化不是中原文化。從態(tài)度來說,非常是,因為他不但不吊中原,還自己僭越稱王!

肯定啊,當時的楚國是中原的頭號強敵,可以說春秋霸主最早就是聯(lián)合對抗楚國的盟主

齊桓公和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夷是否包括楚國?
廣義的夷狄,包括吳越。狹義的夷狄,不包括吳越。只指匈奴、西戎等。
顯然,尊王攘夷之‘夷’不包括楚國。
楚國自稱王,并且不向周天子進貢。管仲的借口了很好:打出了‘尊王’的口號。自姜太公時,周天子就已經(jīng)賦予了齊國“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的權(quán)力。
齊國討伐楚國,依據(jù)的不是‘攘夷’,而‘尊王’,楚國認錯,便是會補交給周天子的貢品。
然后,再說‘攘夷’。魯閔公二年,公元前660年,狄人侵衛(wèi),衛(wèi)師敗績,遂滅衛(wèi)。齊桓公使公子無虧帥車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保護著衛(wèi)文公及衛(wèi)國遺民在曹地重新建國。這才是攘夷。
管仲以‘尊王’打壓楚國,以‘攘夷’對付夷狄。從而樹立齊國的威望,使齊桓公成就霸業(yè)。
尊王與攘夷是即有聯(lián)系,又相對獨立。不能混為一談。
